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四▪P6

  ..續本文上一頁實生起菩提心,亦

  已具菩提心之輪廓。迨所修下中士道諸法,已經次第于心生起通達,則對于真實生

  起菩提心法,更應令其堅固,即應受持願行二種菩提心儀軌。願菩提心儀軌,須具

  不共皈依。信叁寶有救護功能,生起希求救護之心,是爲共皈依。不爲自身求救而

  ~P 268

  對有情方面生起大悲,求拔有情苦故,須得成佛,爲得成佛故,生起皈依心,是爲

  不共皈依。既受儀軌,于諸菩薩願心諸學處斷四黑法、修四白法等願菩提,即應開

  始修學。

  七月十七日講

  「爾後于六度四攝等,多修習(生起)欲學之心。若生決定欲學心已,進受清

  淨菩薩行戒。次于根本重罪,拚命防護,莫令有染,雖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

  ,莫爲所汙。倘有所犯,如其所說除罪儀軌,善爲淨治。」

  既受儀軌已,對于根本重戒,應視如命,勵力防護,雖中下纏及諸惡作(四十

  六支)亦莫爲所汙。倘有所犯,急依法忏悔。雲何中下纏,即依根本罪所開之四支

  :(一)無慚愧,(二)于罪性不覺察,(叁)過失之心依然重入,(四)贊歎隨

  喜自作之罪過。例如根本罪中之自贊毀他一條,視其具足此四支全否,如全具足,

  即犯根本罪。若未全具,但具其叁,或二或一,即爲中下纏。

  「此後總于六度而爲修學。特別爲令其心于善所緣,如其所欲能安住故,于正

  體之靜慮中,更當修學。(特別于安住善所緣之止,更當修學)。道炬論中謂爲引

  發諸神通故,而學止者,是少分喻,即阿底峽尊者亦曾于余處說,爲欲引發勝觀故

  ~P 269

  ,當修止也。」

  修六度,必須先令心安住所緣,欲心安住所緣,即須修止。以止能引發神通故

  ,道炬論極贊神通,如雲:「爲利他故,不具神通,須費千萬日時,而具神通者,

  一日即可成就。但引發神通,亦祗是修止之旁因,其正因仍在通達空性。故修止有

  得,即應修觀。」

  「次爲斷二我執縛故,于空性義見決定已,于無謬修法而爲修習,應當修行慧

  體勝觀也。」

  修觀,須先于空性見得決定。決定此見以外別無正見,而後止觀雙運,以觀察

  與決定之二無謬修法,以修勝慧。所謂無謬者,謂自發心後,依上師秘傳,善巧考

  察觀修及專注重觀修以爲修。非如少數有情在菩提心未生起,即得定或空見者之所

  修也。

  「如是除修止觀外,于行戒學處以下,悉爲戒學,奢摩他者,是爲心學,□缽

  舍那者,是爲慧學,此道炬論釋中說也。」

  ~P 270

  此段開合善巧,乃朗忍整個粗型,學者須當注意。

  「複次,奢摩他以下,是爲方便分及福德之資糧,依于世俗谛之道,廣大道次

  第也。叁種殊勝慧者,是爲般若分及智慧之資糧,依于勝義谛,甚深道次第故。當

  于彼等次第數目生起決定,及以慧與方便隨離一支不成菩提,應起大決定也。」

  此明自依止善知識至修勝觀,總攝爲戒定慧叁學,自定以下爲方便分,乃福德

  資糧。福德資糧,依世俗谛,屬于廣大道次。叁慧爲智慧分,乃智慧資糧,依勝義

  谛,屬深觀道次。方便與智慧,缺一不可,如自依師起直至于止,雖已修學,而不

  修智慧,只有報身因,而無法身因。仍未能免于纏縛,不能成佛。如專修慧而不修

  止以下諸方便,只有法身因,而無報身因,亦仍未能免于纏縛,不能成佛。故叁士

  道法中,所具次第,不能逾越,須當決定。即叁士數目亦當決定,不能有所增減,

  或二或四。藏中于此有造屋喻,謂如國王建築宮室,先量地基,直至造成,先有一

  定計劃,次第決定,成竹在胸,而後依之興築。此間尚可以時表爲喻,製表者于輪

  、條、蓋、彀,何者先造,何者後造,必有一定之次序,輪條蓋彀,缺一不可,故

  須有整個之數目,而後有一物之成就,道次亦複如是。常啼菩薩八十頌有喻:「修

  ~P 271

  心力量須具毒箭穿心之念。」此謂叁塗苦,在下士心中如毒箭,非拔不可。生死苦

  ,在中士心中如毒箭,非拔不可。一切有情苦,在上士心中,亦如毒箭,非拔不可

  也。

  「以是(如是)共道修身心已,必須轉入密乘,以入于彼,速當圓滿二資糧故

  。」

  如真實菩提心已經生起,須急入密乘,是爲最佳。次之于菩提心苗芽生起,亦

  可入密,如不依密,則須叁大劫積集資糧,始可成佛。

  「設于此處不勝其任,或種性微劣而不喜者,則應唯于此道次第漸增廣之。

  如于密乘無大勝解,或非大乘種性,不能堪任者,惟有修習顯乘,于此道次,

  每道之中,由略而中而廣,盡量修學。加行道十四門,每門皆有廣中略,可依次修

  習。

  七月十八日講

  「若其欲入金剛乘者,首須修依止善知識法,較前尤爲鄭重。次以從清淨密部

