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炬論》是阿底峽尊者受藏王菩提光的邀請而寫下的可普遍利益所有衆生的教法,阿底峽尊者首肯後,將所有教法顯密的精華都完全濃縮在一個論典當中,寫下了《菩提道炬論》。過去主要由噶當派創始,至後期的學者,不論薩迦、甯瑪、噶舉或格魯,這四大教派每個都以這《菩提道炬論》爲根本的修持菩提道教典,衍生出其他的相關論述,産生極爲弘揚的盛況,而《功德之本頌》可說是《菩提道炬論》的翻版,以前菩提道次第當然是由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開始,對宗喀巴大師來講,他甚至受到阿底峽尊者親自示現,並且還勸請他說:“你是位通達菩提道次第教授的行者,所以,務必要撰寫批注來闡述關于菩提道次第修持的教法。”由此可知,宗喀巴大師本身除已經生起整個菩提道次第修持的完全通達外,他甚至對于內容已有非常具量的資格可以撰寫,讓一般衆生可以了解容易接觸,從學習中獲得證量的力量,因宗喀巴大師已具足撰寫解釋的能力。
在《菩提道炬論》所闡述的那些修持道,不但在菩提道次第裏面完全都涵蓋,甚至宗喀巴大師將《炬論》中所沒有的一些修持法更加的發揚出來,寫的遠超過《炬論》中所闡述的內涵。在《廣論》當中所涵蓋的意思,幾乎全都收攝在簡短《功德之本頌》中,除菩提道次第本身所具足的那些總集了教法精髓內涵特點上,還具足另外一個更殊勝的特點是:它非常易于修持,以一個衆生容易調心的次第把它撰寫下來。宗喀巴大師在贊揚《菩提道炬論》中所涵蓋功德時曾說到:“如果我們修持菩提道次第教授的內容,因這教授已含攝所有教法精髓緣故,任何聽或講的人,只要一遍都可以獲得幾乎是所有一切佛法的加持,獲得研讀整部八萬四千法門的整體加持。”
同樣博多瓦格西也曾說:“當我在講授菩提道次第時,幾乎所有全世界的經、任何有佛法的地方、任何全世界的經典,它們都要顫抖。因爲我在講授菩提道次第的時候,這些經典都知道我要把它們的心挖出來一樣。”所以,對于能修持一個完整菩提道次第,在菩提道次第當中,完整的傳授教授所獲的殊勝功德,如同博多瓦格西所講的。所以,可以學習一個完整的教授,對我們來講是很有福報的。
如何修持止觀?止觀修持法雖很多人想修習,但止觀禅修法的確不容易,不只聽的人不一定聽懂,講的人要找到知道怎麼講的也不容易。今簡短介紹一下如何修持止觀,如要修持止觀,首先要“具足六種順緣”。照《經莊嚴論》所雲如何修持九住心,依《辨中邊論》的教授,依斷五種過失、八種作意來修持(對治八作意,作意指思維的意思)。
具足六種順緣:
(1)依于適意處(遠離塵囂);
(2)少欲;
(3)知足;
(4)舍棄煩俗瑣事;
(5)清淨守護戒律;
(6)斷除貪等妄念。
依于適意處:指適合修持的地方,又分五點:
(1)易得生活資具:修持止觀禅修的地方,首先這地方容易是獲得他人供給食物的地方,如以前托缽時是指容易托缽的地方。
(2)無猛獸等善處:即住的地方沒有猛獸、強盜等,若有就不適合。
(3)無疾病之善處:那地方不會有什麼天災、人禍、傳染疾病,即無禍患之善地。
(4)具同修之善友:修持時,有一起與你修持幫助你的善友。
(5)修持瑜伽行的蘭若(僻靜處):在禅修時,若外面太吵雜,則沒有辦法修持。
在修止時,會依照《辨中邊論》的講解,配合斷除五種過失的八種作意去修持,這是觀修的方法。你如何去運用,從一開始觀修一直到可以成就奢摩他爲止,依《經莊嚴論》所述總共可分爲九住心,其次第就叫九住心。《辨中邊論》中所雲的五種過失,要如何去斷除呢?首先,此五種過失是:(1)懈怠;(2)忘記教授;(3)昏沈掉舉;(4)當昏沈、掉舉生起時,不思維對治;(5)當無昏沈、掉舉時,作意修持。對五種過失,我們如何去斷除它?用八種對治法,用八種作意,作意是指去思維將它轉變過來。五種過失和八種作意兩者的關系,懈怠以四種作意對治,後面每一個用一種作意對治,總共八個作意。
(1)懈怠以四種作業對治,即信、欲、勤、安,信是信心,欲是欲求,勤是精勤,安是輕安。
(2)忘記教授過失以正念對治。
(3)昏沈掉舉過失以正知對治。
(4)昏沈、掉舉時不思維對治過失,其原意是不作意,所以是用作意思維對治。
(5)當無昏沈、掉舉時作意修持的過失,此時以舍棄作意思維來對治。
以上是依《辨中邊論》,讓我們在修奢摩它的過程可以依正確的方法
在修持次第上依《經莊嚴論》,可分爲九種住心的層次,九住心如下:(1)內住心;
(2)續住心;
(3)補住心;
(4)近住心;
(5)調伏心;
(6)極靜心(靜住心);
(7)寂靜心;
(8)專注心;
(9)等住心。
當修持止觀時,要遵循六力四作意方式,依次學習。
