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

  二月初七日讲

  

  仲登巴云:「最希有之经教,皆萃于三藏十二部,赖上师总摄安立于三士道而

  入于佛位。」自是之后,迦当诸师,层递传承,如黄金珠蔓,粒粒相续。我等应意

  乐追随,以直趣佛果。一切有情,除三恶道愚疑,难闻此法外,其余若能追随,亦

  必获佛果。尤其是我辈幸得暇满人身,而闻正法,咸宜遮恶向善,由闻思修而努力。

  

  佛说三藏十二部经,能总摄其义者,以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为准绳,而三界法

  王宗喀巴,所造之菩提道次第,其殊胜教授之前导加行,前已讲讫,兹讲正教授,

  引导弟子之次第。

  

  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分二 乙初、 依善知识为道之根本 乙二、得

  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如何。

  

  乙初、依止善知识为道之根本分二 丙初、令生决定之开示 丙二、略示修法。

  丙初、令生决定之开示

  

  分依文略解及剖析详解之二,兹从后者。从凡夫(下劣有情)而下士、中士、

  上士,直至成佛,引导之次第分二:一、依止自己之上师为道之根本。二、修心次

  第,从了知暇满,而六度四摄,直至成佛。云何依师为道本?宗喀大师于此特别标

  出者,喻如大树无固根,则枝斡花果皆不能生,即生亦随萎。此喻先不得善知识加

  被,即一切向上之果皆不得成。此种开示,后之学者,应特加注意。

  

  【于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损减一分过失,以上一切安乐妙善之根本,

  皆由善知识教导之力。故于最初修依止法,极为重要。】

  

  此明自依止善知识生起恭敬之一分功德起,直至成佛双运身功德止,皆基于依

  师得来。反之,自损减对善知识不恭敬起之一分过失,以至止观错谬,直至成佛以

  前诸过失,皆基于最初之依止法,故依止极为重要。本论云:「安乐妙善之根本」

  ,即指此。安乐二字,分现在及究竟。现时如长寿、财物受用等是。究竟,谓佛之

  安乐。噶当格西博多瓦有云:「世间造作,土木金工,皆须师教授,何况初自三恶

  道而出之人,于成佛道路未尝走过,岂有不须上师者乎。」如未至印度者欲往彼,

  必须先问途于识者,尤望其能引导前往。若问诸未去过者,或虽去过,而不甚了了

  ,未尝不迷途者也。若不寻具足德相之善知识,而问道于盲,恐将堕于三恶趣而不

  自知。菩提心论云:「学人应具功德,如六度四摄等,皆关系于善知识。」故决定

  须依止具足德相之善知识。

  

  依善知识令生决定之开示,计分六科:

  

  丁初、所依善知识之相 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丁三、依止之法 丁四、依止之胜

  利 丁五、不依止之过患 丁六、总明其义。

  丁初、所依善知识之相

  

  【诸经论中,就各各乘虽有多说,然此处所示,乃为须于三士道渐次接引而导至大

  乘佛地之善知识也。】

  

  此处所说之善知识,非谓专引吾人至真实下士道或真实中士道,乃欲引吾人认

  识整个大乘佛道,直至成佛。此中所说下中士,乃共道,而非真实单独之中下士道

  。善知识相,有中等,有下等,最殊胜圆满者,须具足十种德相。如:

  

  【庄严经论云:『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真实、善说法

  、悲悯为体、断疲厌。』此谓弟子者,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

  

  具足十德,即颂中之一戒、二定、三慧、四德胜、五精进、六教授富饶、七通

  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悲悯、十断疲厌。此十种,乃为师者应具之相。

  

  【若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彼调御他人之师,先须自能调伏。】

  

  此谓欲调伏他者,先须自充其力。昔藏北值饥馑,有一家五七口,仅存一腿肉

  ,若分而食之,仍不免同为饥困。其家主乃独取而食之,腹果力充,乃往余处寻食

  ,以活其全家。为师者亦当如是。

  

  【若尔,云何以自调伏耶。倘随分修习,于身心有一分证德之名者,不能真实饶益

  于他。须随佛教总相,如戒定慧三学,以调伏身心。彼调伏者,即是戒学。】

  

  总相,即指戒定慧三学。余如修风息成就,能腾身虚空,或能摄回已出之小便

  于三肘外,皆非此论之所谓调伏者;一分德,谓如一心修本尊法、或明王法、或亲

  见、或梦见、得一分功德、皆不能调伏自心烦恼。宗喀大师秉承迦当派教授准绳,

  说成就之德相,为依三学调伏烦恼,此不共教义也。

  

  【如别解脱经云:『心马难制止,勇决恒相续,别解脱如衔,有百针极利。』当如

  调马之师,以坚利之衔勒,调伏根随邪境。如调野马,制伏其所不应行。于应行处

  ,努力进趋。由学此戒,则能调心。】

  

  不应行,喻随逐邪境。应行,谓依别解脱戒如理而作。佛说要义多门,如依三

  学之胜利,与不依三学之过患,行人当审谛思惟,勇猛精进,以策励其心,自不难

  入于善道。

  

  〖二月初八日讲〗

  

