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什麼是正見
第二,正見抉擇法,如本文所說:
(十)“能見輪涅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
且能破諸所執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能見輪涅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就是說:輪回中的一切法和證得涅槃的一切法,都是從因生果,這是實實在在的,沒有種了因卻不生果的事,而且因不順也不生果。有人說:“你們好好修大圓滿勝慧,修好了自然就有了菩提心。”修大圓滿勝慧是叫我們在一切法上不執實,生菩提心是讓我們念母恩而生慈、生悲,二者之間因不順。我認爲這樣的說法無非是勸衆人都來修大圓滿勝慧的心切,但是卻忽略了因不順的問題,事實上修大圓滿勝慧是生不起菩提心的,因爲所緣不同,怎麼生得起呢?那些大德這樣的說法是權說而不是實說,是他的一種悲心。這種權說我們不要提倡,因爲有廢因果的情況存在,所以這樣不太好,即便需要權說也要順因,這是我的看法。
[且能破諸所執境]這就是說:當我們見到一切法時都要能將執著心去掉。爲什麼說破諸所執境呢?因爲在境上破,心裏才沒有執著。我們證空性是在境上破:先將我執無明找到,再用正理去觀察,一直觀察到它不存在了,這就叫在境上破。境上破了之後,心上無所執,自然就沒有執著了。這就是我們修空性的方法——從境上破。這首先需要找對所緣,假如找一只貓來作所緣,哪天貓不見了就是你證得空性了嗎?我們要以我執無明作所緣,修到它沒有了,這才是見了空性。見什麼空性呢?觀察我執無明的這個實際的、自能成爲有的性質沒有了,我們要見的就是這個空性。如果沒有找到我執的對境,認爲“任何緣念無非是煩惱。”那就錯了,這樣將會連好人和壞人都分不出來了。因爲我們還有善所緣,如果將善所緣都廢棄了,那怎麼得了?
我想“任何緣念無非是煩惱”這個說法,無非是在某一個時間、對某一個修行人,上師以慈悲之心給他所開的方便。對于我們這些初業有情來說,我們不要走這樣的彎路,錯路,而是要走穩穩當當的康莊大道。只有宗喀巴大師才引導我們走上這樣的路,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依宗喀巴大師的教義的道理。這不是門戶見,是因爲宗喀巴大師不會指引我們走錯路、走彎路、走遠路,而是引我們走正路、走直路、走近路。
假如我們能夠破了所執境,不執實了,才能[彼入佛陀所喜道],這才是佛喜歡的。就像小孩子上學,他背著書包一直向學校走,做母親的就很歡喜;如果他背著書包到處惹事打架,他的媽媽怎麼會喜歡?看到自己孩子走得快,會走近路,規規矩矩一直向學校走,母親肯定是最喜歡的。
此頌中【能見涅槃】等一句是說空性所依的【有法】;【從因生果】等一句是說緣起的【因】;【所執之境】等一句是說【所立】。
這就是上面我給大家講的緣起有,沒有緣起有空什麼呢?到哪裏去空呢?[所立]是立宗所說的,要這樣做才能成立。這和初學者沒什麼關系,初學者就是要認識證空性的方法。
這裏我附帶說一下:我們證空性是要在境上不執實,見到境不實在了,才是證得空性。證空性不是心裏什麼也不想,自己心裏空得什麼也沒有了,這樣根本無法搬動自己執實的心。因此,對于某些人所說的:“什麼都不想就能證空性。”我覺得不是正途。這是因爲他們沒有找到證空性的方法是在境上不執實,只有在境上不執實才能證得空性。只有境上破了執實,心無所執,這樣才能證得空性。
此頌意思是說:“一切法”是指從色到一切智之間的一切法,它們都是依自己的支分而有,所以在名言中【因果不虛】;及破所破自性有所執境,通達實有或自性有的事物一絲一毫都沒有,這便是【佛陀所喜之道】。
[一切法]就是指所有的法,包括勝義的和世俗的。有什麼條件就有什麼法,如果支分都沒有,那麼這個法就沒有了。我們破執著,我執也是法之一,也是有它所依的條件,如果我們看到它所依的條件不成立,它也就沒有了。
不管什麼法,就是佛本人也是沒有實有自性的。簡單地說:佛是功德聚,是各種功德圓滿聚合的,是將各種不好的、不幹淨的成分都去除幹淨了,並且是其所應具備的支分都圓滿了,這就是佛。
我舉一個修行的例子:我們在修金剛薩埵的《百字銘》時,並不是開始就想金剛薩埵在自己的頭頂上,而是由諸佛菩薩功德以及事業的加持在自己的頭頂上化成金剛薩埵,那不就是功德聚嗎?絕不是自己生一個金剛薩埵出來。我們在觀想一尊佛像時,是在意念裏觀想而生起來的,並不是真的有一尊佛像在那裏。然後想自己在放光,我們這些初業有情能放什麼光?諸佛菩薩離我們那麼遠,我們怎麼能放光到他們那裏去呢?是我們的心念去接引他們,諸佛菩薩見我們虔誠的來請他,就會隨我們的心念來了。諸佛菩薩放光中的所謂光也是指他們的心念,我們放光中的所謂光同樣是我們的心念,並非我們真能放什麼光。假如我們真的可以放光,那麼走夜路就不需要手電了,這是不可能的呀!上面我們所說的都是意念,我們的意念和諸佛菩薩的意念相合,才能聯系一起。我們修金剛薩埵的《百字銘》時種種觀想,說明佛是功德聚,不是自己能成其爲有的,沒有這個東西。同樣我們在學修佛法時要觀想的資糧田,也不是一個實有的資糧田,是我們自己先在意念中想好之後,再迎請智慧尊,然後才有資糧田。所以,資糧田也是緣起有,沒有自能成立而有的資糧田。
