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叁▪P2

  ..續本文上一頁

  一家皆賴以存活。如此雖回向一己成佛,而實爲度一切衆生。倘非如此,即落于小

  乘。四項令善根不盡。五項回向爲方便,即菩提心,無此則墮小乘。六項即智慧,

  指由無緣通達空性之智慧。若無此無緣空慧而作回向,則如美食與毒和雜。以上系

  ~P 167

  依教授而說。但依經說,已回向圓滿菩提,若生鎮恨,則于善根亦有稍損。須知教

  授皆出了義經。亦有時說不了義故。總之,回向教法常住昌明,與回向上師即佛(

  宗喀大師,即前所現。)永攝受我。合前方便智慧爲叁,皆無上回向。諸佛菩薩願

  如恒河沙,皆可攝入此叁中。因證圓滿菩提與教法常明有關。而教法常明,又與上

  師攝受有關,總上爲詳說。如略,則依普賢行願最後一頌,亦可。

  六月初二日講

  回向與發願之區別。回向能攝發願,而發願不能攝回向。何以故?以願僅爲衆

  生得成圓滿佛陀,而未以事物表現故。必于事物有所表現,以換取此目的者,乃爲

  回向。因回向中即具有願力。故回向可以攝發願,而發願不能攝回向。回向應以無

  上回向爲正因。昔印度有婆羅門,修梵天果,本可得梵天子身,後見一象,璎珞滿

  身,心生豔羨,後竟得象身。因其回向不善所致。故有但發願生極樂世界蓮花中者

  ,後果得生蓮花中,但曆劫不開。故回向不可稍錯。又昔藏中大德曾有言:若不善

  巧回向者,可說:「如昔文殊,普賢所回向,我即如是回向。」亦屬善巧。昔有牛

  ~P 168

  廠娃,牟須人,至迎佛殿,禮拜供養已,不能回向。見旁一老媪作回向雲:無病長

  壽、福報受用、取之不盡等。此人乃言:如老媪所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後即得如

  其所願。再,回向屬積資,若加增上、無盡,爲四,則屬無盡。此支爲對治邪見,

  雲何邪見,如撥無因果,撥無後有是,無後有,即無佛果。吾人雖未撥無後有,然

  無始來未斷絕之邪見種子甚深。若善回向,能使此種習氣漸斷。凡吾人未谛觀之因

  相果相,即包含有若幹邪見在其中而不自覺。宗喀大師發願文有雲:「凡與佛意不

  相合者,皆爲不善知識,願我與之遠離。」故知凡摧毀善根者,以邪見鎮恨爲最。

  經中常教人認識損益者,亦即爲此而言。一念鎮恨,能損害所積善根。反之雖無始

  所積罪障如須彌山,然依四力門清淨忏悔,則能除淨,轉成善根。又回向所得之果

  ,爲佛之四身。雖小乘聲聞、獨覺,亦修七支,然無如此七支爲利益有情具大意義

  。此七支所求果,爲圓滿佛陀,與昔諸大德諸大菩薩所修無異故。昔佛向彌勒雲:

