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所编创新利益的讲法。以菩提道次第而言,过去宗喀巴大师不仅从当代大师获得口诀,同时还亲见文殊菩萨,获得文殊菩萨的指示,应当写下关于菩提道次第的论典,宗喀巴大师当时才萌生写菩提道次的论着心意。他不单单只有见到文殊菩萨,当时他还亲见过去印度首席班智达阿底峡尊者,经阿底峡尊者亲自显现在他面前,告诉他已具足(摹)撰写菩提道著述或论着能力,应当写下来。受到这些菩萨指示后,大师才写下这些论着,而不是自己高兴或看书后就写下来,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所有精髓若浓缩精华便是《功德之本颂》。我们在学习佛法上,一开始时先学较略的,它总摄一切佛法的内涵,不是很广而是稍微略的,再慢慢的学到较详细、较广的论典。
世亲菩萨在一本论典中开示:正在学习教法时,要按照五要领学习:
1、依据经典的主旨
所谓主旨是指透过学习经典时,经典里面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除主要目标外,我们可以对什么内涵有所了解,会有次序性的介绍,一般讲到四种次第,以主旨所诠述的大概就是这经典,我们修习以所能了解的。一般在世俗上,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了解现在要做什么事,为达成目标,一开始要从那着手。从那地方着手后,接着彼此间的关连是什么?如了解后,当然没有不可能达到的。类似这种讲法,以主旨而言,在告诉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目标是什么?它的着手处在何方?接着再由着手处如何达到目的的关连等等的方式,这便是主旨所讲的。
2、摄义,即精华之义
在了解现在学习的主旨之后,接着对此经典所言的内涵,一开始马上很广的大小细节都讲时,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很容易在听时感到很乱。在学习上一开始,要先有概略性的了解,这种了解就是依据摄义来解释,摄义所讲的便是此经典概略内涵。
3、词义,即文词的意义,内容较多、较广
当了解概略内涵,再把下面所要注述的详细内容一个一个解释,这便叫做词义。如同在学习《现观庄严论》,一般分成八释七十译;在菩提道次第中亦是如此。先将概要听过一遍,再讲详细内容,这便是词义。
4、关连,即上、下词义的关系
词义解释后,每一章节之间一定有所关连,若不将关连解释清楚,一般人不可能弄得懂。所以第四个便是按照关连来讲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5、辩答
如此学习到一个阶段,心中一定有某些疑问,接着便是辩答。某个东西这样讲有没有违背?某个东西这么讲有没有错误?将学习过的东西厘清,由此次第学习的话,对于经典及修持的内涵,便可以通盘清楚了解。
所以,在学习经典时,如果想在几天便将佛讲的教法说完是不可能。
《功德之本颂》是将修持从开始到成佛,这条路应如何走的菩提道次第概略的说出,所以它是属于摄义的论典。
《功德之本颂》指出,学习上首先需要的是“上师”。不论学习什么,一开始一定需要一个好的指导者、好的老师来带领。所以,一开始便是依止善知识,接着所讲的才是整个菩提道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个层次。在上士道教法中,它可分为显宗及密宗,所以,在讲过上士道后,接着便是讲大乘当中特别殊胜的密宗教法如何修持。它的内涵大概就是这些。
《功德之本颂》首言:“一切功德之根本具恩主,一切如理依止为道根本。”所谓的功德是指我们在修持佛法上的一切功德,这些功德是因为我们去依止一位善知识而得来的。因为我们依止善知识而获得种种功德,所以,他对我们具有极大的恩德。譬如,在修持上想生起种种功德,首先要依止一位善知识,跟他学习后,依其教授如理修持,才有办法生起功德。换句话说,现在所生起的功德出自于我们如理修持佛法,而知道如何修持佛法,其根本是从依止一位善知识而来。所以开头讲:“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具恩主指上师,也就是向我们开示佛法引导我们的上师、善知识,所有功德都是从这里生起的。
讲到如理依止,依止具相的善知识才是道的根本、修持的根本。因为所有的菩提道,你要生起任何功德都需上师的恩德;上师大悲地摄受,我们才有办法生起功德。对上师除一开始要好好以信心和恭敬外,在依止他学习后,我们慢慢层次愈高,内在的信心和恭敬也要相对去提升,这对修行者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不会引生出错误的或对上师邪见的做法。
