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炬论》是阿底峡尊者受藏王菩提光的邀请而写下的可普遍利益所有众生的教法,阿底峡尊者首肯后,将所有教法显密的精华都完全浓缩在一个论典当中,写下了《菩提道炬论》。过去主要由噶当派创始,至后期的学者,不论萨迦、宁玛、噶举或格鲁,这四大教派每个都以这《菩提道炬论》为根本的修持菩提道教典,衍生出其他的相关论述,产生极为弘扬的盛况,而《功德之本颂》可说是《菩提道炬论》的翻版,以前菩提道次第当然是由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开始,对宗喀巴大师来讲,他甚至受到阿底峡尊者亲自示现,并且还劝请他说:“你是位通达菩提道次第教授的行者,所以,务必要撰写批注来阐述关于菩提道次第修持的教法。”由此可知,宗喀巴大师本身除已经生起整个菩提道次第修持的完全通达外,他甚至对于内容已有非常具量的资格可以撰写,让一般众生可以了解容易接触,从学习中获得证量的力量,因宗喀巴大师已具足撰写解释的能力。
在《菩提道炬论》所阐述的那些修持道,不但在菩提道次第里面完全都涵盖,甚至宗喀巴大师将《炬论》中所没有的一些修持法更加的发扬出来,写的远超过《炬论》中所阐述的内涵。在《广论》当中所涵盖的意思,几乎全都收摄在简短《功德之本颂》中,除菩提道次第本身所具足的那些总集了教法精髓内涵特点上,还具足另外一个更殊胜的特点是:它非常易于修持,以一个众生容易调心的次第把它撰写下来。宗喀巴大师在赞扬《菩提道炬论》中所涵盖功德时曾说到:“如果我们修持菩提道次第教授的内容,因这教授已含摄所有教法精髓缘故,任何听或讲的人,只要一遍都可以获得几乎是所有一切佛法的加持,获得研读整部八万四千法门的整体加持。”
同样博多瓦格西也曾说:“当我在讲授菩提道次第时,几乎所有全世界的经、任何有佛法的地方、任何全世界的经典,它们都要颤抖。因为我在讲授菩提道次第的时候,这些经典都知道我要把它们的心挖出来一样。”所以,对于能修持一个完整菩提道次第,在菩提道次第当中,完整的传授教授所获的殊胜功德,如同博多瓦格西所讲的。所以,可以学习一个完整的教授,对我们来讲是很有福报的。
如何修持止观?止观修持法虽很多人想修习,但止观禅修法的确不容易,不只听的人不一定听懂,讲的人要找到知道怎么讲的也不容易。今简短介绍一下如何修持止观,如要修持止观,首先要“具足六种顺缘”。照《经庄严论》所云如何修持九住心,依《辨中边论》的教授,依断五种过失、八种作意来修持(对治八作意,作意指思维的意思)。
具足六种顺缘:
(1)依于适意处(远离尘嚣);
(2)少欲;
(3)知足;
(4)舍弃烦俗琐事;
(5)清净守护戒律;
(6)断除贪等妄念。
依于适意处:指适合修持的地方,又分五点:
(1)易得生活资具:修持止观禅修的地方,首先这地方容易是获得他人供给食物的地方,如以前托钵时是指容易托钵的地方。
(2)无猛兽等善处:即住的地方没有猛兽、强盗等,若有就不适合。
(3)无疾病之善处:那地方不会有什么天灾、人祸、传染疾病,即无祸患之善地。
(4)具同修之善友:修持时,有一起与你修持帮助你的善友。
(5)修持瑜伽行的兰若(僻静处):在禅修时,若外面太吵杂,则没有办法修持。
在修止时,会依照《辨中边论》的讲解,配合断除五种过失的八种作意去修持,这是观修的方法。你如何去运用,从一开始观修一直到可以成就奢摩他为止,依《经庄严论》所述总共可分为九住心,其次第就叫九住心。《辨中边论》中所云的五种过失,要如何去断除呢?首先,此五种过失是:(1)懈怠;(2)忘记教授;(3)昏沉掉举;(4)当昏沉、掉举生起时,不思维对治;(5)当无昏沉、掉举时,作意修持。对五种过失,我们如何去断除它?用八种对治法,用八种作意,作意是指去思维将它转变过来。五种过失和八种作意两者的关系,懈怠以四种作意对治,后面每一个用一种作意对治,总共八个作意。
(1)懈怠以四种作业对治,即信、欲、勤、安,信是信心,欲是欲求,勤是精勤,安是轻安。
(2)忘记教授过失以正念对治。
(3)昏沉掉举过失以正知对治。
(4)昏沉、掉举时不思维对治过失,其原意是不作意,所以是用作意思维对治。
(5)当无昏沉、掉举时作意修持的过失,此时以舍弃作意思维来对治。
以上是依《辨中边论》,让我们在修奢摩它的过程可以依正确的方法
在修持次第上依《经庄严论》,可分为九种住心的层次,九住心如下:(1)内住心;
(2)续住心;
(3)补住心;
(4)近住心;
(5)调伏心;
(6)极静心(静住心);
(7)寂静心;
(8)专注心;
(9)等住心。
当修持止观时,要遵循六力四作意方式,依次学习。
