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功德之本颂▪P7

  ..续本文上一页知在受什么苦,怎么会引生要救度众生脱离轮回的慈悲心呢!

  “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至“谙习胜菩提心祈加持”,是说我们要去修习菩提心。菩提心是指我们为了能救度众生而希求佛果的心。想要救度众生的心,它的内涵是对于解救众生的重担由我来扛起,救度众生的责任是个很强的责任感,所以,修持菩提心的想法是经由我现在为救度众生。救度众生的重担由我来担起,这种想法所引生的,称为增上意乐。你怎样才会生起希望扛起救度众生的责任?也就是因为看到众生在轮回当中受苦,生起不忍之心,不忍见众生在轮回当中受苦,也就是我们内心不忍众生在轮回受苦的慈悲心才会生起。为了救度众生,我们要扛起救度众生的重担,你之所以引生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就是那种责任感,它是起因于不忍见众生受苦的慈悲心,由慈悲心引生增上意乐,然后才有办法引生菩提心,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前面的“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这是修持慈悲心。“见己负荷救度众生担”,这是增上意乐。“谙习胜菩提心祈加持”,这是指修持菩提心。

  在修行的次第上,往后推的话很有条理,照理说是你想要成就菩提,是为能救度众生,这是菩提心。为救度众生,我要扛起众生的责任,这是增上意乐。能生起救度众生的责任感,首先在心里生起不忍见众生受苦的慈悲心,由慈悲心引生增上意乐,再演生菩提心,这是个修持次第。我们如果单单去想“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就像我们自己堕入轮回一样,所以,众生也在轮回受苦,想靠这样引生大悲心是很困难的。因对众生要生起大悲心,首先要对众生有珍爱及见众生感到非常欢喜的感觉,这种珍爱众生、对众生感到欢喜的心叫悦意慈,看到众生感到非常悦意,悦意慈欢喜。悦意慈在“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的如母有情,若能了解知道所有众生都曾经是我的母亲,看到众生就能生起“她就是我母亲”的想法,当然心里要生起慈心就很容易,这种珍爱众生、对众生感到欢喜的心是修持大悲心最根本、最重要的。如同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一书中讲到:我们对于众生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怨敌的;第二种是属于中等的,指不是很亲也不是不亲,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第三种是我们的亲友。对这三类的人,你去做比较,就可以发现到,如果一开始要对怨敌生起大悲心时,可能不但对怨敌生不起大悲心,反而见他们受苦还感到很高兴。对中等那些人,即他也不是对我们很好或不好,当这种中等的人遇到痛苦时,你也没有什么感觉,但对亲人就不一样了,当亲人受到痛苦,我们内心会产生很不忍之情。所以,在这三种情况下,我们比较容易由亲人、亲友来引生内心油然而生的大悲心。所以,在修持上要先修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的“如母有情”,这点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对于如何引生对众生欢喜的悦意慈,在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教导修持的方法,引生悦意慈的方法叫自他交换,再根据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所修的悦意慈方法叫七支因果法。这两种修持,都是教导我们如何生起对众生的悦意慈,其实照理讲是菩提心。按七支因果法的修持,首先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三点,知母是知道众生为母亲。以这样来看,你会怀疑只有四支,怎可能是七支?七支是从悦意慈开始,悲、增上乐和世俗菩提心都是一样的,与自他交换也是一样,在前稍微不一样在后面,全部到生起悦意慈心,慈心生起再来大悲心,再来增上意乐,再来世俗菩提心,都是一样的。所以,前面的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到此为止为四个,后面的慈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加起来共有七个。

  如按自他相换法的修持,引生悦意慈的修法可分五种思维:第一、由多门思维我爱执的过患:第二、由多门思维爱他执之利益,即增爱他人的利益,此处的执不是执着的执,而是我们坚持这样做;第三、思维修持自他交换之利益;第四、思维不做自他交换之过患;第五、若思维自他交换,应可生起。

  对于这种修持菩提心的传承,在七支因果法叫广大行派行修持法,过去是由弥勒菩蕯传给无着菩蕯,无着菩蕯依次由世亲菩蕯传给至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另外的自他相换法是深观派所传下的修持法,是由文殊菩蕯传给龙树,一直传到阿底峡。在这修持上,还有另一派别是由文殊菩萨直接传给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根据文殊菩蕯的口传教授直接传下来的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在藏文中叫传大行派,又名伟行派,因传承比较近,是由文殊直接传给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是比较后代的人,所以,这种修持传承更具加持力,因年代比较近,属近代传承。

