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二▪P8

  ..續本文上一頁佛邊地。不能屈指,感獸啼相。遲遲不起,感腹行相(如蛇類

  )。頭不著地或昂起,感生昂首畜生。起身屈曲,感畜生相。總之,和平恭敬,如

  法禮拜,感如行者禮拜所占地之塵土數轉輪聖王報。此乃別解脫經所說,行者禮拜

  之功德如是。如見佛相,心中生起恭敬,合掌當胸,亦即有十功德。又具足六度而

  禮拜,即:一、自頂禮,而引他人頂禮,合于施。二、清淨叁業,遠離不合法而頂

  禮,合于戒。叁、數數頂禮而不厭,合于忍。四、心生意樂,合于精進。五、一心

  不亂,思叁寶功德而頂禮,合于定。六、知能禮所禮,禮拜之事,叁輪皆無自性,

  ~P 142

  依緣起而頂禮,即具足智度。此爲上根智者說。如就普通說,能知禮拜之功德,與

  不禮之過患,即屬于智。複次,身禮,須觀想心量無邊,則功德亦無邊,此有二種

  教授,一思吾人由無始來,曾受無量身,今在佛前固可變現曾化與未化各種無量身

  體。二思一一佛所知境中,皆有我在。例如,現在堪布,僅爲一身,而聽衆心中,

  各各有各別之堪布形像在。故吾人身體禮拜,可觀想爲無數身軀,在無數佛前而禮

  拜。

  五月二十五日講

  「次,意禮。即『于一塵中』等一頌。謂一一塵中,皆有一切刹塵數佛,處在

  菩薩衆中,須生起隨念彼等功德之勝解而禮。」

  此爲第一支中之第叁頌。心念諸佛菩薩如何生起菩提心,如何修積資忏淨,如

  何圓滿證得正等覺,如何轉*輪。心生歡喜贊歎。塵刹二字,謂如南贍部洲之微塵

  數刹土。即觀前所講資糧田中諸尊,遍滿虛空而行禮拜亦可。

  「次,語禮。即『各以一切』等四句頌。當觀自己一一身有無量頭,一一頭中

  有無量舌,一一舌中出無量妙音聲,贊佛功德。海者,是極多意。」

  ~P 143

  此爲第一支中之末四句頌。觀自一一身,現無數頭口舌,以語贊佛。此禮敬可

  對治我慢,消除身語意罪障。以上叁者,以身爲主。此屬于積資忏淨中淨障分。西

  藏規矩,講至此,有發心禮拜,或供曼遮至萬億者。然彼屬七支中之忏悔支。二、

  供養支。共叁頌,前二爲有上供,後一爲無上供。即:

