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四▪P8

  ..續本文上一頁怖離親愛財寶而念死者,乃普通念死之心,尚未爲合法。必爲怖畏此生未

  作後世之義利而念死,乃爲合法。蓋僅怖畏舍離親愛財寶而念死,仍無益于死,反

  有增于愛執,必須思念惡趣之因尚未滅除,增上因尚未培植,如是遽死,真可怖畏

  ,則修法之心頓然生起。平常能如此念,則至臨死時反無恐怖。如本生經雲:「昔

  佛爲月王子時,遇羅刹欲食之,佛臨死無恐。羅刹怪而問之,答曰:「未緣惡業,

  常緣善業,如此而死,決定不入叁途,有何可怖?」四百頌雲:「誰能念死,決能

  修行,如是有情,死時無恐。」總之,未死時須念死,至死時即無恐。

  ~P 285

  八月初二日講

  壬四、修念死之法者,應從叁種根本、九種因相、叁種決定之門而修習之。

  此中分叁:

  癸初、思惟定死 癸二、思死期無定 癸叁、思惟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

  以上修法,在宗喀大師以前,藏德修此,僅分念內外世間無常諸法,至宗喀大

  師,更加精詳,分爲叁根本、九因相、叁決定。如後:

  癸初、思惟定死分叁

  子初、思惟死王必來,任何法不能避免 子二、思壽無增而無間有滅 子叁、思惟

  雖存在時亦無修法之暇,而死必決定

  如過去有念死習氣者,則用思死必不能免一法,即可生起決定。次者加修念余

  二法,而後可得決定。

  子初、思惟死王必來,任何法不能避免

  「任所受何身,所住何地,隨在何時,皆爲死王所壞(皆爲死王所能摧毀),

  此無常集所言也。」

  ~P 286

  無常集,爲諸阿羅漢彙集佛語之所成。雲任何身不能免死者,謂如諸佛、緣覺

  、聲聞,其已經獲有生死自在,不受後有者,亦當舍身而示涅槃相。其余身軀之生

  死不能自在者,更不待言。雲任何地不能免死者,謂如空中、海中、陸中,均無有

  死王不能到之處。在昔印王滅釋種時,有以神通力藏釋種,以其二子藏須彌山中,

  又以其二子藏日輪中,複以二子藏佛缽中,迨後事平,叁處所藏,盡皆死亡,無一

  存者。故佛說業緣經時謂,死至時,任何法不能免。雲任何時不能免者,謂前之來

  者,均已舍命而去,後之至者,豈能例外,智者于此,當識無常教授。

  「死王若來,縱以迅速騰躍、極大勢力、財物咒藥,無能逃避,此教授國王經

  中說也。」

  此經在藏名光大王經,雲:「死王之來,如鐵山從四方來逼,摧毀一切,任何

  捷足不能逃避,任何勢力不能抵抗,任何財富不能賄免,任何妙藥不能祛除。」所

  謂四鐵山者,即老病衰死四相,老相來時,定將少壯路中所有一切,悉行摧毀。死

  ~P 287

  無常來時,所摧毀者,恰爲衆生壽命。

  「昔噶當大德噶馬巴有雲:『現在即須畏死,死時不須怖惱(恐怖)。』我輩

  則(恰)與此相違,現在不畏,臨死乃以手椎胸焉。」

  故常念死者,上等死時生喜,中等視若平常,下等亦不生厭。所謂現在即須怖

  畏者,死如旅行(出門上路),先須滅除上路之累贅。爲死時累贅者,即眷屬、財

  物、名聞、利養等,恒人于此多生貪戀。同時即于諸善法未能修習,一旦臨死,當

  安頓者,未安頓停妥,當預備者,未預備齊全,如何不慌。若能念死,恰與此相反

  ,有何可畏。

  子二、思壽量無增而有減。

  「入胎經所說,壽量百年者稀矣,縱然能到此邊際(縱使能達到百歲),亦于

  彼之中間,年爲月,月爲日,日炎晝夜而盡之。每一晝夜,仍爲上午下午等而使之

  盡,壽之總量,去日已多,所余亦無增,且無間而減故。(所余亦惟有減而無增)

  。」

  入胎經所雲人壽百年,乃就概略而言,環視世人之存活者,不過五六十年。即

  至百歲,其中年月日時,刹那不停。綜壽命總量觀之,來者無有增加,而去則速如

  ~P 288

  逝水,刻刻在減少中,蓋由年而分爲月,月分爲日,日分爲時,人生如坐船中,自

  尚不覺,而逝已遠矣。

  「入行論雲:『晝夜無有(少)住,此壽常滅壞(壞滅),無有余可增,我豈

  能不死。』)

