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一▪P4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戒,然後菩薩戒、金剛

  乘戒始能生長。炬論雲:「八分戒中,除比丘外,尚有七分,必全具乃爲受菩薩戒

  之殊勝因緣。」尊者受得淨行比丘戒,愛護其戒,如牦牛之愛其尾,因之博得大持

  律上座之譽。(西藏雪山有野牛,愛護其尾,常舉至背,若其尾之一毛牽于樹,必

  解而後去,雖遇獵人至前,舍生命亦所不惜。)比丘戒明文,雖僅二百五十叁條,

  而細微事件,爲數甚多,亦如牦牛尾上之毛,故舉爲喻。雲大持律上座者,謂于戒

  具兩種功德:一、善巧穩固,稱上座。二、于戒能了達、能行,稱大持律。尊者于

  別解脫戒之愛護如是。當時曾有一班智達贊之曰:「具足聲聞乘律儀,護戒如牦牛

  愛尾,應稱大持律上座,于此尊前我敬禮。」以上可證明尊者之比丘戒如是。

  

  次、具足菩薩戒

  

  【尊者于修習慈悲爲本菩提心之教授,雖曾多所參學,別經久時,特依金洲大師修

  習由彌勒、文殊,降及無著、寂天,輾轉傳來最勝教授,于自他相換之菩提心,隨

  得生起。由願入行,而受學處,廣修諸行,毫無違越。】

  

  隨得二字,在藏文原意,謂不假造作,油然生起。尊者于彌勒所傳之由因入果

  ,文殊所傳之自他相換,二種融合修習,以生起菩提心。雲何由願入行而受學處,

  謂由願菩提而至行菩提。學處,謂六度萬行。雲何稱爲願行兩種菩提心,如入行論

  雲:「如人發心欲往印度,稱爲願,實行前往,稱爲行。」菩薩戒有十八重、四十

  六輕,尊者于不犯六度而受諸難行處,皆能不違越。以上言尊者于菩薩戒具足如是。

  

  最後、具足金剛乘戒

  

  【以具觀自身成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之叁摩地,隨成瑜伽之尊。特

  別于所製禁戒,無所違越,諸叁昧耶,如理守護。】

  

  尊者于父續母續應守禁戒,如十四根本戒、語戒、守手印戒、叁昧耶戒(謂誓

  言)均能如理守護,與法理不違。(身語意一刻不忘失之守護,謂之如理守護。)

  守戒而詳二次第者,以堅護諸根門生起次第,舍去凡俗,如本尊意,知此爲守戒方

  便。圓滿次第中之空樂禅定,若能安住,乃最大守戒方便。

  

  【如上叁種禁戒,非僅受時暫起勇進,亦于受後各別隨行,終不違犯。設有違越,

  亦疾各依還淨儀軌,除罪清淨。】

  

  此爲尊者特別垂示後人軌則,使勿輕細違越(細謂支分)。尊者之規矩:設有

  犯,不待翌晨天明,即當反省淨忏。尊者曾在印度道中,有細分違犯,請同行稍待

  ,乃于行李取出莊嚴佛塔,對之悲涕忏悔後始就途。又尊者本傳自述,謂生平對于

  解脫戒絲毫無犯。對菩薩戒間有細分一二,金剛乘戒忏已還犯,猶如天雨,次數極

  多。以上總明尊者之于叁戒如是。至于還淨,儀軌各各不同。居士及比丘戒,各有

  還淨法。菩薩戒還淨儀,可依虛空藏菩薩所問經所說。金剛乘戒,依金剛薩缍百字

  明及燒大護摩。以上乃不共還淨。其共同還淨者,即金剛薩缍巴窩總忏悔文(馬鳴

  菩薩造)。粗重還淨,另有生起次第。

  

  丁二、具足定學

  

  【具足定學有二:一、共者,得止中心之堪能。二、不共者,證得最極堅固之生起

  次第。又修禁製之行六年,或雲叁年。】

  