  「有上供養者,『以諸最勝』等二頌是。妙華者,謂人天上妙奇花。□者,用

  各種散花配合連綴而成。此二者,或系實花,或系仿造。伎樂者,有弦器等之音也

  。塗香者,謂妙香泥是。最勝傘蓋者,即蓋中之殊勝者是。燈者,謂香油等燈,及

  能放光之寶珠等。燒香者,指和合或純一之香料。最勝衣服者,乃衣中之華美者是

  。最勝香者,謂能放香氣遍滿叁千世界之香所摻合之香水是。末香者,香粉也,亦

  可燃燒。以此堆積,造成壇場,更加彩畫,量等須彌者是。」

  資糧田,較凡俗農田殊勝百千萬倍。宗喀大師嘗言:「此田若任其荒蕪,而不

  播種,其愚疑直無尋處。此福田,既不分四季,亦不論主權,任何人可種。但須以

  信犁爲耕,而勤播善種。」所謂善種者,即勤修供養是。供佛功德,依經中

  ~P 144

  廣說,對于佛像,或佛之舍利,以一花恭敬向空供養,亦可感得涅槃果,觀音

  經雲:「過去親供無量諸佛,不如末世供養一佛像功德之大。」又經說:香、花、

  燈、塗、鈴、樂、傘、蓋、幢、幡,各各皆具十種功德。如供花,感得行者所生世

  界如花之美,身形壯盛,顔色美妙,身發異香,不感財用困乏,乃至證涅槃。總之

  ,供佛何根,即感何根清明美妙。又供不論何物,但以誠意而供,皆感成佛之果。

  頗公言:行供養時,視其發心,若以出離心行供養,得解脫果。若以菩提心行供養

  ,得佛果。此爲共說。其不共說者,謂供養佛時,所發雖爲世俗利樂心,而以所供

  境勝故,亦如田之土力厚者,縱投以劣種,亦可感清淨涅槃果。昔藏王松貞缸波所

  著書中,引「文殊問佛:佛涅槃後,衆生以何爲福田。佛答:比丘優婆二衆,汝等

  須知,我涅槃後,供我身像,與現供我之功德福田無別。以異熟無別故。有佛出世

  ,方有佛像。雖系身像,即我化身」。又供養法,顯密各有不同。今依顯說,分有

  上與無上二種。依頌文計有十種,攝爲七種。如頌中之一、妙華,二、□,叁、樂

  ,四、塗香油,五、傘蓋,六、燒香,七、燈,八、衣,九、最勝香,十、末香。

  攝爲七者,謂燒香、最勝香、末香,總爲一也。

  ~P 145

  「次,無上供養者,『我以廣大』等一頌是。其有上者,即世間之供物,此乃

  菩薩等,以神力變成者。此中後二句,凡上二所陳,有欠缺者,一切加之,此是顯

  示禮敬供養等之心與境故。」

  無上供,分質與體。質,即五功德供養(色聲香味觸),轉輪王七寶供,八吉

  祥供,又以無主之物供。如入行論雲:一切江河清淨水,清淨園林,清淨荒島,旃

  檀林,凡堪受用,堪生悅意者,皆可觀想爲供養。花類,分有造作與無造作。無造

  作者,如山中園中草木之鮮花是。有造作,如以珍寶所製成,或以花穿爲□等是。

  伎樂,如吹、打、擊、磨等是。塗香,乃油質,色如金,香極烈,油極清淨。傘蓋

  ,或以寶,或以花,或以天衣等所成。燈,但能發光者即可,如夜明珠、日、月、

  鏡等。燒香,如沈、檀、降香,或條或末皆可。最勝者,謂香水。頌中「一一皆如

  妙高聚」句,藏文爲「末香猶如妙高聚」。謂以末香染爲五色,堆聚爲妙高聚。或

  以末香盛紗囊中,懸當風處,使清風徐來,異香滿室。(與漢文譯本不同,應照是

  更正。)又次頌中最勝莊嚴具句。謂諸供養,應觀想爲陳列整齊,具足莊嚴,而光

  明燦爛。以上所說,乃供養之因,尚非真供養。須以意想供養諸尊心中生起無漏大

  ~P 146

  樂,方爲供養之體。供養法有叁種:一、即實物供。二、以意化現妙天女,手捧諸

  供而供諸尊。叁、觀想諸供品,陳列諸尊前而供養。叁者之中,總以生起諸尊大樂

  爲供體。

  複次,無上供,乃聖者供養,爲世間所無之物。如普賢所供如意寶樹、八功德

