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所編創新利益的講法。以菩提道次第而言,過去宗喀巴大師不僅從當代大師獲得口訣,同時還親見文殊菩薩,獲得文殊菩薩的指示,應當寫下關于菩提道次第的論典,宗喀巴大師當時才萌生寫菩提道次的論著心意。他不單單只有見到文殊菩薩,當時他還親見過去印度首席班智達阿底峽尊者,經阿底峽尊者親自顯現在他面前,告訴他已具足(摹)撰寫菩提道著述或論著能力,應當寫下來。受到這些菩薩指示後,大師才寫下這些論著,而不是自己高興或看書後就寫下來,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所有精髓若濃縮精華便是《功德之本頌》。我們在學習佛法上,一開始時先學較略的,它總攝一切佛法的內涵,不是很廣而是稍微略的,再慢慢的學到較詳細、較廣的論典。
世親菩薩在一本論典中開示:正在學習教法時,要按照五要領學習:
1、依據經典的主旨
所謂主旨是指透過學習經典時,經典裏面主要告訴我們什麼,除主要目標外,我們可以對什麼內涵有所了解,會有次序性的介紹,一般講到四種次第,以主旨所诠述的大概就是這經典,我們修習以所能了解的。一般在世俗上,不管做什麼事,首先要了解現在要做什麼事,爲達成目標,一開始要從那著手。從那地方著手後,接著彼此間的關連是什麼?如了解後,當然沒有不可能達到的。類似這種講法,以主旨而言,在告訴我們:現在學習的這目標是什麼?它的著手處在何方?接著再由著手處如何達到目的的關連等等的方式,這便是主旨所講的。
2、攝義,即精華之義
在了解現在學習的主旨之後,接著對此經典所言的內涵,一開始馬上很廣的大小細節都講時,一般人是無法理解的,很容易在聽時感到很亂。在學習上一開始,要先有概略性的了解,這種了解就是依據攝義來解釋,攝義所講的便是此經典概略內涵。
3、詞義,即文詞的意義,內容較多、較廣
當了解概略內涵,再把下面所要注述的詳細內容一個一個解釋,這便叫做詞義。如同在學習《現觀莊嚴論》,一般分成八釋七十譯;在菩提道次第中亦是如此。先將概要聽過一遍,再講詳細內容,這便是詞義。
4、關連,即上、下詞義的關系
詞義解釋後,每一章節之間一定有所關連,若不將關連解釋清楚,一般人不可能弄得懂。所以第四個便是按照關連來講上下文之間的關系。
5、辯答
如此學習到一個階段,心中一定有某些疑問,接著便是辯答。某個東西這樣講有沒有違背?某個東西這麼講有沒有錯誤?將學習過的東西厘清,由此次第學習的話,對于經典及修持的內涵,便可以通盤清楚了解。
所以,在學習經典時,如果想在幾天便將佛講的教法說完是不可能。
《功德之本頌》是將修持從開始到成佛,這條路應如何走的菩提道次第概略的說出,所以它是屬于攝義的論典。
《功德之本頌》指出,學習上首先需要的是“上師”。不論學習什麼,一開始一定需要一個好的指導者、好的老師來帶領。所以,一開始便是依止善知識,接著所講的才是整個菩提道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叁個層次。在上士道教法中,它可分爲顯宗及密宗,所以,在講過上士道後,接著便是講大乘當中特別殊勝的密宗教法如何修持。它的內涵大概就是這些。
《功德之本頌》首言:“一切功德之根本具恩主,一切如理依止爲道根本。”所謂的功德是指我們在修持佛法上的一切功德,這些功德是因爲我們去依止一位善知識而得來的。因爲我們依止善知識而獲得種種功德,所以,他對我們具有極大的恩德。譬如,在修持上想生起種種功德,首先要依止一位善知識,跟他學習後,依其教授如理修持,才有辦法生起功德。換句話說,現在所生起的功德出自于我們如理修持佛法,而知道如何修持佛法,其根本是從依止一位善知識而來。所以開頭講:“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具恩主指上師,也就是向我們開示佛法引導我們的上師、善知識,所有功德都是從這裏生起的。
講到如理依止,依止具相的善知識才是道的根本、修持的根本。因爲所有的菩提道,你要生起任何功德都需上師的恩德;上師大悲地攝受,我們才有辦法生起功德。對上師除一開始要好好以信心和恭敬外,在依止他學習後,我們慢慢層次愈高,內在的信心和恭敬也要相對去提升,這對修行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不會引生出錯誤的或對上師邪見的做法。
在善知識方面,可分很多層次。以小乘來講,佛陀的《律經》講到一位善知識,他需具足什麼樣子的條件。以大乘來講,如《經莊嚴論》也有提到一個大乘的善知識,應該也要具備那些條件。同樣在密宗裏面,比如依照上師荟供的法本,也講到能向弟子傳授金剛乘法門的上師須具足怎樣的資格和條件。當弟子需學習什麼法時,就要根據這些經典來判斷這些上師是否適合成爲我們的上師。但同時我們自己也要能成爲具備這樣種種資格條件上師的弟子,也要有足夠的資格。依經典去看看自己本身是否具備可以去依止善知識的資格,具備資格後再去觀察你的上師是否具備善知識的那些條件。弟子與上師都條件具足後,二者才能成爲一個善的因緣。所以,就依止善知識來講,我們去觀察所依止的對象是不是具格的上師是很重要的。
