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感得:甲、自悅,乙、他喜,丙、
護法常來守護,丁、可意身,戊、生佛清淨刹土。並可獲增福生慧,去貪鎮疑諸煩
惱之功德。昔阿難陀初出家,猶貪戀家小,佛命掃除,即能斷障。又卻翁比丘,後
雖證羅漢,其先以業力故,常感乏食,佛命掃除僧舍,乞食即如願。四、陳設。謂
身語意之所依。身,即佛像,如橫列,則以右爲上首。首設上師宗喀巴,次佛,次
菩薩,再次護法。語,即經籍。須置于像之右,如屬雜著,則另列之。意,即以鈴
杵及塔、喀張喀(頭骨)等爲表,則列于像之左。如住岩穴修者,不便多陳,則以
青稞,列爲五聚,以表示不空。就中以設像尤爲重要。昔舍利弗,自言過去爲人作
致書郵,一次夜宿一矮平房,見壁間繪有佛像,心生歡喜,願常隨佛,後得值遇釋
~P 119
迦,未嘗或離,而得勝果。
(二)莊嚴供具。謂無谄供。(1)、非由欺騙谄诳而來。如搶劫他人之財,
或以術欺詐而取者。(2)、非由邪命而來。邪命有五:甲、如出家人,以神通求
供。乙、以巧言語求供,均爲邪命。但此僅遮未來,非遮已往,由邪命來者,不可
用以種福田也。丙、細較锱铢,如奸商所營,或以小易大,利己損人,即屬邪命。
但以勞力遠運,以賤售貴,則非邪命。丁、如爲報恩故,投桃而獲報李,則非過。
如以誘致則成過。戊、總以依質之來源與發心爲重。而此發心,又須遠離世間八風
。昔噶當派格西白貢金,因有施主將來,遂嚴治其室。繼思非法,乃取門後塵撒其
上,以自忏。事傳印度,白當桑結巴聞而贊之,謂其供品乃真清淨。又,供水之碗
,相距須一青稞遠,太近感心量狹窄,太遠感遠離善知識。又須不空,表福不空。
複次,供品雖多,水爲無垢。印度地居熱帶,不易得清涼淨水。如中國之淨水,即
具八種功德。又香、塗、食、馔,各種供品,亦各各有十功德。有單行廣六加行本
,甚詳。其中有應念供養雲陀羅尼(咒),加持供品,令轉勝妙。最低限度,亦應
念嗡、阿、□。
~P 120
五月初八日講
(叁)入座皈依。須以柔軟毛墊,方圓不拘,先于地下畫白□字形,表地爲金
剛地基,置吉祥草叁四莖,草向內,表佛成道時,有吉祥長壽諸加持。行者如修二
次第,則身相甚嚴格,如修朗忍,則可稍隨便。單跏趺,如綠度母坐形亦可。□盧
遮那七法,爲極莊嚴身相,加調息,爲八。腳跏趺,脊端直,頭微俯,如禾結實狀
。肩平,眼視鼻端(按:系眼微閉,順鼻端看下去,離身約尺許,非注視鼻端。不
可弄錯。)口齒任自然,舌(微觸)抵上□,兩手結入定印。此八相與圓滿次第有
關。
平息,謂入座住善念時,有煩惱現行,不任自然,以九節風對治之。如修圓滿
次第,尚須觀脈絡,修朗忍則不須。九節風者,(原錄:九節風者以下,有錯,根
據當日親聆上師教授更正。)即以左食指壓左鼻孔,由右鼻孔吸氣,然後以右食指
壓右鼻孔,由左鼻孔呼氣。一吸一呼爲一息,如是叁息。俟氣呼出盡時,乘右食指
尚壓在右鼻孔上,即由左鼻孔吸氣,然後以左食指壓左鼻孔,由右鼻孔呼氣,如是
一吸一呼,亦行叁次。最後不用手指壓鼻孔,由雙鼻孔先吸後呼亦行叁次。吸時~P 121
諸佛加持爲白色光明隨之而入。呼時想自心煩惱化黑色煙霧隨之而出。如尚不能息
煩惱(雜念),可照俱舍所傳數息法,一呼一吸爲一次,遇錯,從頭另數,數至二
十一次,則心如白紙,可任染黃黑各色矣。
發心。須先發起善心所,即發起菩提心,爲救一切衆生(拔苦予樂),願速成
佛,方爲大乘法。能發大乘菩提心,則一切集資忏罪求加持,皆成爲大乘法。昔宗
喀大師問弟子,修之起首,應依何法。各答不同,或答身相八法,至羅桑卻吉降澤
,答:「首在發菩提心,否則所修大乘法,亦變爲世間法矣。」故上座應作如是思
惟:我在生死海中,從無始來得到人身,亦不知凡幾,總在無義中空過。複想釋迦
,最初亦複如我,彼于中間爲舍己利他故,發菩提心,竟得圓滿佛陀。吾人亦應如
是,急起直追,爲利如母一切有情,速得解脫故,願速成佛。如是發心,即合于大
乘法。並應思暇滿難得,吾人今幸獲得,又值師聞法,應即荷擔救度衆生事業,願
速成佛。
皈依。皈依應具二條件:一、皈依境,二、皈依因。境即觀所緣。于前面虛空
中,距眉間一箭遠,有光明燦爛寬廣衆寶莊嚴獅子座(八大獅子表八大自在,負此
~P 122
寶座),座中有四座,中座較高,左右及前各一。每座均有蓮瓣墊,蓮墊上有月墊
日墊。中座體性爲上師與宗喀巴無別。相則釋迦,具諸相好。左手入定印持缽,滿
注甘露,右手降魔印。光明爲性,手揮之無礙。各護法座,亦皆如佛具八大自在。
寶座滿飾珍寶,爲世間希有,表諸佛菩薩等希有。廣座上四座,表四無畏。蓮,表
