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七▪P6

  ..續本文上一頁,當能得長壽。恒作侍疾人,並施醫與藥,不杖石損他

  ,當感得無病。』」

  此爲長壽正因。

  ~P 463

  「第二、惠施燈明及鮮淨衣等(能感形色圓滿),如雲(如前論雲):『依于

  無忿惱,以施感妙色,不嫉垢果者,說感妙同分。』」

  由是推之,塑繪佛像,供衣莊嚴,對他有情,形色妙好及受用豐美者,不生嫉

  妒,反加隨喜,如是則能感得妙色。

  「第叁、摧伏我慢,于師長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

  慢心,多從富貴,或學識、眷屬、名譽等而生,以之驕人,則感(成)卑賤,

  反之,能敬人者人恒敬之,尤其對師長,時申敬禮,乃至師之仆役犬馬,亦加敬重

  ,則感得尊貴果報。

  「第四、于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縱其不求,亦作饒益,及于苦惱,具德之

  悲敬田中,無資具者,悉作布施。」

  是爲富饒正因,菩薩攝有情,先斷不予取,繼以財施,最後始用法施,故感受

  用圓滿。

  「第五、修習斷除四種不善之語。」

  謂不欺诳,不詈人,不挑撥是非,不說無義空語,自然言論日趨威肅。

  ~P 464

  「第六、發願自于後世能修種種功德。且于叁寶父母、聲聞獨覺、和尚阿□黎

  諸師長所,而修供養。」

  常發如是大願。

  「第七、樂丈夫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于諸貪著女身之輩,遮止其欲,斷

  男根者,爲作解脫。」

  如稱绛區生巴、意喜喇嘛、俄吉墮、麥躬(般若會上菩薩之名)名,而禮拜之

  ,亦感得男身。

  「第八、他所不能,我爲代作。于可共合,爲作助伴,並施飲食。」

  如是等等,能感得大力具足。對叁寶上師恭敬承事,供五妙味(糖、蜜、果、

  乳、酥),亦感此果。又大力中,分身心之二,身力大如前述,心力大,以發增上

  心爲正因。

  「彼八種中,若具叁緣,當得殊勝異熟。」

  由上八因,得八種果,但得八果後,又不定能即入于善,或反以之造惡者亦有

  之。爲防止以八果造惡故,應再發願,加上叁緣,始能感得殊勝異熟。

  ~P 465

  「叁緣者,(一、心清淨,二、加行清淨,叁、田力清淨。)心淨清中(複分

  自他之二),觀待于自有二:(一)修諸善因,回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及(二

  )意樂至誠猛利而修諸因也。(以純厚意、決定意、猛利修善)。觀待于他有二:

  (一)見同法者(同法者,如自行施,他亦行施,同心一德者是)。上中下叁(品

  ),斷除嫉妒校量、毀訾(輕侮比賽之心),心生隨喜(勤修隨喜)。(二)若不

  能者,亦應就日日于其所行,多次觀察焉。(即不能如是,亦應日日多次觀察他所

  作事,見賢思齊)。加行清淨中(亦分二):(一)觀待自者,長時無間猛利所作

  。(自方對八因長時殷重而作)。(二)觀待他者,未受正行,贊美令受,諸已受

  者,贊美令喜,常恒無間,安住不舍。(他方未修八因者,贊彼令修,已修者,贊

  之令增)。田清淨者,即彼二種意樂加行,獲多美果等同田也。(田清淨中,即彼

  意樂加行所得之二果,美妙繁多,其力如田。故稱田清淨)。」

  田清淨,爲菩薩地所無,此處補入。

  壬叁、思己應行止之法

  總上業果道理,在使人認識因果關系,勸受善業。向來大德皆勸人當思業果,

  ~P 466

  以業果比空性尤難,空性尚可以理解,業果超常理,不易信解,須常思惟,尤應思

  惟應行應止方法,行止法爲業果中最扼要,亦即正行之起點。此複分二:

  

  