  所出灌頂法成熟身已,于彼時所得之密戒及叁昧耶,拚命守護。特于根本罪毋使有

  染,蓋雖可重受,然身毀已,功德難生。諸支分罪,亦毋染犯,設有所犯,亦勿隨

  意置而不慮,當以悔除防護,令其清淨。

  ~P 272

  修密乘尤重依師,應照事師五十頌所說而行,師允作者作,不允者止,尤其應

  視師如金剛大持。五十頌特別指出依師教奉行及事師如佛二語,行者應當注意。次

  受灌頂,灌頂乃在成熟身心,如先下種然,有種然後有苗。必身心于二次第能入,

  始謂之成熟。受灌頂後,以守護根本戒爲重。戒與叁昧耶有別,叁昧耶分飲食、守

  護、依靠叁種,所謂飲食叁昧耶、守護叁昧耶、依靠叁昧耶是也。戒,則爲五方五

  佛各各所製之戒。密乘根本戒犯已,雖可重受,但欲望此身即能成就金剛持之功德

  ,則不易生。已犯根本戒與未犯根本戒比較,例如二人,其一手足折傷治愈,其一

  原手足無傷,二者優劣顯判,事理至明。又如陶瓷損壞,雖能補使完整,然終與未

  經損壞之原器有別。其余關于支分罪,亦慎勿染犯,設有犯,應依法速忏,不可隨

  意置之,使其延長倍增。

  「爾後或于下部有相瑜伽,或于部生起瑜伽,隨于一中而爲引導,次或于下部

  無相瑜伽,或于上部滿次瑜伽,隨于其一而修學之,如斯次第之建立者,乃道炬論

  所說,故菩提道次第亦作如是引導也。」

  ~P 273

  總而言之,轉入金剛乘人,菩提心力應較顯乘爲大,精進力應較顯乘爲強,即

  守戒亦應較顯乘爲勝。如果由下叁部入,則須依有相瑜伽而爲引導,身心有所得已

  ,即轉入無相瑜伽。如由無上部入,則須依無上部生次瑜伽而爲引導,身心有所得

  已,即轉入滿次瑜伽。何爲有相瑜伽與無相瑜伽,即修習本尊法時未修空性者,是

  爲有相瑜伽。于空性中修習本尊法者,是無相瑜伽。

  總上所說,由共下士道,經共中士道,而上士道,而金剛乘,所有次第,非由

  宗喀大師杜撰,乃出于道炬論。在金剛乘中,所謂圓滿阿□黎,最爲重要。如于密

  乘雖已通達,而未圓滿,仍不得作阿□黎。求得阿□黎,受灌頂,依二次第修學,

  而後可得二種成就。

  庚二、明其要義

  「謂若下中士夫諸法品類,即是上士之前引導者,是即上士夫之道次第矣。何

  須複名爲共下中之道次第耶?曰所以于叁士夫須各各分別而引導者,要義有二。一

  爲摧伏猶未發生共同中士士夫之心者,即妄自稱我是上士之我慢。二爲于上中下叁

  等根機作大饒益也。言大益者,謂因上中二種士夫,亦須希求善趣解脫,故對所導

  之

  ~P 274

  中二種補特伽羅,示以中下二種意樂令其修習,此無過失,而生功德故。若是

  下劣補特伽羅者,雖修上品法類,亦必不生上品意樂,而下品複棄,則上中下道功

  德勝利,將俱無所得矣。

  上中士法雖爲上士法之加行,而不迳名上士道次第,必名叁士道次第。又于中

  下每道必具整個法要,不專取其共于上士一二分者,其要有二:一爲摧伏我慢,二

  爲普益叁士。所謂摧伏我慢者,在阿底峽未到藏以前,藏人學修,不講次第,有僅

  受一發心文,即名爲菩薩者,尊者聞之歎曰:「慈心悲心尚未發起之菩薩,惟汝西

  藏有之。」故立叁士道名,所以摧伏我慢未得謂得者。

  「複次,于具上堪能者,示所共道以令修習,對于彼等自所應修諸功德法,若

  已生者,則能攝持,或雖未生,亦能速疾發起,下下發已,導入上上,于其自乘,

  並無延滯也。」

  所謂普益叁士者,中下根修中下士法,固極相宜。即上士修中下士法亦轉使悲

  等更爲增長。以上根人修習出離心,其力必較正中士爲猛。以共中下法引導上士,

  有益無損。又下士固須求增上生,即上中二士,于求畢竟勝外,亦須求增上生。以

  ~P 275

  大乘有情爲接引小乘有情,必須小乘解脫法,而後使小乘有情得以轉入大乘。大乘

  有情亦複必須得下士道增上生,倘不得增上生(即人身善果)不能入于佛果。其所

  以別于正下士者,以正下士專求人天果,而修十善等,尚在集谛中。上士爲求佛果

  ,而依十善修人天果,則不屬于集谛。故須知本論所特別調伏者,乃上士夫,同時

  對于中下根,亦在調伏中。

  七月十九日講

  「發心須依次第者。」

  博多瓦雲:「如不先修下士,即修上士者,喻如冰上建屋。」故須先觀根器,

  如對于現世利樂不能盡舍,乃至對于增上生未能盡舍之有情,宜以下士道爲主修。

  如對于生死未深生厭離有情,宜以中士道爲主修。如中下根器,不修中下士法,而

  先修上士法,則于上士功德未必能生,而已先失去中下道之利益。若具足上根利智

  ,先修共道,則共道中所有功德,未生者即生,已生者增上,轉入上乘,甚爲迅速

  ,對于自乘亦並無延緩。藏中大德教授弟子,多用依次引導法,觀其根器,先授下

  士法,令其修習,已現生起之量,則複供養啓請,而後爲說中士法…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