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P9

  ..续本文上一页疑亦随之而起,皆由于业果不明所致。又凡心生不安,即疑

  烦恼之现行相。此等处,须行者善自体察方知。又世间之疾,其果为死。三毒之病

  ,其果为三涂。常人恒具此重疾,但苦于不知作此想耳。如入菩萨行论云:「如大

  热病人,昏聩而不自知。」即此谓也。

  

  〖二月初二日讲〗

  

  【噶当派格西迦马巴(此迦马巴,与噶居派之噶马把,系两人。)云:『无而谓有

  ,固是颠倒。今有三毒重病,而且极其猛烈,曾无所知,岂不更为颠倒。』】

  

  戊二、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吾人若患风胆等重病,势必寻求良医。即得良医,起大欢喜,随言而听,恭敬承

  事。于说法师亦当如是。访求得已,如教而行,恭敬承事。】

  

  风病胆病,皆属剧烈,如访求良医,得已,勿谓担负太重而以为累。

  

  戊三、于教法生起药物想

  

  【犹如病者,于医师所配之药方,深生珍重。学者于说法师教授教诫,亦应认为重

  要,励力珍持,勿以妄念违背而失坏之。】

  

  上师所说之法虽多,无非为解除三毒疾苦,故应珍持。云珍者,即珍重之意,

  谓于药不可失误一味。教授,即开示,谓说前所未说者,为新开示。教诫,谓随念

  ,即已说者重为叮咛,俾令不忘,辗转增上。

  

  戊四、于修行生起疗病想

  

  【亦如病者自知不服医方,病不能瘳,即便饮用。于说法所示之教授,若不修行,

  终不能摧伏烦恼,故应殷重修持。】

  

  此条最关重要。如灌顶虽多,而不修持,不惟不能除过患,且增我慢罪性。如

  释文中云:「勿令心与法相离。」云何相离,如西康人口念三皈依,而手鸣枪劫人

  ,是即相离。故凡听一法,即须敬谨奉持,否则如漏纲之鸟,脱钩之鱼,欲其复至

  ,则不可得。且不惟前者不能再获,即后者亦难继续捕捉矣。如听朗忍,于其中修

  菩提心及空性等,虽非听后即能修习生起,然先应择其他能修者而修之。于其不易

  修者,如菩提心、空性等,亦应发愿速能趣入,以种其因。如佛子行中云:「以头

  目脑髓行布施,一时虽无此功能,然心应发此愿行,俾将来有能行时。」只要此念

  不忘失,渐渐即能做到,亦非绝对不能也。

  

  【又如久病恶癞、断手残足,一二剂药,诚无所益。吾人从无始来,长处惑业重病

  (惑染重病),于其教授,略修一、二次,不可遂以为满足。如忏赞云:『心于谛

  理恒愚疑,病根长夜相依附,譬彼恶癞断手足,仅服少药有何益。』是故于己作病

  人想,甚为紧要。此想若具,余善可生。倘唯形于言谈,不务真实修习教授之义而

  断除烦恼,亦仅获得听闻而已。】

  

  此明须勤行依教修习。例如初业有情修不净观,以对治贪欲,终日修一、二小

  时,何能遽断贪烦恼。推之修慈以治嗔,修缘起性空以治疑,莫不皆然。故举恶癞

  重病以为喻,非一、二剂药力所能奏功也。又不可于此师前学一修本尊法,于彼师

  前学止观法,久之自觉未能获得受用,便生懈怠。又不可于所闻教授,听一次便以

  为足。以师之说法广略开显,各有不同。必须多多益善,方能听一次增长一次功用

  。又徒修定境,不能尽除烦恼,即达空性,亦不能净尽二障习气而成佛。即如皈依

  ,本最好方便法门,然亦仅离怖畏,不堕三涂,而距成佛尚远。必须广求众多法门

  ,又须对于上师无缺之圆满教授,昼夜不断修习,始克称大乘人。如但守一、二法

  门,则尚不能称小乘道,甚至不克称为学法者。必须取上师圆满教授,以自己智慧

  抉择勤修,始配为密宗法器。否则,于所闻原璧归还,亦犹入市见百货俱陈,而未

  一购取受用。

  

  【如病不服药,病终不能愈。此三昧王经之所言也。】

  

  彼经尚有颂云:「给以珍贵许多药,病者搁置而不饮,是医与药皆无咎,此乃

  病者不服过。」此意亦与前同。

  

  〖二月初三日讲〗

  

  【三昧王经又云:『我虽已说微妙法,汝闻若不正修习,如诸病者负药囊,自身疾

  病无能瘳。』入行论云:『身当依教修,徒说有何益。如仅读药方,于病自济否?