  應知,具足成佛,須修何法。即我爲一切有情意義,敬下僧衣,向十方叁世諸佛禮

  拜供養等,而得成佛。

  庚六、叁事求加

  ~P 169

  依廣本朗忍,以供曼遮合于叁事求加。今依溫沙巴近傳教授,並曼遮及叁事求

  加,移于第五積資淨障中。在此講七支修後,應供曼遮。有講先觀想自化爲梵天王

  身。因所供物,爲梵天所享受。惟梵天王權力可以上供,有先觀自爲比丘相。若自

  己出家,旁觀一梵天王,若自爲居士身,則想自爲天王,旁觀一比丘身。以梵天王

  固有供物之權,而能供者以比丘爲勝。頗邦喀大師雲:若如前能觀梵天王身固佳。

  若不能作此觀者,須知我以梵天享受之物爲供,亦非逾份。因叁千大千世界,乃一

  切有情共業所成,我亦其中有情之一,以之供養,固無嫌也。行者修此,手持曼遮

  供時,口念叁事求加。一如世間求大力者,不可空手無贽之意。所求爲何,即:(

  一)自依止善知識起至止觀雙運止,一切顛倒心相違法願速滅除。(二)自依止善

  知識起至止觀雙運止,一切善法願速生起通達。(叁)請求摧毀內外一切障難。上

  來叁事,一屬障,余二屬難。一內即包含有密法,但密法文應念爲,自依止善知識

  ,至二交第光明幻化爲止。修此即朗忍修習全部亦包含在內。外障難分四:(一)

  與人作賤卒走仆。(二)被惡友誘惑。(叁)王官(所在地主官)不能如理信法。

  (謂非正淨意樂)。(四)兵災、王難。(尚不止此,僅舉其著者。)內障難有叁

  ~P 170

  :(一)病災,(二)魔難,(叁)乏食。此外尚有密難,如行者不修尚好,修時

  ,則怠惰貪鎮等過患叢起,是爲密障難。加被二字,梵語爲阿底叉拉,藏語爲敬吉

  老,願速得其功能。第一刹那,依叁世諸佛功能。第二刹那,使我等違緣遠離,善

  願成就。然後觀諸佛悅意接受,乃將曼遮向內傾之,此爲求加曼遮。(外傾爲除障

  求加)。昔宗喀大師啓請問本尊文殊,成熟修行者身心,如何速得成就。文殊答:

  「一、積資淨障。二、于上師即本尊無二,啓請求加(速得加持)。叁、身心不斷

  修行。(正修行法)。勤于此叁,自能迅速通達。」但欲得身心通達,關系于得加

  持,而欲得加持,又關系于啓請。密部叁昧相續集雲:「觀想具像本尊千百劫,不

  如一念觀想上師,其功德尤大。」(萬分不及其一)。故啓請本尊求加千億劫,不

  如一時于上師勤求加持。又密經雲:「修習圓滿次第千億劫,不如一時觀想上師于

  己心中曼遮羅,萬分不及其一。」若能觀想本尊即上師,上師即本尊即圓滿矣。昔

  成就者歌倉巴雲:「啓請上師之功德,弟子之心即與上師之心,心心相印,合而爲

  一。」又雲:「啓請功德,能速得不共通達。」(殊勝悉地)。自心生起通達,能

  生清淨智慧,二障迅速消除,二資糧速得具備,速證佛位。此有啓請文,爲格聰前

  ~P 171

  生所造,有漢譯。藏文有開殊勝道之門之啓請文,乃宗喀大師到熱振時自撰。後得

  見釋迦,以下至虛空幢(郎喀降村)諸尊顯現。一日,複得見阿底峽及仲登巴、蝦

  惹瓦、博多瓦叁尊,與阿底峽身合,而謂之曰:因汝爲正法昌明,我願作伴侶。頌

  雲:

