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P6

  ..续本文上一页

  」宗喀大师致仁达瓦书云:「读炬论一半,诸佛心要皆具。其余一切传承,皆不须

  要矣。」又云:「解说或听闻炬论一次,犹如解说或听闻三藏十二部一次。」噶当

  诸师亦如是云云。凡有情下至堕地狱,上至得解脱,无一非心造之作用。故修者先

  修心。修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故修行,一以调心为主,一以了知为主。一

  读炬论,即能了知。现观庄严论所说应修次第,尚不易知,一读炬论,即能了解。

  论中所云余轨式,指共通乘及小乘。云胜者,以无著至金洲大师,龙树至大智鹃,

  诸善巧皆备,故非余轨之所能逮。能知炬论之三殊胜,亦即于广中朗忍,无不具足。

  

  【欲明此炬论教授之殊胜,当分四科」。如下:(教授二字,即谓成佛方便。)】

  

  乙初、会通佛说一氏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重要) 乙二、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

  之殊胜(重要) 乙三、易得佛密意之殊胜(重要) 乙四、自能灭除极大恶行之

  殊胜(重要)。

  

  乙初、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殊胜。

  

  【尽佛所说一切法,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彼亦随应或为道之主斡,或

  为道之支分。】

  

  一切所说显密经教,皆随应三士道。须先知何谓经教,方知其如何不相违。经

  教二字,包括佛语。尽佛开示众生一切语,或显或密,是谓经教。一切经教,又不

  外四种意义:一、应知苦,二、应断集,三、应证灭,四、应修道。具此四者,方

  为教法。凡与四种要义相合者,方称与经教互不相违。互字,藏文含有朋友及伴侣

  义。有似水与乳之相融,非如水与火性之相反。但此中妙用,须善体会。否则如显

  教遮贪嗔疑,而密法乃以贪嗔为用。又如显教断酒肉,而密法用酒肉。又如下士道

  以得人天果为足,中士道以出离为足,上士道乃以菩萨为足。初观似有不同,实乃

  应机而有差别,非佛语有相违也。颇公上师于此,作有妙喻云:如人患热病者,医

  者投以凉药,戒忌温补。及热病除,乃投以补剂,而又戒食生冷物。同一病者,同

  一医者,而先后处方不同,其去病义则一也。三士道亦然,下士道如治重病,先求

  其减轻。中士道如病已起,思除其根。上士道则思永久解脱其痛苦,且不惟愈其此

  生之病,并欲愈其后生之病。此中方便,又须视心量力之大小而分,非佛说有相违

  也。

  

  〖正月二十五日讲〗

  

  会通经教互不相违之重要,即随机以应。有时以显为主,而以密为其支分,反

  之亦然。如以修生起次第为主,则以显之生起菩提心为其支分。如以修圆满次第为

  主,则以生起次第为其支分。又如欲得显教究竟,须依于密。欲求密法圆满,须依

  于显。又如下士共道中,以人身难得、暇满、死无常等为主,则以中士道为其支分

  ,修中上亦然。亦如人之行路,以脚为主斡,而以手为其支分。如写字,以手为主

  斡,又以脚为其支分。以上明教之不相违如是。至于证亦不相离,如五道位、十地

  品,戒定慧三学,皆互相为缘。

  

  【菩萨所求,为利世间。其所化导,亦须摄受三种种姓,故于彼等道品,皆应修学

  。】

  

  菩萨所求,谓菩萨之希望。三种姓,谓上中下三士。彼等道品,亦即指三士道

  品。如因明论释云:「欲为人说法,须先知说之方法,已知,然后为人说。」未修

  三士道法,即不能摄受三士,即不能满菩萨希求。

  

  【知三乘道者,是成就菩萨所求之方便,此乃慈氏所说也。】

  

  云何三乘道:一、境,知因;二、行,知道;三、果,一切智。知道二字,即

  知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之道。能知是菩萨,所知是声闻道,以成熟声闻乘众生。

  于独觉亦然。不过菩萨以菩萨乘道为其主斡,而以声闻独觉乘为其道之支分而已。

  此段义广难讲,兹暂从略。二万五千颂初示菩提萨缍先应生三乘道,次应知三乘道

  ,再以其所生、所知,以作三乘化导事业。西藏于此中辩论甚多甚广。有谓菩萨心

  中是否包含小乘一切道。因辞繁暂略。

  

  【于大乘道中,有共不共二种,共者,即声闻三藏是。不共者,唯求自一身寂静之

  意乐及不共制罪等是。】

  

  或问,大小乘是否皆为圆满成就菩萨。答:然。倘不如是,则大乘中何以有共

  、不共道。如皈依、深信业果、出离、十二支、戒、定、慧等,虽小乘道摄,而菩

  萨断无不学此共道者,此决定义。至于菩萨,惟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之意乐等不共

  者外,其余一切,虽大乘亦应修持。否则其菩萨位亦即毁灭,故菩萨成熟自己及成

  熟他人之方便,皆所应学。

  

  【复次,佛者,过无不离,非仅断其一分,德无不圆,非仅成其一品。上士发心,

  志求佛果,当灭一切恶、集一切善。故余乘一切断证功德,皆为大乘道中所摄,是

  故上士皆当修学。】

  