  【具定者,谓于善恶行之止作,依于正念正知,心内寂住,定学随生。具慧者,谓

  依于止,观察真谛,净慧即发。】

  

  戒定慧三,为上师应具之总相。戒,在藏文为「杜洼」,即调伏义。定,藏文

  为「泻洼」,谓调心,使心不起散乱。慧,藏文为「慝洼泻洼」,谓依于定而通达

  无我之粗分,由励力于善行与戒相合,励力止恶行,使不与戒相违,而以正知正念

  ,清净安住于善所缘,不住散乱差别境,清明易了,则慧自生。如入行论云:「吾

  人身语意,应入善行,应遮恶行,由此心中生起正知正念,以观察自心,是否散乱

  差别,妙观察智即由此生」。妙字,藏文为「所」,即各别之义。而此处之妙字,

  为粗达二无我慧,谓仅具慧量,尚非殊胜观察。此处之定,亦系指世间禅定,非谓

  殊胜定。

  

  【如是虽具三学证德,尚嫌不足,复虽博通三藏,具足多闻。如格西仲登巴云:『

  大乘师者,须任说一事,皆能贯通无量经义。正修持时,了知三学之差别功能,成

  何利益,现于所化之机、其心行为何状况。』通达真实或教理者,谓以胜慧达法无

  我,或由现量证得。此若未能,即以教理而能通达者,亦可。】

  

  通达真实,即广论所说,具足教证之意。上师教证二德全具,本不易言。恒人

  不察,每以有证德必有教德,未免失之过易。以证德,只要有宿世三学习气深厚,

  复得上师口传要决,即可证得。如弥勒日巴之从马巴,得要决三七日即证。即其明

  例。至教授富饶,须博通三藏。非但通一分般若或心经,必具足多闻。多闻,藏文

  为「酱列巴果」,义含贯通。又须有开有合,于正修持,能给弟子以精要抉择究竟

  诸义。通达真实,又须具三种胜德。云何三种:(一)由胜慧得法无我。(二)现

  量证得,乃真实证得。(三)由多闻思惟教理,而通达二无我。此三,即由具慧开

  出之支分。盖教由闻慧得,理由思慧得也。此处之通达真实,指细分法无我,与前

  说粗分有别。

  

  【又虽通达教理,若功德劣于弟子,或仅与相等,亦为不足。故为师者须具胜于弟

  子之德。】

  

  般若八千颂云:「弟子博通三藏,而师孤陋寡闻,称为魔。」以正明择师须胜

  己者如是,而择友亦然。昔有二人为友,一酗酒,一不饮,其不饮者常责饮者。迨

  后酗酒者遇正士,即戒酒。而前之不饮者反湎于酒。此其例也。颇公常云:「置常

  木于旃檀中,久自染香,若置之臭木中,久亦随臭」。故友亦必依胜己者。

  

  【亲友书云:『所依逊己反成退,平等相依住中流,依较胜者获胜德,是故当依胜

  己者。具戒得寂定,以及殊胜慧。若依此胜师当超此胜者。』】

  

  超胜二字,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

  

  【如普穷瓦云:『我闻前辈传记时,自然生起向上心。』又塔懿(噶当格西)云:

  『惹真寺诸尊宿,为我及诸后学视线所集。』故善知识之功德,有须胜于己之必要

  。】

  

  【上之六德,仅为师者成熟自利之相。其余则为摄受他之功德。如云,『佛非水洗

  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六德,即戒

  定慧与德胜,教富饶,达真实之六者,盖将精进益于后)。】

  

   具足六德,乃为师之自利成就,尚不能成熟于他。谓不能如以水涤人之垢,以

  手拔人之刺然。涤垢,即如耶教施洗之类。藏中昔亦有此奇谈,谓圣水可以洗罪。

  使果如此,沐浴者早俱解脱矣。拔刺,谓如他人触刺,我可以手代为拔之。移己德

  于余,谓以己之修证,转移于人,如移置什物然。唯有说法,如医者之示方,令人

  自服之耳。

  

  【如颂所言,善知识欲成熟他人,除为开示正法,令其随须修持之外,更无以水洗

  罪等事也。彼四法中之善说法者,谓于引导弟子之次第善巧。复能将己法义,运入

  于所化有情心中。】

  

  次第,惟法谛法,使依法断证,令得解脱。如初为粗讲四谛,不及法性,后为

  细分四谛,使通达空性等。善巧,谓能随弟子之根器,善为开示。如执现世安乐者

  ,为说下士道等。昔有竹青古洼巴,操皮革业,常住皮帐中修行。有国王问法,辄

  示以空性义,王怒,杀之。后,王遇善巧者,渐引入道,卒悟空谛。乃痛悔前事,

  夜梦古洼巴,谓之曰:「我昔不善巧观察根器,致有此失,汝可速往我昔修业帐中

  忏悔,罪可消除。」由此可知说法善巧之关系重大如是。

  

  【具悲悯者,即说法之意念清净,非为名利承事。博多瓦呼井拿瓦(敬俄瓦)(井

  拿瓦和敬俄瓦,恐系一人,译音稍异。)曰:『里抹补(列摩子),(里抹补和列

  摩子,可能也是译音稍异。)我随说几许法,未曾一次自觉善哉,但观众生无不是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