  池、甘露、瓊漿等,以神通威力而變現者是。但凡夫亦具有四種無上供:一、以菩

  提心供。二、受持正法供。叁、聞法修行供。四、以善根變作供養。西藏以「生機

  卻巴」爲心要,即「心的供養」,所以對治悭吝心習氣。由供養所得之報身,即受

  用果。單行六加行法均詳于積資。

  「附」供曼遮羅法。昔阿底峽弟子貢巴瓦,入定七日,仲登巴見其座前曼遮已

  積灰塵,乃斥之曰:汝毋須觀別事,但觀汝師之行持可也。因阿底峽每日供曼遮六

  次。以彼不知供養重于觀修,故斥之。貢由是勤行曼遮供,感諸佛清淨現前。此種

  教授,直傳至宗喀大師皆如是。大師石曼遮經手磨光(相傳龍王迎此石去至龍宮供

  養)致肉穿骨現,乃依教供曼遮不斷所致。行者若有福報,應造一具曼遮盤。最上

  爲金,次銀,次銅等質造。下至土木亦可。直徑大一肘,小約五寸,依習慣師傳,

  ~P 147

  修和息用圓形,修增上法用方形,修權力用月形,修威猛密法用叁角形。上等用寶

  物堆積,中等用雜糧,最下用小石子亦可。供法,兩手皆握寶物,左手持盤,以右

  肘側磨擦,因此處有智慧脈絡,可得宿命通。先向外擦叁匝,觀想我與衆生罪障除

  盡。再向內擦叁匝,觀想得佛身口意加持。向外叁擦以去障,向前而內叁磨擦,得

  加持。此乃普通教授。頗公謂,以多磨擦爲妙。念曼遮文,「汪青以喜格,薩喜」

  等,先念大自在地基,次念大鐵圍山。依經說,因業力故,須先成風輪、次水輪、

  次地基、地下寶雨、香水海、須彌山、四洲。有說水輪地輪相連。風輪不連,距無

  量由旬。詳見俱舍。供時應觀無量須彌日月。須彌八千由旬,在香水海中。日用齊

  四層,上爲天界。(應觀單行本,詳加學習。)最前東勝神洲,其旁有二小洲。右

  南贍部洲。自前西牛賀洲。左北俱盧洲。每洲旁各有二小洲。(皆由右而左)。

  五月二十六日講

  曼遮,梵文爲曼遮羅。或譯曼荼羅。藏語爲金科,義爲清淨壇場。推廣言之,

  在一大風輪之上,有無數世界刹土。總稱爲曼遮。平常由凡夫易于受持故,但攝爲

  ~P 148

  一須彌、一日、一月、四洲,總爲七主。心中觀想,但稱爲供養,不得稱爲實現。

  因曼遮必須以實體表現故。修密法,每日對于金剛上師,應供叁次。否則爲密宗應

  忏之一。昔印度有大成就者,名剛巴那,曾雲:「若行者未證得圓滿次第以前,不

  勤行曼遮,如自殺其勇士與空行。」其重要有如是者。應觀想無數須彌,無數日月

  與四洲,以供諸佛,其功德尤大。供時心量應清明廣大。中有六道衆生。須彌上爲

  帝釋天(莊嚴光明),周圍有藥叉,手持金剛杵而爲守護。快樂城中,有宮殿叁十

  二,爲其眷屬。須彌山如覆鬥,各方異色。七層香水海與七重金山圍繞。外盡頭處

  有外圍海,鹹水在其中。四方有四大洲。東半圓形,南扇子形(又略如斧),西圓

  形。北方形。其小洲與大者相似。

  東勝神洲有大寶山,南贍部洲有如意樹,西牛賀洲有滿欲牛,其乳不斷,寶爲

  其角。北俱盧洲有自然稻,晨割夕長,不須造作,即可爲食。輪寶即七寶,在東勝

  神洲與須彌山間,大虛空上,乃轉輪聖王福報所具。閻浮提金爲其質,大五百由旬

  ,光明燦爛如日。牟尼寶在南方,吠琉璃爲其質,白光,夏寒冬暖。妃寶在西,此

  非凡俗女眷,乃具八德,離五欲。臣寶在北,乃善巧政務。象寶東南隅。馬寶西南

  ~P 149

  隅。將軍寶西北隅。大藏瓶東北隅。密集金剛本續雲:應想八宣寶充滿虛空。有四

  神女在,出海面須彌山上,一東,嬉女,二南,花□女,叁西,歌女,四北,舞女

  。東南隅爲供花女,西南隅供香女,西北隅供明燈女,東北隅…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