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二▪P7

  ..續本文上一頁(

  此師自謙語),教弟子事之如佛。但正說法時,聽者應作上師想耳。前言宗喀大師

  心中有釋迦像,釋迦像心中有大日如來者,乃表上師,佛及大日如來,叁位一體。

  昔釋迦在靈鹫山等說叁乘教時,爲當時衆生業報故,現叁十二相化身相。說密乘時

  ,現大日如來相。現值末法世,吾人所能見者,唯與吾人相似之上師相。故觀宗喀

  ~P 134

  巴比丘相,即表見上師像。將來業障輕消時,可見佛像。再輕消時,可見大日如來

  像。成佛時如百川入海,成爲一味。以此叁者合一,觀想上師即佛。謂具德上師,

  非余自謂。余但轉述頗邦喀及康薩兩仁波卿教授。如二公者,應視爲一切佛聚而爲

  一。又另一觀法,乃觀上師如一大處所,諸佛本尊皆聚于內。喇嘛瑜伽,即用後法

  。其法即繼續前講釋迦化身相心中複有大日如來雙身相,即金剛跏趺座上師。清淨

  五蘊轉爲五佛像。

  頂上代表色蘊,轉爲白色□盧遮那佛…頂有綠住媽佛母

  依密義爲身金剛,名朗巴朗貞,顯義爲身佛。

  喉間代表受蘊,轉爲紅色彌陀佛像……喉有紅過噶佛母

  密義爲語金剛,顯義爲語佛。

  心間代表想蘊,轉爲藍色不動佛像……胸有藍麻媽格佛母

  密爲意金剛,顯爲不動佛。

  臍間代表行蘊,轉爲黃色寶生佛像……臍有白吉馬佛母

  密義爲功德之佛,名仁親窮。

   地水火風四大轉爲四佛母。佛母皆向內抱持而住。

  ~P 135

  密根代表識蘊,轉爲綠色不空成就佛像

  密名□諸,顯密皆爲事業之佛。

  又上師清淨眼,白色地藏相。耳黃色大勢至相(伽那奪吉),鼻色虛空藏相,

  以虛空爲其體性。舌紅色觀自在。密根玉色(定法師譯密處綠色,除蓋障。)離垢

  菩薩。乃至經絡血脈,普賢爲其體性,手足密宗十大明王安住,爲其體性。如是觀

  想成熟,自認上師爲佛。汗毛皆無數聲聞緣覺圍繞,如是觀上師爲諸佛菩薩海會聚

  會場所。觀想成熟,自然次第顯現。初觀當想五蘊即五佛,四大即四佛母。本來真

  實如是,惟吾人以業力故,未曾見耳。上師胸中,又觀想代表清淨意之文殊相。先

  觀自胸至喉有藍色不動佛,其胸中有釋迦佛,釋迦佛胸中有大日如來。不動佛之後

  有文殊,二像相對,如二鏡對置然。再觀大日如來心中放五色光,向右,光中現彌

  勒說法相。光端(如臂出指)圍繞有十叁尊傳承菩薩(無著等)彌勒光端十叁尊,

  即:一、無著,二、世親(黑毅),叁、解脫軍,四、精進解脫軍,五、尊勝軍,

