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怖离亲爱财宝而念死者,乃普通念死之心,尚未为合法。必为怖畏此生未
作后世之义利而念死,乃为合法。盖仅怖畏舍离亲爱财宝而念死,仍无益于死,反
有增于爱执,必须思念恶趣之因尚未灭除,增上因尚未培植,如是遽死,真可怖畏
,则修法之心顿然生起。平常能如此念,则至临死时反无恐怖。如本生经云:「昔
佛为月王子时,遇罗刹欲食之,佛临死无恐。罗刹怪而问之,答曰:「未缘恶业,
常缘善业,如此而死,决定不入三途,有何可怖?」四百颂云:「谁能念死,决能
修行,如是有情,死时无恐。」总之,未死时须念死,至死时即无恐。
~P 285
八月初二日讲
壬四、修念死之法者,应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之门而修习之。
此中分三:
癸初、思惟定死 癸二、思死期无定 癸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以上修法,在宗喀大师以前,藏德修此,仅分念内外世间无常诸法,至宗喀大
师,更加精详,分为三根本、九因相、三决定。如后:
癸初、思惟定死分三
子初、思惟死王必来,任何法不能避免 子二、思寿无增而无间有灭 子三、思惟
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而死必决定
如过去有念死习气者,则用思死必不能免一法,即可生起决定。次者加修念余
二法,而后可得决定。
子初、思惟死王必来,任何法不能避免
「任所受何身,所住何地,随在何时,皆为死王所坏(皆为死王所能摧毁),
此无常集所言也。」
~P 286
无常集,为诸阿罗汉汇集佛语之所成。云任何身不能免死者,谓如诸佛、缘觉
、声闻,其已经获有生死自在,不受后有者,亦当舍身而示涅槃相。其余身躯之生
死不能自在者,更不待言。云任何地不能免死者,谓如空中、海中、陆中,均无有
死王不能到之处。在昔印王灭释种时,有以神通力藏释种,以其二子藏须弥山中,
又以其二子藏日轮中,复以二子藏佛钵中,迨后事平,三处所藏,尽皆死亡,无一
存者。故佛说业缘经时谓,死至时,任何法不能免。云任何时不能免者,谓前之来
者,均已舍命而去,后之至者,岂能例外,智者于此,当识无常教授。
「死王若来,纵以迅速腾跃、极大势力、财物咒药,无能逃避,此教授国王经
中说也。」
此经在藏名光大王经,云:「死王之来,如铁山从四方来逼,摧毁一切,任何
捷足不能逃避,任何势力不能抵抗,任何财富不能贿免,任何妙药不能祛除。」所
谓四铁山者,即老病衰死四相,老相来时,定将少壮路中所有一切,悉行摧毁。死
~P 287
无常来时,所摧毁者,恰为众生寿命。
「昔噶当大德噶马巴有云:『现在即须畏死,死时不须怖恼(恐怖)。』我辈
则(恰)与此相违,现在不畏,临死乃以手椎胸焉。」
故常念死者,上等死时生喜,中等视若平常,下等亦不生厌。所谓现在即须怖
畏者,死如旅行(出门上路),先须灭除上路之累赘。为死时累赘者,即眷属、财
物、名闻、利养等,恒人于此多生贪恋。同时即于诸善法未能修习,一旦临死,当
安顿者,未安顿停妥,当预备者,未预备齐全,如何不慌。若能念死,恰与此相反
,有何可畏。
子二、思寿量无增而有减。
「入胎经所说,寿量百年者稀矣,纵然能到此边际(纵使能达到百岁),亦于
彼之中间,年为月,月为日,日炎昼夜而尽之。每一昼夜,仍为上午下午等而使之
尽,寿之总量,去日已多,所余亦无增,且无间而减故。(所余亦惟有减而无增)
。」
入胎经所云人寿百年,乃就概略而言,环视世人之存活者,不过五六十年。即
至百岁,其中年月日时,刹那不停。综寿命总量观之,来者无有增加,而去则速如
~P 288
逝水,刻刻在减少中,盖由年而分为月,月分为日,日分为时,人生如坐船中,自
尚不觉,而逝已远矣。
「入行论云:『昼夜无有(少)住,此寿常灭坏(坏灭),无有余可增,我岂
能不死。』)
前三句明死之因,即不停,有灭,无增是也。由此因故,知决定死。
「又如织师织布,及被杀之牲畜,牵赴杀(屠)场,步步逼近,与牛为牧儿所
使(所鞭策),不能自在,被驱入住处等。多喻为门(多门设喻)而思惟之。」
此即广论所引集法句经所说之喻。昔佛与弟子出游,见织布者,因为弟子指示
无常,如布经线已定,纬线织之,投梭不停,尽经线之长,迅速而尽。又如牛羊入
屠场,步步逼近于死。又如牧子执鞭临畜,逼畜不能自在。老病二法,即为寿命之
鞭,鞭策寿命,使不能自在而住。
「如大戏乐经云:『三有无常同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剧),众生寿行似空