  茲講尊者之定學。尊者于定,分粗細二相,均極堅固。禁製(藏文都夕合宿五

  ),乃密乘中之不定行,集爲定行。烏居地諸空行母曾作金剛贊而贊之。前言尊者

  現紅色閻摩王,即由生起次第之所生起。

  

  丁叁、具足慧學

  

  【具足慧學有二:一、共者,謂得止觀雙運之觀行叁昧。二、不共者,成就圓滿次

  第之殊勝叁昧。】

  

  茲講尊者之慧學。觀行叁昧,謂通達中觀空性,即此已達加行位。不共圓滿空

  樂定,謂已得幻化身鐵證。尊者曾自述謂得幻化身,不隨業牽引,即已得自在意。

  以上明尊者之叁學,皆非片面,而實具足共與不共之二種。

  

  乙叁、于佛教中所作之事業分二 丙初、于印度所作 丙二、于西藏所作。

  

  今初、于印度所作者

  

  【于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叁次製諸外道,令受佛教。複于內宗上下諸部,有未達

  及邪解疑惑等垢,洗除令淨,增長正法。各派對之,均極愛敬,不分部類,視同頂

  髻。】

  

  尊者初降服十叁傘外道,先睹誰勝誰爲宗師。次七傘亦然。末次降服五傘。此

  外道不惟精通四明,且于聲明、因明尤精。頗邦喀大師雲:其最後降服之外道,曾

  出數難題,乃關于因明聲明之最微細者。尊者作漱口,表示將小解。還自房中,供

  度母,求加被,方還座作答,始折服之。先後外道,皆皈依尊者爲弟子。

  

  又尊者在印度住菩提寺之因緣,系出印王摩诃把之迎請,以濟迦麻羅喜羅寺全

  院供之,奉爲寺主。寺有佛相特別殊勝,稱爲摩诃菩提相,系一婆羅門子所造成。

  時佛尚在世,造者之母曾親見之,謂此像所不同于佛者,僅叁事:一、佛之祥光一

  丈,二、妙音,叁、令人目不忍舍之威儀。除此外,余則無不似之。其眉目間白毫

  光,系以叁牟尼寶裝成,能照夜,其殊勝可想。

  

  丙二、于西藏所作

  

  【藏人迎請尊者入藏宏法,雖經多次,均未邀允。嗣當藏王菩提光秉政時,複疊遣

  使延聘尊者,乃蒙降臨。依衆勸請,整理教務,著有菩提道炬論等,總攝一切顯密

  心要。前後遊住藏衛將二十年,教化無算,凡具根器者,皆蒙利益。】

  

  西藏當智慧光、菩提光叔侄秉政時,在甲精進、拿錯戒勝兩班智達未入印迎尊

  者之前,曾選聰慧子弟二十五人,在西藏邊境郎把馬迎奉菩提薩缍靜命論師宏法,

  稱爲前盛時期。其後下部由貢巴饒色作堪布,聚班智達,漸立僧伽。上部由羅渣瓦

  仁親讓布建立僧伽。稱後盛時期。隨因班智達中有貪財者,創僞法,如香巴紅蒲蘭

  裙香等時,顯密互毀,造成佛法最黑暗現象。其時藏中有笨教十二門徒,提倡吞刀

  吐火等邪教,人多從之。執政中有識者,睹此情形,呈白智光叔侄,謂非至印迎請

  大德來,不能挽救。于是揀派二十一人往印訪求,結果二十一人中,僅余二人生還

  ,即仁親讓波、列巴喜饒兩羅渣瓦。二人既歸複命,盛贊印度班智達中,惟邦噶那

  喜熱亞那(即尊者)非余所能及。其所保護者,以衆生爲對象,所摧毀者,以自己

  之煩惱力爲對象雲雲。此答極爲善巧。至是王乃命甲精進複往印迎尊者。殊去後又

  久無消息。

  

