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P6

  ..续本文上一页,当能得长寿。恒作侍疾人,并施医与药,不杖石损他

  ,当感得无病。』」

  此为长寿正因。

  ~P 463

  「第二、惠施灯明及鲜净衣等(能感形色圆满),如云(如前论云):『依于

  无忿恼,以施感妙色,不嫉垢果者,说感妙同分。』」

  由是推之,塑绘佛像,供衣庄严,对他有情,形色妙好及受用丰美者,不生嫉

  妒,反加随喜,如是则能感得妙色。

  「第三、摧伏我慢,于师长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

  慢心,多从富贵,或学识、眷属、名誉等而生,以之骄人,则感(成)卑贱,

  反之,能敬人者人恒敬之,尤其对师长,时申敬礼,乃至师之仆役犬马,亦加敬重

  ,则感得尊贵果报。

  「第四、于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纵其不求,亦作饶益,及于苦恼,具德之

  悲敬田中,无资具者,悉作布施。」

  是为富饶正因,菩萨摄有情,先断不予取,继以财施,最后始用法施,故感受

  用圆满。

  「第五、修习断除四种不善之语。」

  谓不欺诳,不詈人,不挑拨是非,不说无义空语,自然言论日趋威肃。

  ~P 464

  「第六、发愿自于后世能修种种功德。且于三宝父母、声闻独觉、和尚阿□黎

  诸师长所,而修供养。」

  常发如是大愿。

  「第七、乐丈夫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于诸贪著女身之辈,遮止其欲,断

  男根者,为作解脱。」

  如称绛区生巴、意喜喇嘛、俄吉堕、麦躬(般若会上菩萨之名)名,而礼拜之

  ,亦感得男身。

  「第八、他所不能,我为代作。于可共合,为作助伴,并施饮食。」

  如是等等,能感得大力具足。对三宝上师恭敬承事,供五妙味(糖、蜜、果、

  乳、酥),亦感此果。又大力中,分身心之二,身力大如前述,心力大,以发增上

  心为正因。

  「彼八种中,若具三缘,当得殊胜异熟。」

  由上八因,得八种果,但得八果后,又不定能即入于善,或反以之造恶者亦有

  之。为防止以八果造恶故,应再发愿,加上三缘,始能感得殊胜异熟。

  ~P 465

  「三缘者,(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力清净。)心净清中(复分

  自他之二),观待于自有二:(一)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及(二

  )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以纯厚意、决定意、猛利修善)。观待于他有二:

  (一)见同法者(同法者,如自行施,他亦行施,同心一德者是)。上中下三(品

  ),断除嫉妒校量、毁訾(轻侮比赛之心),心生随喜(勤修随喜)。(二)若不

  能者,亦应就日日于其所行,多次观察焉。(即不能如是,亦应日日多次观察他所

  作事,见贤思齐)。加行清净中(亦分二):(一)观待自者,长时无间猛利所作

  。(自方对八因长时殷重而作)。(二)观待他者,未受正行,赞美令受,诸已受

  者,赞美令喜,常恒无间,安住不舍。(他方未修八因者,赞彼令修,已修者,赞

  之令增)。田清净者,即彼二种意乐加行,获多美果等同田也。(田清净中,即彼

  意乐加行所得之二果,美妙繁多,其力如田。故称田清净)。」

  田清净,为菩萨地所无,此处补入。

  壬三、思己应行止之法

  总上业果道理,在使人认识因果关系,劝受善业。向来大德皆劝人当思业果,

  ~P 466

  以业果比空性尤难,空性尚可以理解,业果超常理,不易信解,须常思惟,尤应思

  惟应行应止方法,行止法为业果中最扼要,亦即正行之起点。此复分二:

  

  

