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二▪P6

  ..續本文上一頁果位而皈依。境,即依前所觀想之皈依境,不另觀想。但觀爲大乘

  叁寶。自念從今起,直至成佛前一刹那,爲利一切有情,正誠皈依。以所修諸善根

  回向佛果,(即換取佛果)。願速成佛。(即修願菩提)。凡六度萬行,我皆願學

  願作。(即修行菩提)。爲利有情願成佛故,不舍皈依。此兼有顯密習氣教授在內

  。觀想主座釋迦,悅意微笑,其體分爲二(亦如燈上點火,分而爲二。)入于自身

  心中。于刹那間自變爲佛相,起佛慢想。想自爲真佛,自身放光,照遍周圍如母有

  情,使皆化爲佛。此爲有情果道用。顯密二種習氣,皆得薰習。即一座間具足顯密

  道用。

  五月十二日講

  修四無量心。尋常說四無量心,爲慈悲喜舍。此處修法,須先舍,後慈悲喜。

  此及前所講,皆竹菁溫沙巴之菩提道次第耳傳(秘傳)。雲何先修舍心。溫沙巴言

  :修此,亦如植稼穑然,先須平地基。行者亦須使心平如虛空。故應先修舍心。修

  ~P 127

  此心時,仍繼續觀想周圍如母有情,我渴望其盡皆成佛。但一切如母有情,尚未得

  成,仍在苦中,因彼等皆由冤親憎愛,起惑造業所致。複想自與一切有情,均安住

  于平等舍心。此處有四句文,須念叁遍,多念亦可。文雲:「渴望一切衆生皆離冤

  親憎愛入于平等舍無量心,有何不可(此爲願無量)。願一切衆生皆安住于平等舍

  心(隨喜無量)。我今能作,使一切衆生離冤親憎愛入于平等舍心(增上無量)。

  如上我能作使衆生離冤親憎愛入平等心,祈請上師即佛,特別加持(祈禱無量)。

  先觀想,再念文。第一句爲願無量,二句爲隨喜無量。叁句爲增上無量,四句祈禱

  無量。亦即先發心,次願,次安住,次願作,次求加持能作。此爲舍無量心。二、

  慈無量心。先觀一切如母有情缺乏安樂。次念渴望一切有情具足樂及樂因,有何不

  可。願一切有情具足樂及樂因。我今願作使一切有情具足樂及樂因。如上我能作使

  衆生皆具足樂及樂因,請求上師即佛特別加持。叁、悲無量心。先觀想須如慈母之

  于獨子,見其受苦之情狀。次念渴望一切如母有情遠離苦及苦因,有何不可。願一

  切有情皆得離苦及苦因。我今願作使一切有情皆離苦及苦因。如上我能作使一切衆

  生皆離苦及苦因,請求上師即佛,特別加持。四、喜無量心。先觀想,次念渴望一

  ~P 128

  切如母有情皆得無苦之無漏樂。(藏文,爲涅槃究竟樂)有何不可。願一切有情皆

  得無苦之無漏樂。我今願作,使一切有情皆得無苦之無漏樂。如上我能作使一切有

  情皆得無苦之樂,請求上師即佛特別加持。以上爲四無量心修法。至修慈悲二無量

  心時,可加入自他相換法。即願以我之福報,化爲黃色光明,悉與一切衆生。彼之

  罪過,皆化爲黑煙入于我身,悉願代受。如上于願行二菩提心之後,再加修四無量

  心者,使願行菩提心(修菩提心法)輾轉增上。此後再加發殊勝心,乃屬于密乘修

  法。菩提心量,爲利一切如母有情故,願速速成就正等正覺圓滿佛陀。我今願由甚

  深道上師相應法門,而入于菩提道次第之修習法。以上口念心想,雖只是菩提心之

  輪廓。而真實不假造作之菩提心,亦即由此而生。如人初入母胎,雖未具人形,而

  已具胚胎,由母保育,日漸成形。故此菩提心極應保持。日一二次,無間修習,使

  成真實。此過去大德皆如是開示。重言速者,有二義,依顯教說,積叁大阿僧祗劫

  福智資糧,而得成佛。依密宗,一生即可成佛,此種方便故應學。後速字義,謂依

  無上瑜伽密乘,能于末法時代,人壽最短之時,即身成佛,故稱爲速中之速。此爲

  共說。依于叁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教授喇嘛喻伽法門,對于大威德、密集、勝樂爲本

