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心經講授▪P3

  ..續本文上一頁立足點,便是證空性了。因此,不經修持,空性怎能證得?

  證空性定須毘缽舍那的力量,我們一定要努力積聚毘缽舍那的資糧。宗喀巴大師曾經說,透過向和本尊無二無別的上師祈請,可以積聚資糧。同時如法淨除罪障,藉由淨障集資的力量深入教理,深入龍樹菩薩、月稱菩薩等祖師所教導的中觀思想,聽聞思惟之後,繼而實修,如此才有望證得空性。一定要很實際地聞思修,不能像學習世間知識一樣,只是聽課、問答、做筆記,如此只是紙上談兵,絕非內心中的法。透過內心真正實修才能動搖實執,證得空性;空性不是在紙上證得的!

  宗喀巴大師經由祈請而親見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教導宗喀巴大師如何證空性,宗喀巴大師也依文殊菩薩所教導般如實行持而證得空性。文殊菩薩教導宗喀巴大師:“首應積聚毘缽舍那資糧,亦即如實淨障集資,隨後應理解佛護論師、龍樹菩薩、月稱菩薩、清辨論師等祖師的中觀見,理解後應逐次實修,如此方能證得空性。”宗喀巴大師依教如實修持而證得空性。若空性僅由問答便能證得,宗喀巴大師應于請益當下就證得空性,而無需苦行淨障集資及種種聞思修。因爲宗喀巴大師請教的對象是無比殊勝的文殊菩薩,堪于讓人請益證空性法的師長,恐無較文殊菩薩更殊勝的了。空性得依循次第實修才能證得,絕非僅憑討論問答便可證得。

  (第二講)

  【我想利用幾分鍾時間,簡短的向大家介紹未來的課程,課程內容在紮根計劃裏也有說明。佛教在東方國家的弘揚,漢傳佛教早于藏傳佛教。包括中國等地的華人,由于佛教文化的熏習,心地都很善良,學習佛法的習氣也很深厚。在漢傳佛教的基礎上,隨後又有藏傳佛法的傳入,例如西藏大譯師和祖師們所著的經論釋注傳到漢地來的就不少,佛教在漢地真可說是愈發光大了。在這麼殊勝的時機因緣裏,我也由衷想以佛法服務大衆,來內地之前我曾向法王請示,法王尊者說如此弘法很好,啓程來內地講經說法的心力于焉産生。來到內地後認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佛弟子,逐漸醞釀出讓學法者得以深入教理、解行並進的佛法紮根計劃,相信有助于大家對佛法的了解。

  原本我心裏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大家能真正深入學習教法,所以對課程計劃有個腹案,這套課程計劃有完整的進度規劃,就像學校的課程安排一樣,得成立佛學院,並且至少需要五、六位老師和叁、四位翻譯,因此,這個夢想似乎不容易實現,至今還只是夢想而已。眼前能做的就是以現有條件編排可以當下利益大衆的課程,既非艱深得使大家難以學習,也不至于簡略到對大家無益,所以就折衷製訂了大約叁年的授課計劃。

  課程設計上,包括初業有情開始學佛直到圓滿成佛的完整道路引導,目的是希望學員心中能對完整道次快速生起確切的理解,因此在所安排的課程裏面就有“道次第”班。這個班的課程以《菩提道次第略論》爲主,輔以岡波巴大師所著的《解脫莊嚴寶論》及甯瑪巴教派中極爲殊勝的《普賢上師言教集》,內容是道次第止觀之前的篇幅,也就是六度的前四度,後二度另外安排止觀這門課程。止觀中的奢摩他,內容包括《聲聞地論》、《修次叁編》,以及色無色界方面的講解。

  爲了使學員有足夠能力依循叁大寺的課程次第學習大經大論,就得多認識佛法名相,因此爲各位安排了《攝類學》、《心類學》、《四部宗義》和《七十義》等課程,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還可以學習《現觀莊嚴論》,甚至更進一步學習《入中論》。如果能完整學習這樣的課程會有一個好處,就是當自己在閱讀經部的典籍時,能理解眼前自己是在道次第的哪個位置,應該從哪裏著手修持,對于五道十地的理解也能建立起來。這些課程預計今年九月開課。以上是簡略介紹我個人想象的課程架構,歡迎各位提供意見以助于課程的設計安排。】

  上午講到透過四種甚深來探討五蘊,這是資糧、加行二道行者所修的空性內容,猶如月稱菩薩所說的,我們內心無法容忍一直漂泊在輪回中,既然我們這麼不願意輪回,我們就得去追究輪回的因在哪裏。透過追究我們將會了解輪回的因來自煩惱;煩惱的生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再去深究它,原來其根本就在于無明。無明背後的根本又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執。爲什麼會有我執的産生呢?原來我們都把五蘊當成是自性所成的,我們要去探究五蘊到底是否具有自性。我們必須透過這樣的次第消除無明我執以脫離輪回,所以得先生起想去探究五蘊是否有自性的希求心。

  今天,我們說要思維空性,一開始就要找對方向,我們有心尋找空性,那在證得空性之前得先知道所破分在哪裏,我們要去遮破的是什麼。如果我們能了解原來是要向內心去尋找,這樣我們就會有機會證悟空性;如果一開始方向就弄錯,總是向外尋找的話,哪有可能證得空性呢?連所破分在哪裏都沒有弄對,想理解和證得空性根本就沒有門路。所以,首先一定要辨認出所破分是什麼,這很重要。就如同射箭一定要對著靶子一樣,要破除我執一定要先探究我執在哪裏,所破分是什麼,才有機會證得空性。

