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心行二種依止之功德生起。如是請已,觀上師放五色光明甘露,灌注于我及
周圍有情身心,將無始以來對于二種依止罪障,消除淨盡。第二刹那隨即生起通達
二種依止功德。如修下士道,則于此續加暇滿人身,及下士所講應修習法,迅速生
起之啓請。頗邦喀大師雲:任修何法,對于所緣,只要身心尚未真實生起時,仍須
于夏剛努力。初決定修習法如有真實生起象徵,則可稍弛夏剛,而用覺剛串習其粗
略論廓,而移其心力于繼續應修之法,就夏剛而努力。至夏剛作用,不過對于某種
法種習氣而已。如欲使身心對于某種善法真有成就,則無論如何,均須用覺剛法修
。(即決定後,安住修習法。)師雲:如吾即以此法修習者。不特朗忍如是,即修
密乘亦複如是。總之,已通達一法者,可用覺剛。(不須觀察,但專注,串習輪廓
。)未通達者,宜用夏剛。(觀察,推擇,考察等。)例如已通達依師法,則可用
~P 183
覺剛,而于未通達之各段,如出離心、菩提心等,雖不能同時遍用夏剛。可集中于
應修之一段而修。余則用覺剛。
頗邦喀大師雲:任修何法,只要所緣在心中尚未真實生起,即須努力夏剛(●
)(循序通體修習,即自始至終,次第修完全部大概)。及至所緣在心中明白顯現
之後,即可稍弛夏剛,分出一分心力,對某一重點所緣,進行覺剛(●)(安住專
一修習)。夏剛之作用,但在于對全部教法反複串習,以種植習氣。若欲真生證悟
,必須努力覺剛。師雲:如我修行,即用此法。不特朗忍如是,即修密乘,亦複如
是。總之,對所緣已明顯現起者,但專注其上,勿再觀察,宜用覺剛。對尚未明顯
現起者,宜用夏剛觀察、抉擇,使之生起。例如已明顯現起依師法者,即用覺剛,
專注修習依師。對其余尚未能明現之各段,如出離心、菩提心等,則但用夏剛以種
植習氣、不用覺剛。
以上是請譯師祝維翰爲之解釋者。一九八二年叁月六日墉志。
~P 184
關于「傑貢」、「夏貢」略說。「傑貢●」(「貢」字即前譯「剛」字,下同
)。譯義是「觀察修」,簡稱「觀修」,即對顯密諸法,先修階段,或思其義,或
觀其相,都須觀察修。「夏貢●」譯義是「依次檢閱速修」,如在檢閱臺上閱兵一
般,將過去已熟修的「觀察修」,速作「檢修」一遍而已。「覺貢●」譯義是「安
住修」或「專注修」,就是在熟修前兩種修習後,應「專注修」一下,實際即是「
修止」,這樣修法,對法義才能易生決定,對諸相才易生清晰和穩固。
以上是請譯師郭和卿的解釋。墉志一九八二年叁月廿四日于昆明
祝、郭二譯師之解釋,錄此以供聞思。爲了更易明了故,依墉聽聞,宗喀聖教
顯密修法,均系先依觀察修,以求決定知,再依決定知,用專注修,以求現證。觀
佛相亦然,先依教授,用觀修以求佛相顯現起來,再依現起之佛相,用專注修以求
明顯堅固,用觀修求明分,用住修求住分,二者交替修習,最後乃能求得清淨叁摩
~P 185
地。但在具體修習菩提道次時,次第法門有如珠串,前前引生後後,爲了真實生起
感動和通達現證,不可能在一座間,用觀修或住修去修習整個道次各法門。故須依
次第,用觀住二修,去求一一法門的通達、感動。在所修法門已生起通達或感動,
移修次一法門爲正修時,前已生起之法門,只須略一住修,或概略串習一遍,即可
矣。我輩初業學人,于道修習,應依師教如是用功。
墉志,一九八八年國慶日于成都
依止善知識馬車
丁二、正修依止法(分四) 戊一、依止勝利 戊二、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
之過患 戊叁、心依止 戊四、行依止
戊一、依止善知識之勝利
雲何依止勝利有八:一、能得佛位 二、諸佛歡喜 叁、一切魔眷不能爲害
四、煩惱與惡業自然遮止 五、地道善緣增長 六、世世不離善知識 七、不墮
叁惡趣 八、暫時與究竟安樂如願而得。
己一、能得佛位者。依經教說,成佛須積叁大阿僧祗劫福德資糧。然依了義,
即在末劫中,一生亦可成佛。假如不知依止善知識,則于成佛道路尚無從知,況
雲成佛。再則若無善知識,不能真實種成佛正因。故雲敦肱吉首雲:“萬德師爲
根本。”蓋世出世間功德、恩,皆由師來。能如法依師,則世出世間一切功德可
得。如彌勒日巴,即一生成佛者,其依止馬巴,無不如理。馬巴曾故磨之,使造
屋,改修九次,皮骨爲穿,不以爲苦。以如是堅決,故能即身得雙運身。又複當
知成佛方便,本有多種,一波羅密多乘,二金剛乘。就中尤以金剛乘之無上瑜伽
爲最速,而無上瑜伽中即以喇嘛朗覺(上師瑜伽)爲最要。故密部相續雲:“誰