  六、調伏軍,七、謝瓦錯,八、師子賢,九、孤薩裏,十、格瓦井,十一、金洲,

  十二、阿底峽,十叁、仲登巴。又放五色光向左,光中現文殊相,光端圍繞有六尊

  ~P 136

  傳承菩薩(龍樹等)。右分光再右稍低,以格西貢巴瓦爲主,及傳承噶當派菩提道

  次第八尊圍繞。熊巴派(噶當經教派),以博多瓦爲主,有十尊圍繞。左下方以格

  西楚稱巴哇爲主,噶當秘密教授派,有八尊圍繞。博多瓦聚前又一聚,以噶當色摩

  瓦(新噶當派),自東登降錯以次十九尊。即黃教,左方深觀派,圍繞諸聚,與右

  相同。後上修行加持派有二:(一)、共,自大日如來、底若巴、拿若巴,以至宗

  喀巴。(二)、不共,五行中,自大日如來、文殊、至宗喀巴,稱噶當列珠,耳傳

  。余四行,爲密集、大樂、大威德、阿底峽,自阿底峽以次噶當十六尊承傳。若但

  學一種,即觀想一行承傳亦可。本師心中大日如來放光向前,以具足叁恩根本上師

  爲主座,凡受恩諸師圍繞(圖上畫叁尊,以爲代表)。前後左右放光皆稍高。第一

  層,四瓣蓮瓣之前瓣上,應想大威德。(頗公說:或說以自修本尊在此),此爲噶

  當不共承傳。以文殊爲其體性。又具足父母續,右表方便,右瓣上觀想密集。左表

  智慧,左瓣上安置大樂金剛。後瓣喜金剛。次層花瓣前時輪金剛、無上瑜伽本尊圍

  繞。叁層以□盧遮那佛(肱熱。普遍光明)爲主,瑜伽部本尊圍繞。四層以兩兩昂

  足爲主,行部諸尊圍繞。五層以土汪當真松歌(叁昧真言如來)爲主,作部圍繞。

  ~P 137

  (或以長壽佛爲主)。六層諸佛,七菩薩,八獨覺,九聲聞,十勇空。勇士在右,

  空行在左。十一以六臂明王爲主,在前,智慧地一切護法明王圍繞。寶座上四方有

  雲圍繞。爲護法四天王,皆現世間護法像,不在寶座上,而在其外雲中。以上所敘

  資糧田,乃叁昧耶尊,即真言尊。次再如法迎智慧尊。

  五月二十四日講

  智慧尊迎請法。繼想宗喀佛胸中之釋迦,釋迦胸中之大日如來。大日如來心中

  □字、放鈎形光,遍照十方。其余一一尊中□字,亦皆放鈎形光,俱遍照十方。由

  無量常住佛心中,迎請一一佛心中之完整(如自所觀想)曼荼羅,充滿虛空。行者

  自贊說雲:「堪作無余衆生依怙者,能離一切內外魔。盡知一切,如是佛、世尊。

  我今請降臨。」各曼陀羅之諸尊,皆現神通變化,在自面前高空中,一一相合,成

  一曼陀羅。此時行者心應默誦(不一定默念),叁昧耶咒雲:「雜□榜火」。念雜

  字時,想叁昧耶諸尊各有一完整新請來之資糧田來住各尊頂上。(應除去高低想)

