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犯,是为最上。业果道理,大概如是,应总加思惟求远离不善,与八种圆满相应
。
以上讲业果竟。
十月十四日讲
思惟业果为车(即依朗忍科判)
第一、思业果总相 第二、各别思惟 第三、思已应行止法。
第一、思业果总相
由怖畏三途苦,知三宝功能而求救护。如死囚求免,应听从长官命令,故正皈
依,唯法是依,于佛说业果,深生信忍,而后能如法取舍,不再造三途因,乃能离
三途苦。昔大善知识阿旺夺得把(与阿底峡尊者同时人)一次行至危桥,遇一弟子
,急令供曼遮,为说要法,云:「在未解脱以前,以业果为切要。如忘业果,任何
善巧,任何成就,不能免三途。」又昔印度有修大威德法者,因忽略业果,死堕饿
鬼,欲来西藏乞食,时阿底峡尊者在藏宏法,以神通知之,急修朵马施食,以阻其
行,免使贻害藏地,饥饿不安。又后藏烹波地方,有婆罗门瞻那加修心吉宁写(对
治阎王法)已得共通成就,因不注意业果,死堕饿鬼,而现节金本尊相,有喇嘛当
放朵马,彼于门外现形,问之,自言为饿鬼,日于此得食,今因汝当以事迟延,使
我饥渴难忍,请速施食,诘其前因,答:为曾窃僧食所致。又印度有班智达乍把他
,深通五明,缺于业果,死入地狱。又迦叶佛时有比丘,善巧说法,弟子盈万,亦
以缺乏业果取舍,死生龙族。此资粮道菩萨之堕苦趣者,据经教,未得加行忍位菩
萨,不注意业果,均有堕三途之虞。不过资加菩萨,以具有菩提心,虽入三途,亦
易拔出。业果关系如是其大,故先宜思业果俾生信忍,上师教授:以知人身难得,
暇满大义,为道次之首。以发心为修法之首。以业果为正法之首。若业果不明,虽
修他法,亦徒然耳。故应于未上座前,多阅经藏中关于业果道理,反覆思惟。上座
修时,先修六加行,继思三途苦,皆由业果所致,启请上师加持我,于业果速得通
达。如单修业果,则于顶上上师启请,言我及一切如母有情无始流转。皆由不明业
果,请师加持,令速通达,观想上师即佛放光明甘露,下降加持如前,特别以不明
业果所生者,悉皆清净。业果思惟分四,如下:
(一)业果决定之理。经云:「由此此业,得此此果,作彼彼业,得彼彼果。
」从外因果思惟,如种葡萄得葡萄,种底达(如海椒)得底达,决不爽丝毫。外因
如是,内因亦然,种善决不得苦果,种恶决不得乐果。种时之大小强弱,得果亦尔
,如供铃比丘故事,即其明证。故因与果,亦如影之随形,不可思议。如不从经教
,多看过去故事,亦难通晓。如盗牛比丘故事,有失牛者,见比丘所煮之食为牛肉
,误为盗,捕之入狱。数日后,失主自寻得牛,往告执法者,而执法者竟忘之,时
经半年,始获释出。众往问佛,佛云,业由自造,彼过去曾盗牛,以皮血等置山中
,诬一习静者,使入狱片时,始得白,故今感得六月之误羁也。业果之深细,较空
性尤难通达,如孔雀羽毛何以有如是纹彩等类,虽阿罗汉亦不能晰。故非依圣言量
,于经藏求之,无从信入,信入以后,知业决定,如影随形。再观自己所作之业,
多属恶业,即当从今猛醒,远离不善,勤行于善。
(二)业增长广大。继思业果不但决定,且能增广。从外因观察,一粒之种,
入土则获实无量,千寻之木,其始不过一核,由种而实,实而种,辗转无已。外因
如是,而内因则尤甚焉。昔佛乞食,一净信女,以一抟食供佛,佛为授记,当得阿
罗汉果。其夫心疑佛为漫语,尚未出口,佛已知之。谓之曰:汝见耶难树否,其枝
能荫车五百乘,答曰见。问见其种否,答曰亦见,其小如豆,佛言,小种能生大树
,吾前言亦复如是。又一次佛行,路遇群儿戏嬉,问佛曰:沙门,惧狮子否,我辈
列队为汝击鼓前驱。佛即为之授记,此辈童子,未来世当得独觉果,皆以鼓音名。
此亦正如詈比丘为猿者,后感五百世猿身,詈比丘如妇者,后感五百世女身,知业
果之增广如是,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又小善易为,如前说抛豆供
佛者,一豆之微,即感四洲王果。又如具衣比丘,生即具衣,出家后三衣自至,弟
子以问佛,佛云:色笃佛时,有夫妇二人,见国王供佛,心生羡慕,自恨无力,惟
有一衣,夫妇互易而出,妇令其夫遥供佛,自急避入草中,佛时赞为无上供,即为
授记,国王亦善之,大加赏赐,并授以职业,衣食无缺,获得现报,益行善事,后
于佛时出家,三衣自至。由以上观之,故于善恶,无论大小,均应注意取舍,勇猛
勿忽。
(三)业不作不得。不种人天因,决不得人天果。亦如外因不下稻麦种,决不
得稻麦实。同一父母所生之子女,智愚强弱,贤不肖,各有不同。乃至同析之财产