  具德根本上師寶, 安住我頂蓮月上,

  從大恩門求攝受, 身語意業賜成就。

  念時須緩,以便觀想,每交應念二遍。每念第一遍,觀想根本上師分而爲二,

  一坐自頂上,資糧田諸尊放五色光明,化五色甘露,由頂上上師之頂而入。念第二

  遍,觀上師之光明苦露入于自身,及旁之六道有情,無始罪障悉皆消除,特別以顯

  密中有漏安樂皆消除。(修朗忍違緣皆消滅,修朗忍順緣加持皆得。)由此身心得

  到安樂。

  六月初四日講

  啓請求加。前所講叁事求加,衣溫沙巴教傳,列于第五積資之淨障中,而以此

  啓請求加列爲第六加行。前所講叁事求加中,已有求加,此複別開者,以前者略,

  ~P 172

  亦如世間公文之摘由,後者詳,乃正文之詳敘也。蓋一切通達依于正知,而正知又

  依于加持,加持又依于啓請。藏語爲「惡尊」,意謂接頭。因上師功德威力,與資

  糧田中諸尊接近故。亦如世間大臣與王接近,約引其子見王,請求恩眷,必先有所

  啓請然。行者念第一遍時,應于上師前,先雙手合什,敬請上師,上師又代己啓請

  于釋迦,及其右彌勒及無著,以無量不盡之五色光明甘露,向己傾注(其他亦傾注

  ,然以此叁尊爲殊勝)。念第二遍,此叁尊如燈光,分而爲二,入自及旁之六道有

  情,相入相合。觀想廣行派加持,違緣消除,順緣增上,一切加持,己悉獲得。其

  廣行派之金洲大師、阿底峽、仲登巴、亦啓請觀想加持。此依吞珠仁波卿,傳頗公

  朗忍近傳者。此後即接深觀派,如前,念第一遍時,仍由上師代爲啓請,一釋迦、

  二文殊、叁龍樹,傾光明甘露亦如前。念二遍亦觀深觀派叁尊,分光入己及六道有

  情,觀想深觀派加持,違緣消除,順緣增上。其深觀派得通達之佛護,月稱,大小

  智鵑(小智鵑,亦稱理鵑),阿底峽、仲登巴,亦啓請觀想加持,均同前。至此,

  深廣二派至阿底峽,如二河合流,衍爲噶當派。噶當又分叁派:(一)經籍派。以

  六大經函(即現觀莊嚴論、五地品等)爲主,稱噶當訓巴瓦。(二)菩提道次派。

  ~P 173

  以菩提道次第及教義次第爲主,稱噶當朗忍把。(叁)噶當教授派。以開示要決爲

  主。(即以要決爲主,不煩廣講。)此叁派中,念時先道次派,因格西貢巴瓦年高

  德邵,故先念,列烏蘇巴,拖烏巴直至虛空幢,共八尊。左右皆有。次念經籍派,

  博多瓦、蝦惹瓦、捷卻常(波)把。(宗喀大師之師)。叁念教授派。悶惡阿瓦、

  敬惡瓦、初村□瓦、吉公巴,直至虛空幢。叁派至宗喀大師又合而爲一。稱噶當色

  摩瓦。(即新噶當派)。自阿底峽、仲登巴以來,所有教授,無謬無余傳于宗喀巴

  。而宗喀巴又加密宗二次第,及光明幻化諸要義,爲前此大德所未詳細開演者,以

  此空前,故稱新噶當派。以傳東登降巴降村及克主傑,直至頗邦喀。以上啓請加持

  竟。應接修朗忍夏剛者,即總略菩提道次第修法,謂總輪廓。若將夏剛移後,則此

  處應念「敬叨繃工須」,意爲積聚加持,滿足請求。即「雲敦肱卻」頌(義如國王

  之寶庫)。自依止上師至得二次第,皆求加持。如詳講,即全部朗忍。每頌末句,

  弟子恭敬求加持,皆念兩遍。初頌,觀想根本及傳承諸師,皆放光明甘露加持,特

  別以對上師所犯根本罪過悉得消除。二遍亦觀諸師如前放光分身,與自及傍之六道

  有情相合。第二頌,爲人身難得要義,未通達障礙等,皆得消除和生起通達。或想

  ~P 174

  根本上師,或想廣行派加持。叁四兩頌八句,爲下士道。叁四頌以無常業果爲主,

  以皈依及思離叁惡趣爲輔。仍想廣行派及本師加持分身。五頌,出離心,即欲求解

  脫心。仍想廣行派及本傳諸師,分身加持。二遍即生起出離心。六頌叁學,首爲戒

  ,然意含定慧。二遍仍想廣行及本傳諸師加持通達叁學。七頌意義甚廣。一慈心、

  二悲心、叁增上心,…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