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P2

  ..续本文上一页

  一家皆赖以存活。如此虽回向一己成佛,而实为度一切众生。倘非如此,即落于小

  乘。四项令善根不尽。五项回向为方便,即菩提心,无此则堕小乘。六项即智慧,

  指由无缘通达空性之智慧。若无此无缘空慧而作回向,则如美食与毒和杂。以上系

  ~P 167

  依教授而说。但依经说,已回向圆满菩提,若生镇恨,则于善根亦有稍损。须知教

  授皆出了义经。亦有时说不了义故。总之,回向教法常住昌明,与回向上师即佛(

  宗喀大师,即前所现。)永摄受我。合前方便智慧为三,皆无上回向。诸佛菩萨愿

  如恒河沙,皆可摄入此三中。因证圆满菩提与教法常明有关。而教法常明,又与上

  师摄受有关,总上为详说。如略,则依普贤行愿最后一颂,亦可。

  六月初二日讲

  回向与发愿之区别。回向能摄发愿,而发愿不能摄回向。何以故?以愿仅为众

  生得成圆满佛陀,而未以事物表现故。必于事物有所表现,以换取此目的者,乃为

  回向。因回向中即具有愿力。故回向可以摄发愿,而发愿不能摄回向。回向应以无

  上回向为正因。昔印度有婆罗门,修梵天果,本可得梵天子身,后见一象,璎珞满

  身,心生艳羡,后竟得象身。因其回向不善所致。故有但发愿生极乐世界莲花中者

  ,后果得生莲花中,但历劫不开。故回向不可稍错。又昔藏中大德曾有言:若不善

  巧回向者,可说:「如昔文殊,普贤所回向,我即如是回向。」亦属善巧。昔有牛

  ~P 168

  厂娃,牟须人,至迎佛殿,礼拜供养已,不能回向。见旁一老媪作回向云:无病长

  寿、福报受用、取之不尽等。此人乃言:如老媪所回向,我亦如是回向。后即得如

  其所愿。再,回向属积资,若加增上、无尽,为四,则属无尽。此支为对治邪见,

  云何邪见,如拨无因果,拨无后有是,无后有,即无佛果。吾人虽未拨无后有,然

  无始来未断绝之邪见种子甚深。若善回向,能使此种习气渐断。凡吾人未谛观之因

  相果相,即包含有若干邪见在其中而不自觉。宗喀大师发愿文有云:「凡与佛意不

  相合者,皆为不善知识,愿我与之远离。」故知凡摧毁善根者,以邪见镇恨为最。

  经中常教人认识损益者,亦即为此而言。一念镇恨,能损害所积善根。反之虽无始

  所积罪障如须弥山,然依四力门清净忏悔,则能除净,转成善根。又回向所得之果

  ,为佛之四身。虽小乘声闻、独觉,亦修七支,然无如此七支为利益有情具大意义

  。此七支所求果,为圆满佛陀,与昔诸大德诸大菩萨所修无异故。昔佛向弥勒云:

  应知,具足成佛,须修何法。即我为一切有情意义,敬下僧衣,向十方三世诸佛礼

  拜供养等,而得成佛。

  庚六、三事求加

  ~P 169

  依广本朗忍,以供曼遮合于三事求加。今依温沙巴近传教授,并曼遮及三事求

  加,移于第五积资净障中。在此讲七支修后,应供曼遮。有讲先观想自化为梵天王

  身。因所供物,为梵天所享受。惟梵天王权力可以上供,有先观自为比丘相。若自

  己出家,旁观一梵天王,若自为居士身,则想自为天王,旁观一比丘身。以梵天王

  固有供物之权,而能供者以比丘为胜。颇邦喀大师云:若如前能观梵天王身固佳。

  若不能作此观者,须知我以梵天享受之物为供,亦非逾份。因三千大千世界,乃一

  切有情共业所成,我亦其中有情之一,以之供养,固无嫌也。行者修此,手持曼遮

  供时,口念三事求加。一如世间求大力者,不可空手无贽之意。所求为何,即:(

  一)自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双运止,一切颠倒心相违法愿速灭除。(二)自依止善

  知识起至止观双运止,一切善法愿速生起通达。(三)请求摧毁内外一切障难。上

  来三事,一属障,余二属难。一内即包含有密法,但密法文应念为,自依止善知识

  ,至二交第光明幻化为止。修此即朗忍修习全部亦包含在内。外障难分四:(一)

  与人作贱卒走仆。(二)被恶友诱惑。(三)王官(所在地主官)不能如理信法。

  (谓非正净意乐)。(四)兵灾、王难。(尚不止此,仅举其著者。)内障难有三

  ~P 170

  :(一)病灾,(二)魔难,(三)乏食。此外尚有密难,如行者不修尚好,修时

  ,则怠惰贪镇等过患丛起,是为密障难。加被二字,梵语为阿底叉拉,藏语为敬吉

  老,愿速得其功能。第一刹那,依三世诸佛功能。第二刹那,使我等违缘远离,善

  愿成就。然后观诸佛悦意接受,乃将曼遮向内倾之,此为求加曼遮。(外倾为除障

  求加)。昔宗喀大师启请问本尊文殊,成熟修行者身心,如何速得成就。文殊答:

