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恼者』。】
即此可见博多瓦之悲心教授。列摩子,乃呼敬俄瓦之词,以敬为列摩耶藏逐妈
之子,故以是呼之。
【言精进者,谓作他义利,坚固勇悍也。】
谓须勇猛精进,方具义利。义,指善法,利,即利益。
【断疲厌者,数数宣说,不生疲倦,能忍宣说之难行故。】
此谓详说、中说、略说等,俱不疲倦。八千颂云:「无悲悯、与意念不清净、
无勇猛及疲倦,皆为魔军。」以上所述诸大德,皆噶当派。此派由阿底峡开创于拉
萨北方。普穷瓦、博多瓦、敬俄瓦、为此派著名之三昆仲。塔懿,亦噶当格西。仲
登巴,乃阿底峡衣钵弟子,皆承传朗忍,成就说修之大德。学者对之均应起景仰,
步其后尘,急起而直追之。
〖二月初九日讲〗
前述善知识,应具十种德相。总而言之,即通达三士道,而三士道之主要,即
具三学,与通达真实,及悲心五者。盖具三学,则能自调伏。通真实,虽不善说文
义,然能通达究竟空性义。具悲心、则不清净意乐自无(名利恭敬等不清净意乐自
无)。
【博多瓦云:『具三学,通真实及有悲心,五者为主。我漾尊滚阿奢黎,既无多闻
,难忍疲厌,闻者不解其言。但以具前五德故,凡亲近者皆得受益』。又宁敦师,
不善辞令,纵为施主咒愿一次,人莫解其所谓。然以具足五德,亦能饶益徒众。】
咒愿,为藏中俗语,谓就施主家饮食,为施主回向,简说为咒愿。故具三学而
不善说法,较善说法而不具三学者,加被力为大。凡说法,以能转变有情身心为最
要。佛之所以异于人者,即在能深入人心,调伏一切烦恼也。为人师者,上具十德
。中具五德,最下亦须依功德增上经所说方可。经云:「车若左右缺一轮,虽佳而
不能行。」
【彼众德全具之师,处此末法,虽不易得。但亦莫依过失增上,及功过相等者,必
须依止功德较增上者。】
在此末法时代,虽不能说无无过之上师。然亦寥寥甚不易得。此处所云之增上
者,非谓多闻,乃指具三德者,如广论引三昧地王经,称赞旃檀功德之喻。谓彼实
无德,徒托空言,以骗取财物耳。故于三学无真实受用,但能广说以博名利恭敬,
此非功德。上师于此曾有要决云: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
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否则弟子依之,将薰染而不
入于道。余(堪布自称)虽未具上中下三种德相,然依自上师颇邦喀,康萨二公之
命,传朗忍于汉人。余不过为二师之介绍者。诸人应将二公德相,置于心中,是余
所望。余回想在汉地各处讲解,受诸供养,余之发心,因见汉地说法者,如不善调
羹,欲为代庖。愿听众于具德相上师,励力求访,最为重要。藏谚有云:依师勿如
犬,随唤即至。昔阿底峡往见金洲大师,既至,复访●十日,以观其真具上师德相
与否,而后依之,即是其例。如已依止,即不能再生访念。否则,不惟功德无增,
且将退失而种地狱之因。
【然师为万善之根本。诸欲依师修心者,当知彼师应具之相,励力访求。而欲为弟
子作依止者,于具彼诸相之因,亦当勉焉。】
此为宗喀大师特勉为人师弟者之言。
〖二月初十日讲〗
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四百颂云:『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不将说法师功德,执为过
谬听亦然。』谓能依者相,具斯三德,可称法器。则不但不将说者功德执为过失,
亦不将听者功德执为过谬。器相若缺,则师虽极清净,以弟子自身有过故,必至见
为过失。或将说者之过失,复执为功德焉。言质直者,谓不堕党类。若为堕类所蔽
,则不能察见功德,亦不能获善说之义。】
质直,即无偏无党之义,谓心具正直,则不堕党类。如佛昔在大城经行,众或
烧香、或供养或顶礼。弟子启问,佛为说某也将得某种果。其时有牟底外道在旁闻
之,即生讪笑。此讪笑之因,即其不具正直心故。党类二字,即心有所偏蔽,于类
己者,则极力赞叹;异己者,则一切非之。犹汉语党同伐异之意。但此中又当善辩
,例如以佛功德而纠正外道之过失,则不为堕党。如唯以爱执心赞己,以镇恨心斥
他,则堕党。否则龙树开显一切法无自性,而斥法有自性。亦将误为堕党矣。龙树
有颂云:「我不以贪执执内道,不以嗔恨毁外道,惟依正理量抉择,我则住于无过
处故。」故依认识而生意乐信心,安住于正法,则非堕党。以法尔道理,本所应说
,非镇心故。内道分四部,经部、有部、唯识、中观,皆佛所说。例如问:下三部
是否佛法?答曰:是。最殊胜为中观。必如是答,则不堕党。如唯识师之破斥下二
部非成佛究竟,尚不免犯党见。
【如中观心论云:『以堕类故心热恼,终无通达寂灭时。』堕类,谓分派别,贪爱
