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P3

  ..续本文上一页如命迎宾,辱如扫帚),皆所不辞

  。昔仲登巴之事阿底峡,曾行之。师每大便,仲必以后捧除之。云何粪帚心,言无

  贡高我慢之心。云何门犬心,如犬之依主,虽怒蹴使去,不久仍摇尾而返。昔弥勒

  日巴即如是,常为马巴打逐,而终不舍。云何舆梁心,谓于尊重事(此处尊重,义

  即上师),虽诸担极难行者,亦勇于受持。云何如船心,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

  若往若来,悉无厌苦。

  

  〖二月十一日讲〗

  

  广论云:「净信为根本」。净信而言为本者,谓对上师生起净信,则大乘万善

  ,由此而生,如树之有根者然。净信有三种:一、洁净信仰,二、真实信仰,三、

  认识信仰,亦云决定信仰。佛之圆满功德,由精进来,精进由了解来,了解由信来

  ,故说信、解、行、证。此就一般信念三宝者言,必见上师功德而生欢喜,方能谓

  之净信。以思德生喜,念恩知感,兼此二心,故云为净。

  

  【宝炬陀罗尼经云:『信为前导有如母,出生长养诸功德。』谓以信故,能令功德

  未生者生,已生者安住,展转向上增长也。】

  

  宝炬,即打拉,乃梵语,藏中译比经者,因,译竟而忘其名。后返印度以询其

  师。时师方念咒,例不能语,指座旁一灯示之。灯,梵语为打拉,藏语为宗麦,即

  菩提道炬论之炬。故此经名,半梵半藏。正名应为棍却宗麦。颂中所云前导,云如

  母,皆所以明信之重要。例如学朗忍,先有信始能往学。中间于闻思修所生魔障,

  皆可由信而遣除之。即最后佛果,亦须依信而成就。

  

  【十法经云:『以何到佛地,信为殊胜乘。是故具慧者,当随净信修。于诸不信人

  ,不能生白法。如火烧种子,岂复发青芽。』此谓从行止门中,信为一切功德根本

  也。】

  

  白法,即善法。必对佛生信,方能生起恭敬、礼拜、供养、承事、忏悔等;乃

  至五戒,亦必由净信,始能不染。若无信,则恭敬、礼拜,不过徒具形式。虽亦有

  果,然所得至微。若犯五戒,则必不得意乐果。

  

  【总则对于三宝业果四谛等生信,有其多种。此中所言之信,盖信于师也。】

  

  世间业果,虽多未明现,然以世间国法衡之,亦犯必有惩,即此不难例推。惟

  对业果而生信,称为认识信。对四谛而生信,称为意乐信,亦可称为真实信。以由

  见苦而乐断集,故亦名真实信。对三宝为清净信。对师之信,既可称为清净信,又

  可称为现实意乐信。宝炬陀罗尼云:「信为殊胜宝。手虽无世财,然以有信故,胜

  于一切有。」世之欲求财宝者,以其能得安乐故。然有时不惟无乐,且反而因之生

  苦,甚或至于丧失身命。信佛则不惟能得今生安乐,即后世安乐亦复不失。故宝炬

  论说,信为殊胜宝藏。以世宝藏言,取有尽时,信佛宝藏则加持取之不竭也。又宝

  炬论谓:「有信如有手,以之取善,如操左卷。」无信如无手,则有所需时,极不

  便矣。

  

  【然则对师应如何而信耶。金刚手灌顶经云:『秘密主,学人于阿奢黎,应作何观

  ,当视如佛。』诸大乘经及律藏,皆作是说。】

  

  对佛须生起欢喜敬信,对师亦当如是。依律藏,尚有对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想之

  重要明文。戒经希有品(或称宝云经)云:「上师无论具戒与否,多闻与否,功德

  圆满与否,皆当视之如佛。」五十颂云:「师与金刚持不能(歧)视为二。」(金

  刚持,即大日如来。)列吉喇嘛业师品,亦有明文。

  

  【此义云何,谓常人于佛,皆不致生起寻过之心,而能思其功德。于师亦应尔。故

  须视师是佛。】

  

  藏文马车剖析心要注释,即有秘决。「有问,如何不寻师过而劝功德。答,当

  视如佛。」(讲,习车,即朗忍修法、以明其源。讲马车以便于修)。剖释中,宗

  喀大师有耳传要决。传东登仁波卿(东登降错),谓若见师过失,当认为乱识所见

  。若能观功德,则其寻过心已转向功德方便而为助伴矣。若但观过失,则其功德亦

  变而为过失矣。由观察之心转变,亦如世人不见其子之恶,以溺爱心切故。见有微

  善,不惜夸张以大其德。反之,观仇,虽有美德,必巧诋以著其恶。此无他,伺短

  之心炽盛故。如以观爱子之心而观上师即得矣。藏谚有云:佛虽有引人之钩,亦须

  钩有受钩之筐。此亦可反云:佛虽有成人之筐,亦复须自有净信之钩。

  

  〖二月十二日讲〗

  

  【前经又云:『当持师功德,无寻师过失。观德得成就,察过不得成。』设以放逸

  心或烦恼炽盛等过,忽起寻过之心,应当励力忏改防护。如是修习,纵见稍有过失

  ,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碍其信心。】

  

