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一▪P9

  ..續本文上一頁疑亦隨之而起,皆由于業果不明所致。又凡心生不安,即疑

  煩惱之現行相。此等處,須行者善自體察方知。又世間之疾,其果爲死。叁毒之病

  ,其果爲叁塗。常人恒具此重疾,但苦于不知作此想耳。如入菩薩行論雲:「如大

  熱病人,昏聩而不自知。」即此謂也。

  

  〖二月初二日講〗

  

  【噶當派格西迦馬巴(此迦馬巴,與噶居派之噶馬把,系兩人。)雲:『無而謂有

  ,固是顛倒。今有叁毒重病,而且極其猛烈,曾無所知,豈不更爲顛倒。』】

  

  戊二、于說法者作醫師想

  

  【吾人若患風膽等重病,勢必尋求良醫。即得良醫,起大歡喜,隨言而聽,恭敬承

  事。于說法師亦當如是。訪求得已,如教而行,恭敬承事。】

  

  風病膽病,皆屬劇烈,如訪求良醫,得已,勿謂擔負太重而以爲累。

  

  戊叁、于教法生起藥物想

  

  【猶如病者,于醫師所配之藥方,深生珍重。學者于說法師教授教誡,亦應認爲重

  要,勵力珍持,勿以妄念違背而失壞之。】

  

  上師所說之法雖多,無非爲解除叁毒疾苦,故應珍持。雲珍者,即珍重之意,

  謂于藥不可失誤一味。教授,即開示,謂說前所未說者,爲新開示。教誡,謂隨念

  ,即已說者重爲叮咛,俾令不忘,輾轉增上。

  

  戊四、于修行生起療病想

  

  【亦如病者自知不服醫方,病不能瘳,即便飲用。于說法所示之教授,若不修行,

  終不能摧伏煩惱,故應殷重修持。】

  

  此條最關重要。如灌頂雖多,而不修持,不惟不能除過患,且增我慢罪性。如

  釋文中雲:「勿令心與法相離。」雲何相離,如西康人口念叁皈依,而手鳴槍劫人

  ,是即相離。故凡聽一法,即須敬謹奉持,否則如漏綱之鳥,脫鈎之魚,欲其複至

  ,則不可得。且不惟前者不能再獲,即後者亦難繼續捕捉矣。如聽朗忍,于其中修

  菩提心及空性等,雖非聽後即能修習生起,然先應擇其他能修者而修之。于其不易

  修者,如菩提心、空性等,亦應發願速能趣入,以種其因。如佛子行中雲:「以頭

  目腦髓行布施,一時雖無此功能,然心應發此願行,俾將來有能行時。」只要此念

  不忘失,漸漸即能做到,亦非絕對不能也。

  

  【又如久病惡癞、斷手殘足,一二劑藥,誠無所益。吾人從無始來,長處惑業重病

  (惑染重病),于其教授,略修一、二次,不可遂以爲滿足。如忏贊雲:『心于谛

  理恒愚疑,病根長夜相依附,譬彼惡癞斷手足,僅服少藥有何益。』是故于己作病

  人想,甚爲緊要。此想若具,余善可生。倘唯形于言談,不務真實修習教授之義而

  斷除煩惱,亦僅獲得聽聞而已。】

  

  此明須勤行依教修習。例如初業有情修不淨觀,以對治貪欲,終日修一、二小

  時,何能遽斷貪煩惱。推之修慈以治嗔,修緣起性空以治疑,莫不皆然。故舉惡癞

  重病以爲喻,非一、二劑藥力所能奏功也。又不可于此師前學一修本尊法,于彼師

  前學止觀法,久之自覺未能獲得受用,便生懈怠。又不可于所聞教授,聽一次便以

  爲足。以師之說法廣略開顯,各有不同。必須多多益善,方能聽一次增長一次功用

  。又徒修定境,不能盡除煩惱,即達空性,亦不能淨盡二障習氣而成佛。即如皈依

  ,本最好方便法門,然亦僅離怖畏,不墮叁塗,而距成佛尚遠。必須廣求衆多法門

  ,又須對于上師無缺之圓滿教授,晝夜不斷修習,始克稱大乘人。如但守一、二法

  門,則尚不能稱小乘道,甚至不克稱爲學法者。必須取上師圓滿教授,以自己智慧

  抉擇勤修,始配爲密宗法器。否則,于所聞原璧歸還,亦猶入市見百貨俱陳,而未

  一購取受用。

  

  【如病不服藥,病終不能愈。此叁昧王經之所言也。】

  

  彼經尚有頌雲:「給以珍貴許多藥,病者擱置而不飲,是醫與藥皆無咎,此乃

  病者不服過。」此意亦與前同。

  

  〖二月初叁日講〗

  

  【叁昧王經又雲:『我雖已說微妙法,汝聞若不正修習,如諸病者負藥囊,自身疾

  病無能瘳。』入行論雲:『身當依教修,徒說有何益。如僅讀藥方,于病自濟否?

