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1.釋出離心(2)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P6

  ..續本文上一頁的經驗來說,我就吃了這樣的虧,早年在康定學的法都舍不得丟,這樣就使得專修的功能生不起。所以我現在總是告誡初學佛法者:最好是簡單,最好是簡單!帕繃喀大師在這段話裏也是告誡我們:學了一兩個法就要認真修,不要去忙著求多聞。該多聞的可不是我們現在這樣的階段,我們是初業有情,把精力、時間浪費了,一樣也不能成就,多聞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我們要將《叁主要道》在心中生起功能,還不要說完全如法地生起功能,起碼要將相似的功能生起之後再求多聞。多聞的目的是讓我們所學的更廣,將來度生的時候,能適應衆生的各種不同煩惱,是以此爲目的的。如果我們不從自身生起功能開始,只是求多,那麼結果很簡單:一切事情都留到下輩子去做了,這輩子是做不起了。這輩子我們得了這樣好的人身都不做,下一次自己什麼時候還能得人身?就算你修得最好、最好,到那個無色天耍個幾萬萬年下來,賢劫千佛都過完了,對你有什麼好處?萬一你墮入了叁惡道,所受的痛苦就惱火了。因此帕繃喀大師特別說:我們學了一兩個法就要修。這句話裏隱含著:現在不要忙著什麼都學。沒有這麼大的飯量,吃不了這麼大的馍馍。我們現在能夠堪受多少就修多少,將精力集中起來,有了修法的本事,然後再轉爲專修,那時修法的力量就強了。一根筷子手一掰就斷了,十根筷子變成一把,就很難將其掰斷。“言下得證”是指當時的有情,他們有那樣的條件,而且已經是修熟了的,才可以做到言下得證,他們當然要求多聞。我們現在是福慧雙差的時代,所以只能抓到一個是一個,不要一個都沒抓到,大家應該這樣做。將來大家修到自身生起了功能的時候,自然可以擴大聽聞的範圍,並不是說不能擴大聽聞的範圍。要到出離心、菩提心、空見這叁樣不說生起真實功能,最起碼應生起不動搖的信心,確實天天在如是做,至少到這樣的程度再去多聞。現在廣聞學多有什麼好處?現在廣聞學多不僅白費了精力,而且學不到其中的要點,現在應學的內涵又生不起,這可是雙失啊!兩樣都失敗了!因此,我們一定要認識這個道理,初學者不要求多!

  我們現在學《叁主要道》,就要全心全意地學,這個時候不要去想其他的法,這個時候修其他的法是妨礙我們正修的。別人要給我們傳其他的法時我們應該這樣說:“你們說的這些法很好,我不是不相信,等我把《叁主要道》學完了以後再來修。”我們不能說他們的法本身不好,人家修這個法有心得怎麼能說不好呢?只是我們現在沒有時間修。從前的大德有這樣的例子:他正在修死無常,別人說:“你來,我給你傳個無上密。”他回答說:“無上密很好,我也很願意學,就是我現在沒空學,等我以後有空了再來學。”我們現在就應該這樣。

  人家要傳法不能不說他的法如何殊勝,目的是要引起你的意樂,引起你喜歡的心。有些大德的話都是要你對他所傳的那個法生起意樂、生起喜歡心,你才肯拿去專修。他不管你有沒有時間,只是爲了引起你對他那個法生起意樂的心,所以才說:“大圓滿勝慧學好了自然會生起菩提心。”這是上師的一種悲心,是一種方便,要你對大圓滿勝慧生信心他才這樣說的。實在說因不順嘛,大圓滿勝慧是講緣起有、自性空;修菩提心是念母恩、修慈、修悲、生增上心,最後發願成佛,兩者因不同,因不順怎麼能生得起呢?如果因不順也能生得起,那麼種下茄子就可以收獲包谷了,世上沒有這樣的事情!因總要順,因不順就生不起。我覺得最殊勝的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歸納在《叁主要道》裏,所以是殊勝中的殊勝。就如《大般若經》殊勝極了,其要義歸納在《心經》一樣。《心經》盡管只有那麼短,《大般若經》有八千頌,但是其要義都歸納在《心經》之中,說得清清楚楚。

  我給大家講個笑話,在西藏,有個徒弟對師父說:“我念《心經》裏面說這樣沒有、那樣沒有,今天是正月初一了,這個緣起不好了嘛。”這個話和現在的某些人一樣,他們將《金剛經》裏說的前面什麼都有,後面什麼都沒有,就像過河的渡船一樣,誤解成什麼都沒有。《金剛經》裏前面說什麼都有是緣起有,也就是佛所說的:“世間說有,我也說有。”;後面說什麼都沒有,是要大家不要執實,實際是指自性的空。世間一切都是由多少緣起、多少因素而有,也就是應成見所說:都是唯名安立而有的。他們還說:“在《金剛經》中是這樣說的,我那裏說錯了?”這是因爲他們沒有理解《金剛經》中所說的是權說還是實說,是了義說還是不了義說。他們沒懂這個道理:執實的東西是沒有的;緣起的東西是有的。如果說緣起的東西都沒有,那麼就和佛所說的相違背了。佛親口說的:“世間說有,我也說有;世間說無,我也說無。”未必你比佛更聰明、更高級一點?這就是因爲他們沒有理解了義這方面,只理解不了義的那方面,站在不了義的方面、佛的權說那方面去了。你問他,他說自己說的沒錯,是跟據《金剛經》說的,沒有錯嘛。但是《金剛經》裏說的後面的像過河的渡船一樣,過去了就沒有了,是讓大家不要執著。