以前,仲頓巴大師有一弟子在其旁追隨觀察十五年後,對大師言:“追隨十五年,一直觀察,發現您是具格的偉大上師。”大師也回答:“我也觀察了你十五年。”若互相觀察十五年的話,時間就過去了,沒辦法去學習了。在開始學習時,依止一位善知識及觀察是很重要的,確定後應全心依止來學習。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有很長的時間跟在上師身邊觀察他。以法王尊者來講,很少人能在其旁服侍他、觀察他。所以,現代人改用一方面直接看其言行舉止,一方面間接看其弟子的見解修行、言行舉止,由其弟子身上了解上師,可由較松的方法來判斷。
在觀察好上師以後,就要如理如法地依止。如果在依止善知識上能如理如法依止,心中的證量必定可以生起。所以,對于依止善知識一定要非常精勤小心去依止,只要去依止,一切修道上的功德一定可以在心中生起。故宗喀巴大師言:“恭敬依止祈請賜加持。”所謂的祈賜加持是指自己好好學習。如何依止善知識?按《菩提道次第論》,應以意樂及加行的方式依止。意樂是指自己的心念,心裏應如何去觀察上師,上師具足怎樣的功德,我們如何去思維,思維後對上師生起信心來依止他。加行是指如何對他恭敬等。學習後依照這些內涵做,這才是真正的加持,不是口中念一念祈上師賜加持。
以佛法來說,如理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真正要去學習佛法,學習成佛的原因是什麼。我們現在具足修持佛法的條件。在六道裏面我們是人道的衆生,以現在條件來看,我們具足了八閑暇和十圓滿。八閑暇是指我們沒有障礙修持的逆緣;十圓滿指本身擁有十種修道的順緣。因爲獲此十八種暇滿人身非常困難,因此,經論中從解釋暇滿體性、暇滿人身的因緣,以及各種譬喻等多種方式來闡述暇滿人身的難得。但是若僅僅只知道難得,似乎沒什麼稀奇,爲什麼?就我身上所穿的衣服,這衣服可以講是世界我唯一獨有,但是,單單得到這衣服對我而言並沒什麼好希罕的,最主要的是這東西對我有什麼好處。
暇滿人身對我們現在有什麼好處?攝頌中言:“一次所得此閑暇善身。”過去我們常在六道當中輪轉,非常不容易才能得此人身。“一次”表示此世若不好好修持,將來想要再獲人身幾乎是不可能的。故“一次所得”指現在單單只有這一次機會。其難得在經典中形容,就算將整個世界給你,也比不上你現在所獲得的人身;即使你擁有全世界的珍寶,也比不上暇滿人身的珍貴。因你用暇滿人身來修持,就可獲得解脫和佛果。所以,既獲暇滿人身,而且這暇滿人身是如此的珍貴,我們就不能讓它虛耗,這就是利大的意思。它的利益很大,我們一定要知道。現在知道獲得暇滿人身很不容易,且得到後可以拿來修持可獲得很大殊勝利益的話,若還是一天到晚怠惰,那麼,這人身就浪費了。故下面言:“晝夜恒時求取精要心。”就是我們要恒常在生活中思維,此時所獲得的暇滿人身十分殊勝,一定要好好拿來利用,因此恒時求取精要心,祈求能不斷在相續中生起,就是此意。
“一次所得此閑暇善身,極爲難得利大當了知。”這一段最主要講的是我們現在從暇滿人身去思維。因爲各位都已經聽聞了一些佛法了,所以我在這裏不做詳細的解釋,如何去思維各位應該知道。比如說思維八無暇十圓滿,這十八個每一個都可以依次思維、觀修,從心裏面去體會。非人的無暇:
(一)首先從最悲慘的地獄道衆生開始。地獄道是所有輪回裏遭受折磨最多、受痛苦最大,而且衆生數目也最多。地獄道衆生恒常受這些痛苦,根本沒有機會去修習佛法,我現在沒有在地獄道當中,這是多麼的幸運,所以我應該爲自己感到非常的慶幸。
(二)接著思維餓鬼道的衆生受哪些苦,比如說遭受到饑渴的折磨,我現在不用受這些苦,所以我現在是非常的幸運。
(叁)再來畜生道的那些衆生,他們的愚癡與互相吞食,這種痛苦我們現在是不需要去忍受,想想這些的痛苦,再回過頭來想自己,就會覺得自己現在確是非常的幸運。
(四)在輪回裏還有些地方是沒有機會修習佛法的,那就是天道。像長壽天的衆生,因爲他們的心長久處于安逸之中,所以他們也沒有辦法修習佛法。這些非人的數目遠超過人道衆生,這四種沒有辦法修習佛法的非人就叫做非人的無暇。
人中的無暇:
(五)無佛出世致無教法時代。相對于叁惡道的衆生,人道的衆生是非常的希少的,我們現在能夠得生爲人,是非常難得的,可是生爲人身並不一定有機會修習佛法,以時間來說,通常只有在一萬叁千六百劫當中才有一劫裏面…
《功德之本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