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下去大家都能成功。
所謂【舍棄現世】主要舍棄的是現世八法的貪著,如果這個能舍就不一定要抛棄一切資具去做個乞丐。大德先賢們曾經爲我們樹立了許多舍棄現世的榜樣,像嘉卻·格桑嘉措與班禅·洛桑耶協等。
這段話告訴我們:舍棄現世是要我們舍棄對世間安樂的貪著而不是不要世間法,我們是世間人怎麼能不要世間法呢?我們要舍棄的是對世間法的貪著,如果能舍棄對世間安樂的貪著,就不一定非要舍棄自己的家財去當乞丐。我們要的是對世間的苦樂不起執著心,對世間的安樂不要起貪心。就比如做國王的擁有無數財寶,只要沒有執著的心就是不貪著;當乞丐的窮得只有一根打狗棍、一只碗,只要有執著的心還是貪著。因爲他們會想:沒有了這個碗,別人布施時用什麼裝?沒有了打狗棍,萬一狗來了就會有危險,所以要抓得很緊。只要心不執著就是做國王還是一樣,不是說不准我們享受得好。有人說受用是蝕福氣,受用怎麼會蝕福氣呢?受用來了之時你就念“嗡、啊、吽”,恭請所有十方諸佛都來共同受用。在密法裏面有內壇城,要想到供養上師、供養本尊、供養護法,怎麼能說凡受用一定蝕福氣呢?一頓飯值多少錢?算一千塊錢就不得了了,可是你在供養的時候外供十方叁世諸佛,內供內壇城上師、本尊、護法,你所得到的福報就不得了了。這不還是“賺錢生意”嘛?就是看我們做還是不做,做了就會真實增長福慧的。
修佛法之人不會窮,因爲有諸佛的回向,我們天天都在增福、增慧,怎麼會窮呢?不會窮,窮與我們是無緣的。我們也有曆代佛的回向,任何一尊佛成佛的時候,我們都還是衆生,佛所回向的都有我們一份;我們依佛法而修行,天天都在增福、增慧,福慧本身都在天天增長。我們每天消耗了多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我們都可以供佛。沒修過密法的人是不知道,修過密法的人都知道,早上起來穿衣服,心裏念“嗡、啊、吽”,自己自成本尊,衣服披身上是在供養本尊,這樣一來,穿衣服都是在培福。問題在于我們會不會修,會修的沒有一處不在增長福和慧,爲什麼呢?我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就在培福;我們在修法的時候需要動腦筋,要動腦筋就是在生慧,福、慧是連在一起的,並不是截然分開的。
我所說的這些就是告訴大家:只要真心學修佛法,生活來源是沒有問題的。等大家具有一定的水平之時,就不能想世俗間的事情,因爲一想就會湧起來,那時候讓自己都覺得麻煩。出家人都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居士自然會給供養,不是誰叫居士給他們供養,只要他們在認真修學佛法,就會有這種感應。在家人平時與群衆的關系也如是:如果通過修學佛法使自己的心量變了,周圍人對你的態度也會改變,往日與你充滿敵意的都會變得喜喜歡歡的;選先進的時候,大家都會選你。只要自己的心量變了,還是原來的那些人,對自己的態度都會改變。這是很現實的,不是在幻想。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有增長福報和智慧的因,而且是不停息地在做。
這裏附帶說一下,大家千萬不要去聽那些看相的、算命的以及什麼觀仙婆的話,因爲他們看不到我們的未來。你去找他,他最多只能看到你今天的福報。我們修佛法時在不斷的忏除惡業,在不斷的增長善業、智慧,他怎麼能看得到呢?因此他是看不准的。無論這些人有多了不起,對我們學佛人也沒有關系。當年我住在康定的時候,有個打卦很出名的喇嘛,大家都去找他打卦,可是我從來都沒和他見過面,因爲沒有需要。我的情況是福慧都在變,他只能看到我今天的情形,不能知道我的今後變化,他怎麼打得准呢?我們學佛的人一定不要聽信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看相、算命的話,那些都是騙人的,就算他看得准也是現在的情況,只能根據我們現在的情況而說,如果我們天天在變,他就沒辦法看得准。比方說一個小學生,現在是小學水平,可到他上了中學就不是小學水平了,他將來若上了大學水平就更要變化,而算命的只能看到他小學水平。所以那些看相、算命的與我們無緣,去找他們只是白費精力,他們是以此來賺錢的。
[大德先賢們曾經爲我們樹立了許多舍棄現世的榜樣,像嘉卻·格桑嘉措與班禅·洛桑耶協等。]這些故事我沒有聽上師講過,所以這裏我不講。這些大德確實是舍棄了現世的,但他們的生活也是很好的。我舉個現世的例子:清定上師是舍棄了現世的,他的生活你們大家是趕不上的。再簡單的說一下智敏法師,他也是舍棄了現世的,現在他的生活有多好,他自己並沒有去想那些,弟子們就會供養給他。能舍棄現世生活反而好;整天想怎麼能讓自己生活好,卻只落得個求不得苦,因爲福報不夠就求不到。
還有我們的大悲大師舍棄轉輪王位而出家,寂天菩薩,大覺窩吉祥阿底峽等也都是舍王位而出家的。宗咯巴大師也一樣,他聽從妙音之教,把近千名哭泣不舍的叁藏法師留下,只攜帶八名清淨弟子眷屬去離事專修。當時的漢地皇帝曾派遣大臣持金字诏書來迎請大師,然未能請到。