电,如崖瀑流(如悬崖瀑)疾疾行』。以此种种譬喻而诠显之。盖于心内明了者,
外一切物,无不示现无常。以是从多门中,屡次思惟,生起决定,若仅修少次,心
则难生,殊无所益。」
~P 289
总上所说三有之相,如秋云,如闪电,如观剧,如飞瀑,三界生死亦复如是。
云秋云者,以云在春夏,尚在暂住,惟秋云过空,白衣苍狗,随时变灭。空中闪电
更速,一闪即灭。剧中人物,苦乐悲欢,不稍停息。高崖悬瀑,滚滚而下,不能折
之使返,亦不能止之使住。能于此等无常之理,从多门思惟,生起决定,则一切外
相,无不现示无常。
「如噶马巴云:『汝言思而不生,汝于何时思耶?昼日散乱,夜间睡眠,汝勿
说妄语。』」
弥勒日巴修无常后,曾云:「所有土地物产,无主无住」。阿底峡尊者以观水
流,喻无常相。又仲敦巴以修行问弟子辈,首为博多瓦,问何所事事,答曰:静坐
。尊者曰:善哉,此。末问康隆巴,泣涕对曰:不知何事,但生悲痛耳。彼乃专修
无常者,故仲敦巴尊者,立加赞叹,谓此乃真修法者,以彼修至合量,方能如是。
「吾人非但寿尽,始为死王所坏,而住他世,即于现生存在(生存)之间,亦
皆是不住之时,盖自入胎以来,无一刹那暂停,而不向后趣者。虽于中间稍得存活
~P 290
,亦唯为老病死者引赴死所而行。故不应于此存活之际,认为不趣后世而得安住,
辄生欢喜。譬如从高崖坠时,其中间尚未至地之际,不应喜也。四百颂注中引云:
『人之勇识如初夜,若于世间住胎已,从此彼于日月中,无少止憩而趣死。』」
总之,依上多门,数数思惟,自可生起决定,如少修则无益,如真实由死无常
心生起后,一切余法亦随之而生,是为第一决定。
八月初三日讲
子三、思惟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而死必决定
「纵能至彼许之寿算,亦无有余暇修行。如入胎经言,初婴儿时,于十岁内,
未获修法之意乐。垂老之二十年,无修法之气力。中时,亦为睡眠耗去一半,复以
病等耗去多时,仅少许光阴可修法耳。」
上之寿期,约谓百年,据大德言,实应以六七十年为率。伽喀巴云:「以六十
为命期计算,除去眠食、疾病、闲话等,真修法不及五年」。详见广论。
「如是现生一切圆满,当思皆同作梦,于临死时,仅成一种意境。死仇既其(
既
~P 291
然)必来,胡为现世(胡为彼现世)之心所欺,而犹喜耶。应于必须修法生起决定
,多为誓愿」。
人生寿命既如上述,即使能至前说尔许,亦不能执为有暇,以于无义中耗去大
多数也。
「本生经云:『噫嘻世间惑,匪坚不可乐,此夜开花会,亦当成念境。』」
此佛为国王时,值花会,国人迎王往观。佛感会中欢乐无实,乃向其臣民说此
偈。世间惑,谓臣民惑于世间,瞬息会散,各走东西,唯余念境耳。
癸二、思死无定期
「今日以后,百年以前,死王必来,然于此未来之中间,究竟何日当到,亦无
决定。即如今日死与不死,亦不能定。虽然,心则须执于死之一面,发起今日必死
之心。若想今日不死,则心必执于不死之一面,力谋此身久住之准备,不修后世之
资粮,于其中间,终为死王所缚,则怀忧而死焉。若于日日中,常为死备,则便多
作后世义利。设或不死,修善固佳,若即死者,尤属正当所需要也。」
今死法中,此门最为重要。若思今日不死,明日必来,明日不死,后日必来,
~P 292
推之今年明年,亦复如是。广论谓:死仇如人之有怨敌,须时时防备,怨敌之来否
,尚属不定,而犹防之,而死仇则必来相寻者,何可不防。故须于此生起决定。此
门中,复分三:
子初、思赡部洲人寿无定,故死期亦无定 子二、思死缘甚多,活缘甚少 子三、
思身命极危脆,故死期无定。
子初、思赡部洲人寿无定,故死期亦无定。
「北拘卢洲寿量决定,余虽于自类寿量不能决定,然亦大多有定。而赡部洲者
,则极无定也,劫初寿有无量岁者,将来十岁即为长寿之最大限量。即如现时,于
老壮少间,何时当死,皆无定准。俱舍云:『此间寿难定,末十初无量。』将诸师
友等,未满天年,忽遇内外死缘,奄然命过者,而为作意。如是我亦不免,数数思
之。」
依俱舍说,北洲人寿千岁为量,西洲人寿,大多五百岁为量,东洲人寿大多二
百五十岁为量。惟南洲人寿量无定,劫初无量,后渐减为八万、二万、百岁、十岁
。广论引集法经谓有由少而壮、而老、而死,如果之渐熟而落者,亦有少壮不及老
~P 293
而夭亡者,寿量之无定如是。
八月初四日讲
子二、思死缘甚多,活缘甚少。
「于此生命,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谓人与非人魔类之所损害,各种畜生之所
吞噬,内诸疾病,外诸大种之侵凌,而细思之。复次,自身者,内四大种之所成,
彼等亦互为…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