(1)内住心。当我们知道要正确去修止观以前,要先去上师面前,依止一位懂得如何修持的上师,从他那听闻教法,知道一般心有什么特质,所谓的禅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境界,对心与禅定,对某些性质有所掌握,接着才有办法在修持时掌握要领。所以,第一个是听闻力,以听闻力为因,从善知识那听闻到奢摩他修持的教法时,对它有完整的了解。方法正确外,一开始修持内住心的阶段,平常只有短暂的二、三秒钟心可以定住,不久便散乱,定住、散乱,都只有短暂的时间,但至少心可以定住在心里面,这是内住心的层次。
(2)续住心。以内心思维的力量,这力量并不是一直在想,而是你专注禅修现在我们禅修应怎么做才正确,在禅修当下把心放在现在这做法正确吗?有没有掌握要领?这也是真正的思维力量,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完全懂了。在禅修当中用思维力量,运用得当纯熟时,就可以让心住于所缘境,住的比较久,多久呢?差不多你念诵唵玛尼贝美吽一圈心都不会散乱的时间,念一圈大概比如说一分钟,一分钟都不会散乱,这就很不错,持续一分钟都不散乱的心,就进入第二阶段的续住心,在第二续住心时,你可以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心专注上面,但不久便散乱。
(3)补住心。即原本在缘境,但你还会散乱到其他地方,这时你又要用刚刚的思维力看现在有没有作对。散乱,再拉回来、补回来,这时叫补住心。补住心所用的修持力叫念力,用念力可增长我们对补住心的禅定。念力可分为二种,一为起初的念力,第二是圆满的念力。起初的念力是一开始你去运用时还不是很纯熟,但是圆满念力就是指说你几乎可以很纯熟的去掌控你的念头,这时你用圆满的念力,就可以达到第四住心。
(4)近住心。一般在修持上判断昏沉、掉举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
所谓的昏沉是将心专注在所缘境时,会产生一些情况,比如对境不清楚,把心专注所缘境即取所缘境的道力不清明。在此可分为三类:所谓的昏沉可分为细微的、中等的、粗分的昏况三种层次。
(1)细微:当我们的心安住在所缘境上,如果说当心执取这所缘境时它是清楚的,所缘境清楚显现力量有的话,清楚是很有力的显现,但心执取的劲道不够,这叫细微的。即你心专注在前面的观修上面,你专注这些相非常清楚,以清楚的劲道来讲是足够,但执取的劲道不足。就如你讲话虽然很清楚,但讲话太小声,讲话的劲道不够,这是细微的
(2)中等:指不但心中劲道没有,而且前面观修所缘的境清楚的劲道也不够(看得到但不是完整的清楚)。
(3)粗分:在中等的是心中执取的劲道也没有,所缘境清楚的劲道也没有,但是,我们心还是执取,没有忘失所缘。我们是心有执取的观修,所执取的所缘境同样有显现出来,但不清楚、劲道不够,二者之间都是如此,这是中等。但以粗分来讲,我们甚至连所缘境都不见了,整个都昏沉了,此时不能说执取心没有,而是执取的心昏暗了,像睡着一样,若有似无。快睡着时,你跟他讲话,他说不定也讲不太清楚,类似这样子,心像昏睡,但还不是昏睡。
以掉举来讲,也可分为粗、中、细三种层次。
(1)粗分:指心本来观修,但整个散乱到其他地方,心没有执取,所缘境当然不见。
(2)中等:指心有缘在所缘上,但执取的道力比较弱,虽缘在此,但它还是会跑在其他地方又回来,来来回回的,短暂妄念会生起,使你所执持的地方变成比较细的层次,不像第一种完全散乱,第二种是偶尔会想到其他的东西,往往返返。
(3)细微:完全不会散乱,但心是执取,只是太亢奋,没有办法定下,观的所缘境清楚,但心太亢奋无法定下来,这是细微的掉举。
(5)、(6)调伏心和极静心。接着第五和第六住心是以昏沉和掉举来设立的,第五住心是对治昏沉,第六住心是对治掉举,对治昏沉与掉举的修持是以正知力。第五阶段用的是初期的正知力,如同念力可分初期念力及圆满念力,第五、第六亦同用的是初期与圆满的正知力。这种正知力就是去察觉我们这些昏沉和掉举的毛病,用初期正知力可对治昏沉达到第五住心,用圆满的正知力对治掉举而达第六住心。
在第四住心时,基本上我们不会散乱到其他地方去,即已经没有粗分的昏沉、掉举的意思,但从一开始的内住心、续住心、补住心到近住心,这些都是想办法让我们的心定在那儿,心越来越内收,但修到第四住心时你的心已没有粗分的昏沉、掉举。因你的心一开始从第一住心就一直修定,太过于内收内敛,到这阶段很可能出现昏沉,这类似中等的昏沉毛病,因你太过内收了。这时对治方式是要以警觉的方式,就是正知,心警觉现在不要昏沉。太内收了,心沉下去,如发觉心沉下去或较昏暗,要想方法把它提起来。所以,第五住心时用初期的正知,这正知是提防它太沉下去,太往内沉。当你用正知的警觉性的方式对治时…
《功德之本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