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推之上士法亦
~P 276
然。但现在所说,非依此类,乃为一整个引导法。
「总持自在王所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次第修净摩尼宝喻,合义而为教示。
自在王请问经所说摩宝喻,谓善治宝者,先以粗砂磨其泥石,次去其细垢微瑕
,次令发光。佛法亦然,为下劣有情说初转法(下士法),为中等有情说中转法(
中士法),为上等有情说上转法(上士法)。此即于下士法粗恶,中士法去细我执
,上士法令生大乘功德,此为次第引导之根据所在。
「龙猛菩萨亦作是说:『初修增上生,后起决定胜,以得增上故,次决定胜成
。』(依上师口授,照藏文本译出为:「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
渐得决定胜。」)此说于现上决定善,须以次第而引导也。」
此即上文数目与次第必须决定之意。次第决定者,由增上生引入决定胜。数目
决定者,只此增上生与决定胜,已包共中士与上士,亦即三士道数目之决定。
「圣者无著亦曰:『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
为劣慧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
即为下士说人天法,于未知者令知,于已知者令益熟习。
~P 277
「『知中慧者,为说中法(为中慧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
即指中士法。
「『知广慧者,为说深法(为广慧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
习善品,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是名渐次利行)。」
此指上士法,谓须依次第而渐次上进也。
「又圣者提婆于摄行炬论中,成立先于波罗密多乘之意乐,既修习已,次转入
密,须具次第,摄彼义云(略谓):『诸初业有情,若转趣胜义,佛说此方便,如
梯之渐次。』」
密乘之次第,谓由生次转入圆次,须如升梯,不可躐等,否则反使身心通达生
起障碍。若知次第,即是捷径,依次而升,生起通达甚易。上根利器,无论何法,
能发起为众生义利心者,为上士道。能发起出离心者,为中士道。下之能发起不堕
三恶趣心者,为下士道。
以上说三士道前导竟。
七月二十九日讲
~P 278
丁二、正明受持心要之方法
受持心要,如生圆二次第法,高则高矣。然吾人于法门初步,念死一法,尚多
不思。则虽闻生圆二次,但如听讲故事而已,有何益哉。故依前讲礼拜、忏悔、启
请等法,皆不能生起念死心。今为欲生起而修此意乐,须详明此处科判。
科判分三、戊初、与下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 戊二、与中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 戊
三、上士修心之道次第
戊初、与下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分三 己初、正修下士意乐 己二、发心之量 己
三、除邪分别
己初、正修下士道意乐分二 庚初、发生希求后世义利之心 庚二、明后世利乐之
方便
庚初、发生希求后世义利之心分二
辛初、思此世不久住起念死心 辛二、思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辛初、思此世不久住起念死心分四
壬初、不修念死过患 壬二、修习之胜利 壬三、发何种念死心 壬四、修念死
~P 279
之法
壬初、不念死之过患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知),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
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随起久
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
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
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纵使缘
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
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
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
故受此心要,须先除障碍,此之障碍,即常乐我净之四倒是。为遣常倒,念死
无常。无常有粗细二分,刹那迁流为细相,死为粗相。人必有死,虽尽人皆知,然
总以今日不死一念横于胸中,由此念力,暗暗执著于不死之一面,即暗暗成为常倒
。为打破此执常之倒见故,此处所说心要,即思惟粗相死无常。倘不于此思惟,则
~P 280
心贪著于住世方面,而于一切住世方便,即不能不去营谋。总而言之,贪于现世欲
乐一点,而对希求后世义利方面,则略不注意。由是心不入道,此其一。纵或闻思
修,然以趋重今世名闻利养故,亦成杂染而不清净。具染之善,其力薄弱,以发心
之力弱故。甚或渗和恶性在内,反成恶趣之因。盖由所作业中,黑白相间也,此其
二。纵使能缘想及后世,对于进修亦不能灭除推后之心,而杂入于饮食、睡眠、昏
沉、喧杂之境,纷扰度日,不能精进如理而修,此其三。复因求现世名闻利养受用
圆满故,于能圆满方面生贪,违者生镇,引生烦恼恶性,与欲取心要甘露法相背驰
,致被引而入于恶趣,此其四。
八月初一日讲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上
师口授颂文为:「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
此言三界本无死主,死事皆由自作也。死事皆由自作,其中含有三义:一、死
无常遍于三界,三界有情,无不为死无常权威之所及,无可逃避。二、死无常至时
,毫无宽恕于人,亦无可赎免。三、死无常非由他力发动,而由自力使然。若人俱
~P 281
知在三法支配之下,而犹安然而卧者,孰有愚昧更甚于此。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而
造种种罪』。」
盖人之为恶,不外由于冤亲发生憎爱,执之过坚,遂起罪行所为,其所以如此
者,皆由于不知终当弃此冤亲而行故。
壬二、修习之胜利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
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
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
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
若真实念死之心生起,知己必死,而其人又稍知佛法者,知此世之名闻、利养
、妻妾子女,皆不能相救,而立将诀别,则对于彼等,自然不再生贪恋与镇恨之心
,同时即于任运施舍等门,生起愿受心要之欲乐。回视世间名闻利养等,悉是欺诳
,无希求价值,如糠秕之毫无实用。心境至此,顿然转变,遮止恶业,力修善行,
~P 282
以不坚之身取诸坚实,便能成佛,更以此法引导众生,故念死功德,其大无比。下
士求人天果,由于念死心切,知死不可免,故轻视现世而重后世。中士求解脱果,
亦由念死心切,知死必不可免,一切世间,无可贪著,故生出离心。上士求大菩提
,亦由于念死心切,知死必不可免故,顿舍冤亲爱憎之心,而转起悲悯。「诸经于
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
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
慢故。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
」
经中三喻:(一)四季耕种,以秋实为第一。(二)诸兽中以象迹为大。此中
又分三:(1)象迹印在污泥中,深广明显,喻念死之影响深广明显。(2)象迹
如莲花相。(3)象车所经之路,绝无险道,故可遵行。念死心亦然,在诸念中最
为深稳。(三)任何烦恼,一有念死心,顿然清净,以念死为修行前导,绝无差误
。故死无常想最为第一,以此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故。佛为五种眷属说法
~P 283
,对阿罗汉一种,开始即令念死无常,以念死如铁椎椎铁,同时如椎及铁磴。念死
能椎烦恼,同时椎及恶行。念死为一切善妙之门,即此一生如何离三途,趋人天,
入佛位,皆赖暇满身中有此死无常一念。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人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
,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
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
圆满之门也。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
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
。」
修法机会,惟此暇身。得此暇身,仍难修法者,其病根惟在尚不即死一念。故
执不死者,为一切衰损之门,三途等趣,因此而开。反之,念死为一切圆满之门,
人天等路,亦由此而辟。故,一、莫轻念死,以为是不解中观无上瑜伽等深法者所
修。二、莫以为此为偶然修习者所修。三、勿以此非常时修习者所修。要知此法贯
彻初中后均所应修。初为劝导心要,须用死无常念。中为鞭策精进,须用死无常念
~P 284
。后如阿罗汉欲得涅槃时,乃至修圆满次第时,仍然须修死无常一念,为之催促。
佛初出家,即为此念,直至成佛,皆由此念之所引导而来。
壬三、发何种念死心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若尔云何,
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须念恶趣之因未
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
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如为…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