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宗,各宗中皆无其义,须先以正理抉择,然后观经中有无,如违教理,而予破斥
,不为谤法。但能依朗忍闻思,即可关闭谤法之门。因朗忍将诸要义已摄入可引导
入于经教之门故。又当知此中重要有二:一、依文,谓依炬论。二、依义,谓依闻
思修,身心生起决定正知。由四种重要故,于炬论朗忍油然生起特殊之敬重,及堪
闻堪修之意乐,乃可得本文所说之重要。以上第二大科竟。
〖五月三十日讲〗
甲三、说听规律分三 乙初、听者之规律 乙二、说者之规律 乙三、完结共作之
规律
乙初、听者之规律分三 丙初、思惟闻法之胜利 丙二、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
丙三、正明听之规律
丙初、思惟闻法之胜利
依康萨仁波卿惯例,讲前先依科判,次诵,次解释。今日会上,已具听者说者
二者因缘。故于此规律极为重要,俱须详说。兹先讲听者规律。凡欲引入于道,必
先重规律。若不如律,则胜利极微,故最初须知闻法胜利,方能生起意乐;生起意
乐,方能于说法者生起承事并听法功德。
【闻聚(法尊法师所译略本朗忍改作『听闻集』)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
,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闻聚,乃阿罗汉纂辑佛语分类而成。
【此颂谓依于闻法,如其次第,能知取舍处,知已,乃持止恶之戒,以遮止无益已
,则心安住于善所缘,自能发生定也。】
上为宗喀大师释闻聚之义。云何取舍处,谓于取舍所应作之处而作之。凡恶之
成熟有四门:首为无知、次散乱、次放逸,以至成熟。如已知,应即以利斧断其根
。例如断大树,必需具有稳固之手,否则不能成功。稳固之手,即定力是也。又须
具利斧,无我空慧即其利斧。涅槃依何关系而来,即依于空慧。空慧又依于定,定
又依于戒。戒即关系于应取应舍。而应取应舍,又关系多闻。古德解释此颂文,有
谓首句知苦谛过患,次句谓断集谛,三句谓于二无我作障相违之我执,四句谓得涅
盘入灭谛。或解首句指三藏十二部,次句指定,三句指慧。总之以多闻为先。广本
朗忍于此有喻,谓于胜妙宫殿中,藏无数珍宝,如无窗无灯,则悉不能见。若无多
闻,虽具智慧眼,亦不能分别抉择应取应舍。欲求详明,可参阅广论所引菩萨地说
。须以五种想听闻正法:(一)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当作珍
宝想。(二)谓时时增长俱生慧故,当作眼目想。(三)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
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当作光明想。如已具能观之智慧,与所观之器物,而无光
明,则仍不见。又如读藏文,于噶、喀二音,虽有智慧书本,然未闻此二音,则仍
不知如何读法。(四)于究竟时,得涅槃与菩提果,故当作胜利想。由多闻可得佛
果,故云胜利。但此尚非指已得究竟涅槃与无上菩提。仅谓现前亦能得彼二之因。
(五)由多闻可得止观乐故,当作无罪想。能作如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又
广本于说菩提心段中,复有详说。
【次以通达无我真实之慧,断世间系缚根本,遂得解脱。本生经云:『若人由闻起
正信,当成坚固妙欢喜,慧生愚疑即当无,虽货(卖)自肉亦应理。闻为破暗之明
灯,贼所难劫殊胜财,是杀疑暗仇人剑,教示方便胜伴侣,虽贫不弃是亲友,无损
疗除忧病药,摧大罪军胜眷属,复是胜名德珍藏,上流相遇好赠品,众中英俊所爱
乐』。又云:『闻后以修为心要,少功即脱生死城』。】
本生经系佛昔为月王子时,求一清净仙人为说四句偈。每句供以黄金千两,其
父谓为无义。因答云:清净正法为无价,岂值四千两黄金而已哉。遂作此偈以进。
首三句,明信三宝业果,由闻而臻微细,智慧以启,愚疑即除。四句说直可以身肉
作换。此谓虽自智已知,尚应往听。如前解与当时王子所答语意更合。疑暗,谓不
信业果、不解二无我之意。方便,谓正道。亲友,谓世间亲友恒视贫富而转移。世
间药物有损,而此药则无损。摧大罪军,谓业与烦恼所生之罪,悉能摧毁。胜名,
指佛位。珍藏,谓富饶福报。上流赠品,谓贤士夫往还馈赠,即投桃报李之意。昔
乌兹亚那以宝铠赠其邻国,国王无以报。问佛,佛乃以金绘*轮,下书四句偈报之
,并遣罗汉弟子往为开说。云好赠品者,即以多闻成妙赠之意。末句众字,谓团体
。如僧众,其中含有翘楚在。爱乐其多闻,以对于英俊有贡献故。又脱生死城者,
谓生死如城,险要,最难出入。能于闻后修心要,不费多力,即可得脱离也。康萨
仁波卿谓:城字,乃形容词,如一县治,一切上粮当差等事繁多。一入轮回中,生
老病死等即相随而至,亦如是也。
