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叁▪P6

  ..續本文上一頁比丘,夜夢魇,變爲惡鬼,渴極

  思飲,遍尋水不得,行至河畔,見河已幹枯,越河而他求,亦如之,煩極解衣,

  遺棄河岸而返。醒述其事于同伴,約依夢徑往尋,衣果在焉。見分之不定如是。

  故對師不能以己所見爲定。又有人疑,佛無智不圓,無德不備,今之上師,叁毒

  未淨,如何即佛。頗公雲:此種念起,亦不必壓抑,正如屋中有塵,不須掩蓋,

  宜以慧帚掃之。應先自問,我所見確否,如有膽病者,見白螺爲黃金色;有風熱

  病者,見雪山爲藍色;有眩目病者,見自發紛紛下墮;乘快舟者,見兩岸疾弛;

  何況根本煩惱業力,牽引吾輩身心,所見如何能定。不特此也,即昔釋迦在世,

  具真實智者,見佛無上功德,而谟底外道見佛無德可稱。提婆達多見佛神通妙用,

  以爲虛僞。吾人今見上師,功過參半,不猶愈于谟底外道、提婆達多耶。即以近

  代大德言,如大阿奢黎桑傑意喜,見其師绛巴協勒以袈裟裹頭,佝偻掘地,捕蟲

  爲食。德惹巴在世,周圍之人,但知爲打漁子。溫沙巴已得雙運身,而全境呼爲

  瘋子。寂天菩薩,爲唯一善巧者,當其時,人謂一無所長,日唯見其眠食便叁事

  而已。及其著諸大論出,衆始驚異。拿仆巴見金剛亥母爲癞婦。村摩瓦見大空行

  母亦爲癞婦。故見師爲凡相,不能即以凡相輕之,以己之見分無肯定故。再嚴格

  言之,不但于師不應以凡俗視之,即師所有之物,如雞犬等,亦當認爲法侶或護

  法,而不可執爲雞犬也。佛雲:惟覺者能知一切有情,有情不知有情也。仲登巴

  所傳噶當法語,有雲:“佛有時現比丘,有時現畜類,有時現乞丐,乃至現爲字

  形聲音。”佛既如是,師亦如之,何況今現上師相耶。再進而言之,一切有情,

  其根器誰熟誰未,亦非吾人所能知其底蘊,故對一切有情,宜作清淨觀。雲何清

  淨觀,即觀作佛是。但行人對于師過一點,最不易拂除,再略爲補充。佛之功德,

  被吾人誤認爲過者,亦複不少。例如佛說賢愚因緣經時,說一相好之因,有比丘

  尼伯貢馬,尚以染汙之見而生疑心,認爲佛說布施、供養功德,意在得供養。伯

  貢馬乃智慧較高者,尚且如此,何況吾輩,故吾人所見師過,又安知非其德耶。

  世間一般所見,功與過往往顛倒而不自覺,譬如今飼豬,在豬視飼者,或生感激,

  而究竟飼者之心爲何如,則非其所知。又如馬醫療馬,或針或灸,自馬視之,良

  以爲苦。即以人而論,如耽酒者,見人不飲,反爲不快。又如嚴父母之教其子,

  子反以爲過。世間之見,比比皆是。佛昔爲權巧方便故,現鹿,現魔,現瘋狂,

  皆有之,如父子相見經雲:“佛時現梵釋,有時現魔迹,皆爲衆生故,而衆生不

  知。佛本非貪癡,而現貪癡相。佛本非聾跛,而現聾跛相。佛本非鹿豕,而現鹿

  豕相。種種不同相,爲種種衆生”。依金剛大持雲:“上師即佛”。吾人不見師

  爲佛,豈吾人智勝金剛大持耶,于此當知自反。由吾之顛倒,乃見師過,實則吾

  師乃清淨離垢之真佛。如是生起信心。修至此時,于信心上稍爲住定一時。俾得

  堅固。說根本修信竟。

  

