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七▪P8

  ..續本文上一頁犯,是爲最上。業果道理,大概如是,應總加思惟求遠離不善,與八種圓滿相應

  。

  以上講業果竟。

  

  

  十月十四日講

  

  思惟業果爲車(即依朗忍科判)

  

  第一、思業果總相 第二、各別思惟 第叁、思已應行止法。

  

  第一、思業果總相

  

  由怖畏叁途苦,知叁寶功能而求救護。如死囚求免,應聽從長官命令,故正皈

  依,唯法是依,于佛說業果,深生信忍,而後能如法取舍,不再造叁途因,乃能離

  叁途苦。昔大善知識阿旺奪得把(與阿底峽尊者同時人)一次行至危橋,遇一弟子

  ,急令供曼遮,爲說要法,雲:「在未解脫以前,以業果爲切要。如忘業果,任何

  善巧,任何成就,不能免叁途。」又昔印度有修大威德法者,因忽略業果,死墮餓

  鬼,欲來西藏乞食,時阿底峽尊者在藏宏法,以神通知之,急修朵馬施食,以阻其

  行,免使贻害藏地,饑餓不安。又後藏烹波地方,有婆羅門瞻那加修心吉甯寫(對

  治閻王法)已得共通成就,因不注意業果,死墮餓鬼,而現節金本尊相,有喇嘛當

  放朵馬,彼于門外現形,問之,自言爲餓鬼,日于此得食,今因汝當以事遲延,使

  我饑渴難忍,請速施食,诘其前因,答:爲曾竊僧食所致。又印度有班智達乍把他

  ,深通五明,缺于業果,死入地獄。又迦葉佛時有比丘,善巧說法,弟子盈萬,亦

  以缺乏業果取舍,死生龍族。此資糧道菩薩之墮苦趣者,據經教,未得加行忍位菩

  薩,不注意業果,均有墮叁途之虞。不過資加菩薩,以具有菩提心,雖入叁途,亦

  易拔出。業果關系如是其大,故先宜思業果俾生信忍,上師教授:以知人身難得,

  暇滿大義,爲道次之首。以發心爲修法之首。以業果爲正法之首。若業果不明,雖

  修他法,亦徒然耳。故應于未上座前,多閱經藏中關于業果道理,反覆思惟。上座

  修時,先修六加行,繼思叁途苦,皆由業果所致,啓請上師加持我,于業果速得通

  達。如單修業果,則于頂上上師啓請,言我及一切如母有情無始流轉。皆由不明業

  果,請師加持,令速通達,觀想上師即佛放光明甘露,下降加持如前,特別以不明

  業果所生者,悉皆清淨。業果思惟分四,如下:

  

  (一)業果決定之理。經雲:「由此此業,得此此果,作彼彼業,得彼彼果。

  」從外因果思惟,如種葡萄得葡萄,種底達(如海椒)得底達,決不爽絲毫。外因

  如是,內因亦然,種善決不得苦果,種惡決不得樂果。種時之大小強弱,得果亦爾

  ,如供鈴比丘故事,即其明證。故因與果,亦如影之隨形,不可思議。如不從經教

  ,多看過去故事,亦難通曉。如盜牛比丘故事,有失牛者,見比丘所煮之食爲牛肉

  ,誤爲盜,捕之入獄。數日後,失主自尋得牛,往告執法者,而執法者竟忘之,時

  經半年,始獲釋出。衆往問佛,佛雲,業由自造,彼過去曾盜牛,以皮血等置山中

  ,誣一習靜者,使入獄片時,始得白,故今感得六月之誤羁也。業果之深細,較空

  性尤難通達,如孔雀羽毛何以有如是紋彩等類,雖阿羅漢亦不能晰。故非依聖言量

  ,于經藏求之,無從信入,信入以後,知業決定,如影隨形。再觀自己所作之業,

  多屬惡業,即當從今猛醒,遠離不善,勤行于善。

  

  (二)業增長廣大。繼思業果不但決定,且能增廣。從外因觀察,一粒之種,

  入土則獲實無量,千尋之木,其始不過一核,由種而實,實而種,輾轉無已。外因

  如是,而內因則尤甚焉。昔佛乞食,一淨信女,以一抟食供佛,佛爲授記,當得阿

  羅漢果。其夫心疑佛爲漫語,尚未出口,佛已知之。謂之曰:汝見耶難樹否,其枝

  能蔭車五百乘,答曰見。問見其種否,答曰亦見,其小如豆,佛言,小種能生大樹

  ,吾前言亦複如是。又一次佛行,路遇群兒戲嬉,問佛曰:沙門,懼獅子否,我輩

  列隊爲汝擊鼓前驅。佛即爲之授記,此輩童子,未來世當得獨覺果,皆以鼓音名。

  此亦正如詈比丘爲猿者,後感五百世猿身,詈比丘如婦者,後感五百世女身,知業

  果之增廣如是,則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又小善易爲,如前說抛豆供

  佛者,一豆之微,即感四洲王果。又如具衣比丘,生即具衣,出家後叁衣自至,弟

  子以問佛,佛雲:色笃佛時,有夫婦二人,見國王供佛,心生羨慕,自恨無力,惟

  有一衣,夫婦互易而出,婦令其夫遙供佛,自急避入草中,佛時贊爲無上供,即爲

  授記,國王亦善之,大加賞賜,並授以職業,衣食無缺,獲得現報,益行善事,後

  于佛時出家,叁衣自至。由以上觀之,故于善惡,無論大小,均應注意取舍,勇猛

  勿忽。

  

