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2)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P6

  ..续本文上一页的经验来说,我就吃了这样的亏,早年在康定学的法都舍不得丢,这样就使得专修的功能生不起。所以我现在总是告诫初学佛法者:最好是简单,最好是简单!帕绷喀大师在这段话里也是告诫我们:学了一两个法就要认真修,不要去忙着求多闻。该多闻的可不是我们现在这样的阶段,我们是初业有情,把精力、时间浪费了,一样也不能成就,多闻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将《三主要道》在心中生起功能,还不要说完全如法地生起功能,起码要将相似的功能生起之后再求多闻。多闻的目的是让我们所学的更广,将来度生的时候,能适应众生的各种不同烦恼,是以此为目的的。如果我们不从自身生起功能开始,只是求多,那么结果很简单:一切事情都留到下辈子去做了,这辈子是做不起了。这辈子我们得了这样好的人身都不做,下一次自己什么时候还能得人身?就算你修得最好、最好,到那个无色天耍个几万万年下来,贤劫千佛都过完了,对你有什么好处?万一你堕入了三恶道,所受的痛苦就恼火了。因此帕绷喀大师特别说:我们学了一两个法就要修。这句话里隐含着:现在不要忙着什么都学。没有这么大的饭量,吃不了这么大的馍馍。我们现在能够堪受多少就修多少,将精力集中起来,有了修法的本事,然后再转为专修,那时修法的力量就强了。一根筷子手一掰就断了,十根筷子变成一把,就很难将其掰断。“言下得证”是指当时的有情,他们有那样的条件,而且已经是修熟了的,才可以做到言下得证,他们当然要求多闻。我们现在是福慧双差的时代,所以只能抓到一个是一个,不要一个都没抓到,大家应该这样做。将来大家修到自身生起了功能的时候,自然可以扩大听闻的范围,并不是说不能扩大听闻的范围。要到出离心、菩提心、空见这三样不说生起真实功能,最起码应生起不动摇的信心,确实天天在如是做,至少到这样的程度再去多闻。现在广闻学多有什么好处?现在广闻学多不仅白费了精力,而且学不到其中的要点,现在应学的内涵又生不起,这可是双失啊!两样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这个道理,初学者不要求多!

  我们现在学《三主要道》,就要全心全意地学,这个时候不要去想其他的法,这个时候修其他的法是妨碍我们正修的。别人要给我们传其他的法时我们应该这样说:“你们说的这些法很好,我不是不相信,等我把《三主要道》学完了以后再来修。”我们不能说他们的法本身不好,人家修这个法有心得怎么能说不好呢?只是我们现在没有时间修。从前的大德有这样的例子:他正在修死无常,别人说:“你来,我给你传个无上密。”他回答说:“无上密很好,我也很愿意学,就是我现在没空学,等我以后有空了再来学。”我们现在就应该这样。

  人家要传法不能不说他的法如何殊胜,目的是要引起你的意乐,引起你喜欢的心。有些大德的话都是要你对他所传的那个法生起意乐、生起喜欢心,你才肯拿去专修。他不管你有没有时间,只是为了引起你对他那个法生起意乐的心,所以才说:“大圆满胜慧学好了自然会生起菩提心。”这是上师的一种悲心,是一种方便,要你对大圆满胜慧生信心他才这样说的。实在说因不顺嘛,大圆满胜慧是讲缘起有、自性空;修菩提心是念母恩、修慈、修悲、生增上心,最后发愿成佛,两者因不同,因不顺怎么能生得起呢?如果因不顺也能生得起,那么种下茄子就可以收获包谷了,世上没有这样的事情!因总要顺,因不顺就生不起。我觉得最殊胜的是《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心要归纳在《三主要道》里,所以是殊胜中的殊胜。就如《大般若经》殊胜极了,其要义归纳在《心经》一样。《心经》尽管只有那么短,《大般若经》有八千颂,但是其要义都归纳在《心经》之中,说得清清楚楚。

  我给大家讲个笑话,在西藏,有个徒弟对师父说:“我念《心经》里面说这样没有、那样没有,今天是正月初一了,这个缘起不好了嘛。”这个话和现在的某些人一样,他们将《金刚经》里说的前面什么都有,后面什么都没有,就像过河的渡船一样,误解成什么都没有。《金刚经》里前面说什么都有是缘起有,也就是佛所说的:“世间说有,我也说有。”;后面说什么都没有,是要大家不要执实,实际是指自性的空。世间一切都是由多少缘起、多少因素而有,也就是应成见所说:都是唯名安立而有的。他们还说:“在《金刚经》中是这样说的,我那里说错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金刚经》中所说的是权说还是实说,是了义说还是不了义说。他们没懂这个道理:执实的东西是没有的;缘起的东西是有的。如果说缘起的东西都没有,那么就和佛所说的相违背了。佛亲口说的:“世间说有,我也说有;世间说无,我也说无。”未必你比佛更聪明、更高级一点?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了义这方面,只理解不了义的那方面,站在不了义的方面、佛的权说那方面去了。你问他,他说自己说的没错,是跟据《金刚经》说的,没有错嘛。但是《金刚经》里说的后面的像过河的渡船一样,过去了就没有了,是让大家不要执著。