  如果你認爲後面什麼都沒有了,那就是謗因果,因爲沒有緣起有了。沒有緣起有就是謗因果,哪樣東西世間沒有?佛都承認有,你怎麼能說沒有?佛說的有並不是世間所說的實有,而是緣起有,是由各種因素條件和合而有的,不是生來就是有。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在內,生下來都是很小的嬰兒,現在這麼大的個子是怎麼來的?還不是緣起有?是有各種營養才讓我們長到今天這麼大的個頭。我們生下來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現在則具備了各種智慧,這些也是由緣起有得來的。一切都不是自性有的。剛一降生我們就有這麼高嗎?就有這樣的智慧嗎?任何事物都不是自性有的,沒有生來就有的。佛所要破的自性有就是:自身不要任何因素、不要任何條件就能存在的物體,宇宙間找不到一個,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東西。宇宙間本來沒有的東西我們爲什麼將它抓得緊緊的,認爲它有呢?這在佛法中就認爲是增益見,你認爲是天理,因爲是天理所以是真實的,可事實上它不是天理,所以才可以去掉,如果已經是這樣的了怎麼能去掉呢?由于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與想法,既然是錯誤的概念所以才能糾正。比如這裏明明有個紙杯,你堅持要說它沒有怎麼可以?只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改正錯誤的觀念,才能使我們的心念裏那些錯誤的想法得到糾正。想錯了可以改得過來,各種錯誤的想法根源來自我們的執著。從道理上來說我執是很容易斷的,只是自己不肯去斷就是了。爲什麼說是自己不肯去斷?因爲那樣想不合自己的習慣,不舒服,非要按自己原來的想法才舒服些!大家都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就是要糾正傷害別人、罵別人的壞習慣,將這些壞習慣改幹淨了之後,地獄裏面就取消了我們的挂號牌,這有什麼不好呢?

  [知道一個,知道兩個,就要結合到自己的相續。]相續是我們的身心,這裏所指的是心相續,也就是要結合到我們的心念,修法時就是要將自己結合進去才叫做修,如果不將自己結合進去就等于是隔岸觀火,我們看電視裏的水災有多厲害是一種感覺,如果自己當時就在洪水中,感覺就大不相同了。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就是要將自己結合進去。怎麼才能結合進去?就是按照標准來衡量:看自己有沒有壞的行爲?如果有一點也要趕快改正;看自己有沒有善行?如果沒有就趕快補充起來,這樣就是結合自己。如果不結合自己,就等于在看書,看完書一合上,他是他、我是我,什麼都記不住。二、叁十歲的年輕人還好,看了能記得住,老年人看完了,書本剛一合上就不記得內容了,需要繼續不斷地看。人到中年就沒有少年時那麼記性好,我記得小的時候父親給我念一遍的詩,現在九十歲了還能記得;現在我拿著書看,看完之後書本一合上就不記得裏面說的什麼了,更不說記得住了,就是要記住裏面的一個人名,都要反複看才能記得住。所以說大家修行要趁年輕,趁年輕要認真修,要結合自己修。

  [我們所不需要的是:法沒有在自己的相續上出現;心與法像糌粑粉和水不相合一樣;]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自己所學的法不能在自己的心相續中出現,不起影響。不出現就是沒有影響,也就是法沒有影響我們的心念。這就像糌粑粉和水兩者不能相合,糌粑粉和酥油茶兩者就能相合。

  [在法和補特伽羅的中間存在了很大的空隙,連人也可以穿過;]什麼叫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所有的有情,包括六道有情,畜生道、地獄道、天道都在內,人也是補特伽羅裏的一部分。出現很大的空隙就是說心和法沒有合一,就是帕繃喀大師這裏說的一句笑話:連人也能夠通得過!本意就是心與法沒有合一。

  [佛法像肺煮在鍋裏漂來漂去地在嘴巴上面浮著;]這是帕繃喀大師所舉的一個例子:煮肺的時候,肺總是在鍋裏水面上漂來漂去的。這裏是一個譬喻句,說的是佛法只在自己的嘴巴上浮現,心裏並沒有起作用。要使佛法在自己心裏起作用就需要不斷地思維、不斷的修才行。

  [因爲這是完全不能得到法的利益的。]修法之後心裏要起變化、要起感受,這就叫法樂、法味:由法而生起的快樂,由法而感到的覺受,這是經過實修的人才能有,單單研究佛法道理的人是永遠也沒有的。佛法中的加行道裏談到,加行道的修法過程要分四個階段:有暖、頂、忍、世第一,還有四種境相,一步一步地深入。我們是初業有情,雖不在加行道,還是會有這種類似的感受的。大家好好修《菩提道次第》,修到熟極了的時候,身上就要生暖,先由心上生暖然後遍及全身。這不是給大家說道理,你們將來實修修到熟極了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感覺。這是由于法與心不斷地摩擦,由摩擦生熱,生起暖的作用。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心和風是連在一起的,風是遍及全身的,心識也是遍及全身的;心起變化了,風也就會起變…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1.釋出離心(2)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