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命迎賓,辱如掃帚),皆所不辭
。昔仲登巴之事阿底峽,曾行之。師每大便,仲必以後捧除之。雲何糞帚心,言無
貢高我慢之心。雲何門犬心,如犬之依主,雖怒蹴使去,不久仍搖尾而返。昔彌勒
日巴即如是,常爲馬巴打逐,而終不舍。雲何輿梁心,謂于尊重事(此處尊重,義
即上師),雖諸擔極難行者,亦勇于受持。雲何如船心,謂于尊重事,任載幾許,
若往若來,悉無厭苦。
〖二月十一日講〗
廣論雲:「淨信爲根本」。淨信而言爲本者,謂對上師生起淨信,則大乘萬善
,由此而生,如樹之有根者然。淨信有叁種:一、潔淨信仰,二、真實信仰,叁、
認識信仰,亦雲決定信仰。佛之圓滿功德,由精進來,精進由了解來,了解由信來
,故說信、解、行、證。此就一般信念叁寶者言,必見上師功德而生歡喜,方能謂
之淨信。以思德生喜,念恩知感,兼此二心,故雲爲淨。
【寶炬陀羅尼經雲:『信爲前導有如母,出生長養諸功德。』謂以信故,能令功德
未生者生,已生者安住,展轉向上增長也。】
寶炬,即打拉,乃梵語,藏中譯比經者,因,譯竟而忘其名。後返印度以詢其
師。時師方念咒,例不能語,指座旁一燈示之。燈,梵語爲打拉,藏語爲宗麥,即
菩提道炬論之炬。故此經名,半梵半藏。正名應爲棍卻宗麥。頌中所雲前導,雲如
母,皆所以明信之重要。例如學朗忍,先有信始能往學。中間于聞思修所生魔障,
皆可由信而遣除之。即最後佛果,亦須依信而成就。
【十法經雲:『以何到佛地,信爲殊勝乘。是故具慧者,當隨淨信修。于諸不信人
,不能生白法。如火燒種子,豈複發青芽。』此謂從行止門中,信爲一切功德根本
也。】
白法,即善法。必對佛生信,方能生起恭敬、禮拜、供養、承事、忏悔等;乃
至五戒,亦必由淨信,始能不染。若無信,則恭敬、禮拜,不過徒具形式。雖亦有
果,然所得至微。若犯五戒,則必不得意樂果。
【總則對于叁寶業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種。此中所言之信,蓋信于師也。】
世間業果,雖多未明現,然以世間國法衡之,亦犯必有懲,即此不難例推。惟
對業果而生信,稱爲認識信。對四谛而生信,稱爲意樂信,亦可稱爲真實信。以由
見苦而樂斷集,故亦名真實信。對叁寶爲清淨信。對師之信,既可稱爲清淨信,又
可稱爲現實意樂信。寶炬陀羅尼雲:「信爲殊勝寶。手雖無世財,然以有信故,勝
于一切有。」世之欲求財寶者,以其能得安樂故。然有時不惟無樂,且反而因之生
苦,甚或至于喪失身命。信佛則不惟能得今生安樂,即後世安樂亦複不失。故寶炬
論說,信爲殊勝寶藏。以世寶藏言,取有盡時,信佛寶藏則加持取之不竭也。又寶
炬論謂:「有信如有手,以之取善,如操左卷。」無信如無手,則有所需時,極不
便矣。
【然則對師應如何而信耶。金剛手灌頂經雲:『秘密主,學人于阿奢黎,應作何觀
,當視如佛。』諸大乘經及律藏,皆作是說。】
對佛須生起歡喜敬信,對師亦當如是。依律藏,尚有對一切衆生皆當作佛想之
重要明文。戒經希有品(或稱寶雲經)雲:「上師無論具戒與否,多聞與否,功德
圓滿與否,皆當視之如佛。」五十頌雲:「師與金剛持不能(歧)視爲二。」(金
剛持,即大日如來。)列吉喇嘛業師品,亦有明文。
【此義雲何,謂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尋過之心,而能思其功德。于師亦應爾。故
須視師是佛。】
藏文馬車剖析心要注釋,即有秘決。「有問,如何不尋師過而勸功德。答,當
視如佛。」(講,習車,即朗忍修法、以明其源。講馬車以便于修)。剖釋中,宗
喀大師有耳傳要決。傳東登仁波卿(東登降錯),謂若見師過失,當認爲亂識所見
。若能觀功德,則其尋過心已轉向功德方便而爲助伴矣。若但觀過失,則其功德亦
變而爲過失矣。由觀察之心轉變,亦如世人不見其子之惡,以溺愛心切故。見有微
善,不惜誇張以大其德。反之,觀仇,雖有美德,必巧诋以著其惡。此無他,伺短
之心熾盛故。如以觀愛子之心而觀上師即得矣。藏諺有雲:佛雖有引人之鈎,亦須
鈎有受鈎之筐。此亦可反雲:佛雖有成人之筐,亦複須自有淨信之鈎。
〖二月十二日講〗
【前經又雲:『當持師功德,無尋師過失。觀德得成就,察過不得成。』設以放逸
心或煩惱熾盛等過,忽起尋過之心,應當勵力忏改防護。如是修習,縱見稍有過失
,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礙其信心。】
依上之法,不外一心二行。無論師德圓否,總須視之如佛。則無過。
【如阿底峽見解爲中觀派,金洲大師見解爲唯識派,就見而論,雖有勝劣。然大乘
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依彼學得。故認金洲爲其諸善知識中,法恩最大,無可比對
者。】