  〖六月十二日講〗

  

   己二、念恩生敬。由前所述,只能生信,對于生敬尚有未足。于此,又當分

  四種修習 庚一、勝佛恩 庚二、說法恩 庚叁、加持恩 庚四、遂求恩。

  

   庚一、勝佛恩者。先觀資糧田顯現上師,成立上師即佛想。如何能成立此想,

  蓋就功德一分言,上師即佛,就恩德一分言,上師且勝于佛。頗公常言:師恩勝

  佛。初聞或疑,下細思之,實乃不謬。吾人在過去無數劫中,有無數佛出世,無

  數佛度無邊衆生,而吾皆未得度。現在賢劫,已過去叁佛,一、可窪計佛(即生

  死壞佛),二、色都佛,叁、迦葉佛。我亦未蒙度攝。現在能爲吾說完全無倒,

  合吾根器,明明白白開示可直成佛之法,惟有上師。即過去一切佛齊臨,所說亦

  不過如是。但適時契機,惟師獨勝。此中道理,亦如饑飽二人,同時得食,饑者

  甘之,飽則不覺。故同一受恩。其中不無緩急輕重之別焉。行人值師聞法,在得

  聖果以後,十方諸佛皆現身爲之說法,此時所感恩德,正如飽時予食。其在未證

  聖果以前方處惡趣顛險危崖之上,生死無邊海浪之中,惟師是賴。此時恩德,正

  如饑者得食,有拯救之恩焉。與飽時得食,僅有增上者,輕重緩急,大有差別。

  故雲師恩勝佛,實未爲過。且五濁惡世,衆生業重,多與佛願不相吸引,昔在賢

  劫千佛,已認爲難調難伏,獨釋迦以特殊願力,現身救度,爲諸佛同聲贊爲希有,

  比之白蓮,不避汙泥。然當釋迦在印度降生,吾未得值,其正說法時,吾未得聞,

  涅槃之後,由諸菩薩、羅漢、大班智達傳演,吾亦未與。及流至藏衛,經阿底峽、

  宗喀巴諸師繼續傳演,吾複未得親遇,是上來諸佛以暨曆代諸大師宣揚正法,吾

  皆處身化外,直至現在,乃遇上師,非師之善巧攝持,曷克有此。複次,時值現

  在,又爲濁中之尤濁者,其難調難伏,視釋迦時代尤有過之。而吾之上師乃親來

  調我伏我,其恩德之重,夫豈尋常所能比擬。

  

   庚二、說法恩者。正法難聞,人所恒知。據藏須請問經雲:“說法之恩,一

  字一劫,報之不盡,何況吾師爲吾開示整個佛法,其深恩廣德,更屬窮劫莫報。”

  昔人有爲求一句偈。備行難行,或舍棄王位,或身施羅刹,或以身燃燈,種種苦

  行尚所不惜。即如馬巴羅渣瓦(彌勒日巴之師),其自傳雲:“自往求法,見山

  如木立,無路可上,又遇大森林,猛獸毒蛇,不知如何穿過,因恐後生視求法爲

  畏途,故不備載”雲雲。又如阿底峽尊者,爲求菩薩道,經十叁日之海洲危險。

  吾等今不費劬勞,而得值遇上師,何幸如之。吾人以往所造惡業,猶如誤食毒藥,

  遇良醫爲我吐之瀉之,化解其毒而爲甘露,此醫之恩賜爲何如。吾人所作不善,

  師導之忏悔,吾人現處之貧病,師教之修善,不惟能獲長壽受福,且種後世利樂

  因。吾人過去積有漏善業,師教轉入大乘無漏業,其恩又爲如何。

  