  如果你认为后面什么都没有了,那就是谤因果,因为没有缘起有了。没有缘起有就是谤因果,哪样东西世间没有?佛都承认有,你怎么能说没有?佛说的有并不是世间所说的实有,而是缘起有,是由各种因素条件和合而有的,不是生来就是有。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在内,生下来都是很小的婴儿,现在这么大的个子是怎么来的?还不是缘起有?是有各种营养才让我们长到今天这么大的个头。我们生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则具备了各种智慧,这些也是由缘起有得来的。一切都不是自性有的。刚一降生我们就有这么高吗?就有这样的智慧吗?任何事物都不是自性有的,没有生来就有的。佛所要破的自性有就是:自身不要任何因素、不要任何条件就能存在的物体,宇宙间找不到一个,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东西。宇宙间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将它抓得紧紧的,认为它有呢?这在佛法中就认为是增益见,你认为是天理,因为是天理所以是真实的,可事实上它不是天理,所以才可以去掉,如果已经是这样的了怎么能去掉呢?由于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与想法,既然是错误的概念所以才能纠正。比如这里明明有个纸杯,你坚持要说它没有怎么可以?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改正错误的观念,才能使我们的心念里那些错误的想法得到纠正。想错了可以改得过来,各种错误的想法根源来自我们的执著。从道理上来说我执是很容易断的,只是自己不肯去断就是了。为什么说是自己不肯去断?因为那样想不合自己的习惯,不舒服,非要按自己原来的想法才舒服些!大家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就是要纠正伤害别人、骂别人的坏习惯,将这些坏习惯改干净了之后,地狱里面就取消了我们的挂号牌,这有什么不好呢?

  [知道一个,知道两个,就要结合到自己的相续。]相续是我们的身心,这里所指的是心相续,也就是要结合到我们的心念,修法时就是要将自己结合进去才叫做修,如果不将自己结合进去就等于是隔岸观火,我们看电视里的水灾有多厉害是一种感觉,如果自己当时就在洪水中,感觉就大不相同了。我们修行也是这样,就是要将自己结合进去。怎么才能结合进去?就是按照标准来衡量:看自己有没有坏的行为?如果有一点也要赶快改正;看自己有没有善行?如果没有就赶快补充起来,这样就是结合自己。如果不结合自己,就等于在看书,看完书一合上,他是他、我是我,什么都记不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好,看了能记得住,老年人看完了,书本刚一合上就不记得内容了,需要继续不断地看。人到中年就没有少年时那么记性好,我记得小的时候父亲给我念一遍的诗,现在九十岁了还能记得;现在我拿着书看,看完之后书本一合上就不记得里面说的什么了,更不说记得住了,就是要记住里面的一个人名,都要反复看才能记得住。所以说大家修行要趁年轻,趁年轻要认真修,要结合自己修。

  [我们所不需要的是:法没有在自己的相续上出现;心与法像糌粑粉和水不相合一样;]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自己所学的法不能在自己的心相续中出现,不起影响。不出现就是没有影响,也就是法没有影响我们的心念。这就像糌粑粉和水两者不能相合,糌粑粉和酥油茶两者就能相合。

  [在法和补特伽罗的中间存在了很大的空隙,连人也可以穿过;]什么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就是所有的有情,包括六道有情,畜生道、地狱道、天道都在内,人也是补特伽罗里的一部分。出现很大的空隙就是说心和法没有合一,就是帕绷喀大师这里说的一句笑话:连人也能够通得过!本意就是心与法没有合一。

  [佛法像肺煮在锅里漂来漂去地在嘴巴上面浮着;]这是帕绷喀大师所举的一个例子:煮肺的时候,肺总是在锅里水面上漂来漂去的。这里是一个譬喻句,说的是佛法只在自己的嘴巴上浮现,心里并没有起作用。要使佛法在自己心里起作用就需要不断地思维、不断的修才行。

  [因为这是完全不能得到法的利益的。]修法之后心里要起变化、要起感受,这就叫法乐、法味:由法而生起的快乐,由法而感到的觉受,这是经过实修的人才能有,单单研究佛法道理的人是永远也没有的。佛法中的加行道里谈到,加行道的修法过程要分四个阶段:有暖、顶、忍、世第一,还有四种境相,一步一步地深入。我们是初业有情,虽不在加行道,还是会有这种类似的感受的。大家好好修《菩提道次第》,修到熟极了的时候,身上就要生暖,先由心上生暖然后遍及全身。这不是给大家说道理,你们将来实修修到熟极了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是由于法与心不断地摩擦,由摩擦生热,生起暖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和风是连在一起的,风是遍及全身的,心识也是遍及全身的;心起变化了,风也就会起变…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2)消除现世贪著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