  ~P 129

  尊,不離(一體)之方便。自依師起至得圓滿雙運身止之菩提道次第修習法中,如

  是方便,上根叁年可成,遲或七年,至遲亦十六生(人身),即能成佛。溫沙巴數

  年之間,即已成就,即緣念此。此爲成佛方便速中之速,爲不共法門。

  (四)觀想聖像。觀想曼荼羅資糧田,顯現明了。宗喀大師雲:有念易忘,而

  不易持,或思而不易知,及稍知而修不易通達正知者,于如是愚鈍時期中,一意依

  于資糧田,是對治此之最勝教授。若意不依資糧田,則禮拜、供養、啓請,皆無所

  依,積福忏罪,更無從作矣。文殊告宗喀大師曰:但緣念而不積福忏罪,則如禾稼

  但有種子而無水土日光,不能生芽。故此叁種(叁種,指緣念與積資忏淨)不可或

  缺。爲積福忏罪故,應顯現資糧田。一、境。即前所觀皈依境。再觀迎請智慧尊與

  之相合爲一。(格聰所著六加行法,屬此種。)二、總攝有叁種:(1)觀皈依境

  ,化爲黃色光,收攝由眉間入自身心中,得加持後,再觀。(2)觀前皈依境化爲

  虹,漸淡而入于空。(3)觀前皈依境飛騰而上高空,于前面原虛空中重新觀想,

  原現境與之相合。頗公謂此叁者,可擇一而修,然皆一致。

  ~P 130

  先加持地基。有四句頌文,「一切地基皆清淨,一切凸凹(山河)皆平坦。如

  掌平坦吠琉璃,自性柔軟願安住。」總之,觀地基如清淨刹土,極樂世界,衆寶莊

  嚴。(水鳥花木,無不備具。)須多多熏習,爲將來成佛果相。次加持供養。如香

  、燈、花、食等以爲代表,變化滿虛空界,如雲,盡自心量,想爲無盡,無量無邊

  。誦供養雲咒叁遍。以咒加持力,即可使有形體之一炷香,變爲供養無量佛之供養

  雲。昔佛曾說,有印度外道仙人(婆羅門),口念河分開,願病去,尚能實現。況

  于佛咒,更有不可思議神力耶。但持咒時,須先盡自己心量觀想,再誦,則咒力愈

  大。此明首須先盡心量,次以念咒力及叁寶真實力,一切諸佛菩薩加持力,二種資

  糧圓滿力,與清淨法界力。我之供養與之一樣圓滿。此顯教如是。密乘則先入空性

  中,由種子字加持,變起供養。

  五月十叁日講

  如前所講,加持供品。若無供品,亦可念咒,念供養雲咒。先觀想遍虛空充滿

  供品。次乃正入于觀想聖像。依班禅析注謂,面前虛空中,觀一八大獅子所負無邊

  廣座,座中有一小寶座,座上有釋迦像。心中大日如來像,其心中□字放光。右顯

  ~P 131

  彌勒及廣行派,左顯現文殊及深觀派。其上稍後顯現大日如來及修行加持派。前顯

  現根本上師及曾受恩諸師。俱在光中,周圍(不放光)四部本尊、佛、菩薩、獨覺

  、聲聞、勇士、空行、護法。如此觀想,加持甚大。頗公謂,移尊長瑜伽法觀想于

  此,觀想聖衆,加持力尤大。此乃溫沙巴耳傳,其源出文殊。由宗喀大師傳之東登

  降錯,遞傳八所卻吉降村,竹青卻計多傑,甲瓦溫沙,羅桑登珠。此曼荼羅(即壇

  城義)之一貫傳承如是。初由宗喀大師問本尊文殊,依何種資糧田而積福忏罪,依

