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有、實有法。以火爲例,它的個別性相是熱且燃燒,總性相是有、所知。講到一切法的自性是空性,譬如火不是谛實有,火的性相也不是谛實有,這就是文中提到的無性相。我們執著火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谛實的實執;産生實執的情況很多,或者執著火本身是谛實有,或者執著火熱且燃燒的性相爲真實存在,或是認爲火的總性相實有法、有、所知是谛實有,從各種不同角度執著火是真實的存在(實有、自性有),以爲火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我們一直都是如此執著萬法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各種角度都可能引生我們對萬法産生谛實有的實執,就補特伽羅的命名處五蘊而言,我們可能從補特伽羅是真實存在的角度産生實執,也可能從色、受、想、行、識等補特伽羅的施設處執著補特伽羅是真實存在的。
問:早上在解釋的時候,“行蘊”的行和十二因緣中的“行”是同一個字,它們的意義一樣嗎?
答:五蘊中的行蘊和十二因緣中的第二支“行”兩者間有很大的差別。凡是補特伽羅都有五蘊中的行蘊,無論佛、菩薩、阿羅漢或凡夫都有行蘊。而無明緣行的“行”所指的是能引業的行,那是凡夫才有的,佛、菩薩、阿羅漢等聖者沒有十二緣起裏的無明造業。
問:早上講行蘊的時候,是以一般的工作行業爲例子來說明;而現在我對無明緣行之“行”的理解是造作的第一個心念。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我這樣的認知對嗎?
答:所謂“行蘊”並不屬于心的種類。一般所謂的“行”是動作、行動的意思,有多種含意,例如搖手的動作也是行。十二緣起中的“行”是指造作引向來世的業,雖也是動作之意,然其所術動作乃指引向來世的造作,故名之爲“行”。
行蘊中的行也是動作的意思,像木工、鐵工等的工作,各種不同的工作。若要說是當下(工作時)的“心”(的造作)也可以。補特伽羅心或身的行爲皆可謂之“行”的範疇。總之,從行爲動作而認知其爲補特伽羅者,就是依五蘊中之行蘊爲施設處來認知的。
問:剛剛仁波切說過,觀五蘊自性皆空的這個修法是屬于資糧道和加行道主要觀修的,其他的如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分別是在哪個階段觀修的?
答:觀修空性先從五蘊入手,但學習內容非僅五蘊,而是將四種甚深應用于五蘊上以觀修。這是資糧道及加行道位的行者所修。而見道位行者觀修的內容較此爲深,即于一法上知其無自性、無性相,遮破其非谛實有的角度及方式更廣更多。例如之前提到火非谛實有,火之熱性,火之“有”(與所知同義)之自性皆非谛實有,可見得執著火爲谛實有的角度很多,但都能遮破。這是見道位行者所修,即八種特別甚深。之前我們只講解其中二種,隨後心經中又提到無色、無受……,講了許多“無”,此中的無是指修道位之所斷被逐漸斷除之意。可能大家不清楚上面所講解的內容,心經裏所說的“當觀五蘊自性皆空”是于五蘊上一一觀修四種甚深,亦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具體涵義。
問: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中集資糧”是否如同仁波切早上所說的集資淨障?我們平常應該如何集資淨障呢?
答:其實在生起菩提心之前,也需要淨罪集資。佛在發心之前一樣也在淨障集資,而在發了菩提心之後,更是苦行積資淨罪以成就菩提。我們需不需要集資淨罪呢?如果你們當中有人已生起菩提心了,此時正是應如世尊般爲圓滿菩提而力行淨障集資的時候。若未生起菩提心,此時也應開始淨罪集資。無論生起菩提心之前或之後都應淨罪集資,不是只有發心之後才要做。積集資糧指的是積集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以福德資糧來說,七支供養是最好的積聚福德資糧的方式;如果要積聚智慧資糧,就要觀修無常、無我的意義,透過學習空性、觀修無常及空性以增長智慧。智慧資糧如果沒有福德資糧做爲輔助的話,那是很危險的。有些人深谙經論,對于空性也能宣說,可是內心卻沒有絲毫感受,這就是沒有福德資糧作爲輔助的現象。修學佛法主要還是內心要有所感受,如其對義理的理解般內心應有所覺受,若內心絲毫不爲所動,則學法就無意義了。
問:觀自在菩薩不是已能觀修五蘊自性皆空嗎?既然如此,爲什麼還須要世尊的加持力讓他能說法呢?