  王欲親往印度,遂在國中遍覓黃金,以爲供養之資。至鄰國噶諾産金地,其酋

  ,信牟底外道,聞而生嫉,因囚王。事聞于菩提光,菩提光乃向酋交涉,酋以二事

  難之,一、罷迎印度班智達,二、須以等王身之金爲贖。菩提光乃親向獄中慰智慧

  光(以業果慰之),俾安勿躁。一面籌金爲贖,初以少金贖,不得其請。繼集大量

  金,罄其所有,亦僅及王之身,而尚欠頭許未足,仍不得請。又向獄中告其叔,謂

  我國不難興兵以伐之,然非所願。叔曰:我與汝,雖非同胞,然汝愛我至極。我以

  衰年,縱出獄,亦不過十年。汝不如以此金往印度迎請班智達,但語之曰,智慧光

  王爲正法衆生故,已舍生命矣。複語侄雲:過去諸佛,爲衆生故,不惜舍命,此機

  會難遇。但請尊者來藏,勿稍顧慮。王竟死獄中。菩提光還宮,即以所積金七百兩

  置案頭,泣命拿錯羅渣瓦,請迎班智達,語隨淚下,拿錯亦感泣,不能作答。但言

  無論如何冒險,必迎尊者來。遂複專誠往印,比至寺時,天已晚,寺門業閉,乃于

  寺外持誦。時甲精進在寺內,聞其聲識之,推窗與語。次晨入寺,有牧童問之,拿

  錯以實告,童曰:西藏人多言而心不固,先導往甲精進住處,經過一巷口,見一婆

  羅門,亦謂之曰:汝藏人喉不容語,務必慎言。(傳爲觀音化身),及見甲,甲謂

  之曰:汝慎勿言迎尊者事,明日可往見有須列登若那(傳作羅那呵迦羅),彼爲寺

  中主持者,以金錢爲贽,但謂欲相似學得尊者之功德,不可言明迎請。次日如言見

  主持者,主持者謂之曰:尊者乃印度福德資源也。一日,拿錯伺機潛至尊者密室,

  以七百黃金置曼遮盤中,以詳情啓白,尊者言,我早知之。菩提光王,乃已發菩提

  心者,我豈能違,侯考查象徵。遂就綠度母及大空行母前乞示,蒙記別將來利益甚

  大。但去藏須短壽二十歲,尊者言:「但利衆生,己所不惜。」遂決計北行。以上

  乃明迎者、被迎者,雙方皆具菩提心,至爲希有。其所以不厭詳敘者,一則俾知正

  法之來源不易,一則作生起菩提心之助緣。(按:本傳迎尊者爲四次,第一次即寶

  賢、善慧兩譯師(二十一人中,僅存二人,)第二次爲精進獅子邀請尊者,以時機

  未至,不得其請。精進返藏白王,王命重往,務于尊者以下大德請一人來。精進于

  是複往,未得請,遂留印未歸,是爲第叁次。至拿錯,已在菩提光時代,時智慧光

  已死,是爲第四次。此其大概。)

  

  尊者既允入藏,複謂拿錯,事須秘密,方能如願,拿錯從之。尊者先向印王摩

  诃巴拉及熱拉言,欲朝五印各勝地,王從之。遂先于東南西各勝地朝罷還印,及言

  欲北朝藏方及尼泊爾勝地。熱拉機警,已知其意,乃忿言曰:「去去」。但與拿錯

  立約,叁年爲期,須送尊者歸,拿錯許之。由是乃相與入藏,尊者時年五十七歲。

  至喜馬拉雅山麓,經尼泊爾境,其王率百余騎親迎尊者,並送其王子出家。是時菩

  提光王亦遣四大臣領叁百騎來迎護。幢幡音樂,極一時之盛。比至蓮花洲,菩提光

  率五百五十騎,親來迎尊者,並謝尼泊爾王之護送。拿錯啓王曰:「尊者住藏僅可

  一載,諸請法者,宜急請之。」于是菩提光供金叁百兩,請曰:藏地有情,以無善

  知識攝受,于深廣義理,多…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