[妙音]是指文殊菩薩。[離事專修]是指離開眼前的世事而去專修。這裏我重點說一下:宗咯巴大師有那麼大的本事也還是要專修,皇帝派人來迎請,宗咯巴大師當然知道,使者還沒有來,他就躲到別處去了,使者當然迎請不到。這就說明他不貪世間的名,一心一意專修正法,使正法住世。
這些大師只靠苦行與乞食生活,把時間都用在專心修法上,他們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就是覺窩噶當派的【十秘財】。
[十秘財]就是十種秘密的財寶,前面已經說過了。
此外還有不少舍棄現世的道歌。如即生即身成佛的嘉瓦溫薩巴說:“昔米拉日巴,今洛桑頓珠,除即時衣食,無須蓄財物。爲即生成佛,善住如是行,舍貪瞋住靜,願取暇滿實。”瑜伽自在大師米拉日巴說:“子若至心修正法,若從心底生淨信,若能不顧現世樂,若更真實隨我行,當知親屬乃魔使,勿執谛實斷牽纏;財食正是魔守卒,親密極壞勿愛著;五欲魔境是魔繩,決定系縛舍貪戀;童朋誠爲魔王女,決定诳惑應善防;故鄉亦是魔王獄,極難解脫應速逃。總當舍棄一切死,現時放下最有益,幻身假人終傾頹,現湊緣起最有益,心鹫終要飛離屍,現飛萬裏最有益,人聞我說即修行,彼誠具有法善根。” 又說:“我樂親不知,我苦仇不知,若于茅蓬死,瑜伽意樂圓。我老友不知,我病姊不知,若于茅蓬死,瑜伽意樂圓。我死人不知,我屍鹫難見,若于茅蓬死,瑜伽意樂圓。蒼蠅吸血肉,螞蟻啃筋脈,若于茅蓬死,瑜伽意樂圓。門前無人迹,門內無血迹,若于茅蓬死,瑜伽意樂圓。無人守屍林,後事無人理,若于茅蓬死,瑜伽意樂圓。無人問行蹤,無人知我處,若于茅蓬死,瑜伽意樂圓。無人山洞中,乞丐臨終願,願能利衆生,意樂得圓滿。”
[昔米拉日巴,今洛桑頓珠,除即時衣食,無須蓄財物。]出家人有規矩,除叁衣一缽以外不准有積蓄。因此釋迦佛當時都是乞食生活,那時的寺廟裏不像現在還有廚房,出家人都是出來乞食的。由于當時人們普遍信佛,所以出家人可以乞得到食物,那時的在家人習慣于早上做好了飯之後就盛上一碗供在佛堂裏,出家人來乞食時就拿出來布施。出家人緣門托缽,手裏拿個碗,施主將飯倒在他的碗裏就是了。但是下一個出家人再走到這家,就得不到布施了,但很少有出家人乞不到食被餓死了,這是當時的情形。現在就不同了,因爲不信佛的人多了,出家人不能出去乞食,于是寺廟裏都有廚房,不管好與不好,反正到時候去總歸有飯吃。
[爲即生成佛,善住如是行,][如是行]照是上面所說的去做。這裏主要指的就是舍棄現世的貪著。
[舍貪瞋住靜,願取暇滿實。] [願取暇滿實]這個[暇滿實]就是暇滿而不空過,真正得到了修學。
我們學修佛法之人第一要斷的就是瞋念,因爲瞋念起了要去叁惡道。我有兩句話就是希望大家要控製二氣:對別人不要發氣;對自己不要怄氣。這兩樣既影響我們的善業,又要傷身。生別人的氣要動肝,動肝當然要傷自己的身體,而且與別人積怨,他還要報複你,甚至當場就給你來個難堪,讓你心裏不好受。與他人沖突之後回家想不通自己就會怄氣,或者並沒有誰來惹你,你就是自己一個人怄氣,自己怄氣還是要生病。起碼你的心裏是抑郁的,心裏抑郁腦細胞就是拘束的,身體健康需要體內細胞是松散的、沒有阻礙,這樣大腦才能調平。所以我覺得要緊的是先不要說怎樣修行,首先應將自己的二氣控製住,對別人不要發氣;對自己不要怄氣。自己不怄氣就沒有想不開的事,自然就不會有煩惱。我們應該將這個道理想通:人家之所以會讓自己怄氣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他不認識、不知道這樣會讓你不好受,使你精神、物質受了損失;二是他只是要出出自己的氣,所以我們要可憐他:是他沒有智慧,也是屬于無知。這樣我們就不會爲此怄氣了。另外,與他人沖突之後回家自己想不開是冤枉的,既然自己和對方的沖突已經脫離開了,回家後自己還有什麼想不開的呢?文殊院的對聯對我們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做了就放下,放下就了,了了有何不了。這就是叫我們心不要執著,有了這樣的心我們才能對世間八法不執著,這是互相關聯的。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事都要抓住,就不可能不抓住世間八法;如果能不抓住世間八法,我們自然就不會怄氣。
簡單地說,證空性就是不再有執著心。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到證空性的時候,但可以學著不執著,這是一種隨順的修法。
[瑜伽自在大師米拉日巴說:子若至心修正法,若從心底生淨信,若能不顧現世樂,若更真實隨我行,]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專心誠意地修正法,如果你能從心底裏生起對佛法的信心,如果你能不貪著世間的安樂,那麼你想求得圓滿就應照我這樣的修行。米拉日巴對世間不貪著,他…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1.釋出離心(2)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