  』】

  

  此身字,兼攝身口意而言。

  

  【故應殷重起除病想。言殷重者,謂依上師教授諸取舍處而爲受持。于作須知,于

  知須聞,聞已,應于要點努力奉行。故于所聞義隨力修行,最關緊要。】

  

  下士道由畏叁途苦,因畏而思,如己身所患之病。能解此苦者,唯有正士,故

  于佛作醫士想。知皈依意義及業果道,乃解叁途苦者,故于此作藥物想。依此而行

  ,積資忏悔等,故作療病想。如此配合,中上士道亦爾。論中所雲受持,藏文爲「

  拿洽」,謂造作方法,勇譯爲受持,意謂須分別取舍而受持。于聞後所得之意義,

  應作者必須了解。如所知僅屬一分,或知甚粗略,亦應隨力修習,不必聽完方修,

  因宗喀大師教義,修行須依于聞思,聞思須合于修行,聞思修叁,合而爲一,聞時

  即思即修。

  

  【若非然者,臨命終時,必多追悔。如俳優人,一向作他人像,與己何幹。又如本

  欲食蔗糖,惟嚼其皮耳。如增上心經(略本譯爲身心教誡經,廣本作勸發增上意樂

  經。)雲:『我無修行今雲何,臨終而作嬰兒(凡愚)憂,未獲心要極苦惱,此是

  徒愛言說失。』又雲:『如處觀瞻俳優內,演述他人勝功德,自身修行既失壞,徒

  矜口利成此過。』又雲:『甘蔗之皮無心要,所樂之味在其中,若人僅嚼蔗皮者,

  蔗糖美味無從獲。是故徒說如蔗皮,能思法義如嘗味,以是須斷徒樂說,常不放逸

  思法義。』】

  

  總上,(一)徒聞而不依善知識教授作取舍處,臨命終時必多追悔。雲何追悔

  ,以僅聞而不修,直到命盡未修,即爲廢戒。廢戒得叁途苦,故心生憂悔。(二)

  謂徒聞不修,惟落他人讪笑。此中含二喻:以演劇者非真爲一喻,觀劇者不能演又

  一喻。以其但說賢聖功德,而己一無所能故。(叁)謂徒聞不修,不能通達法之心

  要。雲不放逸者,謂應常守十善道,遠十惡道。噶當先德有雲:「惟聞難通達,次

  思始通達。」又聞者總以不失戒爲圓滿。此中有四勝解:(一)聞雖不多,而戒能

  不失。(二)不依戒而多聞。(叁)謂戒圓滿而又多聞。(四)戒不圓滿又不多聞

  。凡能多聞者,則意氣調柔,心性詳和,乃其象徵,藏稱爲「特打」。能修者,煩

  惱調伏(非以觀察他人,謂其自省。)乃其象徵。

  

  戊五、于如來作正士想

  

  【隨念說法者如薄伽梵,生起敬重。】

  

  說法者如醫士說藥方,故觀之如薄伽梵。應隨念其功德,而生恭敬尊崇之想。

  有上師開示謂不但對如來作清淨正士想,即對說法正士,亦應作如來想。正士,即

  標准義。于佛作正士想時,應作如是想,謂其本身從降胎至成道所示現。皆可作標

  准。依其道而行,必可成佛,無欺無謬,生起決定。如是生起恭敬而聞法,即合此

  條。

  

  戊六、起久住想

  

  【依于聽聞如斯法已,作是思念,雲何能使如來教法久住于世?】

  

  起久住想者,即于正法眼生起久住之想。法之久住與否,關于說者聽者之如理

  與否。故依前五想之後,再作此想。

  

  【複次,無論說法聽法,若將身心置于余處,不與法合,則任說者隨說何種,皆無

  有益。必須爲自身心抉擇而聽。譬如欲知自面有無垢穢,照鏡知已,而除其垢。自

  行之過惡,于法鏡中畢現,心生熱惱。除過修德,須隨法行。】

  

  以上論文,前者總說聽之規律,後者爲聽者特別分說之規律。倘心與法相違,

  則如背死屍然。如何始爲相合,當如病者遵守醫說,不可稍違。雲何抉擇而聽,謂

  聞說善法,須按與己是否相合,而生起慚愧,謂之抉擇。並將所講如依止善知識法

  ,及菩提心等教授,作爲切己反省。如尚未合,則加精進。

  

  【本生經雲:『我之惡行垢,法鏡能照徹,于意生熱惱,我當趨于法』。】

  

  此偈乃佛爲月光王子時,于降伏●●王後,鋼刈心生愧惱,而說是偈。

  

  【總之我爲一切有情事故,求得作佛。欲得佛果,當修其因。故須聽聞正法,憶念

  思惟發菩提心。既知聽聞勝利,須起勇猛、斷覆器等過,而爲聽聞。】

  

  因字、即指成佛之因。一切法皆爲成佛之因,故當修。

  

  

  乙二、說者之規律分四 丙初、思說法之勝利 丙二、于大師及法生起承事 丙叁、

  以如何之意樂及加行而說 丙四、觀機說默之差別。

  

  丙初、思說法之勝利

  

  【俱舍雲:『無染行法施,如經而宣說』。彼自釋雲:是故若諸邪妄說法,及染汙

  心希求利養恭敬名聞而宣說者,彼等皆壞其大福利。故說法者,發心清淨最爲重要

  。】

  

  無染,謂不爲世間八風所染。世間八風,即樂不樂受各四。

  

  【昔恭巴雲:『余未嘗有一次不先修無常而後說法』。】

  

  昔恭巴,一本作麻那貢巴,乃噶當格西。或譯作尼龔日巴。

  

  【若不顧視利養等而行法施,當生兩聚二十種勝利,如勸發增上意樂經廣說。】

  

  修死無常觀,能遮世間八風,且能生起善念。說法重在菩提心,而菩提心即由

  慈悲心而生。先修一座無常觀教授,可得加倍之二十種功德。如經雲:「慈氏,無

  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何等二十:(一)謂成

  就正念(即正念勝利,于文句意義能不忘失)。(二)成就勝慧(即具足智勝利,

  由修而成修所成慧。修之初步生起功德)。(叁)成就覺慧(即具足思所成慧)。

  (四)成就堅固(謂堅固自己了義。真實義,正見不亂)。(五)成就智慧(具足

  資糧、加行道智慧)。(六)隨順證達出世…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