,而盛衰兴败,亦各有不同。推之世人,有技术善巧,又长于经营应付,而终其身
蹭蹬不得发展者,即业不作不得之明证。佛时,有国王名暇巴者,与婆门种作战,
兵败王宫被焚,王自知业力难逃,乃投火死,其眷属中有能飞者,亦不得免,惟一
婢获出。弟子以问佛,佛云:王与眷属,于过去世曾作焚业,惟一同伴未举火,即
此婢是。又如昔乍左城被天雨金银泥土淹没,城中仅二人逃出,并多得宝。弟子以
问佛,佛云:此城国土,过去曾迎圣者修法,后王惑于谗言,以尘秽泼圣者身,驱
之,故有此埋城之果。又其城中先有老女,弃尘,适值比丘过,尘扑其身,老女旋
得嫁佳婿,城中遂信以尘扑比丘为吉,习为风气,唯二长者非之。今之得出者,即
彼是也。业不作不得如是。
(四)业已作不失。经云:「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失。」以业既作已,非如
外种豆麦,可经久而自陈腐,不能再生。而内种虽经百劫,仍如影之随形,丝毫不
爽。喻如鸟之飞空,影实随之,及其集止,影亦随集,在鸟固不自知也。有情纵得
人天身,以受用福报故,亦不能觉察其所作之恶业,而业实随之不离,及其福尽下
堕,即与恶果相合矣。依经说,业不论大小,除其中有经转变者外,绝不稍失,虽
至阿罗汉不受后有,亦须偿还其未净之旧业。例如谔军比丘,在佛时已证阿罗汉果
,而仍以饿死,其平日行乞,非先为他比丘扫室,则乞不得食。及老,身不能行,
依制,乞可倩代,殊最后七日,均以钵托上座代乞,而其所得,恒在中途为鹰犬劫
夺,或无意倾倒。一次有上座亲为护至,钵忽隐没,至最后一次,食变尘土,不能
入口,结果以绝食而死。弟子问佛,佛云,彼过去曾因其母不安于室,禁闭数日,
以不得食而死,故感此报,今将不受后有,故须清偿此债也。
以上四种,统应从内外因果,多阅经教,生起决定信。但此决定信心,非仅口
作是言,如云,我已皈依,又常闻法,修学、供养,当然信业果,而后能如是。然
此犹未足以表生起决定之真实。如真实信业果,必见善如获异宝,惟恐不及,见不
善如探汤,如避毒药,于善行之意乐极强,于不善行之厌离最猛,乃其象徵。但信
业果,亦甚不易言。博多瓦云:「但能于业果生犹豫心者,亦属难得,以有犹豫心
,尚可生起希望心故。如为善而疑其或可以得善果,如此尚有得善果之希望心,即
较不信者为胜一筹。例如旱地,耕者犹望其有积水栽种之一日也。然一般人能生此
犹豫心者,亦不可多得,遑论真实决定信心哉。」
〖十一月十七日讲〗
复次、各别思惟、科判略异。一黑业、二白业、此二乃一反一正,可合为(一)
黑白业,(二)业门力大。
(一)中又分为三:(1)正思业果,(2)轻重差别,(3)果。
(1)正思惟者,座间仍照道次及俱舍,思十恶业,恶业本不止十,此处略摄
为十。如杀生罪性,分:一事、二意乐、三加行、四究竟等。逐一分想,四支完具
,则杀业即成就。其余盗淫等,亦照此思惟。或从初即不思四支亦可。贪嗔疑系意
业,只要心生决定,即为业成,故与身语不同。所以必如是思惟者,在认识何为黑
业,于发动之顷,即遮止不作。如不认识,则犯一种不知之罪,且因不知,而造罪
更易,尤以贪等易犯。俗人从朝至暮,均在贪取名利之中,固不待说,即修学、辩
论,有贪取名利恭敬之心,亦属贪摄。嗔心在害意一面,亦最易犯,如见人失利,
立起幸灾乐祸之心,即是害意现象。尤其对于敌我利害,国家胜败之际,更为易炽
,应细细观察。
(2)轻重差别。座中应将道次轻重六种,加以思惟。甲、自性(即本体)轻
重,身语七支,前重于后,意业三支,后重于前。乙、想之轻重,即视作善作恶之
动机猛利与否。丙、加行轻重,如杀业用凌迟法,较从其要害突然致死者尤重,作
善亦然,不易作而作之,其力尤大。丁、处之轻重,三宝父母处所,所作力大,戊
、时之轻重,长时串作者力大。己、对治轻重,已对治者力小,不对治者力大。如
是从轻重两面思惟,则对于善业知从力大者作之,对于恶业,纵不能一时悉断,亦
当从力大遮止。又如作善,知不易作者力大,则虽劳神费思,亦能不倦。如发起力
大,则能事事回向菩提,知长时力大,则能一贯而作,不致中断。
(3)果修法。座中仍照道次,从异熟、等流、增上三果上仔细思惟,对异熟
,应思我今生已得人身,当发欢喜。对等流,则思今生疾病贫困等十种未能如意,
皆由过去恶业感召,绝不怨天尤人,和归咎时间方所。总之对于不顺方面,随时均
须消归自业。对增上方面,关于人生受用,照道次所举之例,一一思惟。又凡事心
不欲作而不…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