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
第二,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即:(4-2)
“業果不虛輪回苦,勤思消除後世貪”
[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是幫助我們生出離心的另一種方法,也就是說我們除了對世間的安樂不要貪著,對叁善道同樣不要貪著,包括對人道也不要貪著。對人道不貪著不是說人身不可取,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對世間的貪著我們不能要,人身還是要的,因爲有了人身才能修佛法。不要想:“管他的,下輩子我要生到天上去,那該多好!要是我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我就可以過了若幹億萬年還存在。”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業果不虛]就是造下什麼因就必會感什麼果。
[輪回苦]是說在六道輪回之中沒有那一道是不苦的。
[勤思]就是想了又想、反複地想,這樣才不會去貪戀後世。這就像媽媽經常對孩子說:火是摸不得的。由于她反複地、經常地說,孩子就不敢去摸火了。我們修佛法還是這樣:如果我們天天想六道輪回去不得啊,這樣才會斷了對輪回貪戀的念頭。
【所謂後世貪著】是指下面這種想法:“我希望在來世能活得像梵天、帝釋或轉輪王那樣,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東西,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 我們也可以見到有些人發願往生淨土,卻沒有利益有情這個思想,動機只爲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果對此深究的話,可見大多數這樣的人都是跟著後世貪著轉的。
[對此深究]就是仔細研究。世上大多數的人不僅想著這輩子好,還要想著下輩子更好,這就是對後世的貪著。我們可以想想,天天念阿彌陀佛的人有沒有想到利益一切有情衆生?他們是想將來自己能生到阿彌陀佛淨土那裏去,不會有利益其他人的想法:“管他們會怎麼樣,反正我是要生到阿彌陀佛淨土那裏去!” 人們通常會有那些貪著後世的想法。
道次第中,下士道說業果消除現世貪著,中士道消除後世貪著。在此【叁主要道】中,以修暇滿與無常爲消除現世貪著方便,以雙修業果與輪回苦二者爲消除後世貪著方便。
[方便]就是方法。
後者這樣說有二個要點。第一,因爲業果極爲微細,如果我們未能徹底解脫輪回,任何罪業之果都會使我們重新在生死中輪回;第二,爲消滅這個輪回,我們必須消除一切以無明爲動機的業。
[因爲業果極爲微細,如果我們未能徹底解脫輪回,任何罪業之果都會使我們重新在生死中輪回;]這句話非常重要。不僅任何罪業所感的惡果會使我們在輪回中受苦,行世間善業同樣會使我們在輪回中受苦。如果我們所行的善業是用世間心造的,這樣的善業只能在世間成熟。大家可以想想:不管自己生活得有多舒服,都會有痛苦的時候,都會有生病的時候。人是如此,如果生于天上還是一樣的:天人可以盡情享樂,但是到臨死五衰相現前的時候,還是痛苦得很。佛經上告訴我們,天人在臨死沒有斷氣的七天時候裏,可以預知自己將要受生之處是很肮髒的地方,此時他們心裏難受的痛苦佛經上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天人臨死的七天相當于人間多少年?人間的幾百年才相當于天人的一天,天人的七天就相當于人間的幾千年!這麼長的時間裏天人都在恐懼中,想著自己要死了,就要去吃屎了,那時的心裏有多苦!因此佛經上說得清楚:天人此時所受的苦相當于生地獄的十六倍!所以,就是生到天上也不全是好處。
[爲消滅這個輪回,我們必須消除一切以無明爲動機的業。]大家現在就要生起害怕的心:因爲我們對一切都是抓得緊緊的,在沒有證空性之前,心都是執實的。我們現在所造的業,就算是造了生天人的業、修了定、得了天人果,還是要受無明的影響,最後還是要五衰相現前,那相當于人間幾千年的七天痛苦不斷,親人眷屬都不願意接近他,最多看上一眼就走了。因爲天人是最愛清潔衛生的,平時花蔫了會自動複員,身上幹幹淨淨。天人到臨死的時候身上的臭味就出來了,那些和他最要好的天子天女都會離他遠遠的,對他好的天人拿一根棍子挑一朵花,隔著很遠送給他,可一朵花怎麼能抵消他身上的臭味?所以佛經上說此時天人所受的苦相當于生地獄之苦的十六倍!由此來說,我們有什麼理由願意到天上去呢?假如我們長久認真想過之後是不會願意生到天上去的,不想生于天界就沒有意業、沒有願心、沒有欲心就不會生于天了。我們是依自己的欲心、依自己的意樂去成就任何事的,這個欲心就是成就世間法、出世間法的根本,沒有欲心,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可能成就。
因此我們可以說,爲解脫輪回,就必須要取舍黑白業果,爲取舍業果,就先要深信業果,爲能深信業果,又先要思維業果。
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解脫輪回就應取善業得樂果、舍罪業去惡果。只有相信有因必有果才能正確地取舍業果,如果不能相信業果,就不能正確取舍善惡業果,要深信業果就要先思維業果。有人說:“修行時什麼也不想,這樣就能證法身。”這樣的說法可真是太笑話了,根本沒有這種事情!我以爲這是懶人想出來的方法。什麼都不想就能證空性,哪有這麼舒服的事?!解脫靠智慧,智慧靠思維,連思維都沒有,什麼也不想,豈不是和昆蟲過冬一樣了呢?在非想、非非想處天確實是什麼也不想,他們是住在舍受裏,既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這樣是不是就證了空性呢?事實上他們這樣的作法連空性的氣味都聞不到,不可能證空性!