  何種爲本尊。依何種次第,始能迅速積集二種資糧而成佛。經文殊如是開示。此爲

  噶登秘密耳傳之一,乃頗公上師降巴吞珠仁波卿所傳。(班禅析注,亦謂可用尊長

  瑜伽法。喇嘛卻巴「尊長瑜伽─應譯爲上師供養法。」)有單行本念誦文。可依文

  念誦,隨誦隨觀,空樂不二。廣大虛空供養雲海中,自眉間向前一排遠,觀現一如

  意寶樹,植于白乳海中,斡枝花果,皆寶所成,花瓣美麗,繁茂遍滿虛空。海上有

  寶山,有寶島,島上有奇妙鮮花。有迦陵頻伽鳥。有修行者,有供養者。須作如是

  繁複觀想,以佛果相如是故。故應多多薰習。又觀如意寶樹,金根銀斡。琉璃爲粗

  枝,玉爲細枝,水晶爲葉,赤珠爲花,蕊底馬波孤(寶名)爲蒂,鑽石爲果。初視

  ~P 132

  辯不甚詳,約略爲真實七寶所成,久之自能明了顯現。又寶樹所開之花,作金黃色

  ,其上有八大獅子共負一寶座,座上有蓮花,花瓣十一層(如堆曼遮),最上四瓣

  中有小寶座,座上有表出離心之蓮花,花上有表菩提心之月輪,輪上有表智慧之日

  輪,其上有宗喀佛像,體爲上師,此爲資糧田之主。密宗經典,亦皆以上師爲主尊

  之資糧田爲殊勝。行者身中,如掌,如頂,如喉,皆可觀上師安住。並具足賢劫千

  佛加持力。班禅有雲:「觀想上師于何處,面前頂上或心中。」于此加行法中,皆

  已具足。觀在前面者,爲易于禮拜供養故。繼思主尊,身色潔白微紅,表智慧方便

  和合。具足叁衣,結跏趺坐,戴金色善巧者帽,表叁藏十二部。右手說法印,表成

  熟衆生聞思功德。左手入定印,表修,最深義及表由入空性定中,而爲衆生說法,

  此唯佛爲能。右指圈執長莖烏巴拿(優昙波羅花)花,花瓣中有智慧劍。左手所出

  花瓣中有經函,修朗忍者則想爲朗忍。修空性者,則想爲般若八千頌(或五地品)

  ,此可轉易。主座乃具足叁恩根本師所顯現。雲何叁恩,顯教以說戒、傳經、講法

  爲叁恩。密宗以灌頂、傳密教經、說密教經爲叁恩。說密宗教授要決,雖不具叁,

  ~P 133

  然以得加持力最大者,爲根本上師(噶居派以灌頂爲根本上師)。觀宗喀大師胸中

  顯現空明,自胸至喉,有釋迦化身相,具叁衣等相。其心中複有大日如來雙運身具

  足相。

  五月十四日講

  觀想聖衆相。猶如種子,須水土日光始能成熟。修行中以觀想資糧田爲要,故

  列此于集福忏罪之前。如大日如來所說密乘經中雲:「一切最尊供養皆離去,而精

  勤于上師供養。」因凡佛之一切智,皆可于上師前而獲得。若認曼荼羅中各尊與上

  師各別,雖亦有功德,但遠不如認叁寶與上師一體之功德爲大。如認上師與叁寶一

  體而行供養,則可得大加持,及迅速成就。昔底若巴呼其弟子拿若巴告之曰:「拿

  若巴,能斷惑證真者,皆由上師啓請與加持。」我今說此,非有謂已具足上師相…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