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P5

  ..续本文上一页依自虚妄分别,互相诤论,愿除彼疑。请尊者忆念藏土

  众生,不须玄妙高深隐微,但能使大众皆得利益之教,于是依共乘作二问;一问:

  方便与智慧分离能否成佛。(意谓双具,则望尘莫及。)如具其一,能否成佛。答

  :不能。二问:依菩提心戒,还依别解脱戒否。答:必依。又依显教二问:一问:

  对于修净行者,还可给以真实三四两灌顶否。答:不能受。二问:对于未得灌顶者

  ,能语以密相续义否。答:不能。又提出密教三问,未记录。已复请曰:愿将慈尊

  及龙猛传来之教授一切大乘深义,文少义丰如师所修习者,作一善论。又请将佛智

  传来集密之教授,造一曼陀主观音修行仪轨。尊者甚赞叹其请与问。由是据以造菩

  提道炬论以答之。尊者呼之曰:「讨妈让波」。意即好弟子,或善男子之谓。

  

  颇公谓其应时善问,故有普被之三士道兼含显密之炬论出。炬论所标出之三士

  道,皆属重要。意谓若于死无常观不能生起,仅现世福报,则于大意义不能得。如

  尚有蕴执,必不能得解脱道。以不能去自利之心,不能入大乘故。又仅修空义谛,

  决不能得佛果故。尊者以此诸要义而造炬论,不但调伏一切邪知、邪见、邪说,且

  将最下至四阿含(迦腻迦那),上至密集金刚(桑汪朵巴),融于一座教授之中。

  直至现在,藏中佛教之隆,皆不能不归功于尊者。尊者在此复造有菩提心蔓论、中

  观论释等。

  

  〖正月二十三日讲〗

  

  尊者在恶阿惹以住三年。此地为当时政教中心。遂得遇其大弟子仲登巴,仲生

  于藏北降渣鸡,初依色臻上师,广富牛马,乃为服役,极尽手脚身体之劳。复遇上

  方密的班智达,得闻阿底峡名,遂情不自禁欲往依止。在未至之前一日,尊者得绿

  度母授记,谓不鸟巴死喜噶(优婆塞),乃汝心传弟子。尊者乃严整以待,先陈密

  集金刚坛城图,自晨至暮尚未见至。弟子辈不觉暗相谓曰:「得无度母戏语耶」。

  尊者起座出外散步,果遇仲登巴至,一见如故。尊者作吉祥赞赞之,乃命入坛,为

  授密集灌顶。尊者住藏多年,仲登巴未尝远离。尊者时以炬论、蔓论授之。仲登巴

  问:「最上密如阎摩王法,内外坛场皆曾以教众,何以但以此二论授我。」尊者告

  之曰:「我若不遇汝,则此二论,将无人能解,故特予汝。」随时教授,如父之诲

  子。仲登巴于是能尽其传。

  

  当尊者住恶阿惹以时,拿错与印王三年之约届满,拟送尊者回印。而仲登巴则

  请其入藏。其时印道适阻兵,尊者乃如仲登巴之请,至拉萨列塘住九年。至桑叶叶

  巴藏(后藏),周游教化又五年。共计尊者离印一十七年,大宏显密教法,而湔除

  西藏以前过患,使之圆融光大。皆出阿底峡之所赐。以上为尊者在西藏所作之功德

  如是。

  

  如上所述三学,尊者皆已具足圆满。至其造论因素具备与否,尚须了知。论曰:

  

  【如是开显能仁之密意而造论释。其能作者,应具三种圆满之因:(一)须于所知

  五明处善巧。(二)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

  授。(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三者之中,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

  圆满。尊者于此三种因素,完全具足。】

  

  以上明尊者造论之因素如是。总之能仁密意,不外显密所摄之戒定慧三学。尊

  者于三学具足圆满之因。故得本尊摄受,能开显能仁密意。

  

  【其得本尊摄受者,如拿错罗渣瓦赞云:具德喜金刚,建立三昧王,勇识世自在,

  尊胜度母等,蒙现身开许。梦中或现前,深广微妙法,尊者常得闻。】

  

  拿错此赞,明尊者得本尊之摄受。初谓作部本尊,次谓三昧王尊。三昧耶誓言

  有三种:一、不睡高广大床,二、不饮酒、三、不食像(谓像制食物,如糖制罗汉

  ,及金刚杵等类。)勇识世自在,谓千手千眼观音。尊胜,乃形容词,指度母。非

  谓尊胜佛。尊者共四本尊,最后等字,即包括天乐金刚、忿怒明王等。深,谓深观

  ;广,谓广行。现身分三种:一、劣,梦中所现;二、中,谓眼倦之时;三、胜,

  谓如人相晤。尊者所得,乃是后者,最为殊胜。

  

  【喇嘛传承者。佛教之传承有二:即共中下士道之小乘教法,与不共之大乘教法。

  大乘教中,又分波罗密多乘与金刚乘。初、又分三支:即深观一派,与文殊、弥勒

  二广行派是。金刚乘中,复有各种传承,皆已圆满获得。】

  

  广论云:师传承分共乘及大乘。大乘中,又分般若乘及密咒乘。而般若乘中,

  复有三种传承:谓见、行二传承。行传承中,复有从慈尊及妙音传承,于密咒中,

  复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种种教授传承等。

  

  深观派,为文殊特传。广行派,有文殊与弥勒二种传承。金刚乘分共与不共:

  作行两部与瑜伽部为共,无上瑜伽为不共。无上瑜伽又分父续母续之二。无上瑜伽

  ,印度语为支那约噶。

  

  弥勒传无著为广大行,名用亲觉珠。文殊传寂天,造入行论,名入讨亲觉珠。

  又有修行派传承,加持派传承,乃至求雨、息灾、生金等,皆各有传承。(惟加持

  派,须见本尊,蒙说深广妙法,方可为加持派。)尊者于各派之传承,皆得圆满。

  

  【其曾亲近之善知识,如赞云:『常得依止师,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

  悉地者。别自龙树来,一一递相承,深观及广行,教授尊者有。』如是善知识中,

  得成就者,共称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说。故此奢黎善能抉择佛之密

  意。】

  

  尊者所依止之上师,共一百五十二人,或说一百五十七人,中已得成就者十二

  人,如馨底巴,渭戏哇寂静法称却吉扎吉金洲,皆加持派。如大智鹃、饶乌那古达

  、阿旺夺得把,皆深观派。此外尚有客青、回乌金、北部波新、写列以、桑洼五密

  友。

  

  【其弟子中最著名者,印度则有比朵巴,法生慧,中道狮子,地藏密友等。藏中堪

  能继持法藏者,颇不乏人,其最能绍承增广师之事业者,当推仲登巴为上首。以上

  略释作者之重要,详如尊者本传所明。】

  

  此节原记散乱,后阅阿底峡传得大略,兹为阅者易于浏览故,就原文补纂如此

  ,是否,尚待智者证之。

  

  藏中如仁亲让波,(即宝贤译师,为最初赴印二十五人中生还之一。)拿错罗

  渣瓦等,皆名重一时。仁亲初以年高,不无我慢。故于名重全印之尊者,不肯曲与

  为礼。仁亲所造有三重密殿,一为金色殿,寺中供四部相续曼达罗。王请尊者至殿

  ,为每部作一赞。仁亲见之,以为先德成作。因问尊者曰:此赞为先德何人所作。

  尊者曰:「此临时自作,命弟子记之者。」仁亲让波心始折服。有谓拿错迎尊者时

  ,死于道中,其说不确。以上略释作者师承及传授之大概。

  

  仲登巴除在恶阿惹以有数月不在尊前外,其余十七年中,无不在尊前如理依止

  。亦如常啼佛子之依止上师轨则,故教化事业,仲登巴最大最广。尊者在列塘示寂

  ,众弟子议堪承法座惟仲登巴。有疑其功德虽大,然是居士身。后由罗渣瓦仁亲让

  波谓其与上师无二无别,议乃决。仲登巴在热振地方建热振寺,其教化弟子有四千

  人,其上首三弟子,为登巴贡巴瓦,格西博多瓦,初称八洼。由贡巴瓦依炬论教诫

  ,递传至郎喀降泽(村),为噶当教授派。噶当确巴依噶当经籍派,由博多瓦传至

  却甲让波。(博多瓦,相传为十六尊者之一。)噶当秘密要决派,由初称八洼传浪

  喀降泽。三派皆结集于宗喀巴大师而集其大成。尊者所著有炬论,所释五论,入行

  论集为炬论释,发菩提心蔓论等。

  

  至宗喀大师造广本朗忍时,噶当传承诸师,皆现身劝请。噶当诸师各有炬论释

  ,宗喀大师亦有释。炬论但标三士道,而朗忍则标三种重要,次分四门。又标立文

  殊直传清净正见、出离心、菩提心,以此三准绳为柱,乃其不共点。再加三士道修

  习法要决,首以认识道之入门为根基,以趣入道之次第。其中精细简要,虽依据噶

  当诸师略释,而殊胜圆满则过之。宗喀大师自造颂文中(即见法源清净无染作者重

  要颂)有云:「先须广大求多闻,中须遍摄诸经教,最后日夜勤修习。」颂中所云

  世间八风者,八风又分黑色、杂色、白色。三业俱不能染污相。正法中求多闻者,

  谓于一切显密经教,皆要立为自己教授教诫。于究竟解脱道无间修习,心中得证。

  得证知后,将如何能证之方便、次第、因果相写出,此为著论殊胜。作者,谓朗忍

  传承诸师。等字,谓自阿底峡本传传承诸教师,乃至宗喀巴。第一大科为明法源无

  染,释作者之重要竟。

  

  

  甲二、为于教授生敬故,释法之重要。

  

  【法者,此教授之根据,为菩提道炬论。】

  

  此为本论第二大科。如前所说,已知作者重要,能生决定信心。若于所造作之

  法,不知其重要,则仍无所适从。

  

  【而道炬论为尊者一切著述中之根本。以能总摄显密要义故,所说圆满。以能调心

  为次第故,易得受持。以能善巧性相两宗,严饰二师教授故,胜其余轨式。】

  

  二师,谓龙树、无著。总之深广二派,造论甚多,如无著之五地论,寂天入行

  论,世亲七百颂等。假使无此炬论,即如黑夜无灯,不能得其明显。又如门锁无钥

  ,不能开其关键。此出噶当派格西之赞语。复次,造论,依印例,其底稿应先请印

  土大班智达监定,得诸师先赞方可。其时印道阻兵,拿错未克践约送尊者归,故未

  能依例。此论因缘,纯为西藏而发起。如尊者不在西藏,亦不能造此论,又此论属

  短篇。能总摄一切经教。故博多瓦赞云:「炬论不过三四十页,实乃一部大经函。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