思維的方法,要根據佛所說的四種業果道理——業決定、業增長廣大、所未造業不會遇和已造之業不失壞。仔細思維,如能對業果生起深忍信,取舍便能自然而作。
[四種業果道理]就是由善生樂、由惡感苦;業是要天天倍增的;沒有造的業不會感果;已經造了的業不管經過多少億萬年都不會失壞。衆生畏果、菩薩畏因。菩薩在造因的時候非常謹慎,害怕萬一造了不好的業,除了受苦之外沒有辦法了斷。一旦造了惡因,唯一的辦法就是忏罪,但即使忏了罪也還是要重報輕受,才能了斷。釋迦佛成佛之後,在釋迦族被誅的時候,他老人家還感了頭痛的果。成了佛都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有情呢?
[生起深忍信]就是生起很深的信心,深信中間爲什麼加上一個忍字呢?就是要心裏能夠安忍,要內心裏承許就是這樣的。嘴上說相信不是安忍,安忍是心裏認定就是如此,無論別人怎麼說都不動搖。必須達到自己從心裏認定就是如此,任憑他人說什麼心裏都不動搖,沒有一點懷疑地能夠真正相信,認定就是如此,這才叫安忍。比如我們承認水能夠浸濕、火能夠燙手一樣,這些自己心裏自然是能夠承許,水就是能濕潤大地,火就是會燒痛人,這些在自己的心裏是沒什麼可懷疑的,這就叫安忍。我們如果生起了深忍信,正確取舍善惡業果就能自然地去做。
《道次第》中,無常之後說叁惡趣與皈依之類,本文中也有這個意思,現根據《道次第》略加補充。
這是帕邦喀大師以他的慈悲心,在這裏根據《道次第》再給大家講一下。
你死之後,心識不會像滅掉的燈一樣無所從去,還需要另外受生。受生之處不外惡趣與樂趣二種。不管生于何趣,你都是無法作主的,只能跟著業跑,善業引入樂趣,不善業引入惡趣。
現在的人大都認爲人死如燈滅,人死了還有什麼不了之事呢?死了死了嘛!他們會這樣想:“趁著我活著要好好享受一下,管他呢,反正是要死,死了就一切都了結了嘛!”實際不是這麼回事,凡有來的地方就一定有去的地方,不會是只有來的地方沒有去的地方。衆生是從哪裏來的?是從前生來的,既然衆生有來的地方,死後怎麼會沒有去的地方?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今生死後不會是人死如燈滅,既有地方來也會有地方去。就拿現在來說,你們到這裏來學佛法,還要回到各自住的地方去,不會有來無回。
自身業力的成熟決定我們受生的地方。舉個例子來說:愛打網球的,看到網球場就是自己打不成也要去看一下;愛跳舞的,只要知道哪裏有舞會就趕緊去買票。過去有熏習是過去的業,今生願意做是過去的因。今天大家到這裏來學習,是許多極爲複雜的因彙聚而成,沒有因咱們大家就將是見面不相識,所以說生于何趣由業力決定。
大不善業者生于地獄中,中者生于餓鬼中,小者生于畜生中。大善業者生于二上界天中,中者生于欲界天,小者生于欲界人中。正如吉祥怙主龍猛所說:“不善業諸苦,如是諸惡趣;善業諸樂趣,一切生中樂。” 如果是這樣的話,由于我們善業的力量極小而不善業力量極大,假如在這種情況下死去,則可斷定後世必然生于惡趣之中。
能生于二上界天者一定要有定力,沒有定力而又有大福報者只能生在欲界天,只作定外善業者也只能生在欲界天。按照福報來說,生于人是沒有生于天界好;按照修佛法來說,生于人就是比生于欲界天好,這一點大家要認識清楚。在享受方面,欲界天肯定是比人間要好,是要殊勝些。欲界天人一生都是好享受,人一生中有享受也有苦受。欲界天人要到臨死之時才有七天的痛苦(相當于人間的幾千年),但是平時都是快樂的,所以從快樂的角度來說天人比人要好。
[正如吉祥怙主龍猛所說:“不善業諸苦,如是諸惡趣;善業諸樂趣,一切生中樂。”]這裏爲什麼用了一個[諸]字?因爲不同的善業入各樣不同的樂趣;不同的惡業入各樣不同的惡趣。如果希望在一切生中樂,那就需要解脫生死和爲衆生成佛才能辦得到,單靠我們在世間的這點善業是辦不到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由于我們善業的力量極小而不善業力量極大,假如在這種情況下死去,則可斷定後世必然生于惡趣之中。]這句話大家要仔細想一下。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般人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回到家裏他就一定會很高興,會向一家人炫耀自己,因爲這是稀有的事情,很不容易;可是如果做了惡業他回家就會一聲不吭,生怕有誰知道。由此可見,造惡業容易,造善業難。一…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1.釋出離心(3)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