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3.釋正見(1)必須修正見的原因

  3.釋正見

  [釋正見]就是說明證空性的清淨正見。爲什麼要加[清淨]二字呢?因爲證空性的見地太多了,有的不夠清淨,我們要求的見地必須清淨,由此才能圓滿證得空性。我們要知道發心是怎樣的,並且弄清楚應該怎樣發心,未來才能證得法身。假如見地不清淨、有汙染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見空性,那麼我們就不能真正證得法身。那種“什麼都不想就能證法身”的話是既騙自己又騙別人的,是絕不可能的。因爲解脫靠智慧,智慧靠思維,哪裏有什麼都不想就能證了空性的呢?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非想天、非非想處天他們不是早就證得空性了嘛?怎麼會現在還是衆生呢?因爲真正證空性不是那樣的。如果照他們所說的那樣,連空性究竟所要破的對象在哪裏都找不到,就等于無的放矢,沒有目標,箭射出去就沒有作用。我們聽聽宗喀巴大師所講的“釋正見”的道理,就知道應該空的什麼,物質的那些本質是空的。在見裏面有四部,有經部、有部、有唯識見、在中觀見裏的自續見與應成見。只有宗喀巴大師傳出來的道理才這樣詳盡,其他的可以說都比較籠統,沒有這麼精細。

  (1)必須修正見的原因

  第叁,釋正見分五小節,第一爲必須修正見的原因,如本文所說:

  (九)“不具通達真理慧,雖修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

  此頌第一句[不具通達真理慧],法尊法師譯的是[不具通達法性慧]。江波居士可能是按照藏文的原話所譯,而法尊法師是按照原文的意義所譯。

  [不具通達真理慧]沒有具足通達一切萬有事物的法性的智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雖然你修了出離心、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沒有斷除叁有的根源的原因([有]就是叁有。)如果按照法尊法師所譯的頌文來解說,則是沒有搬動我執無明的根源。

  [應勤通達緣起法]我們應該很勤奮的了達緣起法。[通達]即爲了達的意思。

  下面是帕邦喀大師所講的。

  你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實之見或通達勝義谛真理之慧,任憑你再怎麼努力地修習出離心、菩提心等方便分,也不會成爲我執的直接對治,不能斬斷叁有的根本——我執。

  [真實之見]就是真正能見法性的見,也可以解釋爲了義的見,不是權說,而是實實在在是這樣的。前面我們所講的業果是屬于世間的見,後面所講的證空性的見是屬于出世間的見,也就是勝義的見。

  [通達勝義谛真理之慧]也就是我們能夠了達甚深真實的智慧。

  [不會成爲我執的直接對治]就是說和斷除我執完全沒有關系。

  前面我說過光是修明心見性和斷我執沒有任何關系,什麼關系都沒有,連我執都不知道,怎麼能斷得了我執?要斷我執需要先將我執找到,知道我執是如何顯現執著的,在我執上面下功夫,並反其道而行之,不按照我執的方法做,這樣才不受我執的作用。如果沒有在我執上用功夫,只是想一下,怎麼能起作用呢?比如追捕強盜:假如在一群人中有一個是強盜,既不能將這一群人都抓起來;也不能將這一群人都放了,那麼強盜也將混在裏面逃走了,要認出那個是強盜,就要花氣力去找,這樣才解決問題。

  不僅如此,若無甚深正見,僅有出離心與菩提心,也只能獲得大乘資糧道以下,無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

  [甚深正見]就是萬物緣起有、自性空這樣的正見。

  達到[大乘資糧道]的水平已經是相當不簡單了,先是要生起菩提心,單有菩提心還不行,還要生起快要證空性的相似功德,這樣才合于加行道。如果證了空性之後就是見道,從見道再慢慢地、一分一分地斷遍計執,直到全部斷完才能成佛。如果連粗重的煩惱都沒有斷,就更說不上斷得了所知障。

  [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這裏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即便是單有出離心的小乘之人,如果沒有修空性,也得不到小乘的加行道。因爲在小乘的加行道也要證得空性的相似功德,如果連相似空性都沒有證得,那麼加行道就還不如量。

  如果在出離心與菩提心二者攝持之上,又具有通達甚深見者,則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獲得,尤其能成爲解脫與一切智之因。

  [解脫]就是斷生死輪回,無論是小乘道還是大乘道都同樣需要。[一切智]就是佛位,佛的智就是一切智。通常以一切智代表佛位,實際應該稱爲一切種智,在行文上以一切智代表佛的一切智慧。在叁智裏面,一切智是對一切法相的總了解。

  這段話是說:如果能有出離心或者菩提心的攝持,又能真正清淨地證得見道,在證得見道之後還有十地,要一層一層地上去,才可以證得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各種功德。

  我們發願要救度衆生,如果沒有一個救度的方法,也不過僅有善心而已。因此,我們首先要有這樣一個看法:“我要找到一種決定能斷輪回根本的甚深正見。” 僅有業果決定的世間正見是不夠的,歸根到底,要有通達無我之見。

