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功德之本颂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赛康仁波切)

  ~功德之本颂与科判

  

  一、依止师:

  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如理依止是为道根本,

  善见此理多方精进心,恭敬至诚依止祈加持。

  二、身难得:

  一次所得此闲暇善身,极为难得利大当了知,

  昼夜恒时求取精要心,相续不断生起祈加持。

  三、三士道:

  甲、下士:

  身命飘摇犹如水中泡,迅速坏灭故当忆念死,

  死后仍如影伴随身形黑白善恶业果随后至,

  得坚定解于诸罪恶业,即使甚小微细亦断除,

  一切善法资粮悉成辨,恒常谨慎力行祈加持。

  乙、中士:

  受用无厌为一切苦门,轮回圆满实无可依赖,

  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生起极大希求祈加持。

  由彼清净心念所引生,正知正念谨慎不放逸,

  教法根本别解脱律仪,修护以摄心要祈加持。

  丙、上士:

  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

  见已负荷救度众生担,谙习胜菩提心祈加持。

  虽有发心若于三种戒,无有串习则不成菩提,

  善见此理佛子诸律仪,猛烈精进修习祈加持。

  丁、止观:

  于颠倒境散乱令止息,于正法义如理而思择,

  寂止胜观以及双运道,迅速心续生起祈加持。

  戊、密教:

  共道净治令转成法器,诸乘中之最胜金刚乘,

  彼为有福众生圣门径,无难顺利得入祈加持。

  己、守护真言戒:

  彼时成就二悉地之基,佛说乃为清净誓言戒,

  获得无造作之定解已,纵舍命故守护祈加持。

  庚、如圣之行:

  尔后密续心要二次第,如理通达要义而精勤,

  行持四座瑜伽不散乱,如圣所教而修祈加持。

  辛、寂灭除障难:

  开示如此善道善知识,如理修持法友皆长寿,

  内与外之种种道障等,唯愿完全息止祈加持。

  壬、愿速证金刚持:

  生生世世不离正上师,受用一切法之妙功德,

  圆满一切地与道功德,祈愿速得金刚持果位。

  

  学习佛法最开始是依止善知识,然后是小乘、大乘、止观禅修、无学道的佛果为止,都是希望让我们没有障碍,通达这些佛法的内涵,为祈请上师能让他生起这些佛法的内涵,所以写下功德之本颂。

  《功德之本颂》虽然简短,但却涵盖了佛陀从过去二千五百年前在教导他的弟子们如何依次从头开始慢慢进入佛道,直至修证成佛的修持法。

  今日在闻法前需供曼达,将曼达献给这传承的由来: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在献曼达时,观想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我们的前方,释尊依次传给历代祖师们,他们围绕在释尊旁,我们观想将此曼达献给他们,并且祈求他们加持我们对所有修持菩提道的次第可以在心中生起证量,故大家以此的发心观想来献曼达。

  为了使听闻和修持成为佛法,心里在还没有听闻前先生起皈依三宝的心。皈依的心生起后,为了使现在所做的行持成为一个大乘的行持,接着再发起大乘菩提心,故在听前先做皈依发心。

  如同宗喀巴大师所言:“一切发心皆由善心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佛法,需视你心中是否有善的心念,即如现在你有皈依三宝的心一直在自己心中的话,所做的事情才是佛法的修持。假如心中真正具足菩提心,你所做的一切行持才可称为大乘的行持,而不是依所修的法本。譬如你所修持的法是大乘的法,但你没有大乘的心,那你所修持的也不能称为大乘的修持。是不是大乘的修持或法,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所以在听闻佛法时,一定要将此牢记心中。

  如同过去在《量论》中,陈那菩萨曾言:“获得正量教示利众生,导师如来怙主我顶礼。”在此论典一开始便先顶礼如来。首先言“获得正量”是什么意思?指获得的是诸法实相,通达诸法实相的意思。从此句话可知,因它不是本来就有的,量指心中的通达意思,正确真实的通达诸法实相叫正量。从本来是凡夫的人,依次的修持获得正量,即从非正量才能获得正量。“获得正量”在告诉我们,佛陀也是一开始与我们相同是凡夫身,慢慢的在修持中断除所有障碍,获得无边的功德,才能成就圆满佛果。所以,获得正量含有这意思。

  “获得正量”的意思前已说过,原本不是正量,后来成为正量,它的过程分作三部分:

  一、首先是发菩提心。

  二、发菩提心以后,以无量劫的时间来累积资粮(福德与智慧资粮)

  三、之后成就佛道,转*轮利益众生。

  在这过程中,原本是众生的层次,依次的修持,才由清净罪障、累积资粮的修集,然后证得一切诸法实相。诸法的实相所讲的就是正量,它的涵义包括我们可以相信的,另一意思是它是真实的,真理的意思。因为是真理,我们才能够相信。“获得正量教示利众生”含义是首先获得正量,再以慈悲方便利益众生。

