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被惡聲,即語四之等
流。貪鎮疑,即意叁之等流,一切皆由自業所招,不當尤人也。又于人之幼時,亦
可觀其等流,如于喜殺盜妄語等,不待教而成是,所謂果等流是。俱舍雲:「等流
如流水、後逐前而來。」
卯叁、增上果
「殺生者,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藥果等,微少無力。不與取者,常值旱潦,
果實鮮少等。欲邪行者,汙泥糞穢,必所不樂等。妄語者,農事船業,不興盛等。
離間語者,地不平坦,高下難行等。粗惡語者,地多株杌荊棘瓦石沙礫渣垢等。绮
語者,果不結實,或非時結果等。貪心者,一切盛事年月日夜轉衰微等。鎮心者,
多有疫疠災害兵戈等。邪見者,于器世間勝妙生源。漸見隱沒等。」
(講記原缺此節記錄,塗本菊本皆缺。已詢衡如,謂原未記錄。)
醜二、白業果
「白業者,于殺生、不與取、欲邪行中,思其過患,具足善心,而作防護彼等
之加行,與防護究竟之身業也。如是語四、意叁,亦如是配。」所謂思過患者,即
~P 455
異熟等果之過患。善心,即離惡之心。
「其差別者,當說爲語業意業。此本地分中所說。事及意樂、加行、究竟等,
隨類配之。如配斷殺生業道,事者,爲他有情。意樂者,見過患已而欲斷除。加行
者,于殺正防護而行。究竟者,正防護圓滿之身業也。依于此理,余亦當知。此中
叁果,初異熟者,以下、中、上善業,于人及欲天並上二界中生也。等流、增上二
果,反不善業而配之,如理應知。」
(此節亦無講記記錄。)
醜叁、別釋業之差別 分叁 寅初、引滿別 寅二、定不定受別 寅叁、決定
受別。
(此處依上師口授,與勇譯義略異。)
寅初、引滿之差別
十月初六日講
「樂趣引業爲善,惡趣引業不善,是也。」
引謂牽引,即善法引之入于樂趣,不善引之入于惡趣,滿謂圓滿,即滿足其造
善惡業,使之領受也。
~P 456
「滿業則無一定,雖生樂趣,猶有支節及根不全,顔色醜陋,短壽多病,貧窮
等者,以不善而感也。于傍生、餓鬼,亦有受用豐饒者,善所感也。如是于引業爲
善引中,滿業亦有善與不善業二種。引業爲不善引中,滿業亦有善與不善業二種,
共爲四句也。」
(此科各本皆不明,茲從廣論得來,俾易明了。)此明二業中,引業有定,而
滿業則無定。如生樂趣中者,亦有根缺、形陋、壽短、疾多、奇貧等之不滿,是由
其引業善而滿業不善之所致。又如傍生餓鬼中,亦有受用豐饒者,乃由其引業不善
而滿業善之所致。故引業雖爲善所引,而滿業中,仍有善與不善之差別。引業爲不
善所引,其滿業亦有善與不善之二種。是故此中分之爲四。謂于能引善所引中,有
由善所圓滿及不善所圓滿。而不善引中,亦複如是,有由善不善之各別圓滿。如集
學論雲:「應知善不善業,能牽引及圓滿于善惡二趣之受生。」能牽引者,謂能引
異熟,能圓滿者,謂能令領受愛非愛等。簡言之,即善引中亦有由不善而得不圓滿
者,所謂美中有不足也。而不善引中,亦有由善而得圓滿者,所謂不足中複有美者
在。如人能持戒而不能布施,即感人身而貧乏。得人身,乃其持戒之善業所引,感
~P 457
貧乏,乃由其悭吝之不善所圓滿。如能施而不持戒,則如畜生道中之噶窩龍王,與
餓鬼道中之閻魔王等,乃各由其引業之不善,而其受用勢力,又爲其善業之所滿也
。吾人多黑白業相間,職是之故,苦樂順逆,亦互相間雜。
寅二、定不定受差別
定受與不定受,又視其作與積而差別。
「定受者,謂故思而作及積聚也。不定受者,不故思作與未積聚也。作與積聚
之差別中,作者謂思或思已所起之身語也。積聚者,除夢所作等十種不屬之業也。
未積聚者,夢所作等十業也。」
身語七支所造作者,爲作。意之叁支,恒常發起猛利思作者爲積。積與作二者
兼具,則定受無疑。依淨業經謂,經忏悔、發露、防護未來者,爲作而未積之業。
反之,未經忏悔、發露、防護者,爲作而又積之業。數數思惟、發起、形于語言而
身未究竟作者,爲積而不作之業。如無心偶作,一作便已者,作積支分皆不完備,
爲不積不作之業。如擠牛乳用力過猛,因而致牛于死,本屬無心,即是其例。在道
~P 458
次廣論又稱此爲善巧業。身語七支具四。(上述四種作積情況)意叁支具一,作且
積。積而不作者,俱定受。余二(即作而未積、不作不積)不定受。
寅叁、決定受差別
「于決定受中,依受果時期有叁,謂現法受者,彼業之果,于彼生受之。順生
受者,二世受果也。順後受者,叁世之外而受也。」
受分叁期,此叁期中:一、現生受,謂現生即受。二、順生受,即由第二世受