(1)內住心。當我們知道要正確去修止觀以前,要先去上師面前,依止一位懂得如何修持的上師,從他那聽聞教法,知道一般心有什麼特質,所謂的禅定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境界,對心與禅定,對某些性質有所掌握,接著才有辦法在修持時掌握要領。所以,第一個是聽聞力,以聽聞力爲因,從善知識那聽聞到奢摩他修持的教法時,對它有完整的了解。方法正確外,一開始修持內住心的階段,平常只有短暫的二、叁秒鍾心可以定住,不久便散亂,定住、散亂,都只有短暫的時間,但至少心可以定住在心裏面,這是內住心的層次。
(2)續住心。以內心思維的力量,這力量並不是一直在想,而是你專注禅修現在我們禅修應怎麼做才正確,在禅修當下把心放在現在這做法正確嗎?有沒有掌握要領?這也是真正的思維力量,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完全懂了。在禅修當中用思維力量,運用得當純熟時,就可以讓心住于所緣境,住的比較久,多久呢?差不多你念誦唵瑪尼貝美吽一圈心都不會散亂的時間,念一圈大概比如說一分鍾,一分鍾都不會散亂,這就很不錯,持續一分鍾都不散亂的心,就進入第二階段的續住心,在第二續住心時,你可以在一分鍾左右的時間心專注上面,但不久便散亂。
(3)補住心。即原本在緣境,但你還會散亂到其他地方,這時你又要用剛剛的思維力看現在有沒有作對。散亂,再拉回來、補回來,這時叫補住心。補住心所用的修持力叫念力,用念力可增長我們對補住心的禅定。念力可分爲二種,一爲起初的念力,第二是圓滿的念力。起初的念力是一開始你去運用時還不是很純熟,但是圓滿念力就是指說你幾乎可以很純熟的去掌控你的念頭,這時你用圓滿的念力,就可以達到第四住心。
(4)近住心。一般在修持上判斷昏沈、掉舉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
所謂的昏沈是將心專注在所緣境時,會産生一些情況,比如對境不清楚,把心專注所緣境即取所緣境的道力不清明。在此可分爲叁類:所謂的昏沈可分爲細微的、中等的、粗分的昏況叁種層次。
(1)細微:當我們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如果說當心執取這所緣境時它是清楚的,所緣境清楚顯現力量有的話,清楚是很有力的顯現,但心執取的勁道不夠,這叫細微的。即你心專注在前面的觀修上面,你專注這些相非常清楚,以清楚的勁道來講是足夠,但執取的勁道不足。就如你講話雖然很清楚,但講話太小聲,講話的勁道不夠,這是細微的
(2)中等:指不但心中勁道沒有,而且前面觀修所緣的境清楚的勁道也不夠(看得到但不是完整的清楚)。
(3)粗分:在中等的是心中執取的勁道也沒有,所緣境清楚的勁道也沒有,但是,我們心還是執取,沒有忘失所緣。我們是心有執取的觀修,所執取的所緣境同樣有顯現出來,但不清楚、勁道不夠,二者之間都是如此,這是中等。但以粗分來講,我們甚至連所緣境都不見了,整個都昏沈了,此時不能說執取心沒有,而是執取的心昏暗了,像睡著一樣,若有似無。快睡著時,你跟他講話,他說不定也講不太清楚,類似這樣子,心像昏睡,但還不是昏睡。
以掉舉來講,也可分爲粗、中、細叁種層次。
(1)粗分:指心本來觀修,但整個散亂到其他地方,心沒有執取,所緣境當然不見。
(2)中等:指心有緣在所緣上,但執取的道力比較弱,雖緣在此,但它還是會跑在其他地方又回來,來來回回的,短暫妄念會生起,使你所執持的地方變成比較細的層次,不像第一種完全散亂,第二種是偶爾會想到其他的東西,往往返返。
(3)細微:完全不會散亂,但心是執取,只是太亢奮,沒有辦法定下,觀的所緣境清楚,但心太亢奮無法定下來,這是細微的掉舉。
(5)、(6)調伏心和極靜心。接著第五和第六住心是以昏沈和掉舉來設立的,第五住心是對治昏沈,第六住心是對治掉舉,對治昏沈與掉舉的修持是以正知力。第五階段用的是初期的正知力,如同念力可分初期念力及圓滿念力,第五、第六亦同用的是初期與圓滿的正知力。這種正知力就是去察覺我們這些昏沈和掉舉的毛病,用初期正知力可對治昏沈達到第五住心,用圓滿的正知力對治掉舉而達第六住心。
在第四住心時,基本上我們不會散亂到其他地方去,即已經沒有粗分的昏沈、掉舉的意思,但從一開始的內住心、續住心、補住心到近住心,這些都是想辦法讓我們的心定在那兒,心越來越內收,但修到第四住心時你的心已沒有粗分的昏沈、掉舉。因你的心一開始從第一住心就一直修定,太過于內收內斂,到這階段很可能出現昏沈,這類似中等的昏沈毛病,因你太過內收了。這時對治方式是要以警覺的方式,就是正知,心警覺現在不要昏沈。太內收了,心沈下去,如發覺心沈下去或較昏暗,要想方法把它提起來。所以,第五住心時用初期的正知,這正知是提防它太沈下去,太往內沈。當你用正知的警覺性的方式對治時…
《功德之本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