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P4

  ..续本文上一页

  有情,心行二种依止之功德生起。如是请已,观上师放五色光明甘露,灌注于我及

  周围有情身心,将无始以来对于二种依止罪障,消除净尽。第二刹那随即生起通达

  二种依止功德。如修下士道,则于此续加暇满人身,及下士所讲应修习法,迅速生

  起之启请。颇邦喀大师云:任修何法,对于所缘,只要身心尚未真实生起时,仍须

  于夏刚努力。初决定修习法如有真实生起象徵,则可稍弛夏刚,而用觉刚串习其粗

  略论廓,而移其心力于继续应修之法,就夏刚而努力。至夏刚作用,不过对于某种

  法种习气而已。如欲使身心对于某种善法真有成就,则无论如何,均须用觉刚法修

  。(即决定后,安住修习法。)师云:如吾即以此法修习者。不特朗忍如是,即修

  密乘亦复如是。总之,已通达一法者,可用觉刚。(不须观察,但专注,串习轮廓

  。)未通达者,宜用夏刚。(观察,推择,考察等。)例如已通达依师法,则可用

  ~P 183

  觉刚,而于未通达之各段,如出离心、菩提心等,虽不能同时遍用夏刚。可集中于

  应修之一段而修。余则用觉刚。

  颇邦喀大师云:任修何法,只要所缘在心中尚未真实生起,即须努力夏刚(●

  )(循序通体修习,即自始至终,次第修完全部大概)。及至所缘在心中明白显现

  之后,即可稍弛夏刚,分出一分心力,对某一重点所缘,进行觉刚(●)(安住专

  一修习)。夏刚之作用,但在于对全部教法反复串习,以种植习气。若欲真生证悟

  ,必须努力觉刚。师云:如我修行,即用此法。不特朗忍如是,即修密乘,亦复如

  是。总之,对所缘已明显现起者,但专注其上,勿再观察,宜用觉刚。对尚未明显

  现起者,宜用夏刚观察、抉择,使之生起。例如已明显现起依师法者,即用觉刚,

  专注修习依师。对其余尚未能明现之各段,如出离心、菩提心等,则但用夏刚以种

  植习气、不用觉刚。

  以上是请译师祝维翰为之解释者。一九八二年三月六日墉志。

  ~P 184

  关于「杰贡」、「夏贡」略说。「杰贡●」(「贡」字即前译「刚」字,下同

  )。译义是「观察修」,简称「观修」,即对显密诸法,先修阶段,或思其义,或

  观其相,都须观察修。「夏贡●」译义是「依次检阅速修」,如在检阅台上阅兵一

  般,将过去已熟修的「观察修」,速作「检修」一遍而已。「觉贡●」译义是「安

  住修」或「专注修」,就是在熟修前两种修习后,应「专注修」一下,实际即是「

  修止」,这样修法,对法义才能易生决定,对诸相才易生清晰和稳固。

  以上是请译师郭和卿的解释。墉志一九八二年三月廿四日于昆明

  祝、郭二译师之解释,录此以供闻思。为了更易明了故,依墉听闻,宗喀圣教

  显密修法,均系先依观察修,以求决定知,再依决定知,用专注修,以求现证。观

  佛相亦然,先依教授,用观修以求佛相显现起来,再依现起之佛相,用专注修以求

  明显坚固,用观修求明分,用住修求住分,二者交替修习,最后乃能求得清净三摩

  ~P 185

  地。但在具体修习菩提道次时,次第法门有如珠串,前前引生后后,为了真实生起

  感动和通达现证,不可能在一座间,用观修或住修去修习整个道次各法门。故须依

  次第,用观住二修,去求一一法门的通达、感动。在所修法门已生起通达或感动,

  移修次一法门为正修时,前已生起之法门,只须略一住修,或概略串习一遍,即可

  矣。我辈初业学人,于道修习,应依师教如是用功。

  墉志,一九八八年国庆日于成都

  

  

  依止善知识马车

  

   丁二、正修依止法(分四) 戊一、依止胜利 戊二、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

  之过患 戊三、心依止 戊四、行依止

  

   戊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

  

   云何依止胜利有八:一、能得佛位 二、诸佛欢喜 三、一切魔眷不能为害

  四、烦恼与恶业自然遮止 五、地道善缘增长 六、世世不离善知识 七、不堕

  三恶趣 八、暂时与究竟安乐如愿而得。

  

   己一、能得佛位者。依经教说,成佛须积三大阿僧祗劫福德资粮。然依了义,

  即在末劫中,一生亦可成佛。假如不知依止善知识,则于成佛道路尚无从知,况

  云成佛。再则若无善知识,不能真实种成佛正因。故云敦肱吉首云:“万德师为

  根本。”盖世出世间功德、恩,皆由师来。能如法依师,则世出世间一切功德可

  得。如弥勒日巴,即一生成佛者,其依止马巴,无不如理。马巴曾故磨之,使造

  屋,改修九次,皮骨为穿,不以为苦。以如是坚决,故能即身得双运身。又复当

  知成佛方便,本有多种,一波罗密多乘,二金刚乘。就中尤以金刚乘之无上瑜伽

  为最速,而无上瑜伽中即以喇嘛朗觉(上师瑜伽)为最要。故密部相续云:“谁

  何功德与功能,使我一时证三身。”此即赞依止师之意。若不依止师,不但不能

  成佛,即密部之少分利益亦不能知。如能依止师,即不从密乘而专从显教,亦能

  迅速通达。如常啼菩萨,即以依止师故,数年之间,从资粮道而登八地。常啼依

  止却巴尊者,全系显乘。依显乘说,从资粮道至初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初

  地至八地,又须经一大劫。而常啼即以如法依止师而超越之。故一切成佛之方便

  之根,惟在依止师一点。然对于善知识,亦绝不能随便依止。须如前说,求一指

  示吾人整个佛道者而依之,乃能速成。故经云:“师为全师,弟子又能全信,有

  如高山坠大石,不至地不止。”