  (叁)業不作不得。不種人天因,決不得人天果。亦如外因不下稻麥種,決不

  得稻麥實。同一父母所生之子女,智愚強弱,賢不肖,各有不同。乃至同析之財産

  ,而盛衰興敗,亦各有不同。推之世人,有技術善巧,又長于經營應付,而終其身

  蹭蹬不得發展者,即業不作不得之明證。佛時,有國王名暇巴者,與婆門種作戰,

  兵敗王宮被焚,王自知業力難逃,乃投火死,其眷屬中有能飛者,亦不得免,惟一

  婢獲出。弟子以問佛,佛雲:王與眷屬,于過去世曾作焚業,惟一同伴未舉火,即

  此婢是。又如昔乍左城被天雨金銀泥土淹沒,城中僅二人逃出,並多得寶。弟子以

  問佛,佛雲:此城國土,過去曾迎聖者修法,後王惑于讒言,以塵穢潑聖者身,驅

  之,故有此埋城之果。又其城中先有老女,棄塵,適值比丘過,塵撲其身,老女旋

  得嫁佳婿,城中遂信以塵撲比丘爲吉,習爲風氣,唯二長者非之。今之得出者,即

  彼是也。業不作不得如是。

  

  (四)業已作不失。經雲:「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失。」以業既作已,非如

  外種豆麥,可經久而自陳腐,不能再生。而內種雖經百劫,仍如影之隨形,絲毫不

  爽。喻如鳥之飛空,影實隨之,及其集止,影亦隨集,在鳥固不自知也。有情縱得

  人天身,以受用福報故,亦不能覺察其所作之惡業,而業實隨之不離,及其福盡下

  墮,即與惡果相合矣。依經說,業不論大小,除其中有經轉變者外,絕不稍失,雖

  至阿羅漢不受後有,亦須償還其未淨之舊業。例如谔軍比丘,在佛時已證阿羅漢果

  ,而仍以餓死,其平日行乞,非先爲他比丘掃室,則乞不得食。及老,身不能行,

  依製,乞可倩代,殊最後七日,均以缽托上座代乞,而其所得,恒在中途爲鷹犬劫

  奪,或無意傾倒。一次有上座親爲護至,缽忽隱沒,至最後一次,食變塵土,不能

  入口,結果以絕食而死。弟子問佛,佛雲,彼過去曾因其母不安于室,禁閉數日,

  以不得食而死,故感此報,今將不受後有,故須清償此債也。

  

  以上四種,統應從內外因果,多閱經教,生起決定信。但此決定信心,非僅口

  作是言,如雲,我已皈依,又常聞法,修學、供養,當然信業果,而後能如是。然

  此猶未足以表生起決定之真實。如真實信業果,必見善如獲異寶,惟恐不及,見不

  善如探湯,如避毒藥,于善行之意樂極強,于不善行之厭離最猛,乃其象徵。但信

  業果,亦甚不易言。博多瓦雲:「但能于業果生猶豫心者,亦屬難得,以有猶豫心

  ,尚可生起希望心故。如爲善而疑其或可以得善果,如此尚有得善果之希望心,即

  較不信者爲勝一籌。例如旱地,耕者猶望其有積水栽種之一日也。然一般人能生此

  猶豫心者,亦不可多得,遑論真實決定信心哉。」

  

  〖十一月十七日講〗

  

  複次、各別思惟、科判略異。一黑業、二白業、此二乃一反一正,可合爲(一)

  黑白業,(二)業門力大。

  

  (一)中又分爲叁:(1)正思業果,(2)輕重差別,(3)果。

  

  (1)正思惟者,座間仍照道次及俱舍,思十惡業,惡業本不止十,此處略攝

  爲十。如殺生罪性,分:一事、二意樂、叁加行、四究竟等。逐一分想,四支完具

  ,則殺業即成就。其余盜淫等,亦照此思惟。或從初即不思四支亦可。貪嗔疑系意

  業,只要心生決定,即爲業成,故與身語不同。所以必如是思惟者,在認識何爲黑

  業,于發動之頃,即遮止不作。如不認識,則犯一種不知之罪,且因不知,而造罪

  更易,尤以貪等易犯。俗人從朝至暮,均在貪取名利之中,固不待說,即修學、辯

  論,有貪取名利恭敬之心,亦屬貪攝。嗔心在害意一面,亦最易犯,如見人失利,

  立起幸災樂禍之心,即是害意現象。尤其對于敵我利害,國家勝敗之際,更爲易熾

  ,應細細觀察。

  

  (2)輕重差別。座中應將道次輕重六種,加以思惟。甲、自性(即本體)輕

  重,身語七支,前重于後,意業叁支,後重于前。乙、想之輕重,即視作善作惡之

  動機猛利與否。丙、加行輕重,如殺業用淩遲法,較從其要害突然致死者尤重,作

  善亦然,不易作而作之,其力尤大。丁、處之輕重,叁寶父母處所,所作力大,戊

  、時之輕重,長時串作者力大。己、對治輕重,已對治者力小,不對治者力大。如

  是從輕重兩面思惟,則對于善業知從力大者作之,對于惡業,縱不能一時悉斷,亦

  當從力大遮止。又如作善,知不易作者力大,則雖勞神費思,亦能不倦。如發起力

  大,則能事事回向菩提,知長時力大,則能一貫而作,不致中斷。

  

  (3)果修法。座中仍照道次,從異熟、等流、增上叁果上仔細思惟,對異熟

  ,應思我今生已得人身,當發歡喜。對等流,則思今生疾病貧困等十種未能如意,

  皆由過去惡業感召,絕不怨天尤人,和歸咎時間方所。總之對于不順方面,隨時均

  須消歸自業。對增上方面,關于人生受用,照道次所舉之例,一一思惟。又凡事心

  不欲作而不…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