  (一)知母

  在七支因果法中,第一个是知母,如果要生起悦意慈,按照七支因果法的传承说法,首先要观众生皆为母的知母修法,这种修法要真正视一切众生都是如同我们母亲一般。首先要修平等舍,因内心一开始就要将敌人当成母亲,会发现很困难的,把自己喜欢的人当成自己的母亲是很容易的,把敌人当成母亲是很难的。所以,首先一开始先修平等舍的原因是:当你看到所有众生的时候,他们都是平等的,即在修持上首先观一个中等的人(也就是我们也不是特别喜欢或不喜欢,不是亲友也不是怨敌),观一个中等的人来想说他曾经是我们的母亲,因时代轮转,我现在不认识他,与他只是中等非亲非敌关系,但这个人过去也曾经是我的母亲。从一个中等的人生起这个想法以后,再去看看亲友的那些人现在对我们来讲是比较亲的人,但他与之前这些中等的人似乎是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现在虽然是我的亲友,过去他可能是我所不相识的人。对于一个我们熟悉的人,以前也可能是不相识,同样以敌人来讲,敌人与中等的人也可能像这样子,以前宿昧平生不相熟,也没有对我们比较好,也没有对我们比较不好。所以,从这三个之中,可以生起比较平等的想法,不管亲人也好,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人,或者我们的怨敌,这三者之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想法。

  对于平等舍与知母的修持,它有一个很根本的原则,就是我们在轮回当中的无始轮回,无始轮回所讲的是在我们的前一世还有前一世,这种的轮回到现在已经是无数次,所以,在前一世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亲人,也可能是我们的敌人或不相干人,同样的,每个众生都可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现在修持知母,其修法是先从亲人观修起,比方说我们的母亲或自己所珍爱的人,由此观修起,再来是与己没有太大关系的,再来才是怨敌。以我们亲人来讲,首先由母亲来想,现在我们母亲不但是这世当中是我们的母亲,甚至在轮回里面过去无始以来无穷尽的轮回当中他都当过我们无数次的母亲,这是佛所对我们开示的。观修自己的母亲在自己的前方,去思维她曾经这么多世照顾我们、帮助我们,如此思维当中,心里面就能生起非常珍爱母亲的想法。首先由母亲开始,再由其他亲人一个个去观修,一开始先由最亲的人,再到不相干的人,一直到最后敌人等等的观修。不但在禅坐时如此观修,甚至到后来,你见到任何一个人,心里都可以生起他是我母亲的这种想法。

  (二)念恩

  依次思维一个母亲他对自己的小孩是怎么呵护关爱的心在照顾着,从小到大,母亲为了要照顾小孩子,需忍受怎样的劬劳辛苦,这些的辛酸,单单从一些小地方,如小孩需要吃、需要照料,短暂时间没有妈妈的小孩都会死亡,没有妈妈的小孩有可能要生病受苦,就知道妈妈对小孩有怎样的恩德。由这样的思维去感念自己的母亲就是像这样子的方式在照顾着我们,由此来感念母亲的恩情。我们现在如果生病去看医生,假若生的是一种绝症,当某医生可以治愈绝症,你心里面一定可以生起无尽的感激,这个人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们这个身体是母亲给的,从小到大都是靠着母亲的养育,才有办法长大,不然早就死亡,这种养育、教育的亲恩与前面的救命大恩是一样的,此恩情想回报都会觉得太过于广大。

  (三)报恩

  由第二个思维得知,一个母亲对我们有这么多的教育恩德、养育恩情,对这样的母亲,我们理当要回报他们。而且,母亲对我们的教养恩德并不单单只有一世,即使单单一位母亲,从过去到现在,都曾无数次的养育我们,我们怎可不去报答?如此思维引生对母亲众生报恩的想法,当心生起要报答母亲众生的想法时,很自然就会对众生感到欢喜,看到个个众生都会觉得很欢喜,这就是悦意慈。对于这些的思维方法,还有可以自他相换法来思维。这种思维的方式,以七支因果法来讲,首先要修持知母,众生都曾经当过我们母亲,众生不但在当我们母亲时有很大帮助,甚至没有在做我们母亲时,也可能同时对我们有非常广大利益,这个就是来填补另外这修持的想法。有时你会想说有些人没有当过我们的母亲或他现在不是我母亲这种想法,但从另外的修法是在弥补内心错误的,以为没有在当我们母亲就没有在利益我们的这种想法。第一个是要去思维,现在我们内心的我爱执到底有什么样子的过患,第二当我们珍视众生比珍视自己还要强时,对我们会有什么利益,这两者之间如果可很清楚了解时,当然会聪明选择对我们帮助和利益较大的那一个,对于本身一个人的快乐跟所有无量无边众生的快乐,这之间来拿衡量一下,当然不用想也知道,所有众生的快乐和他们的利益远超过重于我们自己一个人。

  快乐的果报是要经由什么方式才能获得?大部分是因我们累积善业,对众生行善才能累积善业。现在所受的痛苦是因自己恶业所引生,这些恶业的由来,大部分都是由于自己造恶业,造恶业的起由也都是由内心的我爱执。所以,第一个多门思维我爱执的过患,在这里面用很多种方式来思维,就真正可以消除自私的心态。我爱执有何过患?我们现在所受的痛苦前面说到是因为造作恶业而来,比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用卑劣手段伤害众生、残害其他众生等等…

《功德之本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经讲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