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合而成菩提心。此为除净加持。仍想广行派及本传诸师。
六月初五日讲
先过吞珠大师之六加行法(即口诵传授六加行法)。第八颂,佛子行,即六度
万行,总摄于三聚戒中,仍想广行派加持。九颂,殊胜止观,缘念深观派诸尊放光
明甘露,末句二遍,诸尊分二如前。十颂,请速速入于金刚乘,加持以四部(作部
、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密宗本尊为主。特别以上师身后加持派诸师为主。
此后应缘念四种灌顶。十一颂,以无上瑜伽本尊及修行加持派诸尊为主,一除二次
第违缘,及守护三昧耶戒违缘。末句二遍,得加持,生起通达。十二颂,求加持,
~P 175
随所修类本尊生起次第,调伏心风力,所谓大乐光明、幻化双运等障缘消除。末句
二遍,得如是加持,将此各颂无倒修习,显密习气,于一座间已善熏习,如是难得
之人身方不空过。照规每日应三至六次修习,否则至少一日一次。乃至七日,或半
月,最低一月之间应修一次,若并此而不能,随修何法皆不相应矣。十三颂,总摄
内外密障难,观想以护法守护者勇士空行为主。初遍亦放光明甘露,末句二遍,想
当中妈诃噶那(即六臂明王)以手摇鼓唱言:汝障我愿除,汝善我愿助。汤金却加
、□沙门天分身与自及六道相合。以智慧烈火及军器消除障难。此温沙巴耳传教授
之略说,详须耳传。护法诸主尊,先化现白色空行母,持白色净瓶,以白甘露灌自
及六道顶,消除罪障。次黄色,增长寿命。次红色,消灭修法违缘、乏食等。次黑
色,持月刀,于俱生我执分别,如仇敌以刀碎之。此须耳传,若流通,则加持力弱
。十四颂,生生(包前生后生)不离与金刚大持无二恩师,加持我此生迅速即由共
不共道,即得二种成就。此生不得,愿加持中有成佛。至迟下生,必成金刚大持。
愿师加持摄受不舍。完全六加行竟。
最后应收摄资粮田。先由上师即释迦,即金刚大持心中□字放光,遍照十方,
~P 176
诸尊渐次化光,由护法起,向内依次融合,前面合于三恩具足根本上师。广行合于
弥勒。深观合于文殊。先右后左,后后,后面与大日如来相合。诸尊之座,化光合
于大宝座。大宝座合于宗喀巴之座。海树等,无缘入空。此时唯余五尊。稍停,观
想犹如亲见,生起喜心。次想弥勒化光,由右入于宗佛身。次想文殊化光,由左入
于宗佛身。次想大日如来不化光由宗佛顶入其心中,与心中大日如来合。次想上师
不化光直与宗喀巴合。最后念具足功德上师宝一颂,再次想宗喀佛来与顶上原代启
请之上师相合,合后化为释迦,紫磨金色,基心中有大日如来,大日如来心中有□
字。说此有简略七支供,及略曼遮供。继思顶上上师,乃资粮田中诸尊(自护法至
密部诸尊。)之总聚体。愿此生,中有、后有,皆求加被救护,此称栽桩启请(谓
认定一地,好好钉著。)加持最大。如认各尊与上师各别,则不易生加持。应观一
切法身、报身、化身、本尊、上师、佛、菩萨、独觉、声闻、护法等,诸尊之总聚
体,此为重要之耳传。宗喀大师已将各加持承传,总摄为此,不别传授。顶上上师
,于正行时,皆不收摄。(在自顶上)。
六月初六日讲
~P 177
「又礼敬、供养、请法、劝住、随喜等五支,即是积集资粮,忏悔支是净除业
障,随喜支中,复有一分对自所修善,生随喜心,令其增长。回向支者,即将所积
所净所增长诸善,虽极微少,汇成众多。现所受乐,虽将终尽,亦能令其绵延无穷
。总可合为积资、净障、增长无尽之三种。六于所缘境,观想明晰,而献坛供,请
求加被,愿灭除不敬善知识等一切颠倒心,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识等正清净心。摧伏
一切内外障难,须以猛利欲乐,多次祈求焉。」
此总明六支之功用,兹为令略本朗忍经教传承不断故,再随文略释加行六法。
依金洲大师行传,普贤愿颂第一颂,文义易明,无需赘述。其二颂,普贤行愿威神
力句,即对于普贤之信仰力,一心专注,一切如来现身于其前。如赞十地菩萨颂有
云:「一一毛孔皆有诸佛海会,何况于佛。」但此处解释,尚有问难,可资研思。
如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竹石,皆住有刹尘数佛一语,有释为一尘中可住刹尘数佛,
非谓一尘中皆有刹尘数佛。有谓刹土每一微尘,皆有一刹土尘数之佛安住其中。如
此诸义,可谛思之。又密宗,谓佛智无尽,遍于各各微尘。故每一微尘皆有佛之意
生身,其义即属有。亦可加以谛思。语礼,初观不易,实即赞颂之意。五颂内之涂
~P 178
香,为油质,白色,开光广仪轨中,即用此。灯,即香油灯,用芝麻油。衣,谓如
意树纤维织成之衣。末香,可盛囊中悬当风处。形状如上所陈设,五光十色,绚烂
夺目。(此句勇师译脱)。以普贤愿力行供,即神力变现之谓,如大宝藏瓶,如意