  「一、积资净障。二、于上师即本尊无二,启请求加(速得加持)。三、身心不断

  修行。(正修行法)。勤于此三,自能迅速通达。」但欲得身心通达,关系于得加

  持,而欲得加持,又关系于启请。密部三昧相续集云:「观想具像本尊千百劫,不

  如一念观想上师,其功德尤大。」(万分不及其一)。故启请本尊求加千亿劫,不

  如一时于上师勤求加持。又密经云:「修习圆满次第千亿劫,不如一时观想上师于

  己心中曼遮罗,万分不及其一。」若能观想本尊即上师,上师即本尊即圆满矣。昔

  成就者歌仓巴云:「启请上师之功德,弟子之心即与上师之心,心心相印,合而为

  一。」又云:「启请功德,能速得不共通达。」(殊胜悉地)。自心生起通达,能

  生清净智慧,二障迅速消除,二资粮速得具备,速证佛位。此有启请文,为格聪前

  ~P 171

  生所造,有汉译。藏文有开殊胜道之门之启请文,乃宗喀大师到热振时自撰。后得

  见释迦,以下至虚空幢(郎喀降村)诸尊显现。一日,复得见阿底峡及仲登巴、虾

  惹瓦、博多瓦三尊,与阿底峡身合,而谓之曰:因汝为正法昌明,我愿作伴侣。颂

  云:

  具德根本上师宝, 安住我顶莲月上,

  从大恩门求摄受, 身语意业赐成就。

  念时须缓,以便观想,每交应念二遍。每念第一遍,观想根本上师分而为二,

  一坐自顶上,资粮田诸尊放五色光明,化五色甘露,由顶上上师之顶而入。念第二

  遍,观上师之光明苦露入于自身,及旁之六道有情,无始罪障悉皆消除,特别以显

  密中有漏安乐皆消除。(修朗忍违缘皆消灭,修朗忍顺缘加持皆得。)由此身心得

  到安乐。

  六月初四日讲

  启请求加。前所讲三事求加,衣温沙巴教传,列于第五积资之净障中,而以此

  启请求加列为第六加行。前所讲三事求加中,已有求加,此复别开者,以前者略,

  ~P 172

  亦如世间公文之摘由,后者详,乃正文之详叙也。盖一切通达依于正知,而正知又

  依于加持,加持又依于启请。藏语为「恶尊」,意谓接头。因上师功德威力,与资

  粮田中诸尊接近故。亦如世间大臣与王接近,约引其子见王,请求恩眷,必先有所

  启请然。行者念第一遍时,应于上师前,先双手合什,敬请上师,上师又代己启请

  于释迦,及其右弥勒及无著,以无量不尽之五色光明甘露,向己倾注(其他亦倾注

  ,然以此三尊为殊胜)。念第二遍,此三尊如灯光,分而为二,入自及旁之六道有

  情,相入相合。观想广行派加持,违缘消除,顺缘增上,一切加持,己悉获得。其

  广行派之金洲大师、阿底峡、仲登巴、亦启请观想加持。此依吞珠仁波卿,传颇公

  朗忍近传者。此后即接深观派,如前,念第一遍时,仍由上师代为启请,一释迦、

  二文殊、三龙树,倾光明甘露亦如前。念二遍亦观深观派三尊,分光入己及六道有

  情,观想深观派加持,违缘消除,顺缘增上。其深观派得通达之佛护,月称,大小

  智鹃(小智鹃,亦称理鹃),阿底峡、仲登巴,亦启请观想加持,均同前。至此,

  深广二派至阿底峡,如二河合流,衍为噶当派。噶当又分三派:(一)经籍派。以

  六大经函(即现观庄严论、五地品等)为主,称噶当训巴瓦。(二)菩提道次派。

  ~P 173

  以菩提道次第及教义次第为主,称噶当朗忍把。(三)噶当教授派。以开示要决为

  主。(即以要决为主,不烦广讲。)此三派中,念时先道次派,因格西贡巴瓦年高

  德邵,故先念,列乌苏巴,拖乌巴直至虚空幢,共八尊。左右皆有。次念经籍派,

  博多瓦、虾惹瓦、捷却常(波)把。(宗喀大师之师)。三念教授派。闷恶阿瓦、

  敬恶瓦、初村□瓦、吉公巴,直至虚空幢。三派至宗喀大师又合而为一。称噶当色

  摩瓦。(即新噶当派)。自阿底峡、仲登巴以来,所有教授,无谬无余传于宗喀巴

  。而宗喀巴又加密宗二次第,及光明幻化诸要义,为前此大德所未详细开演者,以

  此空前,故称新噶当派。以传东登降巴降村及克主杰,直至颇邦喀。以上启请加持

  竟。应接修朗忍夏刚者,即总略菩提道次第修法,谓总轮廓。若将夏刚移后,则此

  处应念「敬叨绷工须」,意为积聚加持,满足请求。即「云敦肱却」颂(义如国王

  之宝库)。自依止上师至得二次第,皆求加持。如详讲,即全部朗忍。每颂末句,

  弟子恭敬求加持,皆念两遍。初颂,观想根本及传承诸师,皆放光明甘露加持,特

  别以对上师所犯根本罪过悉得消除。二遍亦观诸师如前放光分身,与自及傍之六道

  有情相合。第二颂,为人身难得要义,未通达障碍等,皆得消除和生起通达。或想

  ~P 174

  根本上师,或想广行派加持。三四两颂八句,为下士道。三四颂以无常业果为主,

  以皈依及思离三恶趣为辅。仍想广行派及本师加持分身。五颂,出离心,即欲求解

  脱心。仍想广行派及本传诸师,分身加持。二遍即生起出离心。六颂三学,首为戒

  ,然意含定慧。二遍仍想广行及本传诸师加持通达三学。七颂意义甚广。一慈心、

  二悲心、三增上心,…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