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自虛妄分別,互相诤論,願除彼疑。請尊者憶念藏土
衆生,不須玄妙高深隱微,但能使大衆皆得利益之教,于是依共乘作二問;一問:
方便與智慧分離能否成佛。(意謂雙具,則望塵莫及。)如具其一,能否成佛。答
:不能。二問:依菩提心戒,還依別解脫戒否。答:必依。又依顯教二問:一問:
對于修淨行者,還可給以真實叁四兩灌頂否。答:不能受。二問:對于未得灌頂者
,能語以密相續義否。答:不能。又提出密教叁問,未記錄。已複請曰:願將慈尊
及龍猛傳來之教授一切大乘深義,文少義豐如師所修習者,作一善論。又請將佛智
傳來集密之教授,造一曼陀主觀音修行儀軌。尊者甚贊歎其請與問。由是據以造菩
提道炬論以答之。尊者呼之曰:「討媽讓波」。意即好弟子,或善男子之謂。
頗公謂其應時善問,故有普被之叁士道兼含顯密之炬論出。炬論所標出之叁士
道,皆屬重要。意謂若于死無常觀不能生起,僅現世福報,則于大意義不能得。如
尚有蘊執,必不能得解脫道。以不能去自利之心,不能入大乘故。又僅修空義谛,
決不能得佛果故。尊者以此諸要義而造炬論,不但調伏一切邪知、邪見、邪說,且
將最下至四阿含(迦膩迦那),上至密集金剛(桑汪朵巴),融于一座教授之中。
直至現在,藏中佛教之隆,皆不能不歸功于尊者。尊者在此複造有菩提心蔓論、中
觀論釋等。
〖正月二十叁日講〗
尊者在惡阿惹以住叁年。此地爲當時政教中心。遂得遇其大弟子仲登巴,仲生
于藏北降渣雞,初依色臻上師,廣富牛馬,乃爲服役,極盡手腳身體之勞。複遇上
方密的班智達,得聞阿底峽名,遂情不自禁欲往依止。在未至之前一日,尊者得綠
度母授記,謂不鳥巴死喜噶(優婆塞),乃汝心傳弟子。尊者乃嚴整以待,先陳密
集金剛壇城圖,自晨至暮尚未見至。弟子輩不覺暗相謂曰:「得無度母戲語耶」。
尊者起座出外散步,果遇仲登巴至,一見如故。尊者作吉祥贊贊之,乃命入壇,爲
授密集灌頂。尊者住藏多年,仲登巴未嘗遠離。尊者時以炬論、蔓論授之。仲登巴
問:「最上密如閻摩王法,內外壇場皆曾以教衆,何以但以此二論授我。」尊者告
之曰:「我若不遇汝,則此二論,將無人能解,故特予汝。」隨時教授,如父之誨
子。仲登巴于是能盡其傳。
當尊者住惡阿惹以時,拿錯與印王叁年之約屆滿,擬送尊者回印。而仲登巴則
請其入藏。其時印道適阻兵,尊者乃如仲登巴之請,至拉薩列塘住九年。至桑葉葉
巴藏(後藏),周遊教化又五年。共計尊者離印一十七年,大宏顯密教法,而湔除
西藏以前過患,使之圓融光大。皆出阿底峽之所賜。以上爲尊者在西藏所作之功德
如是。
如上所述叁學,尊者皆已具足圓滿。至其造論因素具備與否,尚須了知。論曰:
【如是開顯能仁之密意而造論釋。其能作者,應具叁種圓滿之因:(一)須于所知
五明處善巧。(二)于修持之要義須有從釋迦輾轉傳來,師師相授,中無斷缺之教
授。(叁)須見本尊得蒙印許。叁者之中,雖隨具其一,亦能造論,然以全具爲最
圓滿。尊者于此叁種因素,完全具足。】
以上明尊者造論之因素如是。總之能仁密意,不外顯密所攝之戒定慧叁學。尊
者于叁學具足圓滿之因。故得本尊攝受,能開顯能仁密意。
【其得本尊攝受者,如拿錯羅渣瓦贊雲:具德喜金剛,建立叁昧王,勇識世自在,
尊勝度母等,蒙現身開許。夢中或現前,深廣微妙法,尊者常得聞。】
拿錯此贊,明尊者得本尊之攝受。初謂作部本尊,次謂叁昧王尊。叁昧耶誓言
有叁種:一、不睡高廣大床,二、不飲酒、叁、不食像(謂像製食物,如糖製羅漢
,及金剛杵等類。)勇識世自在,謂千手千眼觀音。尊勝,乃形容詞,指度母。非
謂尊勝佛。尊者共四本尊,最後等字,即包括天樂金剛、忿怒明王等。深,謂深觀
;廣,謂廣行。現身分叁種:一、劣,夢中所現;二、中,謂眼倦之時;叁、勝,
謂如人相晤。尊者所得,乃是後者,最爲殊勝。
【喇嘛傳承者。佛教之傳承有二:即共中下士道之小乘教法,與不共之大乘教法。
大乘教中,又分波羅密多乘與金剛乘。初、又分叁支:即深觀一派,與文殊、彌勒
二廣行派是。金剛乘中,複有各種傳承,皆已圓滿獲得。】
廣論雲:師傳承分共乘及大乘。大乘中,又分般若乘及密咒乘。而般若乘中,
複有叁種傳承:謂見、行二傳承。行傳承中,複有從慈尊及妙音傳承,于密咒中,
複傳承非一。謂五派傳承,複具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種種教授傳承等。
深觀派,爲文殊特傳。廣行派,有文殊與彌勒二種傳承。金剛乘分共與不共:
作行兩部與瑜伽部爲共,無上瑜伽爲不共。無上瑜伽又分父續母續之二。無上瑜伽
,印度語爲支那約噶。
彌勒傳無著爲廣大行,名用親覺珠。文殊傳寂天,造入行論,名入討親覺珠。