  在辨識所破分(明所破分)中,四大宗派的智者透過閱讀佛陀所說經典及閱後各自的深入思維,他們共同認知到我執就是輪回的根本,由于我執我們就會跟他人産生對立,會有貪瞋等種種念頭生起,同時也會爲了自己而不惜去傷害別人。因此,四大宗派的智者都認同輪回的根本就是我執。

  什麼是我執?就是執著我是自性所成的,認爲我是有自性的。我執就是輪回的根本無明,即無明的根本是把五蘊當成是有自性的,是自性所成的,因此我們就會認爲我是有自性的,是自性所成的,這就是輪回的根本。

  其實五蘊並非自性所成。如果我們能理解五蘊非自性所成,就能理解我也非自性所成,如此自然就能破除無明。各宗派都一致承許十二緣起,也一致承許十二緣起中的無明就是輪回根本。佛教各宗派同樣一致承許無明是執我之心,也就是我執。

  那麼我執中的我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去認識這個我呢?四大宗派及其他各種宗教都提到對“我”的各種不同解釋。有些外道宗派認爲我是常法,是獨立自主的;而四大宗派中某些宗派的見解就較“我是常、一、自主”的見解要深,他們雖也認爲“我是可以獨立自主的”,但卻不是常法。較此更深入的,以唯識宗來說,他們認爲我及執我之量是異體的;中觀自續派認爲我不是由無害心中所現而是自成的;應成派認爲我執的我是執著名言上的我可以尋找到,執著我是自成的心就是所破分,就是我執的我,也是輪回根本我執的我。有關所破分“我”的見解總共有十八種。其實,能講出那些見解的祖師大德,他們的根器比我們利,修持比我們高,然而,當他們辨別我執的我是何種心念時,都還可能出現種種錯誤,所以辨識所破分對我們來說自是不易。

  哪一派的見解才是無誤的呢?中觀應成派對我執之我的理解才是最如理最究竟的。然而眼前我們就四個宗派對我執之我的不同見解只能人雲亦雲,因爲明所破分不是在紙上談兵,而是心上的觀修功夫。透過觀修,我們就會逐漸理解毗婆沙宗對我的見解,接著再深入唯識宗、中觀宗等派的見解。從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理解到薩迦耶見就是我執,當中的我是否真的是常、一、自主的。我們去探討,慢慢再進入更深的理解,體會就會有所不同,最後進入最深的理解,就可以確切辨識出我執的我指的是什麼。

  我們要去辨識我執的我,就得閱讀經典上有關四部宗派的見解,因爲我們的煩惱力量實在太強了,把我和我執的我混雜了,所以,在我們心中幾乎百分之百認爲我是常法,是獨立存在的;就像一堆物品捆在一起,取其一其它的就被一同拿起來一般。慢慢地,透過修學,我們將會知道我不是常恒獨立的,慢慢再進入中觀自續派及應成派所主張應破的我是什麼。我們由于煩惱太強的緣故,一開始對所破分我的辨識會分不清什麼是真的我什麼不是。透過對于執我是常這種粗分我執的理解,慢慢就能進入細分的理解。一開始認爲我是常法這是最粗分的,透過這種粗分的理解,慢慢會進入較細分的理解,最後則能理解中觀應成派所講的所破分的我執的我,是可尋得的名言上的我。這必須煩惱輕微了才能理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中觀應成派所主張的經論,其中所講的空性見是最利根器者所探究的。而眼前在我們的心續中尚有粗分煩惱,此時學習最利根器的行者所探究的空性,時間上似乎有點不恰當。因爲我們根本還沒辨識出我執到底是什麼,卻一下子就進入中觀應成派所認知的所破分我是自成的部分。《心經》是應成派所主張用以破我執的理路,這是最深的見解,但目前在我們心中,粗分我執和細分我執都還夾雜一起,在這種狀況下,直接以中觀應成派的方式去認知、遮破我執,我們會有使不上力的感覺。

  在理解應成派如何破我執之前,要先理解應成派如何辨識我執,也就是要認識破我執時的所破分是什麼。應成派認爲所應破的我是一法的假立名言處,也就是施設處或命名處,是真能尋得的這個部分;亦即假名安立的事物,是自性所成、是可尋得的那個部分,這就是應成派所主張的所破分。以中觀應成派的觀點而言,他們認爲萬法在名言假立上是存在的,但是名言假立所依據的對象(施設處或命名處)卻是不可尋的。雖然假立名言上存在,但是,去尋找假立名言所指的實際事物卻是不可得的。一般而言,我是存在的,但是它絕對不是我們心中所理解的那個我。眼前我們心中所理解的我很可能正是應成派所要遮破的我;我們以爲名言假立爲我的施設處是可尋得的,然而中觀應成派卻認爲你所認知的那個我是不可得的。但是,在中觀自續派以下的各個宗派都認爲名言假立爲我的施設處,是可以尋得的,是存在的,他們認爲一切所知都是如此存在。以自續派來看應成派的所破分,可能就不是他們所能理解的,因爲他們所主張的存在,正是中觀…

《般若心經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主要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