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書,對于佛陀在經典如何解釋因果以及某些人的因緣,去認真思維的話一定可以生起信心。對現在的輪回有因的相信,然後繼續推演下去,便可推到業與煩惱。
相信輪回有起因,這是集谛四行相因集生緣中的因。輪回的流轉必定有起因,比如現在遭受某個事情,它一定有因,相信是起源于過去所造作的業和煩惱。這業和煩惱當時造作下去,還可解釋不是單單只有現在讓我感到痛苦,說不定以前就曾讓我受過很多痛苦,那些痛苦都是起源于同樣的因。以殺生、偷盜等的因來講,現在的痛苦不但是從這因所起,甚至之前很多世中所受痛苦,也是同樣起源于這個因,說不定將來所受的痛苦也是起源于這個因。這個因對我們所造的痛苦是不斷的,這個因叫做集。同一個因能相續生起很多痛苦的果,這因就是集。一般說到業報有:(1)業決定;(2)業增長廣大;(3)業不作不受;(4)業作已不滅。其中的業增長廣大所講的便是這個特質。我們造一個業後,不是說很簡單地下次受個果報就完了,它會時常不斷去引生不同的果報。
當你造下業因,它常在不同情況下成爲引生不同果報的緣與因,此時的緣叫俱生緣,因叫近取因。我們知道“因”是個起因,即是主導者、由它生起的意思;俱生緣就是協助讓它發生的輔助條件。你現在如果造作一個因,在某些情況下它會自己去引發痛苦,是生起痛苦的主因或叫近取因;它跟其他因配合時叫俱生緣或助緣,助長其他痛苦的生起。因與緣是集谛中的兩個行相。因集生緣,生指近取因,緣講的是俱生緣。譬如要造出一個這樣的杯子,其主要材料是瓷土,瓷土就是近取因。可是要做成這樣子,當然要有人去捏用爐子去燒;這些幫助它做成的都叫俱生緣。俱生緣與近取因二者使我們造的業因迅速成熟;如果現在是小的會令其增長廣大,如果是大的會迅速地成熟去遭受果報。所以,在禅修思維集谛的四行相時,禅修到心裏生起一定要斷除輪回因的想法,就是得到了修持集谛的要領。
世俗上,我們常講與某人不和。通常我們只知與他不和,但不知道起因是什麼。最主要的因是內在的瞋恨心,只要消除那起因(瞋恨心)後,自然就時常在安樂之中。對于集谛亦是如此,認識苦是什麼,知道苦的起因是內在的煩惱與業,斷除它,那麼痛苦就沒有生長出的根。以上例講,自己若不認識與人不和的起因是自己內在的瞋恨心而去怪別人,認爲是他人的錯,並且火上加油助長自己的煩惱,你永遠只能在煩惱控製之下。所以,只要認識到痛苦起因在那裏,並將它斷除,我們就一定可以快樂。
集谛認識以後,知道痛苦的起源都是業和煩惱,就會生起一定要把它斷除的心。可是,到底有沒有辦法可以斷除業與煩惱你要知道。如果現在有一個煩惱你用一個方法去對治它,另一個煩惱你要用另一個方法去消除它,你就會永遠對治不完。在枝節上一個個去做根本沒辦法消除煩惱。所以,要找根本在那裏。如果你能找到煩惱生起的根源,只要從根砍斷,所有枝節就會全部枯幹。
所有煩惱的根本是我執無明。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講:“因爲我而生我執,由我執而生我所,相續造作種種業。”知道業的造作是因我們內心有我執,之後才會生起這是我所的執著,接著造作種種的業。如果知道輪回的起因是我執,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我執”,要去看看它是否合理,是否是如量(真實或正量的意思)。如果內心我執是合理的,你就無法消除它,因爲它是真理,是合理的,你不須消除也沒辦法消除它。但實際上,它不是真理也不是合理的,只是心裏面的想法或心裏面的相續。現在能了解到我執是個顛倒、不合理的妄念,心中執著有我的想法或是執爲實有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我們可以通過正理證明,跟它相反的那種無我的見地,也就是對于無我、空性的了解才是合理的,是絕對正確的。如果能了解我執是不合理的,是顛倒的,那麼就能相信與它相反的無我、空性一定是合理的,不會欺騙我們,是不顛倒的。以無我、空性來修持剛好可消除我執;慢慢去修習,很自然我們的我執就可以漸漸減低。若可消除我執,那麼建立在我執之上的我及我所、所有的造作與煩惱等整個都連根拔起,由此,可相信解脫是有可能的,解脫確實能辦得到。經由這樣的正理思維,就可以相信有解脫。
就我們現在的階段,我們只是心想能解脫,希望去解脫,這只是粗淺的解脫心。真正的希求解脫心要現證空性才能生起,這時才會相信有解脫這回事。