又有修行派傳承,加持派傳承,乃至求雨、息災、生金等,皆各有傳承。(惟加持
派,須見本尊,蒙說深廣妙法,方可爲加持派。)尊者于各派之傳承,皆得圓滿。
【其曾親近之善知識,如贊雲:『常得依止師,馨底巴、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
悉地者。別自龍樹來,一一遞相承,深觀及廣行,教授尊者有。』如是善知識中,
得成就者,共稱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說。故此奢黎善能抉擇佛之密
意。】
尊者所依止之上師,共一百五十二人,或說一百五十七人,中已得成就者十二
人,如馨底巴,渭戲哇寂靜法稱卻吉紮吉金洲,皆加持派。如大智鵑、饒烏那古達
、阿旺奪得把,皆深觀派。此外尚有客青、回烏金、北部波新、寫列以、桑窪五密
友。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則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獅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
能繼持法藏者,頗不乏人,其最能紹承增廣師之事業者,當推仲登巴爲上首。以上
略釋作者之重要,詳如尊者本傳所明。】
此節原記散亂,後閱阿底峽傳得大略,茲爲閱者易于浏覽故,就原文補纂如此
,是否,尚待智者證之。
藏中如仁親讓波,(即寶賢譯師,爲最初赴印二十五人中生還之一。)拿錯羅
渣瓦等,皆名重一時。仁親初以年高,不無我慢。故于名重全印之尊者,不肯曲與
爲禮。仁親所造有叁重密殿,一爲金色殿,寺中供四部相續曼達羅。王請尊者至殿
,爲每部作一贊。仁親見之,以爲先德成作。因問尊者曰:此贊爲先德何人所作。
尊者曰:「此臨時自作,命弟子記之者。」仁親讓波心始折服。有謂拿錯迎尊者時
,死于道中,其說不確。以上略釋作者師承及傳授之大概。
仲登巴除在惡阿惹以有數月不在尊前外,其余十七年中,無不在尊前如理依止
。亦如常啼佛子之依止上師軌則,故教化事業,仲登巴最大最廣。尊者在列塘示寂
,衆弟子議堪承法座惟仲登巴。有疑其功德雖大,然是居士身。後由羅渣瓦仁親讓
波謂其與上師無二無別,議乃決。仲登巴在熱振地方建熱振寺,其教化弟子有四千
人,其上首叁弟子,爲登巴貢巴瓦,格西博多瓦,初稱八窪。由貢巴瓦依炬論教誡
,遞傳至郎喀降澤(村),爲噶當教授派。噶當確巴依噶當經籍派,由博多瓦傳至
卻甲讓波。(博多瓦,相傳爲十六尊者之一。)噶當秘密要決派,由初稱八窪傳浪
喀降澤。叁派皆結集于宗喀巴大師而集其大成。尊者所著有炬論,所釋五論,入行
論集爲炬論釋,發菩提心蔓論等。
至宗喀大師造廣本朗忍時,噶當傳承諸師,皆現身勸請。噶當諸師各有炬論釋
,宗喀大師亦有釋。炬論但標叁士道,而朗忍則標叁種重要,次分四門。又標立文
殊直傳清淨正見、出離心、菩提心,以此叁准繩爲柱,乃其不共點。再加叁士道修
習法要決,首以認識道之入門爲根基,以趣入道之次第。其中精細簡要,雖依據噶
當諸師略釋,而殊勝圓滿則過之。宗喀大師自造頌文中(即見法源清淨無染作者重
要頌)有雲:「先須廣大求多聞,中須遍攝諸經教,最後日夜勤修習。」頌中所雲
世間八風者,八風又分黑色、雜色、白色。叁業俱不能染汙相。正法中求多聞者,
謂于一切顯密經教,皆要立爲自己教授教誡。于究竟解脫道無間修習,心中得證。
得證知後,將如何能證之方便、次第、因果相寫出,此爲著論殊勝。作者,謂朗忍
傳承諸師。等字,謂自阿底峽本傳傳承諸教師,乃至宗喀巴。第一大科爲明法源無
染,釋作者之重要竟。
甲二、爲于教授生敬故,釋法之重要。
【法者,此教授之根據,爲菩提道炬論。】
此爲本論第二大科。如前所說,已知作者重要,能生決定信心。若于所造作之
法,不知其重要,則仍無所適從。
【而道炬論爲尊者一切著述中之根本。以能總攝顯密要義故,所說圓滿。以能調心
爲次第故,易得受持。以能善巧性相兩宗,嚴飾二師教授故,勝其余軌式。】
二師,謂龍樹、無著。總之深廣二派,造論甚多,如無著之五地論,寂天入行
論,世親七百頌等。假使無此炬論,即如黑夜無燈,不能得其明顯。又如門鎖無鑰
,不能開其關鍵。此出噶當派格西之贊語。複次,造論,依印例,其底稿應先請印
土大班智達監定,得諸師先贊方可。其時印道阻兵,拿錯未克踐約送尊者歸,故未
能依例。此論因緣,純爲西藏而發起。如尊者不在西藏,亦不能造此論,又此論屬
短篇。能總攝一切經教。故博多瓦贊雲:「炬論不過叁四十頁,實乃一部大經函。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