何功德與功能,使我一時證叁身。”此即贊依止師之意。若不依止師,不但不能
成佛,即密部之少分利益亦不能知。如能依止師,即不從密乘而專從顯教,亦能
迅速通達。如常啼菩薩,即以依止師故,數年之間,從資糧道而登八地。常啼依
止卻巴尊者,全系顯乘。依顯乘說,從資糧道至初地,須經一大阿僧祗劫。從初
地至八地,又須經一大劫。而常啼即以如法依止師而超越之。故一切成佛之方便
之根,惟在依止師一點。然對于善知識,亦絕不能隨便依止。須如前說,求一指
示吾人整個佛道者而依之,乃能速成。故經雲:“師爲全師,弟子又能全信,有
如高山墜大石,不至地不止。”
〖六月初九日講〗
己二、得諸佛歡喜者。諸佛事業爲說法度生。衆生若不親值佛,即不能親聞
佛說,故賴善知識爲佛代表。敬佛之代表,即是敬佛。慢佛之代表,即是慢佛。
故敬師則諸佛歡喜。佛于衆生,如母之于子,能敬師信師,善法增長,亦如子能
上進,自得母歡。故無論供師何物,雖未供佛,亦與供佛無異。如文殊本生經雲:
“彼能教化衆生者,我即住于彼身中,而受衆生所有供。”故如法供養上師得二
勝利:一得供養勝利,二得十方叁世諸佛歡喜。
己叁、魔與魔眷不能爲害者。能事師者,福報資糧甚大,魔不能害。經雲:
“具足福德資糧者,天與魔眷不能害。”
己四、煩惱與惡行自然遮止。雲自然者,謂不須修對治之意。常人煩惱惡行,
有用力對治而不能止者。然以依師關系,由常聞言教,即能明辨善惡與取舍之差
別,而自入于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再真能依止師者,以敬信故,
不僅不敢輕于爲惡,即微細惡念亦不敢萌。此中可以世間一般常人之依師不依師
而證知之。
己五、地道諸德輾轉增進者。昔有大德叁人依止阿底峽,一爲貢巴瓦,一爲
仲登巴,一爲阿默降區仁親。叁人之依止,各有不同。绛區但能爲師炊爨。仲登
巴爲師翻譯。貢巴瓦則依師言教努力修學。在貢巴意,自以爲所學當勝二人,結
果绛區身心所證,反勝貢巴。然後知依師之不可思議。仲登巴事師極謹,乃至糞
穢均以手捧出之,一次出傾之頃,即得大神通,能見大鵬所飛曆十八日之遠程中
一切情事。绛區一次爲師熬茶,偶自悔未得勤于修學。阿底峽知之,當語仲登巴
雲:绛區有不善念,亟須善友勸之,汝可往。仲登往與言,事師即是修行。绛區
因此轉念,服役如常。異時于燒柴傾,即證得叁昧空,親見諸佛刹土,因得一切
叁昧。噶當派有童子光,依止敬俄瓦,服灑掃等役,一日以裙承垃圾出傾,甫下
樓,頓時生起法身叁昧定。近代薩迦班曾達,與劄巴绛村本爲親兄弟。劄巴受教
于班曾達,但未起師想。班曾達欲令其弟積福德,故示疾,劄巴爲之服侍如師,
由是漸得加持。以此福德,遂獲親見文殊,博通經藏,蔚爲一代大師。
己六、生生得遇善知識。吾人今生能遇善知識者,皆由前生能依止師之果。
昔博多瓦藍犢集有雲:“切不可隨便依止,必先經觀察,于觀察已,既以爲師,
即應如法依止,此爲種未來不離師因之要訣。”依止師如依父母,今生所遇父母
眷屬之親愛與否,皆由前生之善事善處與否而來。
己七、不墮惡趣。凡能依止師者,不但得師憐愛,時示善法,即常被呵斥,
亦能消除罪障,不墮惡趣。昔特樂巴與仰蒙巴同師事格西德聾巴,德禦之甚嚴,
常以粗重語加之,仰不能忍受,與特樂巴言:師對吾二人未免過嚴。特答雲:
“每受一次呵責,如得本尊黑茹噶威猛加持一次。”故噶當派常言:上師申斥語,
即是大明咒,上師捶打,即是大悉地。凡能依止師者,一切疾病惡夢,悉能消滅
也。
己八、成就現前與究竟利樂。此爲總述依師勝利,自人天樂果,直至雙運身,
善依止者,皆可不難而獲。過去大德,教化事業宏大,福德壽命圓滿,亦皆由依
止師而來,何況吾輩,更當于此注意。
戊二、雲何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
此則恰與上述相反。所謂依止不如法者,即系從不依止開出,其數亦有八:
一、輕師即等于輕佛 二、亂師意,使生嗔恨,如其所亂一刹那,即摧毀一劫善
根,得一劫地獄苦 叁、不如法依止師者,即修密法殊勝方便,亦不能得悉地
四、不如法依止師,雖依密相續勤習經教,等修地獄因 五、不如法依止,對于
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速滅 六、此生病痛不樂意事,常相纏擾 七、後世常
流轉于無邊惡趣 八、生生世世與善知識睽違,不能值遇。
己一、輕師即輕佛。因師即十方諸佛之代表,師即諸佛總聚…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