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P6

  ..续本文上一页果位而皈依。境,即依前所观想之皈依境,不另观想。但观为大乘

  三宝。自念从今起,直至成佛前一刹那,为利一切有情,正诚皈依。以所修诸善根

  回向佛果,(即换取佛果)。愿速成佛。(即修愿菩提)。凡六度万行,我皆愿学

  愿作。(即修行菩提)。为利有情愿成佛故,不舍皈依。此兼有显密习气教授在内

  。观想主座释迦,悦意微笑,其体分为二(亦如灯上点火,分而为二。)入于自身

  心中。于刹那间自变为佛相,起佛慢想。想自为真佛,自身放光,照遍周围如母有

  情,使皆化为佛。此为有情果道用。显密二种习气,皆得薰习。即一座间具足显密

  道用。

  五月十二日讲

  修四无量心。寻常说四无量心,为慈悲喜舍。此处修法,须先舍,后慈悲喜。

  此及前所讲,皆竹菁温沙巴之菩提道次第耳传(秘传)。云何先修舍心。温沙巴言

  :修此,亦如植稼穑然,先须平地基。行者亦须使心平如虚空。故应先修舍心。修

  ~P 127

  此心时,仍继续观想周围如母有情,我渴望其尽皆成佛。但一切如母有情,尚未得

  成,仍在苦中,因彼等皆由冤亲憎爱,起惑造业所致。复想自与一切有情,均安住

  于平等舍心。此处有四句文,须念三遍,多念亦可。文云:「渴望一切众生皆离冤

  亲憎爱入于平等舍无量心,有何不可(此为愿无量)。愿一切众生皆安住于平等舍

  心(随喜无量)。我今能作,使一切众生离冤亲憎爱入于平等舍心(增上无量)。

  如上我能作使众生离冤亲憎爱入平等心,祈请上师即佛,特别加持(祈祷无量)。

  先观想,再念文。第一句为愿无量,二句为随喜无量。三句为增上无量,四句祈祷

  无量。亦即先发心,次愿,次安住,次愿作,次求加持能作。此为舍无量心。二、

  慈无量心。先观一切如母有情缺乏安乐。次念渴望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有何不

  可。愿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我今愿作使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如上我能作使