出離心,出汙泥而不染。月,表世俗菩提心,清涼皎潔,能除熱惱。日,表勝義菩
提心。凡世間一切生物,如禾麥等,無不賴日光而生長成熟。(此言真空正見亦如
是)。坐此上者,表具出離心、菩提心及清淨正見。此爲皈依境。法衣,表具足一
切戒。左手缽中,充滿智慧、長壽、藥甘露。蓋以智慧降煩惱魔,以長壽降死魔,
以藥降病魔,右手按地印(即降魔印),表降天子魔。成佛後已降伏煩惱、病、死
、天子等四魔。跏趺坐,表空樂不二。右邊坐彌勒,廣行派諸菩薩圍繞之。左邊坐
文殊,深觀派諸菩薩圍繞之。前座上師,但想其圓滿相(不應想其缺陷相。分:住
世者爲繡座;涅槃者,爲蓮座。)受恩具相各師圍繞。其後爲譯師等。佛後虛空中
,自大日如來以下加持派悉集。周圍先觀無上瑜伽、瑜伽、及行部,作部本尊。次
佛、次菩薩、獨覺、聲聞、勇士、空行、護法。各上師座前有寶經函,俱顯現光明
~P 123
。又真實想曼荼羅(資糧田)中各像,皆喜悅親愛,如母之于子。依吾人平日作業
,本不應上博佛喜,須想作忤逆獨子,偶爲善事,慈母對之亦甚喜悅。再從對境身
口意不可思議功德,恭敬承事,起皈依想。別有皈依境不同之儀軌,如喇嘛尊長法
所示。茲不贅講。
五月十一日講
二、皈依因。依班禅大師羅桑卻吉降澤說,有二:(一)、生怖畏,(二)、
真誠認識。由怖畏叁惡道苦,而又極易墮入,爲此希求救護。爲第一因。由認識明
確,實能具救護功能者,惟有叁寶。爲第二因。以此二因皈依,始爲正皈依。依單
行本六加行雲:我與一切如母有情,從無始來,未離生死輪回之苦,直至今日,尚
未知苦海之邊際,因煩惱難量,故業與苦亦難量。唯一救護我者,只有叁寶。由此
怖畏而起皈依,是爲皈依因。此外尚有簡單修法。觀皈依境已,于自身周圍觀想六
道有情,如草滿大地,相狀皆如生母,體性則爲曾受大苦之六道有情。與之同一皈
依叁寶。如但口誦亦非真實皈依,應思我與一切如母有情,同在生死漩渦中而求救
護。又如自遭冤害,刀已在頸,命懸須臾,忽見有能救者至,呼出至誠墾切求救之
~P 124
聲。此心生起,方口誦教授。先念皈依上師,次念叁寶,合爲四皈依。
皈依上師─如念百遍,前五十遍,觀想上師及一切受恩師和傳承諸師,身上放
白光,照于自身及如草滿大地之如母有情,光入毛孔,化白色甘露,如雨傾注,直
入自身心中,即得加持。從無始所造依師罪業,悉化爲濃煙黑汁,由光明甘露滌除
淨盡,由諸根門及一切毛孔向外溢出後,光明甘露充滿全身。此爲消罪加持法。又
想黃光及黃色甘露,入于自身心中,驅除病痛,使壽命、福報、受用、智慧、一切
增長。同時自與自周圍繞之一切如母有情,皆在上師甘露加持之下獲得救護矣。後
五十遍、爲增長福報加持法。
皈依佛─亦如前講,惟皈依境,以中座釋迦佛,及密宗四部佛,及外圍賢劫千
佛、叁十五佛等爲境。如前所講之五十遍,以忏無始來于佛所犯諸罪,如出佛身血
,當賣佛像以糊口,以像作財産想,及皈依天神外道等罪。消罪、增福,皆如前說
觀想。
皈依法─如前所講各尊前,各有叁部經函,以表叁藏,體性乃諸佛菩薩五智。
~P 125
繼思經函放白黃二光(如前講先白後黃,先忏後增。)以忏無始以來謗法及起邪見
,與典當受用及不恭敬,與殘害有情(佛法無殘害有情者。)等罪。昔溫敦(地名
)吉剛巴言:有一家人因貧,售金書般若經,乃請喇嘛及其侍者供齋忏罪。喇嘛食
後,痛不可言。入定觀察,見腹中有阿字母,如萬箭鑽心。其侍者則否,以侍者罪
重,加罪,故不覺也。乃遣侍者往施主家,詢得其情,修法忏悔(罪惡食)乃愈。
蓋諸佛由法而生,境大故罪大。叁昧王經雲:殺阿羅漢如恒河沙,搗毀閻浮提佛相
,其罪皆不如謗法之重。
皈依僧─緣念住于菩薩、獨覺、聲聞,依密加勇士、空行、護法。啓請後,如
前講,放白黃光,以忏奪取僧食、破和合僧,與外道爲伴侶,及不恭敬等罪。以上
諸罪,尤以奪取僧食爲重。所感地獄,如黑繩、鐵臼、夾壁等,皆爲奪取僧食而設
,黑繩,表其長,鐵臼,表其堅圓,夾壁,表其逼窄。總上爲共皈依,乃大小叁乘
之所共。最後念:我于上師本尊叁寶之前而皈依。此爲頗公所傳,于念四皈依後,
須加比一句。
不共皈依。「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六度萬行
~P126
,爲利有情願成佛」。前二句,爲皈依。叁句爲行菩提。四句爲願菩提。此念時如
是。修時須先願後行。緣念應思念叁寶,皆是大乘,即獨覺聲聞亦是大乘。自爲渴
願速得大乘叁寶…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