  德无不圆,乃成色身。过无不离,乃成法身。佛果,于声闻乘之所断证者,无

  不具备。佛与菩萨,皆为利益有情,无论细微一分罪恶,佛皆为说断之方法。细微

  一分之功德,佛皆为说证之方法。故菩萨皆应学,皆应成就。佛之一字一句,皆成

  就菩萨方便教授,无可弃者。以故佛语中决无有一分要、一分不要者。

  

  【或谓修密乘人,毋须如此,斯不应理。密乘虽不如波罗密多乘,于布施等以无量

  分别而修学,然于发菩提心,修六度行,道之大体,是所共同。】

  

  密乘以贪嗔为道用,然不能说如小乘人断贪嗔之共道,为不须学。至成熟大乘

  人,对于金刚乘人须不须要,则属疑问。所云布施等无量修学者,如布施中有财施

  、法施、无畏施,乃至城郭、妻子,头目手脚、分门别类而修学,故云无量修学。

  论意不过谓其不须如彼之分别修,然绝无不须发菩提心及不须修六度行之大乘,无

  论显密皆然。此宗喀大师特引教理,以证明其互不相违者。因当时藏中,大小乘相

  非,显密相谛,为针对时弊而言。其余如密典中亦皆说,不生起菩提心,不能引(

  行)密乘道。如空行母相续本经云:「无上菩提心,此教我愿持」。宗喀大师谓须

  显密兼修者,其意亦在是。

  

  〖正月二十六日讲〗

  

  【金刚顶经云:『纵遇舍命缘,勿舍菩提心。』又云:『六种波罗密,任何不应舍

  。』余密典中,亦多此说。无上瑜伽之仪轨教典亦皆云:『应受共与不共之二种戒

  律。』共者,即菩萨戒是。】

  

  波罗密多乘,又称因相乘。金刚乘,又称果相乘。共者,谓菩萨戒,中含遮止

  过犯,饶益有情,为入密坛弟子与显教,共所应受之戒。密宗四相续,勿论下三部

  (外),或无上瑜伽(内),于三乘戒,皆应修学。密中五部(五方佛之五部戒)

  之莲花部有此戒。应知入道之基,受皈戒起,直至入无上瑜伽密集金刚位,或为主

  斡,或为支分,能将佛说一句不舍,皆为成就一补特伽罗之道,即知佛之教理互不

  相违。炬论及朗忍,皆总摄一切经教于三士道中,故此文极为重要。取此文而修习

  ,则为实义之重要。

  

  【仲登巴云:『我之喇嘛,是以四方大道而持一切教法者。』此语乃察见其要也。】

  

  四方大道,有释上中下三士道及密乘道者。有说上中下密所共者,有释为三藏

  及密藏者。实则此语,乃为上师不择一道,一切受持。能见经教互不相违者,乃见

  其要。故宗喀大师特赞仲登巴此语,谓察见其要也。要字,指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

  重要。又云真班智达,即第八代违赖之上师,谓:「四方大道,乃形容词,非数目

  字」。复次,四方之喻,应知如四方骰子,无论如何掷去,皆见其为方形,喻从各

  法门修习,皆见其同。自依止上师起,至双运身止。传承朗忍之降巴吞珠(颇公之

  上师)常言:「我之规矩应如是解,喻如方棹,任置何处,彼之四足皆安于四方。

  修法应如方棹,任何教法,我皆摄取修习。」康萨仁波卿于此,但叙各种解释,不

  加己见。并谓讲竟,应思于自所学法中有无相违,此于显密皆须敬重。

  

  乙二、显示一切经教皆为教授之殊胜。

  

  【或谓佛说大部经文,是讲说法,无修持之要义。其有关修行之心要,须于余处别

  求教授。如斯执者,能于无垢经论,作生敬重障难,当知是集谛法业障。盖于诸求

  解脱者,真实不虚之殊胜教授,实为诸大经论。然我等劣慧钝根,不堪直接依止经

  论,须依善知识口传,渐次研寻经文大义乃易通达。勿执诸经论无益修持,而固守

  浅鲜教授。】

  

  一切经,皆为我等取来修学教授。平常学者,但以上师口授少数秘决及为教授

  ,而以佛说为经文。为破此执,故云一切经语,皆为殊胜之教授。因说经者佛,佛

  之了别境,无丝毫染污散乱,皆清净正知故。故所说经,皆殊胜教授,无余了达二

  谛者,除佛而外,世间无第二者。此慈氏说也。吾人因为愚疑所蒙,不能了达佛之

  殊胜教授,方有龙树、无著、寂天、世亲所造之论出,以开显佛之教义。至现在粗

  劣有情,又不能了达上述印度诸师之论,故须上师教授。一般为愚疑所蒙者,遂谬

  谓佛说不过讲说之文,实属大错。吾人于龙树六论中及无著五地品,皆不能了,此

  为业障。(障有数种,业乃其一。)已成为现时康藏及汉地学法者之通弊。如专修

  学者,授之经函,彼则认为无须,有时虽听经而感到修学仍须依师别求法门。如此

  等人,倘遇良好上师,固不难以一般通义告之。若遇不良好之师,则但告以风息瓶

  气各法,致使抛弃过去听经功德,且已境造谤法过失。此皆不知一切经皆为教授所

  生之过患。以我眼见耳闻之事实证之,实为数不少。必听说与修学圆融,乃合宗喀

  大师殊胜教授。因修而闻,所修即所闻之要义,因闻而修,…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