  众生皆具足乐及乐因,请求上师即佛特别加持。三、悲无量心。先观想须如慈母之

  于独子,见其受苦之情状。次念渴望一切如母有情远离苦及苦因,有何不可。愿一

  切有情皆得离苦及苦因。我今愿作使一切有情皆离苦及苦因。如上我能作使一切众

  生皆离苦及苦因,请求上师即佛,特别加持。四、喜无量心。先观想,次念渴望一

  ~P 128

  切如母有情皆得无苦之无漏乐。(藏文,为涅槃究竟乐)有何不可。愿一切有情皆

  得无苦之无漏乐。我今愿作,使一切有情皆得无苦之无漏乐。如上我能作使一切有

  情皆得无苦之乐,请求上师即佛特别加持。以上为四无量心修法。至修慈悲二无量

  心时,可加入自他相换法。即愿以我之福报,化为黄色光明,悉与一切众生。彼之

  罪过,皆化为黑烟入于我身,悉愿代受。如上于愿行二菩提心之后,再加修四无量

  心者,使愿行菩提心(修菩提心法)辗转增上。此后再加发殊胜心,乃属于密乘修

  法。菩提心量,为利一切如母有情故,愿速速成就正等正觉圆满佛陀。我今愿由甚

  深道上师相应法门,而入于菩提道次第之修习法。以上口念心想,虽只是菩提心之

  轮廓。而真实不假造作之菩提心,亦即由此而生。如人初入母胎,虽未具人形,而

  已具胚胎,由母保育,日渐成形。故此菩提心极应保持。日一二次,无间修习,使

  成真实。此过去大德皆如是开示。重言速者,有二义,依显教说,积三大阿僧祗劫

  福智资粮,而得成佛。依密宗,一生即可成佛,此种方便故应学。后速字义,谓依

  无上瑜伽密乘,能于末法时代,人寿最短之时,即身成佛,故称为速中之速。此为

  共说。依于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教授喇嘛喻伽法门,对于大威德、密集、胜乐为本

  ~P 129

  尊,不离(一体)之方便。自依师起至得圆满双运身止之菩提道次第修习法中,如

  是方便,上根三年可成,迟或七年,至迟亦十六生(人身),即能成佛。温沙巴数

  年之间,即已成就,即缘念此。此为成佛方便速中之速,为不共法门。

  (四)观想圣像。观想曼荼罗资粮田,显现明了。宗喀大师云:有念易忘,而

  不易持,或思而不易知,及稍知而修不易通达正知者,于如是愚钝时期中,一意依

  于资粮田,是对治此之最胜教授。若意不依资粮田,则礼拜、供养、启请,皆无所

  依,积福忏罪,更无从作矣。文殊告宗喀大师曰:但缘念而不积福忏罪,则如禾稼

  但有种子而无水土日光,不能生芽。故此三种(三种,指缘念与积资忏净)不可或

  缺。为积福忏罪故,应显现资粮田。一、境。即前所观皈依境。再观迎请智慧尊与

  之相合为一。(格聪所著六加行法,属此种。)二、总摄有三种:(1)观皈依境

  ,化为黄色光,收摄由眉间入自身心中,得加持后,再观。(2)观前皈依境化为

  虹,渐淡而入于空。(3)观前皈依境飞腾而上高空,于前面原虚空中重新观想,

  原现境与之相合。颇公谓此三者,可择一而修,然皆一致。

  ~P 130

  先加持地基。有四句颂文,「一切地基皆清净,一切凸凹(山河)皆平坦。如

  掌平坦吠琉璃,自性柔软愿安住。」总之,观地基如清净刹土,极乐世界,众宝庄

  严。(水鸟花木,无不备具。)须多多熏习,为将来成佛果相。次加持供养。如香

  、灯、花、食等以为代表,变化满虚空界,如云,尽自心量,想为无尽,无量无边

  。诵供养云咒三遍。以咒加持力,即可使有形体之一炷香,变为供养无量佛之供养

  云。昔佛曾说,有印度外道仙人(婆罗门),口念河分开,愿病去,尚能实现。况

  于佛咒,更有不可思议神力耶。但持咒时,须先尽自己心量观想,再诵,则咒力愈

  大。此明首须先尽心量,次以念咒力及三宝真实力,一切诸佛菩萨加持力,二种资

  粮圆满力,与清净法界力。我之供养与之一样圆满。此显教如是。密乘则先入空性

  中,由种子字加持,变起供养。

  五月十三日讲

  如前所讲,加持供品。若无供品,亦可念咒,念供养云咒。先观想遍虚空充满

  供品。次乃正入于观想圣像。依班禅析注谓,面前虚空中,观一八大狮子所负无边

  广座,座中有一小宝座,座上有释迦像。心中大日如来像,其心中□字放光。右显

  ~P 131

  弥勒及广行派,左显现文殊及深观派。其上稍后显现大日如来及修行加持派。前显

  现根本上师及曾受恩诸师。俱在光中,周围(不放光)四部本尊、佛、菩萨、独觉

  、声闻、勇士、空行、护法。如此观想,加持甚大。颇公谓,移尊长瑜伽法观想于

  此,观想圣众,加持力尤大。此乃温沙巴耳传,其源出文殊。由宗喀大师传之东登

  降错,递传八所却吉降村,竹青却计多杰,甲瓦温沙,罗桑登珠。此曼荼罗(即坛

  城义)之一贯传承如是。初由宗喀大师问本尊文殊,依何种资粮田而积福忏罪,依

  何种为本尊。依何种次第,始能迅速积集二种资粮而成佛。经文殊如是开示。此为

  噶登秘密耳传之一,乃颇公上师降巴吞珠仁波卿所传。(班禅析注,亦谓可用尊长

  瑜伽法。喇嘛却巴「尊长瑜伽─应译为上师供养法。」)有单行本念诵文。可依文

  念诵,随诵随观,空乐不二。广大虚空供养云海中,自眉间向前一排远,观现一如

  意宝树,植于白乳海中,斡枝花果,皆宝所成,花瓣美丽,繁茂遍满虚空。海上有

  宝山,有宝岛,岛上有奇妙鲜花。有迦陵频伽鸟。有修行者,有供养者。须作如是

  繁复观想,以佛果相如是故。故应多多薰习。又观如意宝树,金根银斡。琉璃为粗

  枝,玉为细枝,水晶为叶,赤珠为花,蕊底马波孤(宝名)为蒂,钻石为果。初视

  ~P 132

  辩不甚详,约略为真实七宝所成,久之自能明了显现。又宝树所开之花,作金黄色

  ,其上有八大狮子共负一宝座,座上有莲花,花瓣十一层(如堆曼遮),最上四瓣

  中有小宝座,座上有表出离心之莲花,花上有表菩提心之月轮,轮上有表智慧之日

  轮,其上有宗喀佛像,体为上师,此为资粮田之主。密宗经典,亦皆以上师为主尊

  之资粮田为殊胜。行者身中,如掌,如顶,如喉,皆可观上师安住。并具足贤劫千

  佛加持力。班禅有云:「观想上师于何处,面前顶上或心中。」于此加行法中,皆

  已具足。观在前面者,为易于礼拜供养故。继思主尊,身色洁白微红,表智慧方便

  和合。具足三衣,结跏趺坐,戴金色善巧者帽,表三藏十二部。右手说法印,表成

  熟众生闻思功德。左手入定印,表修,最深义及表由入空性定中,而为众生说法,

  此唯佛为能。右指圈执长茎乌巴拿(优昙波罗花)花,花瓣中有智慧剑。左手所出

  花瓣中有经函,修朗忍者则想为朗忍。修空性者,则想为般若八千颂(或五地品)

  ,此可转易。主座乃具足三恩根本师所显现。云何三恩,显教以说戒、传经、讲法

  为三恩。密宗以灌顶、传密教经、说密教经为三恩。说密宗教授要决,虽不具三,

  ~P 133

  然以得加持力最大者,为根本上师(噶居派以灌顶为根本上师)。观宗喀大师胸中

  显现空明,自胸至喉,有释迦化身相,具三衣等相。其心中复有大日如来双运身具

  足相。

  五月十四日讲

  观想圣众相。犹如种子,须水土日光始能成熟。修行中以观想资粮田为要,故

  列此于集福忏罪之前。如大日如来所说密乘经中云:「一切最尊供养皆离去,而精

  勤于上师供养。」因凡佛之一切智,皆可于上师前而获得。若认曼荼罗中各尊与上

  师各别,虽亦有功德,但远不如认三宝与上师一体之功德为大。如认上师与三宝一

  体而行供养,则可得大加持,及迅速成就。昔底若巴呼其弟子拿若巴告之曰:「拿

  若巴,能断惑证真者,皆由上师启请与加持。」我今说此,非有谓已具足上师相…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