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感得:甲、自悦,乙、他喜,丙、
护法常来守护,丁、可意身,戊、生佛清净刹土。并可获增福生慧,去贪镇疑诸烦
恼之功德。昔阿难陀初出家,犹贪恋家小,佛命扫除,即能断障。又却翁比丘,后
虽证罗汉,其先以业力故,常感乏食,佛命扫除僧舍,乞食即如愿。四、陈设。谓
身语意之所依。身,即佛像,如横列,则以右为上首。首设上师宗喀巴,次佛,次
菩萨,再次护法。语,即经籍。须置于像之右,如属杂著,则另列之。意,即以铃
杵及塔、喀张喀(头骨)等为表,则列于像之左。如住岩穴修者,不便多陈,则以
青稞,列为五聚,以表示不空。就中以设像尤为重要。昔舍利弗,自言过去为人作
致书邮,一次夜宿一矮平房,见壁间绘有佛像,心生欢喜,愿常随佛,后得值遇释
~P 119
迦,未尝或离,而得胜果。
(二)庄严供具。谓无谄供。(1)、非由欺骗谄诳而来。如抢劫他人之财,
或以术欺诈而取者。(2)、非由邪命而来。邪命有五:甲、如出家人,以神通求
供。乙、以巧言语求供,均为邪命。但此仅遮未来,非遮已往,由邪命来者,不可
用以种福田也。丙、细较锱铢,如奸商所营,或以小易大,利己损人,即属邪命。
但以劳力远运,以贱售贵,则非邪命。丁、如为报恩故,投桃而获报李,则非过。
如以诱致则成过。戊、总以依质之来源与发心为重。而此发心,又须远离世间八风
。昔噶当派格西白贡金,因有施主将来,遂严治其室。继思非法,乃取门后尘撒其
上,以自忏。事传印度,白当桑结巴闻而赞之,谓其供品乃真清净。又,供水之碗
,相距须一青稞远,太近感心量狭窄,太远感远离善知识。又须不空,表福不空。
复次,供品虽多,水为无垢。印度地居热带,不易得清凉净水。如中国之净水,即
具八种功德。又香、涂、食、馔,各种供品,亦各各有十功德。有单行广六加行本
,甚详。其中有应念供养云陀罗尼(咒),加持供品,令转胜妙。最低限度,亦应
念嗡、阿、□。
~P 120
五月初八日讲
(三)入座皈依。须以柔软毛垫,方圆不拘,先于地下画白□字形,表地为金
刚地基,置吉祥草三四茎,草向内,表佛成道时,有吉祥长寿诸加持。行者如修二
次第,则身相甚严格,如修朗忍,则可稍随便。单跏趺,如绿度母坐形亦可。□卢
遮那七法,为极庄严身相,加调息,为八。脚跏趺,脊端直,头微俯,如禾结实状
。肩平,眼视鼻端(按:系眼微闭,顺鼻端看下去,离身约尺许,非注视鼻端。不
可弄错。)口齿任自然,舌(微触)抵上□,两手结入定印。此八相与圆满次第有
关。
平息,谓入座住善念时,有烦恼现行,不任自然,以九节风对治之。如修圆满
次第,尚须观脉络,修朗忍则不须。九节风者,(原录:九节风者以下,有错,根
据当日亲聆上师教授更正。)即以左食指压左鼻孔,由右鼻孔吸气,然后以右食指
压右鼻孔,由左鼻孔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如是三息。俟气呼出尽时,乘右食指
尚压在右鼻孔上,即由左鼻孔吸气,然后以左食指压左鼻孔,由右鼻孔呼气,如是
一吸一呼,亦行三次。最后不用手指压鼻孔,由双鼻孔先吸后呼亦行三次。吸时~P 121
诸佛加持为白色光明随之而入。呼时想自心烦恼化黑色烟雾随之而出。如尚不能息
烦恼(杂念),可照俱舍所传数息法,一呼一吸为一次,遇错,从头另数,数至二
十一次,则心如白纸,可任染黄黑各色矣。
发心。须先发起善心所,即发起菩提心,为救一切众生(拔苦予乐),愿速成
佛,方为大乘法。能发大乘菩提心,则一切集资忏罪求加持,皆成为大乘法。昔宗
喀大师问弟子,修之起首,应依何法。各答不同,或答身相八法,至罗桑却吉降泽
,答:「首在发菩提心,否则所修大乘法,亦变为世间法矣。」故上座应作如是思
惟:我在生死海中,从无始来得到人身,亦不知凡几,总在无义中空过。复想释迦
,最初亦复如我,彼于中间为舍己利他故,发菩提心,竟得圆满佛陀。吾人亦应如
是,急起直追,为利如母一切有情,速得解脱故,愿速成佛。如是发心,即合于大
乘法。并应思暇满难得,吾人今幸获得,又值师闻法,应即荷担救度众生事业,愿
速成佛。
皈依。皈依应具二条件:一、皈依境,二、皈依因。境即观所缘。于前面虚空
中,距眉间一箭远,有光明灿烂宽广众宝庄严狮子座(八大狮子表八大自在,负此
~P 122
宝座),座中有四座,中座较高,左右及前各一。每座均有莲瓣垫,莲垫上有月垫
日垫。中座体性为上师与宗喀巴无别。相则释迦,具诸相好。左手入定印持钵,满
注甘露,右手降魔印。光明为性,手挥之无碍。各护法座,亦皆如佛具八大自在。
宝座满饰珍宝,为世间希有,表诸佛菩萨等希有。广座上四座,表四无畏。莲,表