  前叁句明死之因,即不停,有滅,無增是也。由此因故,知決定死。

  「又如織師織布,及被殺之牲畜,牽赴殺(屠)場,步步逼近,與牛爲牧兒所

  使(所鞭策),不能自在,被驅入住處等。多喻爲門(多門設喻)而思惟之。」

  此即廣論所引集法句經所說之喻。昔佛與弟子出遊,見織布者,因爲弟子指示

  無常,如布經線已定,緯線織之,投梭不停,盡經線之長,迅速而盡。又如牛羊入

  屠場,步步逼近于死。又如牧子執鞭臨畜,逼畜不能自在。老病二法,即爲壽命之

  鞭,鞭策壽命,使不能自在而住。

  「如大戲樂經雲:『叁有無常同秋雲,衆生生死等觀戲(劇),衆生壽行似空

  電,如崖瀑流(如懸崖瀑)疾疾行』。以此種種譬喻而诠顯之。蓋于心內明了者,

  外一切物,無不示現無常。以是從多門中,屢次思惟,生起決定,若僅修少次,心

  則難生,殊無所益。」

  ~P 289

  總上所說叁有之相,如秋雲,如閃電,如觀劇,如飛瀑,叁界生死亦複如是。

  雲秋雲者,以雲在春夏,尚在暫住,惟秋雲過空,白衣蒼狗,隨時變滅。空中閃電

  更速,一閃即滅。劇中人物,苦樂悲歡,不稍停息。高崖懸瀑,滾滾而下,不能折

  之使返,亦不能止之使住。能于此等無常之理,從多門思惟,生起決定,則一切外

  相,無不現示無常。

  「如噶馬巴雲:『汝言思而不生,汝于何時思耶?晝日散亂,夜間睡眠,汝勿

  說妄語。』」

  彌勒日巴修無常後,曾雲:「所有土地物産,無主無住」。阿底峽尊者以觀水

  流,喻無常相。又仲敦巴以修行問弟子輩,首爲博多瓦,問何所事事,答曰:靜坐

  。尊者曰:善哉,此。末問康隆巴,泣涕對曰:不知何事,但生悲痛耳。彼乃專修

  無常者,故仲敦巴尊者,立加贊歎,謂此乃真修法者,以彼修至合量,方能如是。

  「吾人非但壽盡,始爲死王所壞,而住他世,即于現生存在(生存)之間,亦

  皆是不住之時,蓋自入胎以來,無一刹那暫停,而不向後趣者。雖于中間稍得存活

  ~P 290

  ,亦唯爲老病死者引赴死所而行。故不應于此存活之際,認爲不趣後世而得安住,

  辄生歡喜。譬如從高崖墜時,其中間尚未至地之際,不應喜也。四百頌注中引雲:

  『人之勇識如初夜,若于世間住胎已,從此彼于日月中,無少止憩而趣死。』」

  總之,依上多門,數數思惟,自可生起決定,如少修則無益,如真實由死無常

  心生起後,一切余法亦隨之而生,是爲第一決定。

  八月初叁日講

  子叁、思惟雖存在時,亦無修法之暇,而死必決定

  「縱能至彼許之壽算,亦無有余暇修行。如入胎經言,初嬰兒時,于十歲內,

  未獲修法之意樂。垂老之二十年,無修法之氣力。中時,亦爲睡眠耗去一半,複以

  病等耗去多時,僅少許光陰可修法耳。」

  上之壽期,約謂百年,據大德言,實應以六七十年爲率。伽喀巴雲:「以六十

  爲命期計算,除去眠食、疾病、閑話等,真修法不及五年」。詳見廣論。

  「如是現生一切圓滿,當思皆同作夢,于臨死時,僅成一種意境。死仇既其(

  既

  ~P 291

  然)必來,胡爲現世(胡爲彼現世)之心所欺,而猶喜耶。應于必須修法生起決定

  ,多爲誓願」。

  人生壽命既如上述,即使能至前說爾許,亦不能執爲有暇,以于無義中耗去大

  多數也。

  「本生經雲:『噫嘻世間惑,匪堅不可樂,此夜開花會,亦當成念境。』」

  此佛爲國王時,值花會,國人迎王往觀。佛感會中歡樂無實,乃向其臣民說此

  偈。世間惑,謂臣民惑于世間,瞬息會散,各走東西,唯余念境耳。

  癸二、思死無定期

  「今日以後,百年以前,死王必來,然于此未來之中間,究竟何日當到,亦無

  決定。即如今日死與不死,亦不能定。雖然,心則須執于死之一面,發起今日必死

  之心。若想今日不死,則心必執于不死之一面,力謀此身久住之准備,不修後世之

  資糧,于其中間,終爲死王所縛,則懷憂而死焉。若于日日中,常爲死備,則便多

  作後世義利。設或不死,修善固佳,若即死者,尤屬正當所需要也。」

  今死法中,此門最爲重要。若思今日不死,明日必來,明日不死,後日必來,

  ~P 292

  推之今年明年,亦複如是。廣論謂:死仇如人之有怨敵,須時時防備,怨敵之來否

  ,尚屬不定,而猶防之,而死仇則必來相尋者,何可不防。故須于此生起決定。此

  門中,複分叁:

  子初、思贍部洲人壽無定,故死期亦無定 子二、思死緣甚多,活緣甚少 子叁、

  思身命極危脆,故死期無定。

  子初、思贍部洲人壽無定,故死期亦無定。

  「北拘盧洲壽量決定,余雖于自類壽量不能決定,然亦大多有定。而贍部洲者

  ,則極無定也,劫初壽有無量歲者,將來十歲即爲長壽之最大限量。即如現時,于

  老壯少間,何時當死,皆無定准。俱舍雲:『此間壽難定,末十初無量。』將諸師

  友等,未滿天年,忽遇內外死緣,奄然命過者,而爲作意。如是我亦不免,數數思

  之。」

  依俱舍說,北洲人壽千歲爲量,西洲人壽,大多五百歲爲量,東洲人壽大多二

  百五十歲爲量。惟南洲人壽量無定,劫初無量,後漸減爲八萬、二萬、百歲、十歲

  。廣論引集法經謂有由少而壯、而老、而死,如果之漸熟而落者,亦有少壯不及老

  ~P 293

  而夭亡者,壽量之無定如是。

  八月初四日講

  子二、思死緣甚多,活緣甚少。

  「于此生命,有情無情之損害甚多。謂人與非人魔類之所損害,各種畜生之所

  吞噬,內諸疾病,外諸大種之侵淩,而細思之。複次,自身者,內四大種之所成,

  彼等亦互爲…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