  癸初、總示癸二、別以四力淨修之法。

  癸初、總示

  「入行論雲:『從不善生苦,如何從彼脫,我晝夜常時,唯思此應理。』(此

  頌即謂應常思業果理趣之意)。又雲:(前論又雲)『一切善品根,佛說勝解是,

  又彼之根本,常修觀異熟。』知黑白業果已,當數數修習,以其最極隱覆,難獲決

  定故。」

  此謂一切善根之根本,即在勝解業果,而業果勝解之根本,又在常常修習異熟

  果之道理,乃能生起取舍勝解心,由取舍勝解心,乃能生起一切善品。蓋業果理極

  隱微,極難獲得決定。過去噶當大德,每遇業果有疑處,即檢閱經藏關于業果事理

  ,如前引噶窩龍王故事等,務使生起,檢閱經藏,即由深信佛語而來。因業果非同

  空性可以以一異諸門爲正量,而比知其無自性,業果不可依理依量抉擇。惟有依聖

  ~P 467

  言量,循佛所說,迹以求之,而又須先信聖言無不是量。

  「如叁昧王經雲:『月星可損墜,山邑可崩壞,虛空變爲余,佛不說虛語。』

  于如來語須生決定信。在未獲此無僞決定以前,隨學何法,亦不得佛所歡喜之決定

  也。」

  此謂佛之語業,無有染汙,凡所說法無不可信,如于業果未得決定,任修何法

  ,等于修貪鎮邪見,欲得諸佛歡喜,決無是處。以未得業果決定見者,對于佛語即

  未深信,未深信佛語,則自修皈依起乃至空性,皆無從生起。

  十月初八日講

  「有一類人,自謂于空性已獲決定,于業果未能決定,于彼不作數者,其于空

  性之見解成顛倒矣。達空性者,即于空性見爲緣起之義,能爲于業果生決定之助伴

  故也。」

  此謂真達空性,必信業果,如謂已達空性,于業果無所礙,善不善一切皆空,

  因此任意妄行,不擇善惡,及謂但達空性,一切法皆不需要。如此種種見解,恰與

  空性相反,彼謂但達空性,余法皆可不用,如病愈不須服藥,此喻固有相似之一部

  ~P 468

  分理由,以空性能除生死根故。但成佛不專恃空性,尚須與方便和合。如專用空性

  而棄其余,即等于鳥僅一翼,亦稱誹謗菩提心。真達空性者,知一切法依緣而生,

  則對于業果愈益生信。

  「前經又雲:『如同幻泡幻□電,一切諸法似水月,雖然不緣身死後,往他世

  之數取趣。但已作業非成無,當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門甚奧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

  此頌,一依無常義,一依空性義,依無常義,一切有爲法,如幻泡陽□,刻刻

  在變,刻刻在壤。依空性義,幻泡陽□,各由諸緣和合,貌雖是有,實際是空。但

  水月喻,如解爲無月,則微有誤,水月朗然顯現,不可謂無,只是依緣顯現,而非

  真有一月在水,推之幻泡亦然,一切有情,在六道受生,有種種可名,然實無『自

  性之有情』可得,而照所作業或黑或白,一一承受異熟,無絲毫錯亂。此中理趣,

  極細極微,惟佛真實行境乃能知之。大善和識覺勒格西雲:「達空性者,對于業果

  ,比未達空性時愈見生信。」故于擇上師時,欲知其人達空性與否,即觀其人是否

  深信業果,如于業果有疑者,任其自命如何,絕不可依以爲師。

  ~P 469

  「以是當于黑白二業因果,生起決定,常于晝夜觀察叁業門,斷絕惡趣。若初

  于業果差別,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叁門放逸者,是唯開惡趣之門。」

  如真怖畏叁途苦趣,欲求脫離,皈依叁寶,雖爲重要,而尤要在觀察葉果,得

  其決定,而從叁門實行取舍。倘或對于業果約略了知,並未決定,放蕩叁門,即無

  異開辟叁途之門,任修何深法,皆不能救。

  「海問經雲:『龍王諸菩薩,以一法而能正斷險惡趣之顛倒墮落,一法爲何。

  謂于諸善法數數觀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諸晝夜。』」

  故修法雲者,非僅在如何念誦,而在用正知正念不斷觀察善惡,從心取舍,如

  是即爲真實修行。從上廣說業果差別,其作用在作爲觀察自心緣境。噶當巴善知識

  雲:

  「當以業果道理與心相應。」亦即此意。總而言之,諸善法數數觀察,如是思

  已,遮止惡業,是爲修行要訣。往時,余與法友,同谒地摩仁波卿,友本博通經教

  。所問皆甚深甚廣,仁波卿最後答雲:汝所問者,皆是正法,但覺與汝心相去尚遠

  ,希望從輿汝心較近之法注意。

  ~P 470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法者,谛者品雲:『大王,汝莫殺生命,衆生于命極

  護惜,是以欲保長壽者,心中亦不思斷命。』于十不善等諸罪,雖惟發起之心,亦

  不可輕(于)動(念),應多修習防護也。」

  推之十惡,皆應從意根斷除,多修多習。

  「康隆巴對普窮瓦雲:『格西敦巴謂,唯業果甚關重要,吾意現今講說聞修皆

  非希罕,唯修此業果者,難矣。』普窮瓦報曰:『如彼當作。』又敦巴雲:『仁者

  ,心量莫粗,此緣起甚細。』」

  意謂細微惡業,能感大果,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可不慎。

  「普窮瓦雲:『我于老時,惟依靠賢愚因緣經。』夏惹瓦雲:『隨生何過,佛

  不責余,鹹謂以作此緣,今生此過也。』」

  隨生何過,佛不歸咎于方所宅舍,但說作此業,食此果也。

  十月初十日講

  癸二、別以四方淨修之法

  「如是于諸惡行,亟應努力無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煩惱熾盛等緣而生罪者,亦

  不可任意放置,當須勵力于佛大悲所說出罪方便。」

  ~P 471

  罪不忏。無可逃,前引聚經已經說過。若因放逸或煩惱熾盛,致造罪業,應依

  大悲大師所說出罪還淨法門,極力忏除。

  「又彼墮罪還淨之儀軌者,如叁種中戒別別所說。罪還淨者,當依四力。」

  還淨對犯戒言,在叁律儀中,如金剛乘戒,犯何佛之戒,依何法忏除,各有儀

  軌,在菩薩戒亦然,總之無論何罪,用四力法無不可除。四力心要,對作而不積,

  或積而不作,或不作不積叁者,固可盡除,即作而又積,如現法受、順後受之重罪

  ,亦可斷淨。故四力具足能斷過去一切罪性,防護未來一切罪性。四力者:一、能

  破力,謂有劫奪罪性功用。二、現行對治力,有銷滅罪性功用。叁、遮止力,有根

  除罪性功用。四、依止力,有防護異熟功用。凡造罪不忏,則與日倍增,用能破力

  ,即…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