   庚叁、加持恩者。上師即不用口爲我說法,我但能一心恭敬,所得加持,亦

  能令吾通達,使成佛果。過去印度大德俄底黑若噶米爲阿底峽說法,尊者以加持

  力,生種種神通,入叁昧耶定。又格勒降錯賜與仆卻昂旺降巴以陳年內供水,飲

  後回房,一時慈心悲心油然湧起,乃至上殿猶以衣掩其面上之淚痕,恐爲人見。

  又頗邦咯至拉薩,遇降巴吞珠仁波卿,命與同修供養上師法(喇嘛卻巴),于其

  中間,慈心、悲心、信心,油然生起,法修未畢,淚濕衣裙。此皆屬師恩加持之

  顯然者。

  

   庚四、遂求恩者。凡上師所賜,一飲一啄,皆應永念不忘。即師無賜,而行

  人一切安樂名利,亦當知無一非上師所賜。就近因說,安樂名利,由善法而來,

  善法即從上師學來。就遠因說,今生利樂,由于前生善根,而前生善根,仍由前

  生上師處學來。吾人自呱呱墮地,究何所知,從稍知人事起,漸至現前究竟利樂,

  而引入佛位,無一不由師來。知經教義,明取舍法,不空過此生,亦莫非師恩。

  昔榮增意喜降宅,一日乏食,空腹聽經,適其師仆覺绛巴,得藏王供一袋糌粑至,

  榮增私喜,以爲己德所感。下座後,其師呵之,以其不識師恩。榮增頓自慚伏,

  忏悔。吾人每以知食,知衣,知文字技術,與修學諸法之師,宜有差別,而不知

  皆由佛空樂不二智慧中之所顯示,如百川聚海,和合一味,以時機方便,各有所

  教也。現西藏一般皆認現世達賴、班禅,各各大師,皆大悲觀音所化現,最初原

  本無有,由大悲初化人,次立法(世出世法)。其視漢土,則謂一切文化曆史,

  皆文殊之所化現。此皆屬于尋伺觀察思惟者。此種思惟,在使人生起對師生敬,

  若果一念及師,涕淚橫陳,即是敬心生起之徵相,于此當住定一時。

  

   戊四、雲何行依止勝利。此行字,不在思惟,而在見諸行事。由念恩門而遵

  師語以行,是爲行依止。此中分叁:一、供養上師一切受用(如財物等)。二、

  承事,即侍奉。叁、爲依教奉行。叁者中,以後者爲最殊勝。昔彌勒日巴雲:

  “供養我都無,依行以爲尊。”莊嚴經論雲:“最殊勝供養,即依教奉行。”所

  謂依教者,即依師所說道次,晝夜勤修是。說加行與正行竟。

  

   己叁、(依馬車爲丁叁)于完結時如何者。

  

   “所積諸善,由普賢行願,或以淨願七十頌等,于現在究竟諸所應希願處,

  以猛利欲樂而回向之。”

  

   如前所說,正行修畢時,觀想前面諸師,收入頂上釋迦,放大光明,遍照十

  方,從自身而至六道有情。複觀頂上釋迦分身爲二,一入自心,自身即成釋迦,

  放光遍照有情,亦悉皆成佛,複一一收入自心。頂上釋迦亦收入自心。自心黃色

   字,上有白色[口牛]字。[口牛]字周圍有釋迦心咒。于此念咒數遍(嗡、牟尼、

  牟尼、麻哈牟尼耶、娑哈。)若已學密,即用密法收攝法。如未灌頂者,則誦道

  次回向文,自此至止觀,一一皆分初中後叁段,即加行、正行、結行。修加行結

  行法,均與此同。惟中間修正行一段,各有修法不同。頗公雲:依此法修,如修

  暇滿大義,則正行可易爲暇滿大義。如先修六加行,或將加行、暇滿、死無常,

  叁法合修,共作爲正行。或將全下士道共作爲正行,然後修完結行亦可。每日最

  好宜修四座,最少二次,亦可。

  

  〖六月二十六日講〗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次修習。初修之時,如其太久,易

  爲沈掉所擾,若于此串習,將來糾正甚難,故須時間短少,次數增…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