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做法。你如仔细的去推敲,会发现我们自己不能获得什么好处、快乐,为何要为了自己而去伤害其他众生?所以,伤害众生的起由,大部分起因于自己内心的观受。一个阿罗汉,一开始他修持小乘法,修持直至成就阿罗汉,为何这个人只能到阿罗汉的果位?因他没办法生起利益无边众生的心,之所以停留在罗汉果位而无法证得佛果,同样也都是内在希求自己能获得快乐、获得解脱。从一般世间的人事物,一直到一般修持上的成就,就可以看到种种过患的起因都是因内在的我爱执,认为自己最重要。
第三、第四是修自他相换的利益和没有修自他相换的过患,在这去看的是过去的事、过去的那些人,好比有那些人去修持自他相换,大概是那些佛菩萨,那些佛菩萨他们修持自他相换后,恒时在利益众生,到现在他们得到种种殊胜功徳,但反观还在造业的众生,他只有在轮回当中轮转受痛苦,就可以看出修持与不修持自他相换的优劣处。
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举出很多我爱执的过患,及爱他执珍视众生为主的心态能获得什么利益。最后他讲了一句,这些的差别实际上不需要讲太多,你看凡夫珍视自己,佛陀珍爱众生,他们就有这种差别,其他的就不用想太多了。我们现在知道,如果单单只有珍爱自己有什么过患,相对的去珍爱众生有什么利益,但是要你心里面放弃自私的想法,改成我要去利益众生,只想到众生、珍爱众生,现在要你这样做的话,心里会不会愿意?如果修持一分钟,你可以,没关系只有一分钟而已,在一分钟内好好想着众生,但要你如此修持,有没有办法?我们可能会生起这种怀疑,现在叫我舍弃对自己的珍爱,舍弃重视自己,舍弃什么都以自己为重的想法,要什么都以众生为主,这个不知我有没有办法,可能会产生这种怀疑。
关于这疑问,如能了解现在这个心实际上都是由串习而成,任何好不好的想法都一样,它都可以由串习而形成,我们就可以相信这个做法是可经由练习慢慢增长对他熟悉的层次而可以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就好像以自己的身体而言,这身体在我们一生下来就觉得这是我的身体,身体上发生任何事情时,你会讲:我的身体不舒服,我现在身体怎么样。这都是我爱执习惯太强了,怎样都认为是自己的,不会想到这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是本来就是你的。是本来就是你的吗?不是的,是父母给的,可是,你还是认为是我的身体。它是串习而来的,从这一辈子生下来以后,太习惯这东西,久而久之串习成这种想法。同样对众生始终认为跟我没关系,这种思想也可经由串习把它改过来,我们可以由思维,依前次第的思维修持串习到后来众生确实和我是有关系,佛经中所讲的如母的关系,要去利益众生、珍爱众生这种想法,它们也可以引生出来,这都是练习直到习惯。我们去看看自己现在可获得快乐的因及受用快乐的果报,发现都是由其他众生所生起的,现在所用的快乐果报及将来想获快乐的报,现在要去修那些因,就是珍视众生利益、众生的想法才能种下快乐的因。因此,从因从果都可得到一个结论,真正需要以众生为主要的角度来思考,从这些思维,你就可以了解到,你去珍视众生的这种修持对我们是有很广大的利益。所谓广大的利益,不是说某个对我比较好我才珍视他。对我们比较不好的,你去珍视他,对我们才有利益,因这已是不需要去考虑,只要是有情众生都是值得我们去珍视,都是我们应该好好的以他们为出发点去思考,去想说我做这有什么功德利益,从这来讲,你就不会单单只有想到某个部分或某一方而已。所以,按照“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这句话去思维的话,很自然就可以生起心中的大悲心,到此为悦意慈心,再从慈心思维“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就可很自然的去生起大悲心,同样的,“见已负荷救度众生担”的增上意乐和“谙习胜菩提心祈加持”的菩提心,都是如此。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和前面是一样的,当我们生起了上士夫的意乐后,接着上士夫行持在下面的偈颂“虽有发心若于三种戒,无有串习则不成菩提,善见些理佛子诸律仪,猛烈精进修持祈加持”,是按照上士夫在修持时一般的方式解释如何修持。这段讲“虽有发心若于三种戒”,若心里面单单只有发起菩提心(为利益六生愿成佛的心),没有戒律是不可能成佛,没有修持菩萨行的意思。此之戒律指的是菩萨戒,没有修持菩萨戒的话,是不可能成佛的。而修持菩萨行的根本就是受菩萨戒,所以,我们先受持菩萨戒之后,再修持菩萨行,这是按照一般的方式或照总纲方式来解释。但下面“于颠倒境散乱令止息,于正法义如理而思择,寂止胜观以及双运道,迅速心续生起祈加持”,这段是个别来讲,特别指出如何修持止观,前面比如说以修持菩萨戒中的六度四摄来说,有很多总括来讲需要这样的修持,在下面个别的在持菩萨行里面的止和观,你要怎样修持。
前面第一个是一般的(指虽有发心若于三种戒….)、第二个是差别的(指于颠倒境散乱令止息…)。这里所讲的三种戒,第一指的是“律仪戒”(又叫断恶行戒或止恶行戒),指你去守护恶行,意思是我们守护不要去造恶,一般译为律仪戒,从字面上听不出来。以第一个止恶行戒来说,意思是护,我们防护自己不要去伤害众生,叫止恶行,好好守护自己,不要去伤害众生。
第二是摄善法戒,断除伤害众生的恶行外,还要尽力修持种种的善法,断恶行修持善法是第二摄善法戒的精神。第三是饶益有情戒,我为了累积自己成佛的资粮,为了能圆满,所以尽所能的去利益众生,所修的是有利众生的行为,这都称为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就是菩萨戒的内涵。
问: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有何不同?