我們在輪回中流轉的根本歸究爲我執無明,爲了斷此無明,就須生起通達無我之慧。要想詳細抉擇無我,若能與《道次第》中所說【四扼要觀察】等配合起來講當爲最好。但在這裏,我們當依【緣起因】略談一些正見要點。
什麼叫[無明]?無明就是執實心。什麼叫[無我]?無我就是不執實。[無我慧]就是不執實的認識。
[四扼要觀察]就是我們在修根本定的時候,第一要認識所破,第二要知道這個方法是具有周遍性的,第叁要知道實體和這個東西一體有的不可能,第四知道實體和這個東西異體有的不可能。這就稱爲四扼要。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觀察到一個也沒有了,就是見空性了。
[我們當依【緣起因】略談一些正見要點。]有了這些正見要點我們才能明白,否則我們拿著經書、拿著大著作就是啃不動,因爲那裏面每一句話後面都有許多扼要的話。大家可以去看看《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看第一遍時是一種理解;看第二遍時對裏面意義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了;隨著自己不斷地修學、不斷地看,就會不斷發現其中有許多新的含義。經書中的那些字並沒有變,但是自己通過反複看,認真思索實修,慢慢地懂得了裏面的含意。這就像我們念“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開始我們只知道這兩句話,如果將各種皈依修好了之後,再念這兩句話時我們心裏的內涵就不同了,這是要通過實修才會有的。講道理,猶如只知道這個房子很漂亮;開始真正實修就如同走進這所房子並知道裏面的布置很不錯;修得再好些就如同知道這所房子裏面在哪個地方坐很舒服、在哪個地方坐不舒服;我們若能一步步地修,就會一步步明了房子裏面的所有細節。
我還有一種最大的體會:那些不好好修學佛法的人,總是將自己看成一個完人,一點錯誤都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認真修學佛法的人,通過聯系自身,慢慢地開始知道自己哪裏不對,從前認爲沒關系的事情,修學到一定程度後會認識到此種情況其實是很嚴重的,非忏悔不可!這些感受都是隨著自己的修學得來的。因此,我體會有一個總的原則:只有好好修學佛法的人才知道自己有錯;不好好修學佛法的人總是認爲自己沒錯,錯誤都是別人的。
一切法都是依靠安立所依與能安立而有的,除此之外,不觀待這些條件,而是從自己這方面自然而有的,連微塵許都沒有。【我】也是在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安立而有,除此之外,不觀待在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安立,而從自己這方面有的【我】完全沒有。同樣,身心二者也不是各自從自己這方面而有。
[安立所依]就是合量的安立對境。[能安立而有]就是安立的心要沒有毛病。
中觀應成見認爲沒有任何地方存在一丁點實有。中觀自續見則認爲安立名稱處要有自性,這在中觀應成見看來還有執實。像唯識見一樣,中觀自續見認爲除心境以外,如果不是心的顯現分而有的都是應破分,但是其本身就含有這個心是安立一切的觀點,這樣就將心看成實有了,這與外道的大梵天主宰一切的說法是不是有同樣的味道呢?所以說,其他見總還有一分執實的心,就連中觀自續見也有一點執實心,只有中觀應成見認爲:一切法的有在于因緣條件的和合之上,只有唯名安立。前面所說安立的條件都還不究竟,就是因爲取了名字才有,但是安立名處也是緣起有,還是唯名安立。
比如說:這是一張桌子,它的安名處是什麼?是木料構成的某種形狀;木料也是由若幹分支而來,它不是自成實有的;我們可以這樣一步步追下去,追到最後是什麼?現在科學已經追到中子了,以後還會追到什麼我們不知道。人們爲了做原子彈要研究中子,中子是怎樣有的?一定還是有條件才有的,中子還能破,現在的原子彈就說明中子能破,因此成立中子也不是實有,也是由各種條件才有的。所以,中觀應成見認爲,一切法這樣一直追下去,任何的安立名處都不是實有的,剩下的只有唯名安立——是取了名字才有的。比如生了一個孩子,在沒有取名字之前他是什麼?如果父母給他取名爲吉祥,大家才叫他吉祥,這是父母給他安的名字,他本身哪個部分是吉祥?不過是一個名字而已。所以,應成見認爲能安立名處也沒有實有,他們的特殊性就在于此。
[【我】也是在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安立而有,] 比如[我]——是在我的身和心上面所取的名字,你就不能將同樣的名字——[我]安立在另一個人身上,那是安…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3.釋正見(2)什麼是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