于自之一类一派,及嗔恼于他人之一类一派。当观自心,有则改之。】
昔登巴却吉云:「现皆以流行谚语,而障真实之金石名言。」由忌妒故,以有
功德之言而为过失。学者于此,须当善辨。
【虽能住质直,若无分别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之慧力者,犹非其器。故又须具有了
解彼二之慧也。】
此谓虽能住质直,亦须具有分别慧。昔西藏有织毛者、往山中伐木作织具。行
见满山佳木,欣欣向荣,心不忍伐。日暮逾山,山神怜之。问所欲,织毛者不知所
答,转问旁人。告以君依手足之力为食,何不求神多赐手足。遂信以告神,果得如
愿。比返城中,人见为妖而驱逐之。此传说喻彼不知求财而多求手足,亦无慧之甚
矣。故求法应具慧。
【又虽有住质直、具慧二相,然不能如教而修,仍非其器。故须具求法意乐也。释
中又加入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二事,为五。实则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
取舍善恶说之四种也。以第四之取善说,即具慧。舍恶说,即住质直也。】
云如教而修者,谓应如法以寻求其义。否则如对画像然,毫无意义。(画像之
喻,含有画饼不能充饥意。)
【自审可受师长引导能依之诸相为全与不全,若全,则欢喜进修。若不全,后当徐
于求全之因,加功努力焉。】
此为宗喀大师重加勉语。藏谚云:「观汝似听法者、似说法者、似修法者。」
似之云者,即讥其貌似而已。故学者当如阿底峡之于金洲大师,及如颇公上师之往
打坡桑,求降巴吞珠,经六七日程,值大雪封途,堕入雪坑,亦无退志,卒能得其
传承。释中所加入之二种,乃顺释论中就通常说,舍恶取善,分之为二,故说为五
。(见勇译本。)但取舍善恶,即具质直、具慧之二、故总摄为四法。总而言之,
能不堕党类与具智慧,则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与求法义,皆易生起。故弟子须具
应具之德相,方能择具德相之师。双方皆具,则对于佛果如探囊取物。如弥勒日巴
与其师马巴,足为模范。故即身能得双运身。学者先于师相十种、弟子相五种,牢
记于心,以为自修及观人之借镜。师弟间或一方有缺,则如鸟折翼,即不能飞,若
全具,则鼓翼而起,凌霄自如矣。
丁三、依止之法
【依止法如何者,如是具能依相堪为法器者,当观其师于上说之相具足与否,若具
相者,可受法乳。其依止法分二,戊初、意乐依止法,戊二,加行依止法。】
昔格西贡巴瓦与博多瓦辩论择师究宜多少。问于仲登巴曰:「我等究以孙波瓦
依止为宜,抑以尊者之法为宜。(仲登巴平生仅有五师,印二,藏三。)仲登巴曰
:「若粗劣有情,信心未成熟者,以学我为宜。若能随观上师即佛,则以学孙为宜
。否则不能与依止法合。」但如上所讲,仍以观察上师德相为最要。如经说:吉色
王大臣朋子,名梭麦泽瓦,具足妙相,力敌千人,具大聪慧,送之就学婆罗门教。
其师怅西有妾,见梭麦,心生贪染。时值盛暑,欲其同往林泉。格于教规,师弟皆
不可。其妾羞愤,于师前反谮梭麦,谓曾戏己。师乃诳梭麦,谓将传秘法,不久可
得梵天王果。但须于七日内杀足千人。取其肩颊骨为念珠。梭麦信之,歃刀为誓。
于是肆杀七日,数将届满,仅缺其一。其母往劝,遂欲杀母以取盈。时佛以神通力
,现比丘相至其前。梭麦遂舍母而逐比丘,母始得脱。此择师之不善,造恶有如是
者。至如何依止之法,在广论中分晰甚详。略论仅分二:戊初、意乐依止法,
戊二、加行依止法。
戊初、意乐依止 分二 己初、净信为本 己二、念因生敬。
己初、净信为本
洞波措巴经(原注为建立数目经,按广本作华严经。)云:「弟子应具九种心
:(一)如孝子心,(二)如金刚心,(三)如大地心,(四)如拱岳心(如拱卫
须弥心),(五)如仆从心,(六)如粪帚心,(七)如门犬心,(八)如舆梁心
(广论作乘舆心,原记作桥心。舆梁,即桥义,故易之。)(九)如船心。」云何
孝子心,在藏文,义为顺子,谓善伺父母喜怒颜色,即顺事之。昔宗喀大师之事师
,凡有著作,皆依上师之意为转移。即短篇愿文,初中后应如何作亦必先请于师(
师指文殊现身)。云何金刚心,非指金刚杵,乃谓如金刚之坚固。如依止上师已,
遇有谤师者,自心不为动摇,如金刚之坚固以摧毁之。云何大地心,谓依师以后,
不惟不为他所动摇,且能任载。亦如大地,无论情非情皆能负载。即师命近于烦琐
或不净,亦皆能受持。云何拱岳心,如众山之拱须弥,纵遇逆风冲击,而环拱如故
。云何仆从心,如臣仆之事国主,或荣或辱(荣…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