  依上之法,不外一心二行。无论师德圆否,总须视之如佛。则无过。

  

  【如阿底峡见解为中观派,金洲大师见解为唯识派,就见而论,虽有胜劣。然大乘

  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依彼学得。故认金洲为其诸善知识中,法恩最大,无可比对

  者。】

  

  此明事师之道,应当如阿底峡尊者。如所依止之师多,其中设有一德不圆,依

  常人之见,必于不圆者减低其恭敬,此即不合于依止法,仍当视之如佛。设有师命

  之不合佛说,亦可以告退,此于净信为本之义,亦不为失。总之,依师须努力除去

  观过,而勤修观德,能念德,则信可安住,方可得其加持,方能于显密得到成就。

  此为大德吉遮刚巴所说。净信为一切功德之本如是。颇公曰:昔西藏有笃信者,往

  印度,闻有成就者,趋前求法。答曰:「麻里那札」。印语「滚开去」。彼不知,

  以为师授秘决,乃顶礼奉行,后得成就。凡有病者求之,为念麻里那札一句,吹之

  即愈。彼以净信故,即有此功德。若净信上师所传之真正教法,其功德又当为若干

  倍耶。

  

  〖己二、念恩生敬〗

  

  【十法经云:『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令我得知久远时来流转生死。)于

  长夜疑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我入恶道

  ,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应如

  是思惟。』】

  

  初句,谓吾人如住生死苦海,流荡无救之时,忽遇如慈父者拯之。又如在大旷

  野无人之地,毒蛇猛兽充斥,兼之饥渴交迫,忽遇慈父解救。第二句,谓如前在险

  境中而自昏迷,忽有人唤之令醒。此二句喻上师唤醒吾人我执无明。第三句,谓如

  陷溺深海,遇人以救生船济之。此喻上师以种种方便令得解。第四句,以寂狱喻世

  间牢狱,以枷锁系缚。生死牢狱,乃以业烦恼系缚。第五句,谓如行险道,遇人指

  引。喻吾人方造恶业,遇上师示以善道。此段设喻,重在改转吾人之心理,学朗忍

  (道次)目的,亦即在转变吾人之心。若听竟而心无所变,则为徒然。六句以医病

  喻,七句说贪等,等取嗔疑。八句雨字,指法雨。总上所述恩德,出之于多人,对

  之当如何。若出之一人,又当如何。而上师实总上各种恩而全具之。又,

  

  【华严经云:『我此善友说法人,诸法功德为开示,菩萨威仪总为说,一心思惟而

  来此。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菩提支分教修习,此诸知识遮损恼。解

  脱生死如妙药,亦如帝释降甘霖,令我增善如满月,开显涅槃似日明。心于怨亲固

  如山,亦如大海不荡动,救护一切如船师,善财如是思惟来。菩萨令我发大心,佛

  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识佛所赞,以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又如商主众

  所依,与我安乐开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识。』】

  

  此乃善财童子参百余师中,遇吉伯罗珠,(吉祥慧),告以应往弥勒所。遂远

  道而往,具极恭敬心。弥勒众弟子问来者为谁。弥勒以此颂答之。云此来者,乃善

  财童子也。彼以我为善知识说法人耳。颂文本弥勒菩萨口气,弟子借以称赞之。首

  句我此二字,此,即指上师。我,即自称。菩提,谓佛位。支分,谓得佛位之方便

  ,即福慧二资。喻如己之父母,藏文本无此句,然含有此义(见注释)。损恼,谓

  魔害灾难。此句喻如好友。九句喻如医师。降雨,藏中有说为风力,有说为龙力。

  此处则指及时雨,依帝释力。后说依入中(行)论,谓日照山河大地令光明。涅槃

  开显一切亦如之,故引为喻。十三十四两句,山海之喻。言常人贪亲镇怨,上师则

  不为贪镇所动。又如平原无草木,沙石每随风飘转,有山停峙,则可障蔽风沙。海

  中遇船师则获救。十六句,菩萨乃呼上师之词。令我发起为众生愿欲得佛位之大心

  。此句为发心。佛子亦呼上师。求菩提即求果。商主,指入海采珠者,此喻取身语

  意之宝。众所皈依句,含有能救护与能作主之义。

  

  【吾人参谒善知识时,应念此偈颂辞句,但将善财换为己名诵之。】

  

  〖二月十四日讲〗

  

  戊二、加行依止法

  

  【事师法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于彼彼励力,成就

  随奢黎。持金刚亲说,知己于一切,师喜悉当作。』(悉敬奉师长。)】

  

  此颂乃密乘事师法,共为五十句,非五十个颂辞也。乃巴阿(梵云打比那)阿

  奢黎造。彼彼二字,指师之喜与不喜。励力下,藏文有打字,意谓观察徵兆。吾人

  之成就与否,乃随依止上师之合法与否而定。

  

  【总之,师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师所喜应作者,分三门,谓内外财供,身

  口给侍,如教修行也。】

  

  但师所喜,或有不合理与法者,不遵亦不违法。此亦五十颂所许,如云:「是

  理非理应监别」。又云:「非理或不能,应善言婉谢」。以此中师命,或有权变道

  用,非浅识者所能知。故总以不起寻过之心为是。如本生经云:昔佛生于婆罗门家

  ,事婆罗…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