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P3

  ..续本文上一页威仪等,所起不悦耳之语皆是。如盲詈以盲

  ,同犯粗恶语,非盲詈盲,同时并犯妄语。如向人指说非盗者为盗,同时犯妄语、

  离间语、粗恶语三语。如对方不了解其义。如外国人或畜生,则犯妄语,不犯粗恶

  语。(四)究竟。对方了解即成

  ~P 438

  卯七、绮语

  「绮语之事者,即诸无义利之言。意乐三中之想者,谓于彼作彼想。然此中即

  于所欲说之事。随想而说,不须了解之对境。烦恼者,三种随一。发起者,欲不相

  续杂乱而说。加行者,于绮(语))说进趣。究竟者,说绮语竟也。」

  分如前,(一)事。谓无意义相应之事。(二)意乐。其中之想,依摄抉择分

  谓于彼作彼想。本宗释为不必论对境错误与不错,对方解与不解,但自己起说何种

  无义之想即是。烦恼,三毒随一。如不说但歌,原无意义,而反认为有功,属于疑

  行。凡无关见行修法而说之,皆等绮语。又所学法,如为名闻利养而动,亦成绮语

  。发起,喜说杂乱语。(三)加行。进趣绮语。(四)究竟。说绮语毕,即为究竟

  。绮语范围极广,大约凡真话闲话,如臧否人物,反唇相讥,冗述既往纠纷,历述

  经过苦况,或唱诵邪词,或谈天取笑,或义论军国无关己事,或赞扬他人以图利名

  ,或旷谈一己之经营,自鸣得意,或虚谀他人之行谊,徒弄藻翰,甚或不为破他而

  说外道典籍语等等,皆属之。总之妄、间、恶三语,亦属绮语。在十恶业中,特从

  妄间恶三之外,开出绮语者,以三语视绮语重故。

  ~P 439

  卯八、贪业

  「贪心之事者,谓他之财物资具。意乐三中之想者,于彼事作彼想。烦恼者,

  三种随一。发起者,欲属为我之所有。加行者,于所思事进趣而作。究竟者,想彼

  财物等,愿当属我也。」

  分如前,(一)事。谓他财物名位等。(二)意乐。中之想,须不错。烦恼,

  三毒随一。发起,欲属己有。(三)加行。对所贪事起勤勇思惟。(四)究竟。谓

  对他物起决定得心,或己虽无力,而愿其属己,即为究竟。依摄抉择分,贪有五相

  ,即(1)执护自物。(2)对自物渴欲辗转增长。(3)对他物起细微思惟。(

  4))对他物起取得心。但取心亦有从镇恚嫉妒心发动者。(5)为贪所压伏,而

  不以为过失。具足五相,即为具足贪业。如修长寿法。修财神法。以贪为动机,亦

  属之。为解脱成佛而发动者,属于正取应行,则不属贪。总之,凡为世间名利而发

  动,即属贪。

  卯九、镇业

  「镇心之事及想与烦恼,同粗恶语。发起者,欲为打等。或作是念。曷当令其

  被杀及缚,又或由他缘,或自在运,于其受用而成衰败。加行者,于彼所思而作加

  行。究竟者,决定为打等之事。」

  ~P 440

  分亦如前,(一)事。(二)意乐。其中之想、烦恼,均与恶语同。发起,为

  打缚等、或妒他人受用,愿其任运衰损等一切害意。(三)加行。照发起心继续不

  已。(四)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出家人所用息增坏诛,即和平、增上、自

  在、威猛四法,前三亦属贪,谓初由和平贪安逸,次思寿命福报增上,三思统摄全

  境故。威猛则属镇,即修密法,不为利他,降伏非人,亦属害意。故凡修法,须以

  利益一切有情为前提,否则随入贪镇二业。镇亦有五相,(1)有憎恶心。(2)

  怒不可忍心。(3)有怨恨心,思惟增广。(4)有谋略心。(5)有覆蔽心。

  九月二十二日讲

  卯十、邪见

  「邪见之事者,实有之事也。意乐三中之想者,于所谤事为谛实想。烦恼者,

  三毒随一。发起者,欲为诽谤。加行者,于其所思,加行进趣。此复有四:于因谤

  者,谓无善行恶行等。于果谤者,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于作用谤中又分三:谤殖

  种及持种之作用者,谓无父殖种,无母持种也。谤去来之作用者,谓无从前世来于

  此世,及由此世趣于后世也。谤当生之作用者,谓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于实

  ~P 441

  有谤者,谓无阿罗汉等。究竟者,决定诽谤也。此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身语

  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覆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心等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

  分如前,三毒中最后为疑,此中特提出邪见者,依俱舍,十不善业之根即在邪

  见。以十恶业中,此为最粗显,最主要,足断善根故。又此处所说之邪见,专指断

  见。所谤分六种,总摄之为四:即(一)谤因,谓无善恶趣行。(二)谤果,谓无

  彼二异熟。(三)谤作用。此复分三:(1)谓无父殖种及无母持种作用。(2)