  

  〖六月初九日讲〗

  

   己二、得诸佛欢喜者。诸佛事业为说法度生。众生若不亲值佛,即不能亲闻

  佛说,故赖善知识为佛代表。敬佛之代表,即是敬佛。慢佛之代表,即是慢佛。

  故敬师则诸佛欢喜。佛于众生,如母之于子,能敬师信师,善法增长,亦如子能

  上进,自得母欢。故无论供师何物,虽未供佛,亦与供佛无异。如文殊本生经云:

  “彼能教化众生者,我即住于彼身中,而受众生所有供。”故如法供养上师得二

  胜利:一得供养胜利,二得十方三世诸佛欢喜。

  

   己三、魔与魔眷不能为害者。能事师者,福报资粮甚大,魔不能害。经云:

  “具足福德资粮者,天与魔眷不能害。”

  

   己四、烦恼与恶行自然遮止。云自然者,谓不须修对治之意。常人烦恼恶行,

  有用力对治而不能止者。然以依师关系,由常闻言教,即能明辨善恶与取舍之差

  别,而自入于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再真能依止师者,以敬信故,

  不仅不敢轻于为恶,即微细恶念亦不敢萌。此中可以世间一般常人之依师不依师

  而证知之。

  

   己五、地道诸德辗转增进者。昔有大德三人依止阿底峡,一为贡巴瓦,一为

  仲登巴,一为阿默降区仁亲。三人之依止,各有不同。绛区但能为师炊爨。仲登

  巴为师翻译。贡巴瓦则依师言教努力修学。在贡巴意,自以为所学当胜二人,结

  果绛区身心所证,反胜贡巴。然后知依师之不可思议。仲登巴事师极谨,乃至粪

  秽均以手捧出之,一次出倾之顷,即得大神通,能见大鹏所飞历十八日之远程中

  一切情事。绛区一次为师熬茶,偶自悔未得勤于修学。阿底峡知之,当语仲登巴

  云:绛区有不善念,亟须善友劝之,汝可往。仲登往与言,事师即是修行。绛区

  因此转念,服役如常。异时于烧柴倾,即证得三昧空,亲见诸佛刹土,因得一切

  三昧。噶当派有童子光,依止敬俄瓦,服洒扫等役,一日以裙承垃圾出倾,甫下

  楼,顿时生起法身三昧定。近代萨迦班曾达,与札巴绛村本为亲兄弟。札巴受教

  于班曾达,但未起师想。班曾达欲令其弟积福德,故示疾,札巴为之服侍如师,

  由是渐得加持。以此福德,遂获亲见文殊,博通经藏,蔚为一代大师。

  

   己六、生生得遇善知识。吾人今生能遇善知识者,皆由前生能依止师之果。

  昔博多瓦蓝犊集有云:“切不可随便依止,必先经观察,于观察已,既以为师,

  即应如法依止,此为种未来不离师因之要诀。”依止师如依父母,今生所遇父母

  眷属之亲爱与否,皆由前生之善事善处与否而来。

  

   己七、不堕恶趣。凡能依止师者,不但得师怜爱,时示善法,即常被呵斥,

  亦能消除罪障,不堕恶趣。昔特乐巴与仰蒙巴同师事格西德聋巴,德御之甚严,

  常以粗重语加之,仰不能忍受,与特乐巴言:师对吾二人未免过严。特答云:

  “每受一次呵责,如得本尊黑茹噶威猛加持一次。”故噶当派常言:上师申斥语,

  即是大明咒,上师捶打,即是大悉地。凡能依止师者,一切疾病恶梦,悉能消灭

  也。

  

   己八、成就现前与究竟利乐。此为总述依师胜利,自人天乐果,直至双运身,

  善依止者,皆可不难而获。过去大德,教化事业宏大,福德寿命圆满,亦皆由依

  止师而来,何况吾辈,更当于此注意。

  

   戊二、云何不依止与不如法依止之过患。

  

   此则恰与上述相反。所谓依止不如法者,即系从不依止开出,其数亦有八:

  一、轻师即等于轻佛 二、乱师意,使生嗔恨,如其所乱一刹那,即摧毁一劫善

  根,得一劫地狱苦 三、不如法依止师者,即修密法殊胜方便,亦不能得悉地

  四、不如法依止师,虽依密相续勤习经教,等修地狱因 五、不如法依止,对于

  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速灭 六、此生病痛不乐意事,常相缠扰 七、后世常

  流转于无边恶趣 八、生生世世与善知识睽违,不能值遇。

  

   己一、轻师即轻佛。因师即十方诸佛之代表,师即诸佛总聚…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