  [如果沒有一個救度的方法,也不過僅有善心而已。]這就像大家現在發心:“我願爲衆生而成佛”,可是卻沒有救度衆生的本事,只不過有一個願心而已。

  [輪回的根本]就是衆生落入輪回的根本原因,我們要找到斷輪回根本的方法,這就是緣起有、自性空這樣的正見。

  [僅有業果決定的世間正見]世間正見僅能保證我們世世代代得人身,不墮叁惡道。但是這樣的世間正見對于解脫來說還不夠,還是要有通達無我之見,才能斷生死輪回。

  [無我之見]就是沒有執著的見。這裏的[我]就是執著,在經書上被稱爲實執、執實、我執、無明等等,都是執著,雖然名字不同,實質都是一樣的。

  一些外道修叁摩地能得四禅八定,但他們沒有通達無我之見,所以不要說斷煩惱,就連減輕煩惱也無法辦到。《叁摩地王經》說:“諸世人修叁摩地,彼者不能壞我想,助長煩惱且鼓動,猶如勝行所修定。”

  外道雖然同樣能得到前五通,但就是不能得到漏盡通。因爲他們不承認煩惱是流轉生死的根本,不認識這個道理,就沒有方法去對治。外道修到最好的時候,除漏盡通之外的什麼樣的神通都有,但到了有頂天就無論如何再也不能出去了。直到他們的功力消失了、定力消失了、福報耗盡了,就只有下墮,因爲再往上沒有路了。因此對于修外道的人來說,他們的未來不敢說不墮叁惡道,與其說他們修成外道,耽誤了若幹年後還是要再來投人身;或者是靠修定的修持力完成外道的修法,一旦定力和修持力消失了,還要墮入叁惡道,不如不修的好。

  我們修佛法的只要將業果搞清楚,就可以保證不墮叁惡道,如果再將我執斷幹淨,就可以說與叁惡道絕緣了。再往上還可以解脫生死、爲衆生成佛,這就是內外道的區別。所以任憑外道說得天花亂墜,我們都不能聽,聽了就要受害。

  [但他們沒有通達無我之見,所以不要說斷煩惱,就連減輕煩惱也無法辦到。]外道不僅沒有通達無我之見,而且連這樣的想法都沒有,他們沒有對治煩惱的方法,所以不能斷煩惱,連減輕煩惱也做不到。而修內道時,佛法開始就告訴我們,我們的一切所爲都是爲了對治煩惱。顯教是如此,密法也是如此,都是要爲了斷煩惱。

  [《叁摩地王經》說:“諸世人修叁摩地,彼者不能壞我想,助長煩惱且鼓動,猶如勝行所修定。”]世人修叁摩地不能斷除我執,只有助長煩惱生起。外道之人都有貢高我慢,佛教徒則很謙和,無論是誰都肯對他說法。道家則不同,他們講究道不外傳,對不入道者他們不會對其說道。他們將自己的那些方法視爲殊勝,並以此來修定,由于不能壞我想,所以不可能得解脫。他們只有從低處向高處走,看低處不幹淨就向高處走一點,只能由濁而轉清,根本不懂我執無明會令自己生死流轉。所以我們佛教徒在皈依戒中有:“皈依佛竟,永不皈依天魔外道。”一條。

  我執是輪回的根本,要斷此根本,無我見是絕對必要的。如前經所說:“倘若于法觀無我,各各觀察而修者,此乃能獲涅槃因,別余諸因難成寂。” 爲獲得解脫就必須根絕我執。爲根絕我執就必須修與感覺與我執完全相反之道——無我。如果不修無我,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地布施、持戒等,也不能獲得解脫。《四百論》中說:“寂門無第二。”所以,想要解脫輪回,是沒法不要這個通達無我慧的。

  [無我見]就是沒有執著的見。無明就是認爲事物是有自性的執著,所以無我見是針對無明起對治作用的見解。對于各種各樣的、各個方面的法,我們能觀察沒有自能成其而有的性質,也就是事物沒有自成其有的性質,都是依緣而生。宇宙中的一切法都不能自成其有,都是依緣而生,一切物質沒有一樣能夠自己而生的,如果我們能從各個方面去看,才能找到涅槃的因。如果一旦執實了,就成了生死流轉的因。我們只有認清我執無明,不受其騙,才能解脫輪回。其他別的方法不管其說得如何天花亂墜,都不能成就寂滅煩惱的功能,唯有無我見才能夠寂滅煩惱。

  [爲獲得解脫就必須根絕我執。爲根絕我執就必須修與感覺與我執完全相反之道——無我。]我們要獲得解脫就要將我執無明斷得幹幹淨淨,一點兒都不能有;要根絕我執無明,就必須修無我智慧;無我智慧就是了達一切實我(包括人我、法我),萬事萬物都沒有實有自性。這些執著將在道理都明白了、並對此破除了之後,才都不再出現在自己的心裏,以後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才都沒有我執的因,才不會流轉生死。不這樣的話,任憑你修什麼至高無上的法,就算修馬上就要成佛之法都不過是植點習氣,根本生不起功能。因爲既沒有出離心、菩提心,又沒有斷我執,就等于幼兒園的孩子去讀大學課程,一點不起作用!

  [如果不修無我,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地布施、持戒等,也不能獲得解脫。]我們要解脫的是我執引導下所做的一切,如…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3.釋正見(1)必須修正見的原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