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书,对于佛陀在经典如何解释因果以及某些人的因缘,去认真思维的话一定可以生起信心。对现在的轮回有因的相信,然后继续推演下去,便可推到业与烦恼。
相信轮回有起因,这是集谛四行相因集生缘中的因。轮回的流转必定有起因,比如现在遭受某个事情,它一定有因,相信是起源于过去所造作的业和烦恼。这业和烦恼当时造作下去,还可解释不是单单只有现在让我感到痛苦,说不定以前就曾让我受过很多痛苦,那些痛苦都是起源于同样的因。以杀生、偷盗等的因来讲,现在的痛苦不但是从这因所起,甚至之前很多世中所受痛苦,也是同样起源于这个因,说不定将来所受的痛苦也是起源于这个因。这个因对我们所造的痛苦是不断的,这个因叫做集。同一个因能相续生起很多痛苦的果,这因就是集。一般说到业报有:(1)业决定;(2)业增长广大;(3)业不作不受;(4)业作已不灭。其中的业增长广大所讲的便是这个特质。我们造一个业后,不是说很简单地下次受个果报就完了,它会时常不断去引生不同的果报。
当你造下业因,它常在不同情况下成为引生不同果报的缘与因,此时的缘叫俱生缘,因叫近取因。我们知道“因”是个起因,即是主导者、由它生起的意思;俱生缘就是协助让它发生的辅助条件。你现在如果造作一个因,在某些情况下它会自己去引发痛苦,是生起痛苦的主因或叫近取因;它跟其他因配合时叫俱生缘或助缘,助长其他痛苦的生起。因与缘是集谛中的两个行相。因集生缘,生指近取因,缘讲的是俱生缘。譬如要造出一个这样的杯子,其主要材料是瓷土,瓷土就是近取因。可是要做成这样子,当然要有人去捏用炉子去烧;这些帮助它做成的都叫俱生缘。俱生缘与近取因二者使我们造的业因迅速成熟;如果现在是小的会令其增长广大,如果是大的会迅速地成熟去遭受果报。所以,在禅修思维集谛的四行相时,禅修到心里生起一定要断除轮回因的想法,就是得到了修持集谛的要领。
世俗上,我们常讲与某人不和。通常我们只知与他不和,但不知道起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因是内在的瞋恨心,只要消除那起因(瞋恨心)后,自然就时常在安乐之中。对于集谛亦是如此,认识苦是什么,知道苦的起因是内在的烦恼与业,断除它,那么痛苦就没有生长出的根。以上例讲,自己若不认识与人不和的起因是自己内在的瞋恨心而去怪别人,认为是他人的错,并且火上加油助长自己的烦恼,你永远只能在烦恼控制之下。所以,只要认识到痛苦起因在那里,并将它断除,我们就一定可以快乐。
集谛认识以后,知道痛苦的起源都是业和烦恼,就会生起一定要把它断除的心。可是,到底有没有办法可以断除业与烦恼你要知道。如果现在有一个烦恼你用一个方法去对治它,另一个烦恼你要用另一个方法去消除它,你就会永远对治不完。在枝节上一个个去做根本没办法消除烦恼。所以,要找根本在那里。如果你能找到烦恼生起的根源,只要从根砍断,所有枝节就会全部枯干。
所有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无明。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讲:“因为我而生我执,由我执而生我所,相续造作种种业。”知道业的造作是因我们内心有我执,之后才会生起这是我所的执着,接着造作种种的业。如果知道轮回的起因是我执,接下来要处理的就是“我执”,要去看看它是否合理,是否是如量(真实或正量的意思)。如果内心我执是合理的,你就无法消除它,因为它是真理,是合理的,你不须消除也没办法消除它。但实际上,它不是真理也不是合理的,只是心里面的想法或心里面的相续。现在能了解到我执是个颠倒、不合理的妄念,心中执着有我的想法或是执为实有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正理证明,跟它相反的那种无我的见地,也就是对于无我、空性的了解才是合理的,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能了解我执是不合理的,是颠倒的,那么就能相信与它相反的无我、空性一定是合理的,不会欺骗我们,是不颠倒的。以无我、空性来修持刚好可消除我执;慢慢去修习,很自然我们的我执就可以渐渐减低。若可消除我执,那么建立在我执之上的我及我所、所有的造作与烦恼等整个都连根拔起,由此,可相信解脱是有可能的,解脱确实能办得到。经由这样的正理思维,就可以相信有解脱。
就我们现在的阶段,我们只是心想能解脱,希望去解脱,这只是粗浅的解脱心。真正的希求解脱心要现证空性才能生起,这时才会相信有解脱这回事。