  。念□字時,觀想智慧尊與叁昧耶尊相合。智慧尊叁昧耶尊之身,如鏡中現影。念

  ~P 138

  榜字時,觀想智慧尊與叁昧耶尊無二無別(應除尊卑想)。念火字時,觀想各各本

  尊均已安住,心生歡喜。誦時不要太快,一面誦,一面思一切聲緣勇士、護法,皆

  上師爲調伏我等故所化現。何以既觀真言尊,又須觀智慧尊。可舉一例,昔無著菩

  薩修觀,欲見彌勒。一十二年,迄不得見。後彌勒告以隨時在其面前,汝以障故而

  不得見。故觀真言尊,顯面前有。又觀智慧尊,顯于此有。再進而言之,前說皈依

  境顯,但爲作皈依之境。此說以曼荼羅爲六加行積福忏淨之境,其意義更爲重要。

  在此觀想聖像之後,與第五科之前,于此間,有沐浴法。此法因初業有情,無

  始來罪障甚重。不修尚不自覺,至修時一入座,財物等障,如黑布蒙心。故于此加

  沐浴修行法。修此分廣略二種。略修,即取淨瓶及鏡,以盤承之。想諸尊皆在鏡中

  。由淨瓶取水,以浴之。口誦沐浴文(詳後廣修)。如廣修,則想資糧田與自己之

  間(不僅想一肘),有一方形七寶殿,四門,外有琉璃圍牆,以珍珠爲綱,幔張其

  上(喇嘛,以哈帶表綱幔),外有欄盾。欄盾內有浴池,水具八功德,金沙爲底。

  由自心中出無數美妙天女,侍立池旁,各持寶瓶。此處有二種想法:一想資糧田中

  ~P 139

  諸尊,如飛鳥之墮入于池中。一如頗公說,想資糧田前有寶梯,諸尊由梯而下。池

  畔各有寶座,一一尊側有叁天女,有爲沐浴者,有爲擦磨者,有爲供衣者。行者自

  誦雲:「我今行沐浴。猶昔佛降生,九龍吐德水,而爲世尊浴」。口誦此時,心念

  天女以淨瓶由池中取水浴佛。並誦吉祥歌贊。浴水流入池中,另一天女行擦。以華

  美柔滑巾,先拭頂,念嗡。拭胸,念□。拭臍,念●。拭右肩,念時以。拭左肩念

  阿。佛頭上水聚于頂,上身之水聚于胸,下身之水聚于臍。左右聚于兩肩。如是拭

  淨。另一天女即供塗香,(油質),清淨芬芳遍滿世界。次供衣,去其舊者而供鮮

  美之衣。凡所應具,一切皆具。或威猛密衣,或叁衣。阿底峽之弟子仲登巴,系居

  士身,以有特別緣起,供藍布猞猁袍子,以衣帶圍繞六匝。表行六度。行者若觀想

  力強,清明顯現,再加供飾,如缽,如杖,如骨飾,皆可,各各皆有功德。最後想

  各尊或如飛鳥,或由寶梯,皆還本座。所余浴室舊衣,皆化爲光,收入行者眉間。

  如是觀想已,即得加持。浴池下有六孔,分爲六渠,流入六道。寒獄得溫,熱獄得

  涼。餓鬼得飽食。天得甘露。修羅得戈甲武器,畜生得除愚疑。人得妙藥。各從其

  好,各如其所欲。頗公雲:「惟人最貪,故須妙藥以爲醫治。」此爲緣念六道教授

  ~P 140

  。次想浴室如虹,漸次而入于空,至無所緣念。以上說沐浴法竟。

  (五)積資忏淨。此科本攝于七支內。喻如玄妙之七個寶車輪。若缺其一,不

  能至佛地。昔印度有國王,名陰雜不底雲:「依唯識、實識及幻識,皆不能成佛,

  當依七支而成佛。」因七支功德,能使種姓清明,身心成熟。頗公亦雲:「不唯凡

  夫應修七支,佛與佛相見,皆先以七支贊歎爲供養。菩薩見佛,聞大乘法,亦以七

  支爲供養。初地菩薩,分身百數,見百佛世界。二地分身千數,見千佛世界。亦皆

  以七支供養。可見七支之重要。」有說七支乃未證空性前粗劣有情所作,實非應理

  。昔打坡噶居派初祖,打坡達吉時,行者皆以大手印證空行相。舷波摩竹巴,亦噶

  居派,但修七支,衆讪笑之。答雲:「我但願修七支。」蓋知此重要,舍此,實亦

  別無法可修也。

  一、禮敬支,即:

  「叁門各別禮敬中,初身禮。即『普賢行願』等一頌。謂先緣十方叁世一切諸

  佛,複觀自己化身無數,量等刹塵,而行禮敬。此須于彼普賢行願,起信解力,乃

  能發起。」

  ~P 141

  此爲第一支中之第二頌。禮敬,梵文爲南無,藏語爲搶擇,即華言頂禮。禮字

  具恭敬義。分短禮與長禮。短禮,由戒經來,須五體投地,若頭不至地,不爲禮(

  五體,即兩手兩膝及頭)。長禮,由班青俄若巴傳(大成就者),須兩手屈大指合

  置掌中,表不空,捧如意寶。初舉頂上,表佛髻相。次停眉間,表白毫相。次停喉

  間,表妙音相。後停心間,表一切智。兩手著地,感佛手蹼相(指間光綱,如鴨之

  蹼。)迅速起立,表速得解脫相。起身端正,感天人相。反之,兩手緊貼,乃外道

  相。兩手空,感生無…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