  “导师如来怙主我顶礼”,“导师”指获得最究竟的果位,能成为众生的导师,因他已通达诸法的实相,所以他才能以如实的方便,引导众生去修证一切的如实法,此为导师的涵义。“如来”指佛陀的法身,法身的功德。“怙主”指救度众生所示现的色身,因在佛成佛时,他能就法身和色身这两身,法身是以“如来”这字代表,“怙主”所表示的是色身,色身又包括化身和报身,即佛陀由大悲心驱使,由法身当中示现出化身和报身来利益众生,所以在这句话中,已涵盖了佛陀的四个特质。首先获得正量,佛陀的特质包括四点:一、教示利益众生。二、导师。三、如来。四、怙主。因具足这四个特质,所以我们可以完全相信佛陀,因此我们向他顶礼。

  由获得正量可知,一开始时佛陀也是凡夫,我们知道既然一开始也是凡夫,也就是跟我们一样,所以在心中要对自己有信心,表示只要去修行,将来也能如同佛一样,得到最究竟的果位。就是经由内心里面,首先生起菩提心,然后再利益众生,在无量劫当中修持种种菩萨行,不论有那些需他度化或行持的,他都可以舍弃自已的利益,完全为众生去行持。经由久远时间断除他的过失,修持种种的利生功德,以后才获得最终究的果位。现在所言的,在他获得最终究的果位后,并不是自已一人快乐而已,他不是单单为了自已的快乐才去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在他成就佛果以后,仍旧以他的大悲心观视一切众生,对所有需要他带引的众生,同样平等的以大悲对待他们,并且用无量善巧方便去引导他们。

  现在佛陀要引导众生时,好像他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只是心中有慈悲心,希望能救度众生,不是这样子的。因为佛陀成就佛果,是以无边的神通、无边的威力所庄严,本身也具足了一切力量,按照众生的根器、心性,不同的众生要依照什么方式去引导呢?佛陀他会以大悲心,即使需要在地狱忍受无量劫的痛苦,他都会毫不犹豫的在地狱里面住无量劫来利益众生。由此看来,了解到佛陀不但是一个获得最究竟的果位,并且恒常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而且还是个具足无量威势力的圆满成就者,所以关于佛陀具有什么样的功德,我们要先了解。以上所讲的关于佛陀的智慧,从断证的功德中获得无量的智慧,从利益众生这点,他内心具足无边的悲心,在利益众生的行持上面,同样具足无量威势,从佛陀的智慧、慈悲、力量三点上,几乎无法找到可与他相比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心中如果想依赖什么人来救度我们,显然除了佛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我们信赖。心里想说佛陀他是一个真正的依怙,我们要依止他的话,当然要按照他的法来修持。可是,法在修持上,次第十分重要,如果不了解修持的法有何内涵次第的话,对一个行者而言,他不可能做一个正确无误的修持。如同萨迦班智达所言的一句话,我们对于世间的任何东西,以录音机来讲,对世间的任何东西在买它以前,心里会思维货是否好吗?货比三家去仔细选择一下,这东西会有什么好处,故障等等,好好选择后再来购买。对世间法都如此谨慎小心,对于现世及将来获得安乐利益的修持,我们怎能掉以轻心?这句话意思是为了让现世及来世获得更好的安乐,修持时不能像狗一般,拿什么给牠吃牠就照吃。对我们而言绝对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修持的人对于所要修持的法,在修持以前一定要好好判断,是否是正法,再进入修持。因为在修持的次第及正法的重要性,过去有二位噶当派的大德,一位叫耶些博多,另一位叫也希间阿哇,这两位大德有次互相谈起,因上师博多哇问弟子:“现在有两种情况:(一)让您获得很多神通,即外在的成就,也有很多殊胜的力量可以转变很多东西原等,具足此种的神通力。(二)让您得到成佛菩提道上的知识。你会选择那一个?”也希间阿哇回答选择第二个。为什么呢?如以神通来讲,我获得天耳或天眼通、他心通等等来讲,不论你神通再广大,顶多就这一世的受用而已,此世可以很快乐舒适过生活,但是过了以后,还是在轮回当中轮转。但是,我如果这一世当中获得了对于成佛道上的菩提道知识的话,我这世修习一些,来世就能通达一些,慢慢的就能趋向佛果,这才是智者的行为。所以,现在的《功德之本颂》就是可以引导众生从开始直至成佛的道路,如果以修持道上的内涵而言,几乎都包涵在《功德之本颂》中。

  当我们在解释《功德之本颂》内涵时,它的本义当然不会超过过去印度的大班智达如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瞻部洲的六庄严、二尊胜等的大论师所阐述的内涵。

  宗喀巴大师所写的这篇《功德之本颂》也是过去所依止的上师,萨迦、噶举、宁玛派那些上师的教言获得证量后,按照那些上师所传述的教授写下来的,不是自…

《功德之本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经讲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