树等是。普贤手持之蓝色摩尼宝,放光,一一光端有大莲花,花周有八宝及所应供
物。花中复有蓝摩尼宝,宝复放无量光,光端亦然,以至无尽。末二句,即发心以
此供所供境。忏悔各别有仪轨,分发露及忏悔。故此云我我今各别一一皆忏悔。(
三聚戒,即各有仪轨)。请转*轮文,颂中有成就菩提句,谓智慧无碍,即证大菩
提。佛之智慧一出,凡世间一切黑暗皆得光明,故称世间灯。最初得菩提句,藏语
为「列高」,意谓暂时菩提,如初地菩萨。必由次第菩提,乃至究竟菩提。又住世
支云,利乐一切诸众生。利,谓利益,指因(属暂时的)。乐,谓安乐,指果(属
究竟的)。「现所受果」,指人天福报。「于所缘境观想明晰」,即指资粮田及所
献须弥日月等,皆应观想明晰。「恭敬善知识等」之等字,包括直至止观双运止,
通达二谛四谛等。不敬善知识之因,关系苦集二谛。云愿灭者,即灭谛。生敬即道
谛。启请生起恭敬,摄于俗谛。启请通达止观,摄于真谛。三事求加,须恳切,须
~P 179
多次。若未修云敦肱吉,即此三事求加,更应多修,每日须数数修习。最低限下至
一周,或一月必须修一次。能广修更佳。有单行广本。否则依略本朗忍加所讲授而
修,亦可。末世积资因缘少,积罪因缘多。故于积资忏净支,宜广不宜略。以上讲
正修中己初加行法竟。
六月初八日讲
己二、正行应如何分二 庚初、总修持法 庚二、此中修法
庚初、总修持法
「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若于所缘随意修习,
依自己所想之数目与次第而修者,从初即养成任意之习惯,将至一世之善行无成,
反成有过。故最初无论修习何种所缘,应决定其数目次第。此后应起猛利坚固之心
,以自克服。务令如其所预定而修,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易。须具足
正念正知而修习之。」
修道二字,包括自依师起至止观双运,皆属之。修,分寻伺修习,藏文为「夏
~P 180
刚」,与决定后(专注)修习,藏文为「觉刚」。即观修与住修。修上二法,均须
心依于善所缘。常人心未得自在者,因为烦恼恶业所驱使。如主之御仆,仆不能自
在。应如调伏野马,不能听其东西自便,然后得循行就道。如照上二法,常依善所
缘,串习久之,则心自能听命,不复趋于烦恼恶业,而唯住于善法矣。复次,若但
依善缘,而于其次第与数目不决定,任心修习,由最初养成劣习,身心终无通达之
望。例如正修依师,忽而思及死无常,即移心以习死无常。或正修死无常,忽而思
及四无量心,又移修四无量。如是所缘虽皆善,然如服药,寒热杂投,不惟无益于
病,而反有害。故随任何修,终无所成。在最初时,即宜将所修次第决定,次将数
目决定。即照所决定次第与数目,坚持与贯彻。念如杂起,立即摄回。觉刚修习,
法应如是;夏刚修习,法亦如是。例如修定,最初师授所缘如为释迦相,于其长短
大小,色泽为何,即决定依照缘念,切勿中途改变。如时而度母,时而大威德,则
决不能得定。故于此定课,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更,专于一缘,猛利坚固而修。
正念正知,即系防治沉掉者,犹守门者,常有监视意。
~P 181
庚二、此中修法者
「先修依止之胜利,及不依止之过患。」
谓于此二者,仔细思惟。先由心依止,次为行依止。云何心依止,即初使心生
起认识依止之必要,次使心绝不起寻求师过之念,如是依师心力生起。
「次、多起防护,绝不放任,令有寻求师过之心。尽我自己所知,师之戒定慧
等德,数数思惟,乃至净信未生以来,恒修习之。」
寻求师过之心,务常常提防,绝不令丝毫生起。如偶现,立即截止,转从师长
戒定慧功德方面寻思,务将心念改转过来,此即心依止法。
「此后又念于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经说,乃至心中恭敬未生
起之间,而修习之。」
对于恭敬承事,已作当作之事,如前所引华严经说,师如父母,己如门犬,师
如日月甘露,己如臣仆等。于未能真实生起恭敬承事之前,而恒修习之,务使敬心
生起,则信心亦生起。如是,在上根者一修便成。次者须加马车方便。因马车专为
修时之方便,朗忍习宅专为讲说意义,科判各有不同。习宅科判:(一)为积资净
~P 182
障。(二)为对上师即佛,启请求加。(三)为近取因,以所缘为主。一二两节,
已于前述。至于第三入于正修,即如前所说,将资粮田收摄于顶,现起上师即佛,
而思惟我与遍虚空法界如母有情,从无始在生死流转中长劫受苦,其主因,皆由于
对善知识功德,心行二种依止法,未能通达所致。故今请上师即佛,务必加被我与…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