出离心,出污泥而不染。月,表世俗菩提心,清凉皎洁,能除热恼。日,表胜义菩
提心。凡世间一切生物,如禾麦等,无不赖日光而生长成熟。(此言真空正见亦如
是)。坐此上者,表具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正见。此为皈依境。法衣,表具足一
切戒。左手钵中,充满智慧、长寿、药甘露。盖以智慧降烦恼魔,以长寿降死魔,
以药降病魔,右手按地印(即降魔印),表降天子魔。成佛后已降伏烦恼、病、死
、天子等四魔。跏趺坐,表空乐不二。右边坐弥勒,广行派诸菩萨围绕之。左边坐
文殊,深观派诸菩萨围绕之。前座上师,但想其圆满相(不应想其缺陷相。分:住
世者为绣座;涅槃者,为莲座。)受恩具相各师围绕。其后为译师等。佛后虚空中
,自大日如来以下加持派悉集。周围先观无上瑜伽、瑜伽、及行部,作部本尊。次
佛、次菩萨、独觉、声闻、勇士、空行、护法。各上师座前有宝经函,俱显现光明
~P 123
。又真实想曼荼罗(资粮田)中各像,皆喜悦亲爱,如母之于子。依吾人平日作业
,本不应上博佛喜,须想作忤逆独子,偶为善事,慈母对之亦甚喜悦。再从对境身
口意不可思议功德,恭敬承事,起皈依想。别有皈依境不同之仪轨,如喇嘛尊长法
所示。兹不赘讲。
五月十一日讲
二、皈依因。依班禅大师罗桑却吉降泽说,有二:(一)、生怖畏,(二)、
真诚认识。由怖畏三恶道苦,而又极易堕入,为此希求救护。为第一因。由认识明
确,实能具救护功能者,惟有三宝。为第二因。以此二因皈依,始为正皈依。依单
行本六加行云:我与一切如母有情,从无始来,未离生死轮回之苦,直至今日,尚
未知苦海之边际,因烦恼难量,故业与苦亦难量。唯一救护我者,只有三宝。由此
怖畏而起皈依,是为皈依因。此外尚有简单修法。观皈依境已,于自身周围观想六
道有情,如草满大地,相状皆如生母,体性则为曾受大苦之六道有情。与之同一皈
依三宝。如但口诵亦非真实皈依,应思我与一切如母有情,同在生死漩涡中而求救
护。又如自遭冤害,刀已在颈,命悬须臾,忽见有能救者至,呼出至诚垦切求救之
~P 124
声。此心生起,方口诵教授。先念皈依上师,次念三宝,合为四皈依。
皈依上师─如念百遍,前五十遍,观想上师及一切受恩师和传承诸师,身上放
白光,照于自身及如草满大地之如母有情,光入毛孔,化白色甘露,如雨倾注,直
入自身心中,即得加持。从无始所造依师罪业,悉化为浓烟黑汁,由光明甘露涤除
净尽,由诸根门及一切毛孔向外溢出后,光明甘露充满全身。此为消罪加持法。又
想黄光及黄色甘露,入于自身心中,驱除病痛,使寿命、福报、受用、智慧、一切
增长。同时自与自周围绕之一切如母有情,皆在上师甘露加持之下获得救护矣。后
五十遍、为增长福报加持法。
皈依佛─亦如前讲,惟皈依境,以中座释迦佛,及密宗四部佛,及外围贤劫千
佛、三十五佛等为境。如前所讲之五十遍,以忏无始来于佛所犯诸罪,如出佛身血
,当卖佛像以糊口,以像作财产想,及皈依天神外道等罪。消罪、增福,皆如前说
观想。
皈依法─如前所讲各尊前,各有三部经函,以表三藏,体性乃诸佛菩萨五智。
~P 125
继思经函放白黄二光(如前讲先白后黄,先忏后增。)以忏无始以来谤法及起邪见
,与典当受用及不恭敬,与残害有情(佛法无残害有情者。)等罪。昔温敦(地名
)吉刚巴言:有一家人因贫,售金书般若经,乃请喇嘛及其侍者供斋忏罪。喇嘛食
后,痛不可言。入定观察,见腹中有阿字母,如万箭钻心。其侍者则否,以侍者罪
重,加罪,故不觉也。乃遣侍者往施主家,询得其情,修法忏悔(罪恶食)乃愈。
盖诸佛由法而生,境大故罪大。三昧王经云:杀阿罗汉如恒河沙,捣毁阎浮提佛相
,其罪皆不如谤法之重。
皈依僧─缘念住于菩萨、独觉、声闻,依密加勇士、空行、护法。启请后,如
前讲,放白黄光,以忏夺取僧食、破和合僧,与外道为伴侣,及不恭敬等罪。以上
诸罪,尤以夺取僧食为重。所感地狱,如黑绳、铁臼、夹壁等,皆为夺取僧食而设
,黑绳,表其长,铁臼,表其坚圆,夹壁,表其逼窄。总上为共皈依,乃大小三乘
之所共。最后念:我于上师本尊三宝之前而皈依。此为颇公所传,于念四皈依后,
须加比一句。
不共皈依。「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六度万行
~P126
,为利有情愿成佛」。前二句,为皈依。三句为行菩提。四句为愿菩提。此念时如
是。修时须先愿后行。缘念应思念三宝,皆是大乘,即独觉声闻亦是大乘。自为渴
愿速得大乘三宝…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