  癸初、总示癸二、别以四力净修之法。

  癸初、总示

  「入行论云:『从不善生苦,如何从彼脱,我昼夜常时,唯思此应理。』(此

  颂即谓应常思业果理趣之意)。又云:(前论又云)『一切善品根,佛说胜解是,

  又彼之根本,常修观异熟。』知黑白业果已,当数数修习,以其最极隐覆,难获决

  定故。」

  此谓一切善根之根本,即在胜解业果,而业果胜解之根本,又在常常修习异熟

  果之道理,乃能生起取舍胜解心,由取舍胜解心,乃能生起一切善品。盖业果理极

  隐微,极难获得决定。过去噶当大德,每遇业果有疑处,即检阅经藏关于业果事理

  ,如前引噶窝龙王故事等,务使生起,检阅经藏,即由深信佛语而来。因业果非同

  空性可以以一异诸门为正量,而比知其无自性,业果不可依理依量抉择。惟有依圣

  ~P 467

  言量,循佛所说,迹以求之,而又须先信圣言无不是量。

  「如三昧王经云:『月星可损坠,山邑可崩坏,虚空变为余,佛不说虚语。』

  于如来语须生决定信。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随学何法,亦不得佛所欢喜之决定

  也。」

  此谓佛之语业,无有染污,凡所说法无不可信,如于业果未得决定,任修何法

  ,等于修贪镇邪见,欲得诸佛欢喜,决无是处。以未得业果决定见者,对于佛语即

  未深信,未深信佛语,则自修皈依起乃至空性,皆无从生起。

  十月初八日讲

  「有一类人,自谓于空性已获决定,于业果未能决定,于彼不作数者,其于空

  性之见解成颠倒矣。达空性者,即于空性见为缘起之义,能为于业果生决定之助伴

  故也。」

  此谓真达空性,必信业果,如谓已达空性,于业果无所碍,善不善一切皆空,

  因此任意妄行,不择善恶,及谓但达空性,一切法皆不需要。如此种种见解,恰与

  空性相反,彼谓但达空性,余法皆可不用,如病愈不须服药,此喻固有相似之一部

  ~P 468

  分理由,以空性能除生死根故。但成佛不专恃空性,尚须与方便和合。如专用空性

  而弃其余,即等于鸟仅一翼,亦称诽谤菩提心。真达空性者,知一切法依缘而生,

  则对于业果愈益生信。

  「前经又云:『如同幻泡幻□电,一切诸法似水月,虽然不缘身死后,往他世

  之数取趣。但已作业非成无,当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门甚奥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

  此颂,一依无常义,一依空性义,依无常义,一切有为法,如幻泡阳□,刻刻

  在变,刻刻在壤。依空性义,幻泡阳□,各由诸缘和合,貌虽是有,实际是空。但

  水月喻,如解为无月,则微有误,水月朗然显现,不可谓无,只是依缘显现,而非

  真有一月在水,推之幻泡亦然,一切有情,在六道受生,有种种可名,然实无『自

  性之有情』可得,而照所作业或黑或白,一一承受异熟,无丝毫错乱。此中理趣,

  极细极微,惟佛真实行境乃能知之。大善和识觉勒格西云:「达空性者,对于业果

  ,比未达空性时愈见生信。」故于择上师时,欲知其人达空性与否,即观其人是否

  深信业果,如于业果有疑者,任其自命如何,绝不可依以为师。

  ~P 469

  「以是当于黑白二业因果,生起决定,常于昼夜观察三业门,断绝恶趣。若初

  于业果差别,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者,是唯开恶趣之门。」

  如真怖畏三途苦趣,欲求脱离,皈依三宝,虽为重要,而尤要在观察叶果,得

  其决定,而从三门实行取舍。倘或对于业果约略了知,并未决定,放荡三门,即无

  异开辟三途之门,任修何深法,皆不能救。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趣之颠倒堕落,一法为何。

  谓于诸善法数数观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

  故修法云者,非仅在如何念诵,而在用正知正念不断观察善恶,从心取舍,如

  是即为真实修行。从上广说业果差别,其作用在作为观察自心缘境。噶当巴善知识

  云:

  「当以业果道理与心相应。」亦即此意。总而言之,诸善法数数观察,如是思

  已,遮止恶业,是为修行要诀。往时,余与法友,同谒地摩仁波卿,友本博通经教

  。所问皆甚深甚广,仁波卿最后答云:汝所问者,皆是正法,但觉与汝心相去尚远

  ,希望从舆汝心较近之法注意。

  ~P 470

  「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法者,谛者品云:『大王,汝莫杀生命,众生于命极

  护惜,是以欲保长寿者,心中亦不思断命。』于十不善等诸罪,虽惟发起之心,亦

  不可轻(于)动(念),应多修习防护也。」

  推之十恶,皆应从意根断除,多修多习。

  「康隆巴对普穷瓦云:『格西敦巴谓,唯业果甚关重要,吾意现今讲说闻修皆

  非希罕,唯修此业果者,难矣。』普穷瓦报曰:『如彼当作。』又敦巴云:『仁者

  ,心量莫粗,此缘起甚细。』」

  意谓细微恶业,能感大果,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可不慎。

  「普穷瓦云:『我于老时,惟依靠贤愚因缘经。』夏惹瓦云:『随生何过,佛

  不责余,咸谓以作此缘,今生此过也。』」

  随生何过,佛不归咎于方所宅舍,但说作此业,食此果也。

  十月初十日讲

  癸二、别以四方净修之法

  「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

  不可任意放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

  ~P 471

  罪不忏。无可逃,前引聚经已经说过。若因放逸或烦恼炽盛,致造罪业,应依

  大悲大师所说出罪还净法门,极力忏除。

  「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中戒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

  还净对犯戒言,在三律仪中,如金刚乘戒,犯何佛之戒,依何法忏除,各有仪

  轨,在菩萨戒亦然,总之无论何罪,用四力法无不可除。四力心要,对作而不积,

  或积而不作,或不作不积三者,固可尽除,即作而又积,如现法受、顺后受之重罪

  ,亦可断净。故四力具足能断过去一切罪性,防护未来一切罪性。四力者:一、能

  破力,谓有劫夺罪性功用。二、现行对治力,有销灭罪性功用。三、遮止力,有根

  除罪性功用。四、依止力,有防护异熟功用。凡造罪不忏,则与日倍增,用能破力

  ,即…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