此明事師之道,應當如阿底峽尊者。如所依止之師多,其中設有一德不圓,依
常人之見,必于不圓者減低其恭敬,此即不合于依止法,仍當視之如佛。設有師命
之不合佛說,亦可以告退,此于淨信爲本之義,亦不爲失。總之,依師須努力除去
觀過,而勤修觀德,能念德,則信可安住,方可得其加持,方能于顯密得到成就。
此爲大德吉遮剛巴所說。淨信爲一切功德之本如是。頗公曰:昔西藏有笃信者,往
印度,聞有成就者,趨前求法。答曰:「麻裏那劄」。印語「滾開去」。彼不知,
以爲師授秘決,乃頂禮奉行,後得成就。凡有病者求之,爲念麻裏那劄一句,吹之
即愈。彼以淨信故,即有此功德。若淨信上師所傳之真正教法,其功德又當爲若幹
倍耶。
〖己二、念恩生敬〗
【十法經雲:『于久遠馳騁生死中尋求我者,(令我得知久遠時來流轉生死。)于
長夜疑暗睡眠中醒覺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濟我者。于叁界牢獄解放我者。我入惡道
,示以善道。我有疾病,爲作良醫。我爲貪等猛火所燒,爲作雲雨而息滅之,應如
是思惟。』】
初句,謂吾人如住生死苦海,流蕩無救之時,忽遇如慈父者拯之。又如在大曠
野無人之地,毒蛇猛獸充斥,兼之饑渴交迫,忽遇慈父解救。第二句,謂如前在險
境中而自昏迷,忽有人喚之令醒。此二句喻上師喚醒吾人我執無明。第叁句,謂如
陷溺深海,遇人以救生船濟之。此喻上師以種種方便令得解。第四句,以寂獄喻世
間牢獄,以枷鎖系縛。生死牢獄,乃以業煩惱系縛。第五句,謂如行險道,遇人指
引。喻吾人方造惡業,遇上師示以善道。此段設喻,重在改轉吾人之心理,學朗忍
(道次)目的,亦即在轉變吾人之心。若聽竟而心無所變,則爲徒然。六句以醫病
喻,七句說貪等,等取嗔疑。八句雨字,指法雨。總上所述恩德,出之于多人,對
之當如何。若出之一人,又當如何。而上師實總上各種恩而全具之。又,
【華嚴經雲:『我此善友說法人,諸法功德爲開示,菩薩威儀總爲說,一心思惟而
來此。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菩提支分教修習,此諸知識遮損惱。解
脫生死如妙藥,亦如帝釋降甘霖,令我增善如滿月,開顯涅槃似日明。心于怨親固
如山,亦如大海不蕩動,救護一切如船師,善財如是思惟來。菩薩令我發大心,佛
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識佛所贊,以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又如商主衆
所依,與我安樂開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識。』】
此乃善財童子參百余師中,遇吉伯羅珠,(吉祥慧),告以應往彌勒所。遂遠
道而往,具極恭敬心。彌勒衆弟子問來者爲誰。彌勒以此頌答之。雲此來者,乃善
財童子也。彼以我爲善知識說法人耳。頌文本彌勒菩薩口氣,弟子借以稱贊之。首
句我此二字,此,即指上師。我,即自稱。菩提,謂佛位。支分,謂得佛位之方便
,即福慧二資。喻如己之父母,藏文本無此句,然含有此義(見注釋)。損惱,謂
魔害災難。此句喻如好友。九句喻如醫師。降雨,藏中有說爲風力,有說爲龍力。
此處則指及時雨,依帝釋力。後說依入中(行)論,謂日照山河大地令光明。涅槃
開顯一切亦如之,故引爲喻。十叁十四兩句,山海之喻。言常人貪親鎮怨,上師則
不爲貪鎮所動。又如平原無草木,沙石每隨風飄轉,有山停峙,則可障蔽風沙。海
中遇船師則獲救。十六句,菩薩乃呼上師之詞。令我發起爲衆生願欲得佛位之大心
。此句爲發心。佛子亦呼上師。求菩提即求果。商主,指入海采珠者,此喻取身語
意之寶。衆所皈依句,含有能救護與能作主之義。
【吾人參谒善知識時,應念此偈頌辭句,但將善財換爲己名誦之。】
〖二月十四日講〗
戊二、加行依止法
【事師法五十頌雲:『此何須繁說,隨師喜當作,不喜者悉止。于彼彼勵力,成就
隨奢黎。持金剛親說,知己于一切,師喜悉當作。』(悉敬奉師長。)】
此頌乃密乘事師法,共爲五十句,非五十個頌辭也。乃巴阿(梵雲打比那)阿
奢黎造。彼彼二字,指師之喜與不喜。勵力下,藏文有打字,意謂觀察徵兆。吾人
之成就與否,乃隨依止上師之合法與否而定。
【總之,師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師所喜應作者,分叁門,謂內外財供,身
口給侍,如教修行也。】
但師所喜,或有不合理與法者,不遵亦不違法。此亦五十頌所許,如雲:「是
理非理應監別」。又雲:「非理或不能,應善言婉謝」。以此中師命,或有權變道
用,非淺識者所能知。故總以不起尋過之心爲是。如本生經雲:昔佛生于婆羅門家
,事婆羅…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