接着是要讲解脱是什么。解脱所讲的是灭谛。灭谛的四个行相是灭、净、妙、离。这四个行相是对不识解脱的人所作的解释。因为对解脱的境界很多人会产生误解,特别是普通的众生和外道,他们对解脱有不同层次的认识,这是从反面认识错误的方向来解释。灭谛是指轮回痛苦的灭除。外道亦讲解脱和灭,但他们的灭不是真正的灭谛,因为外道的修持可以以禅定的力量从欲界上升到色界,由色界再到无色界,顶多到最高层的非想非非想天,但是这一层实际上还在轮回中。非想非非想天的下一层是无所有天。他们修持禅定的方法是从观察下界的过失而上升到上一界,所以,这层灭除的就是只有到下一层的烦恼而已,自己这层的没办法灭除。因为非想非非想天再也没有上一层,这一层的烦恼没办法灭除,所以他们没办法脱离轮回。他们证得的果位虽可在非想非非想天停留很久时间,但即使是千百万劫,待福报用尽时还是会往下掉,他们只是暂时降伏烦恼,并没有从根本断除。如果从根本断除,就不会有将来堕入下界的危险;无法根本断除烦恼就表示没有断除轮回。所以,从果上讲他们没有断除轮回的痛苦。
灭。内道根本断除轮回叫做轮回痛苦断灭。相对于一般外道或世间人所认知的解脱层次,这是超出整个轮回的。
净。灭是从果上来看灭除了轮回痛苦;净指的是烦恼因净除,是从因上来看。轮回痛苦是果,那轮回的起因是什么?是业和烦恼,所以这儿是净除烦恼因,将轮回三界中的烦恼完全净化的意思。
妙。我们通过修持可以断除轮回的因,即所有的烦恼,并且对于轮回中情器世间的一切痛苦全部灭除;轮回痛苦都灭除后,所获得的快乐是非常殊胜的,它比其他快乐都要殊胜,这种快乐称为妙。
离。如果证得了解脱轮回的快乐,它不会再改变,而不像轮回中的快乐转瞬即变。这种具稳固特质的快乐叫离。
道谛的四个行相完全对应于灭谛的四行相,道谛里的道如行出可以用灭谛的灭净妙离互相配合解释。
灭谛中的灭是所有一切轮回情器世间痛苦的灭除;对应道谛中的道是以此修持可以使我们灭除所有情、器痛苦的方法或修持道。所以,道的行相所讲的是按那个方法修持可以灭除所有轮回情器的痛苦。
如。用净来解释。净指净除轮回因,净除烦恼因。烦恼的起因是无明,要断除我执无明要用无我的空性,即现在只要通达无我就可以断除轮回的因,也就是烦恼因。如的含意是觉知,由觉悟什么是轮回的因、什么是烦恼因而去断除它,所以第二行相以如而达净。
行。配合妙来解释。妙是指获得殊胜安乐;可获得殊胜安乐的方法叫行。行有修持、行持的意思;通过行持可以趣向这个殊胜的安乐。
出。相对于离来解释。出是出于轮回;出于轮回当然就可以获稳固的安乐,而离就是稳固的安乐。以对道谛当中出的体会而趣入灭谛中离的稳固安乐。
道谛详解要依三乘十五道来解释修持道,今只是略释之。
在“受用无厌为一切苦门,轮回圆满实无可依赖,知其过患而于解脱乐,生起极大希求祈加持。”的偈颂学习到了轮回的过患而要生起希求解脱的心。现在有了希求解脱的心要怎样才能解脱?就是意乐生起后要怎样行持才可以得到解脱?因为我们造作身口意种种恶业才会在轮回中轮转,因此首先要在防护我们的身口意上谨慎去行持。下面所讲的是对于希求解脱的人,在行持上要好好守护身口意,并以防护身口意的修持为主。
“由彼清净心念所引生”中的心念指的是希求解脱的心念,生起后首要修持的是守护三门戒律。戒律对于在家人可分为优婆塞、优婆夷,对于出家人可分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总共有七种。依据别解脱律仪受戒,再以不放逸、正念、正知来守护,这是修持的要点。
“教法根本别解脱律仪”中的别解脱戒是一切教法的根本。《入菩萨行论》寂天菩萨说:“所有教法根本乃为比丘戒。”教法是否住世间,就是以别解脱戒当中的比丘和比丘尼戒是否住在世间为代表。佛在世时曾经亲口说:“将来佛入湼盘后,你们应该以戒为师,所有的问题要参照戒去解决。”佛是如此教示,并亲口说戒是教法的根本,佛教是否住在这世间是要看到底有没有一个清净行持比丘、比丘尼戒的出家人来做判断的。因佛如此重视,我们在修行时也应重视律仪的行持。这世上有没有人在修持佛法就要看是否有人心里在守戒。在座各位如果要看这世上有没有佛法的话,就是看自己心里面有没有好好在守护戒律;守护戒律才能说在这世界真正有佛法,有人在修持。上一句是中士夫的意乐,这句所诠释的是中士道中士夫的行持方式。
“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见己负荷救度众生担,谙习胜菩提心祈加持。”这段是上士夫的意乐。在生起救度众生的心之前,要先了解自己在轮回中受什么痛苦,所以有句话说“犹如自堕轮回苦海般”,好像自己堕入轮回苦海一样,首先要了解自己在轮回当中受什么痛苦,心里对自己在轮回所受的痛苦了解越彻底,就越能生起救度众生的心;否则,只在口中说要救度众生、要利益众生,这都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因为心里的动机绝对不是清净的,没有了解自身所受的痛苦,怎知众生受什么苦。同样原因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自身在轮回当中的处境怎样若不了解而说要救度众生,与欺骗众生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心里面不…
《功德之本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