答:此處所說世尊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地,及觀世音菩薩在佛力加持下跟舍利子有一段問答,有共與不共的說法。從不共的角度來講,佛並無等持位與後得位(入定與出定)的差別。觀世音菩薩也早已成佛了,他們之所以分別示現爲導師及眷屬,是爲了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而如此示現,並非觀世音菩薩不具能力而須由佛力加持方能說法,或是佛原本不在定中,此時特別入定加持觀世音菩薩;不共指的就是實際真相。共的部分是指大衆共同所見。
大瑜伽士貢塘仁波切說:“每講到修行就說明天再開始,這樣的人可能會碰到死亡就在說這句話的當天來臨。”死亡經常在我們期待的明天之前到來。推延的惡習使我們至今在修行上一無所成,我今年叁十叁歲,不知各位多大年齡?我們這一生已有多少歲月白白地流逝?!我們總是說現在太忙,總是籌劃著以後再修行,從往昔到現在一直都不曾真正踏實地學法修心,甚至連必須學習都不曾想過。縱然已經接觸佛法,卻不曾以百分之百的心力投入學習。這個世間,甚至所有世間的有情之所以至今還沒能成佛,就是上了推延心態的大當。因此貢塘仁波切接著說:“我不再自我欺騙,從今天起我要好好修行。”
貢塘仁波切所講的幾句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審慎思維死亡這件事,因爲死亡關乎我們的來世,乃至于通向未來生生世世的旅途,要好好預做准備。最近流行SARS這個傳染病,大家格外感到恐懼。可是,以我們學法者而言,我們應該生起怎樣的畏死心態呢?我們可能因爲染上SARS而死,但是我們對死亡感到恐懼並非必須舍棄現世親友和所擁有的一切,也不是因爲必須孤獨地走向來世,這些不是學法者的畏死心態,而是一個沒有學習佛法的人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心理,算是一般低層次的怕死心態。我們是正在學習佛法的人,應由體認到佛法的珍貴,想到可以用來學法藉以經營永恒安樂的人身可能即將失去而恐懼;恐懼的是法行尚未成就,就失去可以修學佛法的人身,這才是學法者應有的畏死心態。如此思維,我們在意的將是未來的生生世世,眼光就長遠多了,不會像沒學法的人,以爲失去今生就好似失去一切一般;相較于一般人的心態,我們面對死亡時的恐懼就顯得輕微多了。同時,由于對未來生生世世這條長路已早有籌劃和准備,眼前也還有時間和機會可以繼續努力,心中對來世去處早有把握,那麼,面對死亡就不會有任何恐懼。不過,由于我們並沒有認真把法學好,來世能否再得人身毫無把握,雖然這也是激勵我們精進向法的動力,但眼前面對死亡還是難免恐慌。
面對SARS,我們要盡量設法讓自己不被傳染,因爲我們深知人身的珍貴價值。同樣,我們也要重視別人的人身價值,因爲那也是他們用于學習佛法,藉以創造安樂的條件;縱然他眼前並沒學佛,可是,他仍有機會值遇學佛因緣。如果我們已經被傳染就要小心不要傳染給別人;如果別人已被傳染,也要小心自己被傳染,這很重要。在座有一位學員戴了口罩,這麼做很好,原本我也想告訴大家可以戴口罩。
防範傳染病在佛法中有方法,藥師佛咒具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念誦藥師佛的咒語。此外,特別針對瘟疫和傳染病的本尊中,有葉衣佛母和二十一度母中的第二十尊度母。多念誦藥師佛咒、葉衣佛母咒或第二十尊度母咒,對防範傳染病有很大的助益。
死亡尚未來臨之前,要努力學習佛法,把眼光放遠,在攸關來世長遠利益的佛法上精進。而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證空性慧,一旦心續中生起了證空性慧,就有能力對治煩惱,甚至根本斷除煩惱——這才是佛法的根本,也是佛法要義中的要義。
有關空性義理的開示,世尊在《般若經》中有廣泛且精辟的解說,而融合諸多般若典籍要義的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上一堂課由于時間不夠,只講解到四種甚深,今天就從這兒開始講解。《心經》對于空性義理的闡釋有叁個單元。其中有資糧道位、加行道位行者觀修空性的方法,也有見道位和修道位行者觀修空性的方法。
所謂甚深四法,就是“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于空,空無異于色”這四句。此中首先在色蘊上闡釋甚深四法(四種角度),“即色是空”所講述的是名言假立的色法不可得,亦即以明辨勝義的心智去尋求名言假立的色法,此色法卻不可得,因爲無,故名空,“即色是空”。
用明辨勝義的心智去探尋卻不可得的色法是否就不存在,就是無呢?(此處的無不同于因爲沒有而名空的無。)不是的。雖尋而不可得,但就在名言上安立色法,故“即空是色”。
以幻術變現出的馬爲例,它是那麼栩栩如生,但是否如我們所見是真馬般的存在呢?不是的。然而,是否因此就什麼都不存在呢?也不是。真馬雖不存在,但幻術中能顯現出一匹馬,就在顯現當下安立幻術馬,因此“即空是色”。以明辨勝義的心智探求色法但不可得,故“即色是空”;由于明辨勝義的心智探求色法卻無色法可得,那麼,色法是否就完全不存在呢?不是的,雖以明辨勝義的心智探尋而不可得,但不可得中在名言的心智上卻能顯現出色法,故“即空是色”,從空性中顯現出色法。
“即色是空”是談色法的勝義實相,“即空是色”是講名言假立的色法,前者是以明辨勝義的心智看色法,後者是以名言的心智看色法。若有人以爲一是色法的勝義現象,一是色法的名言現象,是不同的心所見,因此是相異的二法,如此疑惑是錯誤的,因爲色法不異于色法上的空性,色法自性並非離色法上的空性而另外存在,故“色無異于空”。亦即世俗谛不離于勝義谛而存在,勝義谛也不離于世俗谛而存在…
《般若心經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