接著是要講解脫是什麼。解脫所講的是滅谛。滅谛的四個行相是滅、淨、妙、離。這四個行相是對不識解脫的人所作的解釋。因爲對解脫的境界很多人會産生誤解,特別是普通的衆生和外道,他們對解脫有不同層次的認識,這是從反面認識錯誤的方向來解釋。滅谛是指輪回痛苦的滅除。外道亦講解脫和滅,但他們的滅不是真正的滅谛,因爲外道的修持可以以禅定的力量從欲界上升到色界,由色界再到無色界,頂多到最高層的非想非非想天,但是這一層實際上還在輪回中。非想非非想天的下一層是無所有天。他們修持禅定的方法是從觀察下界的過失而上升到上一界,所以,這層滅除的就是只有到下一層的煩惱而已,自己這層的沒辦法滅除。因爲非想非非想天再也沒有上一層,這一層的煩惱沒辦法滅除,所以他們沒辦法脫離輪回。他們證得的果位雖可在非想非非想天停留很久時間,但即使是千百萬劫,待福報用盡時還是會往下掉,他們只是暫時降伏煩惱,並沒有從根本斷除。如果從根本斷除,就不會有將來墮入下界的危險;無法根本斷除煩惱就表示沒有斷除輪回。所以,從果上講他們沒有斷除輪回的痛苦。
滅。內道根本斷除輪回叫做輪回痛苦斷滅。相對于一般外道或世間人所認知的解脫層次,這是超出整個輪回的。
淨。滅是從果上來看滅除了輪回痛苦;淨指的是煩惱因淨除,是從因上來看。輪回痛苦是果,那輪回的起因是什麼?是業和煩惱,所以這兒是淨除煩惱因,將輪回叁界中的煩惱完全淨化的意思。
妙。我們通過修持可以斷除輪回的因,即所有的煩惱,並且對于輪回中情器世間的一切痛苦全部滅除;輪回痛苦都滅除後,所獲得的快樂是非常殊勝的,它比其他快樂都要殊勝,這種快樂稱爲妙。
離。如果證得了解脫輪回的快樂,它不會再改變,而不像輪回中的快樂轉瞬即變。這種具穩固特質的快樂叫離。
道谛的四個行相完全對應于滅谛的四行相,道谛裏的道如行出可以用滅谛的滅淨妙離互相配合解釋。
滅谛中的滅是所有一切輪回情器世間痛苦的滅除;對應道谛中的道是以此修持可以使我們滅除所有情、器痛苦的方法或修持道。所以,道的行相所講的是按那個方法修持可以滅除所有輪回情器的痛苦。
如。用淨來解釋。淨指淨除輪回因,淨除煩惱因。煩惱的起因是無明,要斷除我執無明要用無我的空性,即現在只要通達無我就可以斷除輪回的因,也就是煩惱因。如的含意是覺知,由覺悟什麼是輪回的因、什麼是煩惱因而去斷除它,所以第二行相以如而達淨。
行。配合妙來解釋。妙是指獲得殊勝安樂;可獲得殊勝安樂的方法叫行。行有修持、行持的意思;通過行持可以趣向這個殊勝的安樂。
出。相對于離來解釋。出是出于輪回;出于輪回當然就可以獲穩固的安樂,而離就是穩固的安樂。以對道谛當中出的體會而趣入滅谛中離的穩固安樂。
道谛詳解要依叁乘十五道來解釋修持道,今只是略釋之。
在“受用無厭爲一切苦門,輪回圓滿實無可依賴,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生起極大希求祈加持。”的偈頌學習到了輪回的過患而要生起希求解脫的心。現在有了希求解脫的心要怎樣才能解脫?就是意樂生起後要怎樣行持才可以得到解脫?因爲我們造作身口意種種惡業才會在輪回中輪轉,因此首先要在防護我們的身口意上謹慎去行持。下面所講的是對于希求解脫的人,在行持上要好好守護身口意,並以防護身口意的修持爲主。
“由彼清淨心念所引生”中的心念指的是希求解脫的心念,生起後首要修持的是守護叁門戒律。戒律對于在家人可分爲優婆塞、優婆夷,對于出家人可分爲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正學女,總共有七種。依據別解脫律儀受戒,再以不放逸、正念、正知來守護,這是修持的要點。
“教法根本別解脫律儀”中的別解脫戒是一切教法的根本。《入菩薩行論》寂天菩薩說:“所有教法根本乃爲比丘戒。”教法是否住世間,就是以別解脫戒當中的比丘和比丘尼戒是否住在世間爲代表。佛在世時曾經親口說:“將來佛入湼盤後,你們應該以戒爲師,所有的問題要參照戒去解決。”佛是如此教示,並親口說戒是教法的根本,佛教是否住在這世間是要看到底有沒有一個清淨行持比丘、比丘尼戒的出家人來做判斷的。因佛如此重視,我們在修行時也應重視律儀的行持。這世上有沒有人在修持佛法就要看是否有人心裏在守戒。在座各位如果要看這世上有沒有佛法的話,就是看自己心裏面有沒有好好在守護戒律;守護戒律才能說在這世界真正有佛法,有人在修持。上一句是中士夫的意樂,這句所诠釋的是中士道中士夫的行持方式。
“猶如自墮輪回苦海般,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見己負荷救度衆生擔,谙習勝菩提心祈加持。”這段是上士夫的意樂。在生起救度衆生的心之前,要先了解自己在輪回中受什麼痛苦,所以有句話說“猶如自墮輪回苦海般”,好像自己墮入輪回苦海一樣,首先要了解自己在輪回當中受什麼痛苦,心裏對自己在輪回所受的痛苦了解越徹底,就越能生起救度衆生的心;否則,只在口中說要救度衆生、要利益衆生,這都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因爲心裏的動機絕對不是清淨的,沒有了解自身所受的痛苦,怎知衆生受什麼苦。同樣原因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自身在輪回當中的處境怎樣若不了解而說要救度衆生,與欺騙衆生是沒有什麼兩樣的。”心裏面不…
《功德之本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