。叁、順後受,叁世以後始受。現法受者,不僅限于現身即受,謂從此生起受,而
推至二世尚續受者,亦稱現法受。推之順生受,謂從二生受起,不僅二生受完。順
後受,亦不僅彼生受完。如詈具足叁學比丘爲女人者,即生變爲女人,是現法受。
二生以後尚未脫女人身,亦現法受。又有一業感多果者,有多業感一果者,詳見廣
論。但俱舍則謂一業感一果,無一業感多果說。一業感多果者,如詈比丘感五百世
女人身,即是其例。現法受有八,善不善各四:一、執此身而作不善。二、于有情
猛利殘害。叁、于上師叁寶猛利殘害。四、于父母猛利殘害。此四不善,現法即受
~P 459
。反上四種而作善業,亦現法即受。俱舍謂叁受各有二,共爲六種。在定受中分:
一、暫果決定受,而異熟不決定受。二、暫果與異熟均決定受。在不定中、又有暫
果不定受與異熟不定受者。自宗則謂定不定受,皆專指異熟而言,不問暫果如何。
善惡業均多相雜而造者,據經說:(1)視何業力大,何業先熟。(2)如業力相
等,則視有情臨終一念注于何業,則何業先熟。(3)如臨終時善惡兩念並陳,則
視念何業力強,則何業先熟。(4)如兩念力同,則視何業先作,則何業先熟。播
多瓦謂,如臨渡爭舟,力強者先登。此如(1)。同力則視舟近何人,何人先登,
此如(2)。同近則視舟子與何人較熟。何人先登,此如(3)。同熟則視何人先
開口,何人先登,此如(4)。
壬二、思惟差別相
「思惟差別相者,斷十不善,雖亦能得賢妙之身。然若能有一德相完全修習一
切智之身者,則修道之進步,非余能比。故應修求如是之身,此中分二:
癸初、異熟之功德及業用癸二、異熟之因
癸初、異熟之功德及業用斷十不善業,雖亦能感得人天賢妙之身,然此尚非堪
~P 460
修種智之身。欲得能修種智之身,尚須具八種圓滿德相。雲何爲八:即(一)壽量
圓滿,(二)形色圓滿,(叁)種性圓滿,(四)自在圓滿,(五)言信威肅圓滿
,(六)大勢名稱圓滿,(七)具丈夫性,(八)大力具足。此八稱異熟功德,謂
由斷十不善而行善,感得人身所有功德。
「初中有八:一、壽量圓滿。以先引業,感得長壽,如引而住。以是于自他義
利,能長時中多集善業。」
此謂由過去引業感得長壽,如業所引,安住其壽。以此對于自他方面,能得長
時積福善業。倘不能如引安住,則雖具諸引業可得長壽,而其中又雜以惡業,便不
能使之圓滿,故得如引安住,是爲甚難。
「二、形色圓滿。形色姝妙,根無不全,豎橫相稱。以是所化機等,見生歡喜
,聽從教授。」
此謂諸根具足,橫豎相稱。能使所化有情,見之生喜,易于信受。如阿底峽尊
者,形色莊嚴,曆事百余師。無不嘉之,及在西藏所作宏法事業之大,皆于形色有
關。
~P 461
「叁、種族圓滿。于世間敬重,共所稱贊之高姓中生。以是勸導,無所違越。
」
世間習俗多重種姓,根器高貴,以此觀導有情,易得信仰。如釋迦爲淨飯王太
子是。
「四、自在圓滿。有大財位及廣大朋翼僚屬。以是攝諸有情而成熟之。」
此謂自具足勢位富厚及大朋翼,如此攝受有情,容易成熟。
「五、信言圓滿(威信圓滿)。由以身語不诳他故。令諸有情信受其語,以是
能以四攝攝受有情,令其成熟。」
謂由語無欺诳,有情易于信受,能使四攝成就。
「六、大勢名稱(圓滿)。具足勤修施等功德,成諸衆生所供養處。以是于他
一切事業而爲助伴,他便爲欲報恩故,速聽教化。」
謂凡夫中,能于布施功德等類,常時勤行,著大名譽,由此使有情對之生感恩
圖報之心,而樂從其教。
「七、男性具足。具足男根,以是爲一切功德之器,以欲精進增長智慧,處衆
無畏,與諸有情,以爲共行,或處閑靜,無能爲礙。」
~P 462
此謂男根爲出世之一切有功德之器。無論處衆處獨,皆無所畏,能作精進,從
聞思修得大智慧。
「八、大力具足。以先業力,性少疾損,或全無病,以現世緣,有大勇悍。以
是于自他之事,無所疲厭,堅固勇猛,得思察力,速證通慧。」
謂身無疾病,因此有大力量,勇于任自他利益,作爲無厭,速證通慧。
十月初七日講
癸二、異熟之因亦有八
(一)不傷害有情,感長壽因。(二)布施燈衣,感形色圓滿。(叁)摧伏我
慢,感尊重果。(四)施不悭吝,感受用圓滿。(五)修習語業,言論自然威信。
(六)常發大願,攝持當來功德。(七)樂丈夫身,感得男根。(八)扶人施物,
能感大力具足。
「初者、于諸有情不加傷害,及遠離傷害之意樂。如有頌雲:『若到殺生場,
施放故作饒益,遮止害有情…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