在善知识方面,可分很多层次。以小乘来讲,佛陀的《律经》讲到一位善知识,他需具足什么样子的条件。以大乘来讲,如《经庄严论》也有提到一个大乘的善知识,应该也要具备那些条件。同样在密宗里面,比如依照上师荟供的法本,也讲到能向弟子传授金刚乘法门的上师须具足怎样的资格和条件。当弟子需学习什么法时,就要根据这些经典来判断这些上师是否适合成为我们的上师。但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能成为具备这样种种资格条件上师的弟子,也要有足够的资格。依经典去看看自己本身是否具备可以去依止善知识的资格,具备资格后再去观察你的上师是否具备善知识的那些条件。弟子与上师都条件具足后,二者才能成为一个善的因缘。所以,就依止善知识来讲,我们去观察所依止的对象是不是具格的上师是很重要的。
以前,仲顿巴大师有一弟子在其旁追随观察十五年后,对大师言:“追随十五年,一直观察,发现您是具格的伟大上师。”大师也回答:“我也观察了你十五年。”若互相观察十五年的话,时间就过去了,没办法去学习了。在开始学习时,依止一位善知识及观察是很重要的,确定后应全心依止来学习。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有很长的时间跟在上师身边观察他。以法王尊者来讲,很少人能在其旁服侍他、观察他。所以,现代人改用一方面直接看其言行举止,一方面间接看其弟子的见解修行、言行举止,由其弟子身上了解上师,可由较松的方法来判断。
在观察好上师以后,就要如理如法地依止。如果在依止善知识上能如理如法依止,心中的证量必定可以生起。所以,对于依止善知识一定要非常精勤小心去依止,只要去依止,一切修道上的功德一定可以在心中生起。故宗喀巴大师言:“恭敬依止祈请赐加持。”所谓的祈赐加持是指自己好好学习。如何依止善知识?按《菩提道次第论》,应以意乐及加行的方式依止。意乐是指自己的心念,心里应如何去观察上师,上师具足怎样的功德,我们如何去思维,思维后对上师生起信心来依止他。加行是指如何对他恭敬等。学习后依照这些内涵做,这才是真正的加持,不是口中念一念祈上师赐加持。
以佛法来说,如理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真正要去学习佛法,学习成佛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现在具足修持佛法的条件。在六道里面我们是人道的众生,以现在条件来看,我们具足了八闲暇和十圆满。八闲暇是指我们没有障碍修持的逆缘;十圆满指本身拥有十种修道的顺缘。因为获此十八种暇满人身非常困难,因此,经论中从解释暇满体性、暇满人身的因缘,以及各种譬喻等多种方式来阐述暇满人身的难得。但是若仅仅只知道难得,似乎没什么稀奇,为什么?就我身上所穿的衣服,这衣服可以讲是世界我唯一独有,但是,单单得到这衣服对我而言并没什么好希罕的,最主要的是这东西对我有什么好处。
暇满人身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好处?摄颂中言:“一次所得此闲暇善身。”过去我们常在六道当中轮转,非常不容易才能得此人身。“一次”表示此世若不好好修持,将来想要再获人身几乎是不可能的。故“一次所得”指现在单单只有这一次机会。其难得在经典中形容,就算将整个世界给你,也比不上你现在所获得的人身;即使你拥有全世界的珍宝,也比不上暇满人身的珍贵。因你用暇满人身来修持,就可获得解脱和佛果。所以,既获暇满人身,而且这暇满人身是如此的珍贵,我们就不能让它虚耗,这就是利大的意思。它的利益很大,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知道获得暇满人身很不容易,且得到后可以拿来修持可获得很大殊胜利益的话,若还是一天到晚怠惰,那么,这人身就浪费了。故下面言:“昼夜恒时求取精要心。”就是我们要恒常在生活中思维,此时所获得的暇满人身十分殊胜,一定要好好拿来利用,因此恒时求取精要心,祈求能不断在相续中生起,就是此意。
“一次所得此闲暇善身,极为难得利大当了知。”这一段最主要讲的是我们现在从暇满人身去思维。因为各位都已经听闻了一些佛法了,所以我在这里不做详细的解释,如何去思维各位应该知道。比如说思维八无暇十圆满,这十八个每一个都可以依次思维、观修,从心里面去体会。非人的无暇:
(一)首先从最悲惨的地狱道众生开始。地狱道是所有轮回里遭受折磨最多、受痛苦最大,而且众生数目也最多。地狱道众生恒常受这些痛苦,根本没有机会去修习佛法,我现在没有在地狱道当中,这是多么的幸运,所以我应该为自己感到非常的庆幸。
(二)接着思维饿鬼道的众生受哪些苦,比如说遭受到饥渴的折磨,我现在不用受这些苦,所以我现在是非常的幸运。
(三)再来畜生道的那些众生,他们的愚痴与互相吞食,这种痛苦我们现在是不需要去忍受,想想这些的痛苦,再回过头来想自己,就会觉得自己现在确是非常的幸运。
(四)在轮回里还有些地方是没有机会修习佛法的,那就是天道。像长寿天的众生,因为他们的心长久处于安逸之中,所以他们也没有办法修习佛法。这些非人的数目远超过人道众生,这四种没有办法修习佛法的非人就叫做非人的无暇。
人中的无暇:
(五)无佛出世致无教法时代。相对于三恶道的众生,人道的众生是非常的希少的,我们现在能够得生为人,是非常难得的,可是生为人身并不一定有机会修习佛法,以时间来说,通常只有在一万三千六百劫当中才有一劫里面…
《功德之本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