  』】

  

  此身字,兼摄身口意而言。

  

  【故应殷重起除病想。言殷重者,谓依上师教授诸取舍处而为受持。于作须知,于

  知须闻,闻已,应于要点努力奉行。故于所闻义随力修行,最关紧要。】

  

  下士道由畏三途苦,因畏而思,如己身所患之病。能解此苦者,唯有正士,故

  于佛作医士想。知皈依意义及业果道,乃解三途苦者,故于此作药物想。依此而行

  ,积资忏悔等,故作疗病想。如此配合,中上士道亦尔。论中所云受持,藏文为「

  拿洽」,谓造作方法,勇译为受持,意谓须分别取舍而受持。于闻后所得之意义,

  应作者必须了解。如所知仅属一分,或知甚粗略,亦应随力修习,不必听完方修,

  因宗喀大师教义,修行须依于闻思,闻思须合于修行,闻思修三,合而为一,闻时

  即思即修。

  

  【若非然者,临命终时,必多追悔。如俳优人,一向作他人像,与己何干。又如本

  欲食蔗糖,惟嚼其皮耳。如增上心经(略本译为身心教诫经,广本作劝发增上意乐

  经。)云:『我无修行今云何,临终而作婴儿(凡愚)忧,未获心要极苦恼,此是

  徒爱言说失。』又云:『如处观瞻俳优内,演述他人胜功德,自身修行既失坏,徒

  矜口利成此过。』又云:『甘蔗之皮无心要,所乐之味在其中,若人仅嚼蔗皮者,

  蔗糖美味无从获。是故徒说如蔗皮,能思法义如尝味,以是须断徒乐说,常不放逸

  思法义。』】

  

  总上,(一)徒闻而不依善知识教授作取舍处,临命终时必多追悔。云何追悔

  ,以仅闻而不修,直到命尽未修,即为废戒。废戒得三途苦,故心生忧悔。(二)

  谓徒闻不修,惟落他人讪笑。此中含二喻:以演剧者非真为一喻,观剧者不能演又

  一喻。以其但说贤圣功德,而己一无所能故。(三)谓徒闻不修,不能通达法之心

  要。云不放逸者,谓应常守十善道,远十恶道。噶当先德有云:「惟闻难通达,次

  思始通达。」又闻者总以不失戒为圆满。此中有四胜解:(一)闻虽不多,而戒能

  不失。(二)不依戒而多闻。(三)谓戒圆满而又多闻。(四)戒不圆满又不多闻

  。凡能多闻者,则意气调柔,心性详和,乃其象徵,藏称为「特打」。能修者,烦

  恼调伏(非以观察他人,谓其自省。)乃其象徵。

  

  戊五、于如来作正士想

  

  【随念说法者如薄伽梵,生起敬重。】

  

  说法者如医士说药方,故观之如薄伽梵。应随念其功德,而生恭敬尊崇之想。

  有上师开示谓不但对如来作清净正士想,即对说法正士,亦应作如来想。正士,即

  标准义。于佛作正士想时,应作如是想,谓其本身从降胎至成道所示现。皆可作标

  准。依其道而行,必可成佛,无欺无谬,生起决定。如是生起恭敬而闻法,即合此

  条。

  

  戊六、起久住想

  

  【依于听闻如斯法已,作是思念,云何能使如来教法久住于世?】

  

  起久住想者,即于正法眼生起久住之想。法之久住与否,关于说者听者之如理

  与否。故依前五想之后,再作此想。

  

  【复次,无论说法听法,若将身心置于余处,不与法合,则任说者随说何种,皆无

  有益。必须为自身心抉择而听。譬如欲知自面有无垢秽,照镜知已,而除其垢。自

  行之过恶,于法镜中毕现,心生热恼。除过修德,须随法行。】

  

  以上论文,前者总说听之规律,后者为听者特别分说之规律。倘心与法相违,

  则如背死尸然。如何始为相合,当如病者遵守医说,不可稍违。云何抉择而听,谓

  闻说善法,须按与己是否相合,而生起惭愧,谓之抉择。并将所讲如依止善知识法

  ,及菩提心等教授,作为切己反省。如尚未合,则加精进。

  

  【本生经云:『我之恶行垢,法镜能照彻,于意生热恼,我当趋于法』。】

  

  此偈乃佛为月光王子时,于降伏●●王后,钢刈心生愧恼,而说是偈。

  

  【总之我为一切有情事故,求得作佛。欲得佛果,当修其因。故须听闻正法,忆念

  思惟发菩提心。既知听闻胜利,须起勇猛、断覆器等过,而为听闻。】

  

  因字、即指成佛之因。一切法皆为成佛之因,故当修。

  

  

  乙二、说者之规律分四 丙初、思说法之胜利 丙二、于大师及法生起承事 丙三、

  以如何之意乐及加行而说 丙四、观机说默之差别。

  

  丙初、思说法之胜利

  

  【俱舍云:『无染行法施,如经而宣说』。彼自释云:是故若诸邪妄说法,及染污

  心希求利养恭敬名闻而宣说者,彼等皆坏其大福利。故说法者,发心清净最为重要

  。】

  

  无染,谓不为世间八风所染。世间八风,即乐不乐受各四。

  

  【昔恭巴云:『余未尝有一次不先修无常而后说法』。】

  

  昔恭巴,一本作麻那贡巴,乃噶当格西。或译作尼龚日巴。

  

  【若不顾视利养等而行法施,当生两聚二十种胜利,如劝发增上意乐经广说。】

  

  修死无常观,能遮世间八风,且能生起善念。说法重在菩提心,而菩提心即由

  慈悲心而生。先修一座无常观教授,可得加倍之二十种功德。如经云:「慈氏,无

  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一)谓成

  就正念(即正念胜利,于文句意义能不忘失)。(二)成就胜慧(即具足智胜利,

  由修而成修所成慧。修之初步生起功德)。(三)成就觉慧(即具足思所成慧)。

  (四)成就坚固(谓坚固自己了义。真实义,正见不乱)。(五)成就智慧(具足

  资粮、加行道智慧)。(六)随顺证达出世…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