【于诸闻法胜利等,数数思惟,应当发起胜解」。(又有译成:于闻生胜解,方能
发生精进心)。】
结尾即明闻法之功德。上师说:一、凡不喜闻经论者,应先闻朗忍,然后依次
第研究。至于此段,应特别留意,使生胜解。二、凡喜研大经论者,若不先研究朗
忍,则如已得多数锦被而无垫褥,不知应置何处。如未广研经论,但闻朗忍,亦如
小康之家,资生之具,堪称略备。
〖二月初一日讲〗
丙二、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
【如地藏经云:『专以信敬而听法,于彼不应生讥谤。说法师前兴供养,于彼当生
如佛想』。视之同佛,当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行礼供,断除不敬。】
狮子座即佛座。礼供,指衣食等。于彼之彼字,指说法者。观上师与真佛无二
无别,则所得加持亦与真佛加被无异。
【又菩萨地云:『当离高举与轻蔑,于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
菩萨地与广本所引略异。高举,谓将己小慧,举之令高。如才识名誉等妄自矜
诩。菩萨地又云:听法时,一、勿令法师扰乱;二、说过失时勿起镇恨;三、随念
修行;四,不异辩,谓不故意兴辩,此为合理,此不合理。即所获与佛意不合,或
兴班智达论不合,亦不可当场质问,致失威仪,心知其意可也。又当以甚闲适,不
忙乱之心情往听。不可如小犬食乳,情慌意乱,令母犬心难应付。当如小驹食乳,
次第安详。又应不怒,昔西藏有大法师讲法时,语次谓莫如噶惹人之性急。其时座
中有多数噶惹人,便起责难曰:我噶惹人有何过失,而遭诃斥。对师如此,即为失
仪。又菩萨地云:「有五种不应作意,一、于上师失戒威仪;二、说说法者生于下
种;三、评说法者面貌丑恶;四、语言粗鄙。五、说法者有申斥语,皆不应作意。
」昔藏中色喀夺吉抢说法时,于听众过失,诃斥不留余地。师虽如此,听者亦不应
生起不愉。
【又本生经云:『当处(住)极下座,生起调伏德,喜眼而瞻视,如饮甘露语,敬
重专一礼,净信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听法』。】
本生经,即佛为月王子时,有一国王●●为仙人邪咒所咒,化为非人罗刹,常
需人食。太子时往听法,遇之,罗刹将欲食之。太子言将往听法,俟听后,将就罗
刹所,请食。罗刹闻此语,异而问之,太子为说此颂。谓须具听法威仪如是。
丙三、正明听之规律分二 丁初、除三种过 丁二、依六种想
丁初、除三种过
【若器口下覆,或器虽仰而内不洁,或内虽洁而下有罅,纵天降雨,必不能受。或
虽受得,为染所污,不堪饮用。或虽不染,漏而弗住。如是虽临法会,若不属耳而
听,或虽属听而起邪执,或发起意乐有过。或虽无彼等诸(过)失,若于所闻文义
而不坚记,以妄念等而失坏。如是闻法,不能得大利益,故当离此诸过。】
上列不合法器之三种过失:(一)覆口者,如身在法会而心驰成都,或昏昏欲
睡,如狮王听琵琶声而心别注,猎人扣弦而犹不闻。或听法时入定。或于座中另阅
他书。均犯器口倒覆之弊。(二)不净者,如闻朗忍,而发心为现世安乐。或虽为
后世,但求一己之解脱,即属不净。又所闻之法,本为断烦恼,而听者发心为现世
利乐,则所闻实为烦恼之助伴。又所闻虽大乘,而发心非大乘,甚或心存考验说法
人之善巧与否,均属不净。(三)下有漏罅,喻如闻法虽专一,发心亦纯洁。然于
法会散后,即置之脑后,亦不能摄持受用。
【为治彼三过故,经中常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对治不净,切勿忘失。】
以此三过,正障闻思修三慧。初障闻、次障修、三障思。所以重言谛听者,即
为对治覆口。云善思念者,即为对治不净。云切勿忘失,(唐译本脱此句,应补入
。)即为对治漏罅。
【又菩萨地云:『以欲知一切,及专注一境,属耳注意,如理思惟而听』。】
由求知一切,即能得其意义,不虚所闻。云专注、云属耳,谓清晰明了而听,
能注意,自然心不散乱。能如理,自能收摄六根以听。学者须当如是。
丁二、依六种想分六 戊初、于己须如病者想 戊二、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 戊三、
于教法生起药物想 戊四、于修行生起疗病想 戊五、于如来须作正士想 戊六、
于正法眼生起久住想。
戊初、于己须如病者想
六想中,以此想为最善,下三皆缘此而生,古德有云:「如于听法不能亲切,
应自作病者想,且应于己作真病想。」
【如入行论云:『虽遭寻常病,犹须依医言,况复贪等罪,百病恒逼逐。』以贪等
惑,恒时难疗。感生极苦之病,长夜痛恼,于彼应识。】
吾人由贪嗔疑三毒,而生八万四千烦恼之痼疾。如对于可贪境,便生贪病,贪
之不得,心即不快,嗔…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