  谓无前后世作用。(3)谓无中有受生作用。(4)谤事实,谓无阿罗汉等。一切

  邪见又以此四为最粗显,足断善根。乃依前分:一事:,二、意乐,三、加行,四

  、究竟以明之。(一)事者。谓实有义。(二)意乐中之想,谓于所谤义,作谛实

  想。烦恼,则三毒随一。发起,谓乐诽谤欲。(三)加行。谓于所思策励而行。(

  四)究竟。即上举之谤因、谤果、谤作用、谤事实等四之所决定。摄抉择分谓,上

  四种又由五因圆满而来。即(1)有愚昧心,谓不如实了知所知故。(2)有暴戾

  心,谓乐于作恶。(3)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4)有失坏

  心,谓谤无布施,而乐杀牲祠祀。(5)有覆蔽心,谓不知过患之失故。虽邪见不

  ~P 442

  仅于此,然具此五,则于恶行随顺,于善行生疑,能断一切善根,为邪见之最重者

  ,而此在三界中,惟欲界有之,亦惟南赡洲有之。以邪见所依,不依于饮食,不依

  于黄门,惟依于有男女欲事者。现世思想尤为易犯,如不善察,则易惑于谟底外道

  与支那堪布之见,而为所动摇。如外道拨无因果、执神我、大自在天、自性、自然

  等、故以杀业祭祀等,执非为是。又如支那堪布说,本觉固有,自性清净,一切法

  如梦幻,皆属虚妄,等于说一切法虚无,则业果亦虚无,中有亦虚无,虽似佛法而

  实误人。(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等,乃指无自性言,与支那堪布所说不同。)邪

  见因,所得为大寒大热地狱果,最深重故,又此中意业之思,是业而非业道,身语

  七支是业,亦是业道,以思所覆之事故,贪等三毒,是业道而非业,以烦恼为自性

  故,此种分判,依自续派说,谓身语业,是依有色身而作。三毒非业,三毒皆以烦

  恼为其自性,是业所作,故自非业,十业中,镇、杀、恶语,由三毒发起,以镇为

  究竟。盗、淫,由三毒发起,以贪为究竟。邪见,由三毒发起,以疑为究竟。妄语

  、离间语、绮语,由三毒发起,亦由三毒究竟。

  ~P 443

  九月二十三日讲

  寅二、轻重差别分二 卯初、十业道之轻重 卯二、兼略释具力之业门。

  卯初、十业道之轻重

  「本地分中说,六种业重:一、现行者,谓以三毒或极猛利无彼三毒所发起业

  。二、串习者,谓于长时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不善业。三、自性者,谓身语七支

  ,前前重于后后,意之三业后后重于前前。四、事者,谓于佛法僧师长等处,为损

  为益,名重事业。五、所治一类者,谓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而无一善。六

  、所治损害者,谓断所对冶不善业,远离贪等,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此与摄抉择分及俱舍、亲友书中所说,大体相似,而微有不同。依抉择分五,

  依俱舍分六。如杀业,在抉择谓一、由心方面重者,为三毒意乐猛利所作。二、由

  行方面重者,细别甚多。如苛酷杀法,哀祈不饶,皆由加行而重。三、由对治力方

  面重者,如作已无渐愧等。四、由邪见方面重者,如杀牲祭祀求福等。五、由对境

  方面重者,杀大畜此小畜重。杀属人种姓者,如堕胎比杀畜重。杀父母、阿罗汉、

  以害意出佛身血极重。违此五因,为轻杀生罪。余如盗业等。亦属相同。盗业在对

  ~P 444

  境方面,如盗三宝物为最重。有师谓,在上师手中盗取最重。又夺比窃重,在城市

  夺窃,比在旷野夺窃为重,入宅比不入宅为重。淫业中对境方面以母女为重。妄语

  对境,以父母师长为重。离间语亦同。尤以破和合僧为最重。恶语,以对父母师长

  为重。尤以恶而兼妄为最重。绮语,以镇恨斗狠时所作者为重。贪镇亦以对父母师

  长者为重。邪见以上举六种为重。以上五因,在善业亦同。本地分于此分六因:一

  、加行故重。二、串习故重。三、自性故重。四、对境故重。五、所治一类故重。

  六、所治损害故重。一中同抉择分,二中长时作业,比间时而作者为重,如屠业等

  是。善业亦然,礼拜皈依等不断者力大。如绮语,于他有情无甚摧残,力本轻,然

  由长时串习任运而起者,轻业亦可变成重业,以其空过时日,弃义利故。三中,十

  恶以损他论,前七支前前重于后后。以断善根论。后三支后后重于前前。四中,同

  抉择,以邪见尽断善根,镇心损坏善根故。贪心微损,或不损坏善根。五中,如一

  向作恶,自生至死,纯未行善,例如回教徒。六中,指阿罗汉以上永远断除诸不善

  品,令善清净。吾人自检生平,未如本地分之五因中一向不善,固可生喜。然以视

  第六因中,断诸不善,令善清净,则相去甚远,应作发愿随学。

  ~P 445

  「亲友书亦云:『恒时耽著无对冶,具德所依业由生,善与不善五大端,当勤

  修习彼善行。』此以三宝等为功德所依,父母等为有恩所依,分之为二则成五也。

  」

  常(恒时),谓串习所作,耽,谓猛利乐作。无对治,同前摄抉择分之三,意

  兼善恶,即本地分之五六。恩德,指三宝父母,前为具德,后为具恩。无论善恶,

  以此五种力为大。

  卯二、兼略释具力之业门 分四 辰初、田门力大 辰二、依门力大 辰三

  、物门…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