答:以福、慧二资粮来说,在修持智慧资粮方面,摄善法戒是属这种。所以,累积智慧资粮的修持属摄善法戒,福德资粮就是以饶益有情戒来累积。)
这三种戒是菩萨戒的内容,但它不一定会有一个固定的做法,只要行持可以增长善行,它就是摄善法戒,能利众生的就叫饶益有情戒。以这种方式区分,其实所有菩萨行分类非常广大的,分类下来就是分成这三种。
在行持的动作上,如修持摄善法戒时,都要画三时夜三时来受持。菩萨戒,你去受持,要去观想,然后受菩萨戒,外面不一定有动作,不一定要去做什么事,而是心里面授记,类似像这样。仁波切指出律仪戒是我们知道什么是恶行而去断除恶行的心,恶念生起了而不去做,这才是守护律仪戒的精神,要不然单单只有想到我什么都不做,这不是真正守律仪戒。就如石头,石头没有心,不可能有断除恶行的心,当然它也不会有任何的动作,它单单没有任何动作的这点,你不能讲说它在守护律仪戒,要心里有守戒的心。
【一】布施:一般对菩萨行来讲,它有很多很多,其中主要分为六类:布施、持戒等六度。六度的修持最重要的是属于修持禅定和智慧这两个般若,下面还有特别指出如何去修持止观。六度中第一个是布施,在修持来讲,首先要能行持布施,主要是因昔时佛菩萨的修持,他能将身旁的财物受用甚至妻儿皆布施身体也布施等等的做法。主要是他要能够舍,能舍弃他的贪执,以布施的修持来讲,不是说把一个东西从这拿来后布施给他,把一个东西拿给另一个人的作法并不是布施修行的重点。真正修持的重点,就是我们心里能舍弃对种种如财物受用妻儿等的执着,才有办法作出很清净的修持,舍弃的心才是重点,故六度当中第一个便是修持布施的心。
【二】持戒:在我们真正能舍弃内在贪着的心时,接着便是好好守戒,不论出家或在家,都要好好守持自己受的戒。守持戒律当中,其要义是在增长我们内心里珍视众生、利益众生的心。
【三】忍辱:心里要生起珍视众生、利益众生的想法,若在生活当中不论何时,都好像在那儿瞋恨的话,是不可能生起这种心的。好比众生,不论你心中如何想修持珍爱众生、利益众生,全都是为他着想;没想到他随时都想占我的便宜、伤害我,心里一下就会有瞋恨的烦恼心出来,这时所要修的便是忍辱。
【四】精进:我们现在能够修持忍辱,不论他们如何对待我们,都还可以维持利益众生的这种善心,这是忍辱。不但可以忍辱,讲到利益众生的对众生有利的,都可以欢欢喜喜的去修持,这种心叫做精进。
【五】禅定:从忍辱和精进的修持,可以让我们对众生的痛苦和自己内在的烦恼去调伏它,而且对所有有利众生的行持都可以欢欢喜喜的去修持,如可做到,接下来对让我们内在更加调伏的那种能力就可达到。因经由忍辱、精进的修持上面,我们就可让自己内心顿除种种伤害众生的心,并且把内心调伏到一个相当的程度。接下来经由禅定的修持,就可以让内心更稳固,为令自心更稳固而做的禅修称为禅定。
【六】智慧:如果心里面修持禅定,心里面就可获得三摩地(很稳固的心叫三摩地,三摩地有很多种),达到这种定的层次,它只是可作为利用的基础,利用什么?用它来生起智慧,因此经由禅定的修持使自心稳固,然后再以般若的修持,让心的力量提升,开发出来。
由禅定引生智慧,其道理就像是:平常我们心很散乱,收摄起来聚集在一起,这时力量就能收摄起来,以这种专心一致的禅定力量去观修所有诸法的实相,就会产生强而有力的智慧。当我们的心不再散乱,可以收摄成为专注时,可以用来修持观修,智慧上可生起非常广大的利益。因这缘故,禅定和般若的修持是证量生起的根本,所有证量要生起的话,一定要经过禅定和般若的修持才有办法,下面会特别提及如何修禅定。在《功德之本颂》中,“于颠倒境散乱令止息”是修止,“于正法义如理而思择”是修观。胜观即止观双运,寂止先修止再修胜观以及止观双运道。“迅速心续”,心续指心里面的意思,迅速能在心续当中生起。由这样的次第修持到这,以后才具备可以修持密宗的条件。
《菩提道…
《功德之本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